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 电视剧 1988,太平天国电视剧港版剧情

时间:2022-09-26 22:06:33阅读:2611
曾经有这样一部电视剧,作为一部年度大制作,云集了吕良伟,刘青云,黄日华,欧阳震华,郭富城,黎汉持,商天娥,陈敏儿,陈秀雯,邓翠雯,毛舜筠等知名演员,剧情本身也很好看。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信息收集展示十…

曾经有这样一部电视剧,作为一部年度大制作,云集了吕良伟,刘青云,黄日华,欧阳震华,郭富城,黎汉持,商天娥,陈敏儿,陈秀雯,邓翠雯,毛舜筠等知名演员,剧情本身也很好看。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信息收集展示十分便捷的今天,他们个人的百科词条均无收录此剧。

这就是1988年的《太平天国》,就像那段历史一样,这部电视剧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百忙之余,回看这部电视剧,会有新的收获。在笔者看来,这部电视剧,努力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真理——面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借助经济手段翻身,要比其他手段更可靠。

根据电视剧的演义,洪秀全起义主要动因是妻子杜惠贞被清兵害死

电视剧一开始,为我们展示的虎门销烟,然后是清廷的一系列失败,签订《南京条约》。这些故事,不少都发生在广东,所以很自然过渡到了广东花县,洪秀全这个没落秀才就出现了。

洪秀全一出现,就是穷酸相。一方面,自己的家庭非常困难,连基本的温饱都是问题,家里面兄弟姐妹也比较多。另一方面,自己也不得志,多次参加考试,却屡次不中,但一心想着解决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情况,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就站出来说公道话,但时常被身边人取笑,“你是官吗?一心想当官,可惜你不是”。不光别人笑他,连他的两个哥哥都经常取笑他。

洪秀全对这些不以为然,妹妹洪宣娇对他也非常支持,甚至为了筹集足够盘缠让他参加科举考试,委屈嫁给自己不喜欢的有钱人家公子。可惜,他可能真的是一心想当官,并没有真正把心思用在复习准备上,又一次科场失意。电视剧有个镜头,试图告诉我们,他是不够用功的,有一天晚上看了一会儿书,就觉得困了,然后就睡觉去了。

这次科场失败的后果非常严重,他变得狂躁起来,甚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还好,在身边的人帮助下,他回到了广州,又找到了昔日有一些情愫、帮助过自己的杜惠贞。而这个杜惠贞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天地会的成员,更有一个狗血的身份,竟然是一个清廷官员的私生女。为了救洪秀全,他的这个妻子杜惠贞误入亲生父亲的魔爪,被残忍杀害。这一下子激怒了洪秀全,这才真正走上反清的道路。

这样的动因,是非符合历史事实,谁也说不清楚。尽管杜惠贞这个角色可能是虚构的,但是洪秀全是否一开始就想着反清,难道刚开始不就是想着通过拜上帝教来谋生甚至致富吗?引导他走向反清道路的,可能就是一两件小事。

根据电视剧的演义,太平天国的失败之一就是叶玲、李昭寿祸乱朝政

1988年《太平天国》这部电视剧,好就好在敢于大胆想象,能够在反复无常小人李昭寿的基础上,想象出了太平天国皇后叶苓这个角色。这两个人狼狈为奸,干了很多坏事,一方面联合韦昌辉,一步步除掉了东王杨秀清。另一方面,他们挤走了石达开、洪宣娇,从此之后把持朝政。

这当然是演义。李昭寿,算是太平天国时期的能人,参加捻军——投降清廷——投入太平军——再次投降清廷是他的人生轨迹,最后人家还坐上了江南提督的宝座。只不过晚年,变得比较飞扬跋扈,搞了一大笔财产,横行乡里、无所顾忌,被朝廷密令捕杀。

这样一个人,算计应该是他的为人处世之根本,不可能为了一个所谓的皇后,去冒险在宫中兴风作浪。电视剧这样处理,可能出于港剧自身的一个剧情套路,所有的人和事,都要围绕着情和钱来运行,贵为天王的洪秀全自然也不例外。

