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蕞之战「大师兄点评大秦帝国丨举国血战运动战二」

时间:2022-08-11 19:46:07阅读:170
前面说到,秦军此时处于绝对的劣势,只能胜,不能输。现在我们看第二个很重要的人,车英。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一直讲不透,因为我们缺乏知识,知识普及这里面要学会的。车英他叫子车英,子车英是来自于哪里呢?穆公…

前面说到,秦军此时处于绝对的劣势,只能胜,不能输。

现在我们看第二个很重要的人,车英。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一直讲不透,因为我们缺乏知识,知识普及这里面要学会的。

车英他叫子车英,子车英是来自于哪里呢?穆公的子车三雄。

秦穆公春秋五霸里面除了百里奚和孟西白之外,甚至比他们付出更大的,叫做子车英的三大将军,他们为秦穆公称霸春秋付出了绝大多数努力的。

但是你知道子车三雄的结果是什么吗?是被秦穆公晚年下令跟他一起身殉。

所以可以说什么,秦国对不起子车族,子车族是对得起秦国的。

所以秦孝公说,我不能让子车族再受大难,因为这场大难是谁给他带的?是秦穆公。

所以我说了善始很难,但你做到善始,你难的是做到善始善终。

像康熙、像乾隆、像秦穆公,年轻的时候你能够保持巅峰状态来取得成功不容易,但是你能够做到年老的时候还能有一个好的结果,这个真的很难。

我们说战略确定后,就要用人了,所以我们看到子车英。

当秦孝公到前线的时候,就恰好碰到了子车英或者叫车英。

车英他未来是什么样的人呢?是商鞅变法底下两大大将:文景监、武车英,甚至比子岸更重要的一个人,所以这个人在这个时候出现。

那车英的奇计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要在局部形成优势,那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时机。

懂易经的都明白,你实力再强,你没站在你应有的位置没用的;你站在应有的位置,但是你的机会没到,也没用的;那很多人就认为只能潜龙勿用了,其实不对,机会还可以自己创造的啊。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庞涓这边因为魏王的原因,他还在等待,但这个等待不靠谱。

你不确定庞涓什么时候一抽风他就杀过来了,因为你的天下第一雄关函谷关,你为了求生存,你已经割给魏国了。

他到你栎阳你是没有堵到的,那只能拿命去堵。

另外一块西豲的叛乱,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知道西豲什么时候叛乱。但如果我去进攻西豲,那是找死,第一没有大义的名分;第二你在别人的根据地上去打,你一定不占优势。

所以车英给的建议就是什么?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用我们三十六计叫什么?引蛇出洞。

所以子车英的计谋就是:

我来假扮魏国特使,不满燕赵,因为燕赵行动太慢,我提前发动。我去见这些西豲的单于。

“三良殉秦”的真相是怎样的?

秦穆公在晚年称霸西戎,被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但是留给这位霸主的时间也不多了,在位三十九年病死,这人生前倒是仁义,死后却有诸多不义,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连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位贤能之人都不放过,《左传》云:“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子车氏三良都是秦国的大才,对秦国立下汗马功劳,而秦穆公让他们殉葬,理由是很可笑的:

当时君臣正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秦穆公就说了:“生共此乐,死共此哀。奄息等许诺。及公薨,皆从死。”

我们一起开创伟业,就要一起同甘共苦,如今寡人年届暮年,真希望到那边咱们还一起共事啊。

君王都这么说,大臣们能不听吗,于是大家都答应下来,秦穆公死后,就都殉葬了。

人才是发展的动力,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基石。

人才凋零是国家不幸,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的那些老臣也一个一个随着秦穆公走了。人才流失给国家带来是巨大的损失,终春秋之世秦国再也没有能称霸。  

继承秦穆公衣钵就是那位写诗还不错的太子罃,他就是秦康公,不过好像身体并不健康在位才11年,包括他儿子秦共公也就不健康了,在位四年就瓦塔了。

他曾护送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曰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其实也是他妹夫,关系有点乱!

