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犯了什么罪
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主角张小敬出场时总是带着一把大概只有制式三分之二长度的唐刀,他把这把刀称为“折辱之刀”,“无用之刀”。
后来的剧情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当年张小敬身为参将,不愿带兵去打“石堡城”,被撤职一撸到底后,又特意获赠了这把刀,以示羞辱。
“石堡城”,在剧中被描述为“易守难攻”,却又没有太大价值的要塞。
“石堡城”这个要塞,这个地名,在唐朝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真的如剧中所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么?
先上两张图,
图一
图二
石堡城,地处今天的青海省湟源县,背靠东西走向的华石山,图一是自南向北方向视角,图中所示平顶石台,三面绝壁,唯有北面正对湟源谷地方向,有小径可上,虽然曾经的要塞已无迹可寻,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它位置的险绝与易守难攻,可想而知。
图二,就是站在石台之顶俯瞰视角,湟源谷地一览无遗,远处隐约可见的,是南北走向的日月山。
石堡城的位置,刚好卡在两山交叉的位置,而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如下图,
图三
这一张图,是文成公主的进藏路线,石堡城就在图中所示日月山下面,唐朝吐蕃边界线的位置上,那么,文成公主为什么要绕这么一大圈呢?
图四
看这张图中,黄河一百八十度大拐弯的位置,与上一张图对比,可以发现,文成公主只能委屈地兜这样大的一个圈子,图中深绿色所示,都是崇山峻岭。
图五
再看这一张图,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让文成公主不得不绕道的,是横亘在其间的秦岭,昆仑山系,巴颜喀拉山,和横断山系,这在遥远的帝国时代,是几乎无法逾越的天险,虽然也有诸如“茶马古道”一般的由川进藏路线的存在,但对于如文成公主这般大队人马,或是大军的通行,无法想象的事。
图六
这张图中,左边那个标记黑叉的,就是石堡城所在位置,再看一张大图,感受一下石堡城对于河西走廊的意义。
图七
看到没有,一目了然了吧,石堡城的位置,向上直接威胁那细细的河西走廊的腰眼位置,从这里,至少通往四个重要方向,
1,西北方向,是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是茫茫西域,是只要大唐国力所及,几乎无边无际的疆土。
2,正东方向,沿着河西走廊,一路直下,是富庶的陇西,更可以威胁大唐都城长安。
3,西南方向,沿着文成公主的进藏路线,是“唐蕃古道”,也是吐蕃大军直下高原,进逼河西走廊,切断安西,北庭与中原联系的通道。
4,东南方向,黄河一百八十度大拐弯的位置,正是著名的“河西九曲之地”,植被繁盛,土地肥沃,可耕可牧,是优良的战马牧养地,也是资源贫瘠的吐蕃最容易拿到手的一块高价值土地,在唐朝,吐蕃之间多次易手。
“河西九曲之地”与唐境相连,大军勉强可以通行的山口,基本就是图六所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边境线上,唐朝设“军”的位置。
这其中,最方便通行的,还是石堡城所在位置,不然文成公主也不会非要走这里,对吧。
为了防备吐蕃,护佑河西走廊和关中安全,唐朝在河西走廊的腰眼位置,设置了河西,陇右两大节度使,屯兵十几万,严防死守,要知道,整个安西都护府的常备正规军,也不过才两万五千。
重兵集聚,那么显然,处于偏西位置的石堡城以西,相对防守就偏弱了,这一个点的位置,正在唐军防御的双重要害上,以此为前出基地,吐蕃进可以掠取战马,粮食等战略资源,退也有防御支撑,进退自如,而这是唐军无法容忍的。
原本,在河西走廊与吐蕃之间,还有一块缓冲地区,有个小国“吐谷浑”,疆域大约是自“河西九曲之地”到青海湖西,石堡城是在他们的领域之内。
公元663年,吐蕃前后用了四年的时间,吞并吐谷浑,连带着,就将石堡城拿在了手中。
这时正是大唐高宗李治时期,那么他在干嘛呢?
