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屏幕协作,多屏协同谁是最好的

时间:2022-09-26 23:14:32阅读:1811
编辑导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譬如出现了“多屏协同”,即在不同设备、屏幕之间实现同步或流转。那么,不同品牌之间的“多屏协同”逻辑存在什么区别?本文作者对各厂商的“多屏协同”一事做了分析,一起来…

编辑导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譬如出现了“多屏协同”,即在不同设备、屏幕之间实现同步或流转。那么,不同品牌之间的“多屏协同”逻辑存在什么区别?本文作者对各厂商的“多屏协同”一事做了分析,一起来看。

不少看过《头号玩家》的朋友,相信都对未来VR眼镜能够借助强大算力,呈现出来的一个波澜壮阔、模糊虚拟与现实的游戏世界记忆犹新;在《黑客帝国》电影中,人类也通过类似脑针的未来技术进入到了“矩阵”中;而在《阿凡达》电影里,人类则通过意识转移进入到潘多拉星球原住民的身体,获得对于机体的控制权。

这是科幻电影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最终意识转移形态。

仔细想想,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场景场面,在我看来和能动性是离不开的,并拥有很强的结果导向:《头号玩家》借助VR眼镜成功击退敌方;《黑客帝国》中救世主和机器首领联合打败了病毒,最终让人类和机器获得暂时和平;《阿凡达》借助更强大的纳美人来对抗入侵者。

不难发现,借助这些可以实现某一方面的逆转,更别提还有一个关键致胜因素:因对意识进行了流转带来的效率提升,最终增加了成功可能。

这些电影,体现了我们对于未来科技的一个畅想,就是希望通过某种“流转”操作来达成目的,但讨论这个话题未免太早。而且部分场景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不会出现,即便VR眼镜那种类似元宇宙的场景距离当今科技而言,还有很长距离。

图源:苹果

但其实,“流转”这个听起来非常玄妙的词并不难找到应用场景,比如每天使用的手机,可能就有“流转”功能,数码终端厂商也在有意无意在推出手机新品时,强调其中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即多屏联动。

简单来讲,这是一种通过同品牌/不同品牌,实现跨屏数据流转服务。

在不同设备间进行流动操作,核心就是系统。

多屏协同只不过是一个基于物联网万物互联的出口,虽然都是串联不同屏幕,但不同产品品牌的逻辑还是有本质区别。

尤其以苹果和华为为代表的具有很强生态环境的品牌,前者已经通过极为稳健的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多屏互联应用场景;而后者在我看来则更为激进,利用鸿蒙的分布式以及软总线特性,逐渐有了去中心化的趋势,而像小米、vivo这样的后起之秀,也在不断进行摸索。

一、苹果:每个硬件都是中心

其实多屏互联功能很早就出现在苹果设备上了,只不过没有那么直观的名字,而是叫AirPlay。它是通过WiFi将iPhone 、iPad、iPod Touch 等iOS 设备上的包括图片、音频、视频通过无线的方式传输到支持AirPlay 设备。

这是苹果开发的一种无线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将苹果移动设备上的包括图片、音频、视频通过无线的方式传输到支持AirPlay设备上,另外还可以通过镜像功能,将设备上的画面无缝投屏到支持AirPlay协议的设备上,只要是在同一个局域网就能实现,此外因为自家协议,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不过不足是使用的原生投屏协议,此外苹果设备懂得都懂,只局限在自家设备之间使用。

而作为曾经的苹果全家桶用户,AirDrop隔空投送才是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之一,只需要下拉打开隔空投送选项,就能把文件传送到对应设备上,这项功能不需要非常严苛的网络环境就可以实现文件传输。

隔空投送是我在iOS设备上最常用的功能之一 图源:苹果

而随着硬件生态的丰富,以及Apple OS系统的逐步完善,不同设备之间的系统交互界面越来越趋同,但其实苹果赋予每款硬件设备的专业性丝毫没有降低。

而在使用苹果全家桶,比如Apple watch、Mac以及iPad进行相互联动时,苹果的多屏互联实际上是在创建中心,这和华为鸿蒙分布式系统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更加注重硬件产品的使用场景而非去中心化。

比如我目前除了电脑为苹果外,手头上的设备都是华为,这在外人看来是有割裂感,其实不然,使用Mac电脑来修图或者剪辑是要比Windows的Ps和达芬奇要好用一个级别,前者我遇到了丢素材闪退情况,而后者的剪辑逻辑显然不适合我这种初学者。

一来微信所有苹果设备就会滴滴答答响 图源:苹果

对于这类工作,苹果的多屏协同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比如通过iPad上边推出的随航功能就能轻易拓展第二块屏幕;连续互通相机以及利用Apple Pencil,把iPad当做手绘板,这都是辅助笔记本工作的;此外用户还可以通过同一个iCloud账号轻松的同步手机中对照片到电脑。

