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原作者编剧吕铮想塑造中国本土的警察英雄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陈新怡
“小时候喜欢佐罗的人设,白天装作懦弱,晚上行侠仗义,像过了两段人生。长大后当了警察,白天办案,晚上写作,虽然与佐罗满拧,但意思却大致相同。从2003年至今,在几百万字的敲击后,我获得了今天的荣誉,除了感恩和感谢之外,我更庆幸自己这些年没有虚度,没有偏离自己的初心。”9月7日,茅盾新人奖颁奖典礼结束后,作家吕铮在朋友圈写道。
吕铮,1980年出生,20岁从警,之后探长、中队长……有着超20年的一线经历。除了警察这个身份外,他还是作家、编剧、词曲作者。自24岁发表长篇小说《黑弈》后,以一年一部小说的创作频率,他接连创作了《三叉戟》《名提》《藏锋》等17部公安题材作品。2020年改编自吕铮同名小说,由他担任编剧的电视剧《三叉戟》在卫视热播,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剧中插曲《光荣与使命》的作曲者。
北京人,属猴,狮子座。这三个属性叠加,吕铮调侃自己:“从小没听见号音儿就往前冲,就怕闲着。”
日常生活中,他随和幽默,一口京片儿见人就侃,什么事到他口中,都能增趣几分。
随和在面子上,傲气在骨子里,警察、作家、编剧……别人一行尚且顾不过来,吕铮不仅能做到兼顾,还小有成就。他是公安部猎狐缉捕行动组成员,连续五届金盾文学奖得主,曾凭《三叉戟》提名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以及华鼎奖的最佳编剧。
吕铮还把自己的词曲作品还藏在了自己的每部小说里,他有个梦想,等他60岁和书中人物一同退休后,他要把这些音符连同这40年的文字,一起放进他的书柜里。
“警察版阿甘正传”
写多了大案要案,最近吕铮把目光集中在了派出所打击队的警察身上。在派出所内,有负责出警的巡逻民警,有负责社区的社区民警,还有负责辖区内违法犯罪活动打击的打击队。打击队管的可能不是大案要案,却是保一方平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工作。
新书主角邰晓阳是二里沟派出所的一名小警察,他并不聪明但非常刻苦,即使鲁钝仍坚信正义,没有超级英雄的光环但仍像太阳一般照亮了身边迷茫的同伴。这个围绕着“轴”警察的故事,被吕铮称之为“警察版的阿甘正传”。谈及新书进度,他透露道:“初稿大纲已经完成,等到长假期之后再慢慢写、慢慢改。”
从警22年,现在的吕铮时常会想起《三叉戟》中“大喷子”的那句:一个人走了很长的路,有时候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回望过去,23岁的吕铮站在起跑点上,那时的他双手空空,没有写作经历,也没有写作自信,有的只是一件又一件复杂案子积累下来的经验。
当时他和同事们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和一名结婚行骗的男子斗智斗勇,费了半天劲才把人抓进看守所。例行体检时,法医跑过来告诉他,这个有老婆孩子的男子,是个女的。“我当时就眩晕了,10多个媒体采访我,感觉自己就像小丑一样。”回想起当时那一幕,吕铮仍觉得戏剧性十足。
这个离奇的案子自然也吸引了十余家媒体的报道,在记者的镁光灯下,年轻的他不厌其烦地重复案件的前因后果,讲得多了,心底有个声音在问:这么得天独厚的素材,你为什么不写出来?