  

穆公去世没多久,打败他的晋襄公也被佛祖收回去了。秦康公眼前一亮,看到希望之光,笑而不语偷偷想:“我爹三置晋君,现在轮到我了,我的表哥兼外甥秦襄公去了西边,留下稚子夷皋如何能胜任呀,我的小表弟兼外甥姬雍不就在我大秦,我得把他弄回去当国君,到时候对我肯定是感恩戴德,我大秦向东发张肯定不成问题”。

秦康公也不是整天白日做梦的主儿,说干就干。并且国赖长君,赵盾也是准备立年长的公子,这样的确不谋而合。可惜了秦康公的一番谋划,在晋襄公夫人穆嬴(秦国贵族甚至是国君的女儿,却真是帮理不帮亲呀)的压力下,赵盾迎立晋襄公嫡长子夷皋即位,这就是晋灵公(这可是不可一世的败家子)。

这下让秦康公觉得很没面子,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是君无戏言呢?说出的话不能当做是放屁,既然做出了决定那就不能轻易收回,否则就是打自己的脸,秦国就装作不知道晋已经另立新君,护送的军队还在不停前进,却在令狐(不知道是不是令狐冲家的出产地)遭到晋军的拦截和伏击,秦军大败,先蔑和士会被迫逃亡秦国。

  

秦晋之好也终有个好头,毕竟“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完蛋了”!

秦晋相爱相杀,双方没事就掐架,《史记》记载:“二年,秦伐晋,取武城,报令狐之役。四年,晋伐秦,取少梁。六年,秦伐晋,取羁马。战于河曲,大败晋军。晋人患随会在秦为乱,乃使魏雠馀详反,合谋会,诈而得会,会遂归晋。”

秦康公在稚子晋灵公的欺负下含恨追随父伯而去,儿子比自己还不健康没几年也追随他而去。

孙子秦桓公(叫桓公的就齐国的最炸天,其他的都平平)还是始终不忘爷爷甚至祖爷爷的理想,与翟族人合谋攻打晋国,也真是饥不择食呀,居然找来当年被太爷爷打败的翟人帮忙,战斗力可想而知,加上还有“结草衔环”的老人帮忙,秦国只能败北,其后与晋国掐架也总是铩羽而归,秦国的西进之路总是被晋国卡住脖颈。

秦国国君总是带着无法东进的遗憾而终,不过他们从附庸之路走来,能有今天的成就凭借的就是一种打不死的小强这种精神,这个突破口不行就换一个,总有一天老子能收拾你。

秦景公觉得老爸想的太异想天开了,戎人是我们的手下败将,我们是晋国的手下败将,败将中的败将不可能像负负得正如此呀,如此这般只能找个强大的助手。这次秦景公找到了楚国帮忙一起打晋国,这次老天也很给面子,晋国饥荒,终于打赢了,可给他爸爸雪耻了,不过这算得上是不义之举。

秦国也并没有因为这次打败晋国而强大,晋国痛定思痛,富国强兵,晋悼公时晋国强盛,屡次召会诸侯,率其讨伐秦国,打败秦军。秦景公经不起打击,这次失败后也没有心思打仗了,就关注自己的陵寝了,他死后用了天子葬仪,墓地成为中国第一(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就这样君位到了秦哀公手里,这哥们儿挺让人觉得悲哀的,“秦哀公沉湎于酒,不恤国事”(《东周列国志》中描述),其实这人也不是挺衰,毕竟是别人觉得悲哀,自己心中觉得悲哀那肯定就心中郁结,那真的就衰了,为了维持与楚国的关系,把女儿嫁到了楚国。他这辈子干的最得意还是“申包胥泣秦廷,秦哀公助兵救楚”,最后保住了楚国,算是楚国的再生父母。

其实秦哀公还是挺有一手的,可能是自己懒惰也可能是为了休养生息,才不去与强晋做无谓的争斗。秦哀公自己不衰,可是儿子真的比较衰,当了一辈子太子没有熬到国君就去了,孙子和重孙都无所作为,重孙子悼公和自己一样都是都是悲哀的。

可以说终春秋之世,秦国历代的国君也算是励精图治,可是却再也没有像秦穆公一样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过上乘的表演,可见人才的流失对他们的损失是有多大呀。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以轻松有趣的方法,带你畅读历史!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