不难看出苹果对于硬件产品的做法是术业有专攻。

像速绘连续互通、短信类信息同步显示并可在任意设备回复、拨打电话以及FaceTime功能,这种通知信息类的同步其实都是为了让你更为专注于正在使用的设备,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在今年WWDC 上,苹果发布了一个通过iPhone镜头与Mac结合的使用场景,这其实还是为了加强Mac的使用场景,这种从iPhone镜头到电脑的方式是“单向”的,而非华为的多机位相互连通使用场景。

苹果更加注重通过其他硬件产品来辅助用户当前在用的产品,更加注重功能之间的相互协作。

二、华为:去硬件“中心化”

前文我也说了,除了苹果电脑外,我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华为全家桶用户。

从路由器、智能手表,到手机、平板、智能音箱、真无线耳机都是华为。其实在硬件产品之间的互联上,不管是华为也好还是苹果也罢,甚至是小米、vivo,在功能“串联”上的都大同小异。比如都可以在智能手表上打电话;都可以在平板上看视频时候,通过智能音箱来增强音质;都可以用手机或者平板来控制一部分家电。

如果只有这样单纯的联通,我可能也就不会是华为忠实用户。

因为我认为,华为现阶段的鸿蒙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在让硬件设备“去中心化”,这或许就是未来个人设备的一个体现。

底层就要开始精简系统、APP 图源:网络

想要明白华为鸿蒙的多屏协同,就需要从底层逻辑说起。在我看来,鸿蒙系统从底层到设备之间的协作其实是一套逻辑,即需要从系统底层减负,这样才能在目前传输条件下,实现高传输低延迟,当然对硬件系统的资源占有也不能过高,还又得能运行安卓软件。

大家都知道,安卓系统基于JAVA编写,虽然是通用语言,具有编写难度低、流通性好的特点,但是安卓系统是不能与底层系统进行“连通”活动的除非root,而且需要在虚拟机中运行,这样系统来回读取,加之安卓系统“读不懂”JAVA高级语言需要借助虚拟机来翻译,这样在不断读取过程中就有碎片产生,因此会大量占用系统RAM资源,直接导致系统卡顿。

应用流转部分演示 图源:网络

而鸿蒙的方舟编译器是用C、C 语言编写app,取消ART虚拟机,直接编译为二进制机器码,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再跑一遍虚拟机,执行效率会得到提升。此外,因为本身架构中的微内核包括了操作系统必要的功能模块,并有最高权限,如果其他模块出现问题,其实对于整个系统运行是没有影响的。

当然解决了软件运行效率,再借助微内核的低延迟效率,其实就为应用“流转”提供很好的驱动环境,华为在对“分布式软总线”中是这样描述的:

“HarmonyOS系统的使命和目标是将不同的设备串联,成为设备的万能语言,让一个系统连接起所有上网的智能设备,实现万物互联的终极目标。其核心能力之一,分布式软总线让多设备融合为一个设备,带来设备内和设备间高吞吐、低时延、高可靠的流畅连接体验。

通过极简协议的高带宽、低延时以及高安全特性,就能解决在不同设备间的互联“响应”问题。

当然以上说的有点多,如果开个脑洞就是:借助鸿蒙操作系统,应用进行流转后,手机或者平板就相当于主机。

比如手边最常用的设备就是华为手机加上华为平板。对于两款设备的分工也很明确,手机作游戏设备,不过有时候还是会觉得屏幕过小,这时通过多屏协同就可以把手机画面映射到平板中,通过大屏来操作有时候体验更好。

其实这功能现在小米和vivo也都有跟进,并不稀奇,其实这就是类似投屏功能。

而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流转才是稀奇的。

这和多屏协同是有本质差别,比如用华为P50 Pro在开启多屏协同功能映射到平板上时,手机是处于息屏但不锁定的状态,如果此时按电源键会直接导致平板连接失败,而使用应用流转功能,相当于手机把自己分开一部分到平板中,算力其实还是来自手机。

多屏协同功能会让手机屏幕变暗,但不会锁定 图源:品玩lzh摄

以《王者荣耀》举例,多屏协同相当于映射到平板中,平板画面和手机是同步的;而使用应用流转到平板,手机可以继续正常使用,也可以锁定,而通过流转到平板上的游戏,就和安装在平板中的游戏一样,几乎感觉不到延迟。

