《冰风暴》,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的人是谁

时间:2022-09-29 19:54:41阅读:316
每一篇都是原创,期待您的支持,欢迎打赏~~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可真是迷人。用狄更斯那句老透了的名言形容这个时代也丝毫不为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

每一篇都是原创,期待您的支持,欢迎打赏~~

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可真是迷人。用狄更斯那句老透了的名言形容这个时代也丝毫不为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大伙儿面前应有尽有,大伙儿面前一无所有;大伙儿正在直登天堂;大伙儿正在直落地狱。

关于这个时代的影片不少,美剧《广告狂人》讲广告业的精英人士,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讲嬉皮士,都是较为客观的展现,题材也比较宏大。而李安拍摄于1997年的电影《冰风暴》却朴素地着眼在七十年代的普通家庭上。精英人士和嬉皮士毕竟是少数,还是普通家庭更能代表一个时代的主流吧。

平缓的镜头、舒缓的音乐,不急不躁地勾勒出一个美国家庭的日常:一对凑合着过日子的夫妻,一个初入大学正春心萌动的大儿子,一个14岁处于叛逆期的小女儿,谁家不是大致如此呢。隔壁老王家有一个厌倦了丈夫的半老徐娘,一个擅长思考人生的大儿子和一个外萌内熊的小儿子。这样的人物关系中,必然有偷情,必然有早恋,影片毫不避讳,甚至还大方展示了性派对和抽大麻的细节。

神奇之处就在于,《冰风暴》有这么多话题性事件,却从头到尾都不让人感到喧哗与骚动。片中人的日子像流水一样平静地过着,影片中平缓的镜头其实是导演不动声色的冷眼审视,舒缓的音乐和表面平静实则暗涌的生活场景形成反讽。镜头克制却不压抑,以欧洲文艺片的节奏讲着地道的美国生活常态。

故事发生在感恩节前后,是一家人围着餐桌吃火鸡的团圆日子。成功、富裕的中产阶级是家庭生活是人们都向往和追求的。然而这样的家庭不过是看似幸福而已,倒没有什么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大摩擦,但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耐烦和忍无可忍都溢于言表,家庭成员是出于义务而不是爱在维持着日常生活。影片中,厨房用的冰块多次出现,暗示着家人间情感的温度,和室外天寒地冻的自然环境相比也毫不逊色。家庭内冰冷的气氛如同无声的冰风暴,悄然摧毁着每一个人。

同样是反映美国家庭危机的电影《美国丽人》,该片中的家庭在男主人公玫瑰色的绮梦中走向崩塌,影片氛围由轻喜剧一步步转化为无望悲剧。而冰风暴,没有大悲大喜,一直沉浸在冷冷的气氛中,大人们的衣服是冷色调,白人的皮肤是冷色调,光源亮而冰冷。影片的最后,邻居家的儿子在冰风暴中触电丧生,班杰明一家安全地接到孩子全家团聚,表面看起来他们家是幸运而幸福的,其实两家有什么区别呢,家人之间的冷漠对人的毁灭力度绝不会亚于自然界中的一场冰风暴。

电视机里的尼克松影像和邻居家的尼克松面具都摆明了在告诉观众——你看到的美好家庭其实是假象,是他们精心编织的谎言。水门事件后,尼克松成了谎言的代名词,影片让他以丑角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在暗示,处于“冰风暴”下的不仅是一两个家庭,而是整个国家。

二战后,美国是全世界的标杆,大家都看着美国,学习他、依靠他。但如影片中的美国家庭一样,这个国家也不过是表面上看起来幸福而已。《冰风暴》特意将故事背景设置在1973年。这一年,在政治上尼克松因水门事件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使得民众对政治家、政府、宪法产生信任危机;在经济上,由于中东提高石油价格,美国遭受经济危机,出现滞胀局面;宗教上也越来越失去凝聚力(影评中的牧师也参加性派对)。政治、经济、宗教、家庭,这些支撑起美国梦的基石,在一一崩塌。

二战后的主流思想,是恢复经济建设,因此人们追逐财富、改善生活,人们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眼看着就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可是有一群碧池养的年轻人,他们吸毒、滥交、神经病,无恶不作,将扰乱社会稳定视为己任。老一辈的人(sheng)们(mu)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称为“垮掉的一代”。

但你看:越战泥潭、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种族歧视等的制造者却是自诩为社会顶梁柱的那些上一辈们。

人人都在批判垮掉的一代,可是谁才是真正把这个国家弄垮掉的一代?正是这些道貌岸然地家长,自诩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的大人们。他们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虚伪和不幸,但是却不去打破这一切。于他们而言,生活不是诗歌和远方,而是当下的苟且。沉睡的人可以被唤醒,但是装睡的人却乐于活在自我编织的美梦中,这才是生活的可怕之处。这也是社会堕落的重要原因。

反而,“垮掉的一代”才是反思者。可惜他们不像中产阶级那样有实力去改变世界,他们只好用梦幻,用毒品,用清醒的恶梦,用酒精和阳具和数不清的睾丸来发出怒吼和思维之光,

《冰风暴》中没有出现《嚎叫》中那样激进的反抗者,但还是在孩子们身上好歹让人看到了点希望。孩子们是李安在绵里藏着的针。他们思考着家庭面临的危机,讨论着父母会不会走进历史的垃圾箱;他们会使用小小的暴力去打破生活的平静;他们会追求美和完美;他们会追随自己的天性而不是压抑。其中,小女孩这个形象最具备自主反抗意识,对待政治事件急切地表明立场,在性关系上处于主动地位。她总是穿着红色斗篷,就像是冰风暴中的一团火,让他父亲抱她回家时感受到久违的温情,她骑车飞驰的样子让母亲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影片就像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样,在讲述了一个冷漠的时代后又不忘补上一句“救救孩子”。

孩子们还有得救,他们在反抗。不过反抗者被污名为“垮掉的一代”。

影片的开头,大学老师和学生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这部作品描写的是沙俄时代监狱生活:“监狱和强制性劳动制度是感化不了犯人的,这一切只能惩罚他,只能保障社会的安宁,使社会不再遭受这些凶犯的进一步破坏……它吮吸着人的生命之液,摧残、惊吓着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衰弱枯竭,然后把这个精神上已枯萎成木乃伊的半疯的人,捧出来当做感化和忏悔的典范。” 男孩在下课后向他喜欢的女孩推荐了另一本书《白痴》,书中的白痴是个个仇恨秩序破坏者,但他并不是作为罪犯而出现的,他是一个可爱的、矜持的人,天真而优雅、真诚坦荡而慷慨大度。

《死屋手记》中的监狱正如影片中表面幸福的家庭,而《白痴》中的“白痴”正如影片中打破虚假的幸福的孩子们。不过“白痴”无力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也不能为他们造福,最终还被杀害。于是《冰风暴》虽然以一个家庭的团聚为结尾,但孩子们的结局,仍让人不寒而栗。

李安非常满意这一部电影。他以东方人含蓄的方式展现出自己尖锐的反思,用极为欧洲的风格讲述出地道的美国故事,这不仅仅证明了他是一个懂美国的华人导演而已。

当。当。。当。。。

特别通知:

为了满足大家对于资源的需求。请再回复中向主页君所求资源,有求必应!或者,看下“阅读原文”,内附资源。(正在上映的片,没有资源哦。)尊重正版,尊重原创,请自行斟酌......

欢迎加入“邑人电影院”。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不信来试

合作洽谈,请加博主微信:xtlee0213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