从唐太宗时期,大唐一直在为自己的东北方向忙个不停,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争一直没停过。
660年,灭百济,断高句丽膀臂。
663年,“白江口之战”,一战灭尽日本国支援高句丽,百济的精锐。
668年,攻灭高句丽,自此东北方向大定。
唐军在东北方向忙活的这些年,吐蕃却在逐渐消化了吐谷浑后,成为唐朝的大患。
670年,吐蕃出动大军,几路分进,安西四镇全部沦陷,随后唐军薛仁贵出兵,虽于“大非川之役”兵败,却也迫使吐蕃把到手的安西四镇又还了回来,连带着,石堡城也被拿了下来。
之后唐朝,吐蕃之间,围绕河西走廊战争不断,石堡城地区多次易手。
这时的石堡城,还只有石台,没有要塞,大约大唐玄宗开元五年左右,才由吐蕃建起了石堡城要塞,吐蕃对这座城的称呼为“铁刃城”,倒也颇为形象。
石堡城要塞自建立后,围绕它的的争夺就一直没有停过,唐朝与吐蕃之间反复易手,大致有五次大的争夺战,如下:
1,开元十七年,信安郡王,朔方节度使李祎,精选朔方,河西,陇右三镇强兵,分两路长途奔袭,一路绕道侧后,断其支援,一路直奔石堡城,一战功成。唐玄宗大喜之余,欣然为石堡城更名“振武军”。
石堡城固然险绝,若是将它与周遭的联络,支援切断,彻底孤立,要攻它也就不难了。
这一战,正是电视剧中,张小敬拒绝参战的那一次。
2,开元二十九年,围绕石堡城,吐蕃出动四十余万大军,打出了极其漂亮的一仗。
这一仗,吐蕃同样是兵分两路,一路是大军四十万出青海湖西,直扑鄯城,西宁,让唐军不敢怠慢,引重兵来迎,却又轻飘飘的一触即退,另一路,万余精兵从积石军以东,悄悄杀出,佯攻廓州,再次拉动唐军集聚,随后急转掉头,拐了个九十度的大弯,直奔石城堡,轻松拿下。
这一战的精彩程度,足可成为战史经典,吐蕃以夸张的四十万大军作为佯动方向,迫使唐军调动大军,谨慎应对,若是唐军不理睬,随时可以把佯动打成主攻,这一路的特点就是兵力规模足够大,大到你无法忽视,另一路,万余精骑首先出击位置就几乎是盲点,出乎唐军意料的从边境小路杀出,直奔州城,再次逼迫唐军聚兵来攻,随后突然转向,在唐军完成合围之前,绝尘而去,然后在唐军以为他破围而走时,才显露出此战的真正目标,石堡城,这一路的特点,就是“奇”,“快”。
这时的石堡城,周边兵力早已抽空,料想,在石堡城要塞唐军当面,应该还有一支攻城部队在隐藏待机,随着吐蕃精骑到来,阻绝,迟滞唐军四方支援,吐蕃一战轻松拿下。
随后,吐蕃对石堡城再次修高加固,并在周围各制高点,以及连接唐蕃古道的道路沿线,层层修筑寨垒,以石堡城为核心构成综合防御体系。
3,从天宝二年到天宝四年,即公元743年至745年,皇甫惟明领唐军逐步清除石堡城外围支撑,于745年发动总攻,在吐蕃以倾国之力,不计代价的拼死增援下,攻击失败。
4,皇甫惟明没成功,就轮到另一个名将出马了,王忠嗣,大唐中期最耀眼,最具战略眼光的将星,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就是那个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王宗汜”,就是那个成天瞎嘚瑟,把“我阿爷”挂在嘴边的“王韫秀”的父亲。
天宝五年,正是电视剧中的“天保五年”,张小敬反恐事件发生的这一年,王忠嗣的权势达到了他人生的顶点。
为了石堡城的争夺,根绝河西走廊的大患,王忠嗣在这一年,受领“河西”,“河东”,“朔方”,“陇右”四镇节度使,身处陇右,京畿之侧,而能手握重兵二十余万,能作出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对他的信任非同寻常,也显见得唐玄宗已经是决心不计代价了,要彻底解决石堡城的问题。