电视剧尽管在演义,但是也不是无边演义,比如李昭寿的目的就是图财,这与历史事实就比较一致。至于叶玲,那是有野心的女人,要的是整个天下,所以从接近洪秀全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几个钱,搞掉洪秀全的赖皇后,然后就是把自己弄上位,一步步掌握了朝政大权。但她却忘了一点,军政大权岂是拥有一个玉玺,或者一个宝座就能够实现的,这是需要长久积累的。

试想,如果叶玲听了李昭寿的话,带着他们捞取的金银财宝,离开了金陵,去往一个相对安稳的地方,比如清廷京城北京,那他们的生活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也不至于落得个杀身之祸。

要是对现实不满,经济手段可能最为可靠

不管是历史还是电视剧,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跟着洪秀全起义、一路打到天京和长江沿岸各省的老兄弟、新兄弟,大多数都是穷苦出身,稍微有点文化或者财产的,都不会加入拜上帝会,更不会参加他们的太平军。

洪秀全传教,是在自己最失魂落魄的时候,听了外国传教士的一番话,并看了他给的简易圣经读本后,才做梦自己是天父的儿子,开始以拜上帝的名义搞传教活动。换句话说,如果洪秀全有了自己的一番家业,即使考取功名不成,他也不可能走上传教、起义的道路。当上天王之后,他就没有了自己的斗志,一直忙于后宫行乐,朝政大事前期交给杨秀清,后期则主要是他们洪氏一族。面对曾国荃的进攻,他居然宁肯服毒也不愿意离开天京,在城破之前死掉了。关于洪秀全服毒,这可不是虚构,历史上就有这样的说法。

根据电视剧的演义,杨秀清也是这样。他本来手下就有一帮矿工兄弟,很像现在的包工头,但已经开始有一点帮会性质了,在与矿主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斗争和管理经验,这可能就是他后来指挥千军万马、管理天朝政务的主要经验来源。他加入洪秀全的队伍,一开始目的就很明确,那就是要取而代之,以此获得更大的个人利益。只可惜,他怎么努力,也不曾取代洪秀全。

石达开、韦昌辉,是遏制杨秀清的重要力量。根据电视剧的演义,这两个人的出身都不错,石达开那是当地有名的世家公子,韦昌辉则是比较刻薄的土豪,两个人参加太平军,那都是出于无奈。石达开,主要是洪秀全的一再登门拜访;韦昌辉,则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来想把拜上帝教的人给卖了,结果由于自己的刻薄被人举报,走投无路加入了拜上帝教。他们本身就是富有家庭出来的人,所以显得相对超脱一些,但是权力的斗争,让他们作出了不同选择。石达开,不满被猜疑出走;韦昌辉,则是恢复了往日的刻薄惨遭灭门。

至于陈玉成、李秀成这些天国后期的主要将领,电视剧当然都有专门情节,也有一些情感纠葛,比如两个人都喜欢石达开的干女儿韩宝英。不过,最后都灰飞烟灭了。

纵观全局,笔者认为把握住了晚清的特殊历史环境,一再告诫我们:对现实世界不满,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而强大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想法让自己变得有钱,如果想依靠武力达成自己的意愿,那比登天还难!

太平天国 电视剧 1988,太平天国电视剧港版剧情

左宗棠为何主动去拜见石达开?是想劝其投降还是另有目的?趣闻最早来自演义故事本身的内容站不住脚杨秀清、石达开曾倡导尊重知识分子左宗棠在官场得罪人多,多遭参奏左宗棠虽出仕晚,但可不是郁郁不得志石达开,太平天国主要将领,一生充满传奇,16岁参军,19军统军,20岁封翼王,征战四方,32岁英勇就义,因其一身轰轰烈烈,受百姓敬仰。骆秉章,先后任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在大渡河活捉石达开,将其凌迟处死,他也是左宗棠仕途贵人。1859年左宗棠57岁,樊燮事件化险为夷后,开启外挂仕途,时为4品京堂官,2年后任浙江巡抚,2年后升闽浙总督,这一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身亡。密见石达开,提出建议。

