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粤剧一团全部演员,1992年团一大在哪里召开
演员篇
张琳
饰演 张太雷
关键词:专业
张 琳
国家一级演员,1983年至1987年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
自1978年至今参演话剧:《西安事变》《铁血道钉》等30余台
饰演的角色包括:陈独秀、王明、任弼时、王稼祥等
中国话剧“金狮奖”和“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获得者
Q:张老师,您怎么理解张太雷这个角色?
张琳:
创作张太雷这样一个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还是有一定压力的。我认为,那个年代的23、24岁的张太雷实际上是很成熟的,他的家庭条件在当时来讲比较优渥。他思想进步,对帝国主义、军阀、社会不公,感到愤怒,宁愿牺牲自己小家庭的安逸,为了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Q:张老师,最让您感动的是哪一场戏?
张琳:
录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张太雷和妻子久别重逢后,又将告别前夜的一场戏。我努力展现张太雷那种内心的温情和不舍——为了理想和信仰,不得不放弃温暖、安逸的家庭生活,奔赴到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前线的那种不舍,希望听众朋友们能从声音形象中,感受到一个非常生动、鲜明的张太雷形象。
Q:张老师,您怎么评价这次广播剧的创作团队?
张琳:
专业!首先导演组的核心成员非常认真,我们就剧本不断的进行讨论、推进。演员的选择上也是非常谨慎和认真。另外就是专业的问题,在广播剧的创作中我们是努力地做到最好!无论是导演、编剧、演员还是录音师,在现场都是不断的打磨试戏,最后做到最好的呈现!
▲ 演员们录音前认真排戏
郭东文
饰演 陈独秀
关键词:传承
郭东文
国家一级演员
广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影视剧代表作品有《英雄无悔》《恰同学少年》《野鸭子》《大明王朝1566》《绝地归途》等
Q:郭老师,录制广播剧和拍摄影视作品有什么不同吗?
郭东文: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就参与了广播剧的录制。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在地上铺上被子,还原被窝录音的情形。当然,随着录音技术进步,现在也不用躺“被窝”录音了。广播剧说容易也容易,说难,那真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有人觉得广播剧容易简单,是认为所有的工作只要在录音棚就可以完成了,不像影视剧需要特定的场景、演员表演、镜头等,也不像舞台剧需要灯光营造氛围、舞美制造环境、演员舞台表演等。但是,看似简单的东西,恰恰其实是非常难的。因为广播剧是听觉艺术。听众只能用耳朵去感受你剧情里的人物关系、性格、故事发展、场景营造等,简单说,需要演员一张嘴就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形象、文化层次,这对演员来说难度是极大的,这就要求所有演员都必须做到细致,才能够让听众把整部剧投入地听进去,感受进去!
Q:郭老师这次饰演陈独秀的难度在哪?
郭东文:
历史上的陈独秀大家都知道,他多次留学日本,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如果在影视剧,我们有特定的场景、演员、镜头甚至出字幕告诉大家这是谁,但是广播剧就不行了。除非你出个旁白或者内心独白说我是谁谁谁,这种做法现在也比较少用。所以最主要还是要通过声音塑造角色,语言尽量往角色身份性格上靠,让人听了能够信服。所以我才说,看似简单的东西其实是非常难的。
王海波
饰演 老海员
关键词:历史
王伟波
话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编剧、导演
广州市“艺星工程”首批德艺双馨舞台艺术之星
就任于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委员会
曾获中国话剧金狮奖
Q:波叔,这次参与广播剧录制感受如何?
王伟波:
(下称波叔)
这次录广播剧很有意思,因为题材切入点就很特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咱广州召开的。广州是个文化名城,也是个历史名城,更是革命之城。我们都知道红棉树叫英雄树,我们广州有一条先烈路,还有起义路,还有十九路军牌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等等,有很多的历史遗迹。现在年轻一代各方面的流行文化接触会比较多,但历史不能不知道。
Q:这次还有一些大学生参与了录制,感受如何?
波叔:
对,有很多大学生一起参与我们的录制。我跟他们接触挺有意思,他们很渴望得到广州历史方面的知识,一脸的求知欲,满脸的期待。我挺愿意跟年轻人一起的,希望以后可以多点机会和年轻人一起合作。
Q:在剧中,波叔饰演的角色是什么?
波叔:
我在里面演个老海员,因为戏里有一些是香港海员讲粤语的,正好合适我了。我广州话普通话搭配着,我两种语言都行!我是典型的正儿八经的广州人,正好讲到省港大罢工,我用声音去塑造香港的老海员,那就得心应手了,我的粤语比普通话溜,哈哈!
▲ 王伟波在录音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