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12集春秋争霸,春秋争霸第12集内容
《中国通史》笔记12春秋争霸
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推进,周王室的土地分无可分。诸侯,尤其是边疆的大国,扩张了实力。此消彼长,诸侯的纠纷,周王朝的秩序,外族的入侵,周天子越来越无力维护。
(1)四夷交侵,中原不绝如线。
北方西方,戎狄来打劫,国君都敢杀。南方荆楚蛮夷,自称为王,消灭汉阳诸姬,一统江汉平原,四面扩张,不断威胁中原。东方东夷,淮夷,徐夷等,也来侵扰。
(2)诸侯之间纠纷不断,周天子无力出兵,调停也就没谁听了。
(3)郑国挑战周天子威仪,结果被郑国打败。周平王时期周郑交质。周桓王时候出兵教训郑国,被郑庄公打败。
这样的局面下,谁来维护天下秩序?
1,齐桓公
齐桓公和管仲,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因为遵循周礼,维护了天下秩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代霸主。(存邢救卫,分沟礼燕,教训楚国)
齐桓公和管仲,这对君臣组合,是承担霸主的义务,不止得到霸主利益,还付出了霸主责任。例如分沟礼燕,为带头遵守周礼,主动割让土地。例如存邢救卫,主动恢复两国宗庙社稷。例如对待周天子,虽然是霸主,天子主动给台阶了,还是坚守诸侯之礼。
因为齐桓公和管仲首创的称霸模式,相当于周天子 霸主,维持诸侯秩序和对外战争。改变最小,效果明显。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周天子册封实力强的霸主,帮助自己维持周王朝秩序,对抗外敌,打击不尊礼制的诸侯邦国。
当然,霸主也会借口诸侯不尊礼制,而出兵灭国。霸主号令天下,会盟诸侯,就连周天子都要给面子。霸主的好处,人人都想得到。霸主的义务可能要割肉,那就太难受了,最好少付出,或者不付出。后续霸主责任心越来越少,争利越来越多。
2,晋楚争霸
齐桓公葵丘会盟15年后,62岁的晋文公流亡19年之后,在楚成王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继位,由此拉开近两百年的晋楚争霸时代。
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逐渐被霸主与诸侯关系取代。
楚国因为有铜矿和青铜技术,非常强大。
楚成王时期,楚国被齐桓公遏制,签订召陵之盟。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举起大旗,在泓水之战大败。中原诸侯向晋国求救。因为秦国是赢姓,齐国是姜姓,晋国是姬姓,与周天子同宗。晋文公在鄢陵之战大胜,被周天子封为伯侯,称霸中原。
秦晋之好,因为殽之战而破裂。秦楚开始了世代联姻。秦国与晋国交年交战,无力东出。晋国整合山西河北诸戎狄,提升国力。为减轻压力,与齐国结盟。
到了后期,晋国还联合扶持吴国,在长江淮河下游对抗楚国。楚国就联合扶持越国,遏制吴国。吴越两国迅速崛起。
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后,天下形成两超多强格局。中原诸侯认晋楚为双霸主。晋楚大战十几次,只有楚庄王胜了2次,其他都是晋国胜利。楚国历史非常辉煌,可以参考纪录片《楚国八百年》
之后,秦晋多次战争,吴楚多次战争(吴国似乎就是为了灭楚而生,多年后就被越王勾践灭国。吴国历史可以参考纪录片《回望钩吴》)。诸侯内部分封近两百年,也形成封无可封的情况,几乎都形成了几家卿大夫共掌国政的局面。而楚国,更是被吴国(吴王阖闾,伍子胥和孙武)几乎灭国。
老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能够帮助大家还原一些这个时代的历史故事。
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开始主要对抗国内的卿大夫,纷纷开始变法。吴越两国是新崛起的国家,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先后称霸中原。中国开启了大分裂到大统一的历史进程。
春秋争霸的原因,口号是什么?
号召:尊王攘夷。春秋首霸:齐桓公。
启示:国强靠改革,国兴靠人才。
春秋时期社会特点: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春秋争霸的原因、实质。
春秋争霸的原因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争霸局面随之出现。
春秋争霸实质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每个国家都想统一天下。
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春秋争霸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