那么王忠嗣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王忠嗣于朔方,河东二镇征调优良战马九千匹及部分精锐骑兵,充实河西,陇右战力,又隐蔽调精兵进入河西走廊,于746年麦收时节,吐蕃固定的每年侵扰抢掠时间段,突然爆发,在从青海湖西到本文图六中,右边黑叉所示积石山之间的区域内,对多点进犯的吐蕃大军同时发动攻击,围追堵截之下,吐蕃进入唐境的五万大军几乎全灭,并逼迫此时依附于吐蕃的吐谷浑残余势力归顺了唐朝。
同时,王忠嗣领军乘胜追击,将吐蕃在两国边境处修筑的寨垒工事,几乎扫荡一空,石堡城重新被孤立了起来。
随后,王忠嗣又指挥击破了吐蕃为报复而与大食国组成的联军入侵。
接下来,王忠嗣在安排唐军恢复屯守边界堡垒工事的同时,又安排新筑了两处重要军镇城防。
这两处城防,一处是图六所示石堡城上方,白水军再往上处的威戎军,新城位置,另一处是在图六右边黑叉右侧的盐泉。
为什么说这两处重要呢,在图上可以看到,这两处,新城扼守大通河,盐泉镇控黄河,又都不是在两国边界处,而是在稍深一点的位置。
王忠嗣这样安排,大有深意,新城所在位置,正是传统上唐军的防守薄弱环节,在长长的河西走廊防线上首尾不能兼顾之处,扼守大通河,一方面可以防止吐蕃利用河谷地形偷渡,另方面也与唐军边境防守形成梯次支撑,构建战略防御纵深,让吐蕃即便突破边境,也不能为所欲为,极大压缩吐蕃的进攻方向选择,并能凭此迟滞吐蕃大军行动,为唐军各方来援争取时间。
而盐泉的选择,大体与新城相同。
如此,唐军在河西走廊上的纵深位置,广设军堡,不但与边境防御互为支撑,也将整个河西走廊的防线,连接成了一个整体,石堡城的战略核心作用,同时也被大大的削弱了。
不过在电视剧中的时间段,王忠嗣尚未接手陇西时,张小敬的拒绝参战,就有点无厘头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王忠嗣才对同僚提出的石堡城进攻计划兴致缺缺,并消极应对,导致又一次的石堡城作战失败后,满朝官员包括唐玄宗都对他大加指责。
面对唐玄宗的责难时,王忠嗣先是将自己的整体战略作了描述,并指出,吐蕃国力正是强盛之时,对石堡城的防御,更是不惜以倾国之力面对,一味强攻硬打,实在不是上策,王忠嗣估算,强攻石堡城,唐军不惜代价的话,可以做到,但在吐蕃的拼死反击下,至少要付出数万伤亡的代价,何况唐军也不可能长期以重兵驻守河西,这样就算攻下来,也早晚会丢…
客观的讲,王忠嗣的整体战略可谓高明之极,正应了自古良将的最高境界,“善战者,无赫赫之名”的要义,不是有句话么,正好可以作为这个战略的补充说明,“存地失人,人地尽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
然而唐玄宗不干啊,我要石堡城,你王忠嗣不打,我就找能打的来。
5,接替王忠嗣的,是哥舒翰。
749年,哥舒翰征调四镇精兵六万余,连同辅兵共十余万攻击石堡城,这是一场大唐与吐蕃之间,国力撞击的硬碰硬的较量。
石堡城要塞并不大,内有吐蕃守兵不到千人,但是吐蕃以广阔的河西九曲之地为依托,调集近二十万大军,疯狂的对唐军外围防御部队进行冲击。
血战。
石堡城方向,四天了,还没攻下,哥舒翰急眼了,招来攻城将领,下令斩首,帅账内诸多将官求情,攻城将领也立下军令状,限期三天,攻不下即死。
这一仗,开启了癫狂状态,在围绕石堡城为核心的百里方圆区域,唐军,吐蕃大军,双方都不断的调动援军,不分白天黑夜,也不分主力辅兵,直杀得血流成河,人鬼不辨。
终于,在第七天的凌晨,唐军攻破石堡城,赢了。
赢了么?