这则趣闻,反映了很多朋友对杨秀清、石达开、左宗棠的存在一些误解。

在电视剧和一些史书中有一个趣闻:左宗棠一度想考察太平军,见到了石达开,与达开相谈甚欢,左宗棠提出了一些建议,但为杨秀清所拒,左宗棠只得怏怏而去。

我认为,这个故事不可信。

趣闻最早来自演义

诚然,在后来的很多正规史书中,都有提及这则趣闻。

但这则趣闻,最早的来源是《洪秀全演义》。这部成书于1908年的演义似乎是最早记载这则趣闻的。

而从1852年(传说中的趣闻发生时间)到1908年,整整56年的资料中,无论是当时的清朝间谍叙述,还是史学家叙述,都没有这则趣闻。(有朋友说韦以德《天国志》中有记载,但我没有找到,如果有,还请告知)。

故事本身的内容站不住脚

而这则故事本身,反映了很多朋友对杨秀清、石达开、左宗棠的误会。

虽然不同版本的细节有不同,但关键信息是一致的。杨秀清、石达开拒绝的建议,主要有2个:1、不要定都金陵;2、不要打砸孔庙;

其中第一条,实在有些荒谬。

当时太平军自己都没有确定要定都金陵,又何来反对定都金陵呢?

尽管道州会议时,杨秀清有提到“专意金陵”,但实际方向,太平军到武昌后都没有明确。即使杨秀清、石达开认为应该“专意金陵”,战略发展方向是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杨秀清、石达开和左宗棠提这个,是否太过儿戏?

第二条,则是真正误解杨秀清、石达开了。

杨秀清、石达开曾倡导尊重知识分子

杨秀清在1854年时,曾经以天父下凡的名义说:“千古英雄除不得,流传全仗简书中”,要求尊重儒家传统价值观,停止打砸孔庙。

杨秀清虽然善于用天父下凡来糊弄人,但自己是明白人,知道要成事必须收拢知识分子。

尽管这次发言的时间比传说中的左宗棠来访晚了1年多,但却足以说明,杨秀清绝非顽固不化地赞许打砸孔庙,藐视传统文化。

石达开则更是如此。作为当时天平天国领导层中少有的知识分子。他头脑清醒,一直没有陷入迷信。早在金田时期,就无视“天兄旨意”,不相信那套把戏。在安徽、江西期间,甚至出走之后,都对一些极端偏激的政策作调整,减少极端思想对政治的破坏。

因此,杨秀清、石达开,都不会因为左宗棠这条建议而大怒。

左宗棠在官场得罪人多,多遭参奏

左宗棠作为一个有追求的知识分子,可不是一个善于奉承钻营的人。他在官场得罪的人都很多。

不管是在湖南期间官文、樊燮的参奏(当时几乎被杀);还是后来身居高位后政敌的弹劾。左宗棠一直都遭到政敌的攻击。

如果真有通匪之举,恐怕老左早就被参倒了。即使不被杀,被如此重用是不可能的。

假如左宗棠通匪历史靠谱,又怎么可能不被这些政敌拿出来攻击呢?

假如这些政敌都找不到这个消息,那几十年后的修史者又是怎么蹦出这条消息来的呢?

左宗棠虽出仕晚,但可不是郁郁不得志

在这则故事的一些版本中,提到当时左宗棠自许有才,但郁郁不得志,完全是一个落魄的中年男子。

这就更是误会了。

左宗棠当时和大清许多高官都有极深的私交。被许多大人物高度认可。

两江总督陶澍,主动提出和他结为亲家。并公开表示,左宗棠日后功业不在他之下。

著名的林则徐,则和他在长沙“湘江夜话”,纵论古今、天下形势、西域风情。林则徐提到左宗棠是“不凡之才”,并说日后安定新疆(虽然新疆当时尚未大乱,但有清一带新疆国防形势一直严峻),非左宗棠不可!

左宗棠与林则徐湘江夜谈,纵论天下。

其他,如曾国藩、胡林翼,早与他相交已久。

至于他为何迟迟没有出来做官。

我们可以看看左宗棠早期的文章。

我认为,左宗棠志存高远,他的大志,早就在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不在钻营而已。

他在等的,是风云际会、建功立业的机会;而看过他早期的文章,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治理新疆的看法,我们就会知道,太平天国显然和他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左宗棠,应该是没有找过太平军,直接缒城入长沙,开启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征程。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