应用流转功能演示 图源:品玩lzh摄

此外应用流转是双向的,手机上的软件可以“流转”到平板;反之,平板上的应用也可以“流转”到手机。

也可以把平板上的应用“流转”到手机 图源:品玩lzh摄

另外有小道消息,鸿蒙3.0会加强应用流转功能,同时会借助流转到的设备算力,相当于我手机是骁龙版本的,通过流转到麒麟9000设备上就能借助麒麟算力,解决发热问题,这我得举双手同意啊。

不过目前问题是支持“流转”的应用数量有限,尤其游戏数量更是少的可怜,只支持之前演示中的《光遇》和《英雄联盟》,而像我在玩的网易氪金《哈利波特 魔法觉醒》就不支持,只能通过多屏协同完成。

支持的游戏数量并不理想 图源:品玩lzh摄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例如抠图流转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修图小白,虽然通过抠图之后就能流转到平板等设备上继续应用,但仍需要最少下载服务卡片;平板中安装搞定设计(平板自带),如果集成在系统中就更好了。

总结来看,应用流转才是华为鸿蒙系统的核心,也不难看出其对于未来系统的布局和“野心”。

三、其他厂商:小米推妙享空间,vivo和苹果用户交朋友

而在华为之后,小米也推出了妙享空间,不论是UI还是功能,和华为的超级终端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因为手头缺少小米和Windows产品,这里就不再演示。

图源:小米

对于苹果和安卓用户来讲,想进行互联其实并不容易,这两主流平台之间看似是一道无法打破的墙,不过依然有国内厂商试图打破彼此间的隔阂,这对于移动生态来讲,是可以起到正向作用的。

早期用户可以使用安卓原生的Android文件传输、锤子科技的SmartFinder。

图源:源于网络

而vivo则更进一步,通过“量子平台”套件实现了Mac端登入。不过在功能方面就“相形见绌”了,只提供基础的多屏协作功能,和华为功能类似,不过在Mac桌面上使用鼠标滑动屏幕时,手机也没有暗屏,使用下来只能作映射功能使用,此外还有较高延迟,这都直接影响了Mac苹果用户对于安卓适配的质疑,未来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现阶段发展而言,随着5G逐渐普及以及WiFi6、WiFi6 普及,网速下行速率以及上行速率的全面提升为近地传输提供了稳定保障,其实之前看某B站百大博主视频时候我就在想,5G和WiFi6真的有用吗?

如果放在今天来评述,基于移动终端厂商提出的万物互联的多设备联动场景来看,高带宽、高频宽以及低延迟绝对是必备条件。

不管是对消费者还是厂商,无线协议规格越高,体验越好这点是毋庸置疑。其实从这几个厂商的多屏互联体验来看,感知最强的部分其实就在于延迟,这需要上游无线协议制定方和下游厂商共同解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头号玩家》那种0延迟技术的。

话说回来,其实多屏协同看似就是几个屏幕事儿,但其实这背后展现了厂商实力。此外,即使有软件优化实力,而缺少产品线支撑,也是徒劳。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实更多的还是会优先考虑同品牌设备来进行联动,未来IoT核心赛道玩家只会更少,而对于没有任何特点,只跟着其他寡头来“复刻”功能的厂商,其综合竞争力只会越来越低,也不排除被挤出赛道可能。

眼下像华为和苹果这样既不缺研发实力又不缺用户的品牌,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要第一时间与软件开发者沟通,最起码支持多一些的应用。

尤其是华为,也不能都还是宣传鸿蒙3.0了,支持的“流转”程序还是演示的那几个啊,对吧?

作者:lzh;来源公众号:不客观实验室(ID:zhinan617)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KSrh1tyUu3GsJ95oQGgKg

本文由 @不客观实验室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多屏幕协作,多屏协同谁是最好的

周迅二号大屏款说的多屏协同是什么,有什么功能呢?

多屏协同功能是一种分布式技术,可以实现跨系统、跨设备协同,将集成灶与手机、电脑、平板连接后,即实现资源共享,协同操作。
跨设备联动:用户可以同时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AIoT智能集成灶进行跨设备联动,随时随地取得联系,随心所欲畅享烹饪和娱乐体验。
家庭相册:内置家庭相册功能,用户可以上传一家人的幸福时刻保存在云端相册中,随心播放,定格幸福,更加充满人情味,让厨房烹饪不再是一个人的无趣。
手机投屏:通过技术方法将移动设备手机的画面“实时地”显示到另一个设备屏幕上集成灶智慧大屏上,输出的内容包括各类媒体信息和实时操作画面。用户可以在下厨烹饪的同时投屏,观看不同网络内容。

多屏幕协作,多屏协同谁是最好的

将手机“搬进”电脑里!荣耀笔记本“多屏协同”系统功能评测

对于华为、荣耀部分产品上的“多屏协同”这个系统功能,大家有过多少了解?以笔记本电脑为例:通过多屏协同跟手机建立连接后,电脑的系统屏幕上就会以窗口化的形式将手机画面显示出来,这时候你就能在电脑上控制手机,也可以实现电脑、手机文件互传等诸多操作,简单点来说就是将手机“搬进”电脑里,两款设备合为一体了。