史书记载,唐军此战主力辅兵,合计伤亡近六万,吐蕃一方伤亡不清楚,不会少于这个数字,史书记载唐军战果是击杀六百,俘虏四百,这就有点扯淡了,倾向过于明显,分明是用唐军的整体战役伤亡数字来对应吐蕃石堡城守军的数字。
但即便如此,值得么?
石堡城拿下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大唐与吐蕃之间的战略竞争态势。
综上,石堡城的重要性,是在吐蕃国力强盛的状态下,不断对外扩张,与大唐对撞的过程中,一步步凸显出来的,并在大唐由开元到天宝年间,达到了两方争夺的白热化,大唐王忠嗣的出现,短时间内有效的谋划布局,又让大唐缓解了这一个点上的压力,至少在防御上,补上了这个漏洞,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在逐次对抗吐蕃侵扰的同时,以求进取。
遗憾的是,王忠嗣的战略并没有被延续下来,大唐选择了大量消耗国力的方式,投入对石堡城的争夺,河西方向的大量伤亡,以及随后投入的重兵屯守,都进一步削弱了大唐在中原,乃至关中地区的防御兵力,仅仅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能说跟这没一点关系么?
《长安十二时辰》石堡城是什么地方,为何连张小敬都不敢攻打?
不是张小敬不敢打,而是吐蕃已经占据多年,贸然攻打也只是增加伤亡而已,一旦进攻,就是一场难结束的战争。
在那个年代,随着后突厥汗国的沉沦,唐玄宗就收复九曲之地提上了日子,而收复九曲之地的重点就在于攻陷石堡城。就在这一年,唐玄宗命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集合三镇精兵共同进攻石堡城。《长安十二时辰》的男主角张小敬反对进攻石堡城的也正是这一战,因为当时吐蕃围绕着石堡城已经经营了许多年,而且地势险要,距离又远,很难在短时间内攻克,一旦陷入了持久战只能让唐军徒增伤亡。
萧嵩、张忠亮两人也是这样的想法,主张观望形势等待时机。关键时刻,李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正因为道路太远而且地势险要,石堡城的守军肯定疏于防备,如果以少数精兵长途奔袭很可能一举奏效。最终萧嵩、张忠亮同意了这一观点,并由李祎率领精兵突袭石堡城。
一直反复使得唐军消耗很多的人力物力,因此唐睿宗垂拱三年,武则天一度放弃了安西四镇。武则天在长寿元年(692年)以王孝杰为武威道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讨击吐蕃,很快便又收复了安西四镇。这次恢复安西四镇后,不再以少数军力卫戍,而是常驻3万精兵,这便是著名的安西军。
《长安十二时辰》石堡城是什么地方,连张小敬都不敢攻打?
《长安十二时辰》石堡城这个地方因为张小敬都不敢攻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地方在海拔及其高的地方,因为地理位置占有优势,所以在攻打时需要很多官兵。因为周围都是一些悬崖峭壁,这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如果不是内部想要动乱,想要从外部攻打是十分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成就了这个地方易守难攻的特性。
这个地方地理位置优越,自然也就成为了两军必然会争夺的地方,在攻打的时候,只要石堡城内部的官兵自己的粮食充足,武器弹药充足,在高处自然可以清晰的看见敌人的动向,占有足够的优势,与敌军拼死一战,结果也不一定是攻打强者们的胜利。所以张小敬才百般不愿意攻打石堡城这个地方。因为敌军处在低处,而自己在高处,自然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能使敌军退却。石堡城这个地方在高山上,如果想要耍手段,敌军的水源因为处在低处,水源也一定是来源于高处,只要石堡城内的人在水中下毒,水是人们必不可缺的,这水自然会流淌到敌军的阵营中,在他们还没有防备意识的时候自然会损伤敌军一大部分的力量。
这个地方自然也会引起周围各家的争夺,是个兵家必争之地,也就导致了想要得到这个地方的人数不胜数。无论是谁拥有了这个地方,难免的会被各种人盯住,自然也是充满很多的不稳定性,有可能在自己就要攻打下来之时,又来了一波别处的军队想要坐收渔翁之利,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未知的。
官家必争的地方,自然被所有人虎视眈眈,这也就是为什么张小敬甘愿接受惩罚,也不愿意去攻打石堡城的地方。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