不过这个功能也有限制,那就是仅支持部分华为、荣耀手机,别的品牌手机就没法使用。那么,这篇文章我将给大家深度评测一下荣耀16.1英寸笔记本:MagicBook Pro锐龙版系统里的“多屏协同”这个功能,告诉大家多屏协同究竟实不实用以及可以具体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本文中用来演示跟荣耀MagicBook Pro锐龙版连接的手机为荣耀30 Pro,同时MagicBook Pro锐龙版又分为R5、R7款,我入手的这台就是R5款。另外,关于荣耀30 Pro跟荣耀MagicBook Pro锐龙版如何进行多屏协同连接在这里就不多详细说明了,连接过程很简单,手速快的用不到几分钟就能完成连接。

不过有一点值得说下,荣耀MagicBook Pro锐龙版在不联网状态下也可以跟手机完成多屏协同连接,但需要保证MagicBook Pro的WLAN网络处于打开状态。

这样来看的话多屏协同的整体实用度就大大提高了,举个例子:你乘坐火车出差时公司通过社交APP发送文件至你的手机上,而且需要你在半个小时内编辑传回,倘若在手机上用WPS简单编辑文字或许还行,如果涉及到更繁琐的操作半个小时肯定不够用。但是,通过MagicBook Pro的多屏协同连接手机后就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打开手机文件进行编辑,但如果MagicBook Pro需要联网才能多屏协同的话,这时你只能打开手机热点分享给电脑、或者选择下火车后找个有网络的地方进行编辑,显而易见这样就很不方便了。

多屏协同连接后,荣耀MagicBook Pro锐龙版可以跟荣耀30 Pro以拖拽方式进行文件互传,也就是你可以从电脑里拖拽文件传到手机,也可以反向操作。有一点需要提下,如果你从电脑传文件到手机的话直接拖拽到手机系统主界面是不行的,但将文件拖拽到手机里的文件管理器或将图片拖拽到相册是可以的。

对于办公人士来说,有了多屏协同后传输图片至文档里只需直接从手机里拖拽过来,再也不需要使用数据线先传到电脑、再插入到文档中,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我实测用MagicBook Pro打开荣耀30 Pro里面的一个Word文档,过程很顺畅,几乎感觉不到延迟。另外,你甚至可以在MagicBook Pro里直接删除手机里的文件,所以我形容其相当于将手机“搬进”电脑里也完全不夸张吧?

另外,多屏协同连接下还可以将手机的音频切换至电脑,也就是通过电脑的扬声器来播放手机声音,这样就可以用MagicBook Pro进行接打电话的操作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将音频切换至电脑后手机就不会发出声音了。

通过多屏协同还可以在MagicBook Pro上回复手机上的社交APP信息,当然除了回复社交APP的信息外,短信消息也可以直接在MagicBook Pro上回复。

除了用于办公外,我认为多屏协同还可以稍微用来 娱乐 下,比如在电脑上玩手机 游戏 ,不过 游戏 只能通过鼠标来进行操作,这样的话也就只能玩一些RPG 游戏 了,动作类的 游戏 完全不行,或者你玩的动作类 游戏 有“挂机”操作,像我写文章的时候就用多屏协同操作手游《明日之后》进行“挂机钓鱼”。

多屏协同下还有个很实用的小操作就是观察延时摄影,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手机上的延时摄影相机功能需要长时间稳定在同个位置拍摄,而拍摄者有时不能一直盯着手机屏幕看,但通过多屏协同就可以在MagicBook Pro上远程观察手机的延时摄影是否在正常进行,但目前在多屏协同下手机只能竖屏拍摄,不能横屏,不知道是不是荣耀30 Pro的个例问题。

总体而言,多屏协同带来的体验远不止手机、电脑互传文件那样简单,基本上就相当于将一台手机整合到电脑系统里面了,以后我们工作时就不用频繁掏出手机,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查看手机短信等内容。

另外,至于延迟问题,我在使用荣耀MagicBook Pro锐龙版的多屏协同时没有感觉到很明显的延迟情况,即使是传输文件,我也实测过从荣耀30 Pro传输1.82GB的视频文件至MagicBook Pro中只用了55秒,速度还是挺快的。

好了,关于荣耀MagicBook Pro锐龙版的多屏协同功能评测就到这,如果你正准备买笔记本电脑而用的又是华为、荣耀手机的话,我建议可优先考虑入手荣耀MagicBook Pro锐龙版或华为笔记本电脑。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