吕铮的第一本小说《黑弈》就这样诞生了:建筑商人老陈自称被一名叫“藤原健次”的日本商人诈骗了400万,林楠等警察将其捉拿归案后,才发现“他”是一个伪装成日籍商人的中国女性……《黑弈》就像一个闸口,警察这个本职工作带给吕铮的灵感源源不断地冲开了他写作的大门,以一年写一部的速度,他陆续出版了《警校风云》《巴士警探》《迷网》……
在吕铮的形容里,他每写一本小说,就像在花盆里放下一颗种子:“我先把种子埋在这儿,之后再慢慢积累,等积累好了,我再去浇水施肥添阳光。”他的写作技巧很简单,匍匐于生活,扎根在日常。在他看来,写作就是广交朋友、跟人聊天,常有同僚、朋友找他说故事:“两晚上,你就可以听完一个老警察的一生。拿这些故事来滋养种子,花盆里的花才会更茂盛。”
《三叉戟》也不例外,当时吕铮去采访了一位50多岁的扫黑老警察,为了从他口中撬出“真东西”,吕铮特意用了“激将法”,一直在老刑警身边讲经侦的厉害。搞得人颇有不忿:“你经侦说了半天有我们刑警牛吗?知道什么叫刑警吗?刑警就是最行的警察,刑警出马就是开刀。”后来这句台词,被吕铮放在了“大棍子”徐国柱身上。
“三个中年人,有什么流量啊”
除了新书写作外,吕铮还参与了电影《三叉戟》及电视剧《三叉戟2》的编剧。
2020年,电视剧《三叉戟》的爆红对吕铮来讲,是意外之喜。《三叉戟》讲述了平均年龄达50岁的三位警察崔铁军(大背头〉、徐国柱(大棍子)、潘江海(大喷子)从一线退下后,临危受命击破金融犯罪集团的故事,也被称作是人民公安版的《老炮儿》。
起初,《三叉戟》并不被吕铮的朋友们所看好,他们常劝吕铮:“你不能这么写,三个中年人没流量没市场,得写30出头的,这样你才能用一线流量明星。”但吕铮不那么认为,或者说,他压根没考虑到市场的选择导向。在他心里,他想写的是像崔铁军这样的老警察老骥伏枥后重装上阵的故事,他想写的是那些平凡人身上的热血英雄梦。
并不被平台和策划看好的《三叉戟》让吕铮憋了一口气,他和另外一位编剧沈嵘加班加点地泡在剧本上,沈嵘负责“飞”,他负责“拽”,把那些掷地有声的细节都加到人物塑造中。当然,他们也做了一定的市场妥协,加了一条年轻的爱情线,事后观众的反应证明:比起谈恋爱,大家更乐见这三个满脸褶子的老汉去侦破案件。
在《三叉戟》拍摄期间,吕铮只要一休息就开车去片场帮忙。怎么审讯,什么眼神,体态如何,拍摄的这些细节吕铮都会一一指导,他还加了剧组的演职员群,将群里产生的疑问对接到他另一个专业群中,里面有负责经侦、预审等各种类别的专业人士。
从项目开始到成功播出,《三叉戟》一共花了四年时间,待到播出后,一直憋着的吕铮也终于靠着高收视和高口碑扬眉吐气。有一位年轻的网友给他留言:之前我一直不理解我的父亲,直到我看了《三叉戟》。谢谢《三叉戟》让我第一次觉得像崔铁军的爸爸是这么可爱,我也终于能够原谅他为什么因为工作老不回家。
市场和观众的反应给了吕铮和伙伴们创作《三叉戟2》时贴地飞行的底气。在他看来,和《三叉戟》气质对标的不是惊涛骇浪的国际大案,而是身边鸡毛蒜皮的基层小案。什么叫小案?就是老百姓看时感觉幽默诙谐,但又感同身受的事。
对吕铮来讲,这种创作并不容易:“每个基层的小案件都是起承转合,百转千回的。现在好多作家编剧都想做宏大叙事,不屑于写小人物小事,但其实写和老百姓有关的事,是最容易引起共鸣,也是最难的。”
如今《三叉戟2》剧本编写过半,所有的剧情、台词都经过团队的字斟句酌。在他的心愿单上,他希望将“大背头”、“大棍子”、“大喷子”塑造成中国本土警察英雄。比起超级英雄,这些平凡的人民警察,或许没有炸裂的开场,没有炫酷的技能,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当大家有危险时,他们都会第一时刻出现。
从作家再到编剧,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吕铮想要编织中国警察故事宇宙的决心:“通过小说我可以向几万人展示他们,而当他们拍成电视剧后,可能有上千万人听到了他们的故事,这不是一个伟大的想法吗?”
“不想当歌手的作家不是好爸爸”
在警察、作家、编剧的光环下,吕铮词曲作者的身份往往会被人们忽略。
严格来说,这其实是吕铮的第一份“工作”。
早在高中时期,吕铮就开始尝试写歌。在1997年,他投稿了一首广告歌曲,收获了1700元稿费。拿着这笔钱,他给父母买了东西,又请了同学们吃饭。谈及过往这段经历,他无不自豪。
他的词曲创作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换了展示的窗口,以小说为载体,吕铮将自己的歌曲附于其上。在歌曲中,有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他的梦想和奇迹,后来小说拍成了电视剧,他写的歌也响遍大江南北。
今年4月,他在公众号上晒出自己的新歌《笃信愚蠢的天真》,在歌中他唱道:“那懵懵懂懂的少年,做着理想主义的梦,愿做寂寞的星辰。”读者评价他的歌声像风一样自由,让人心生向往。
吕铮的公众号叫“吕铮的小说连载”,除了发布新的小说和新歌外,这还是吕铮晒娃的好去处。公众号的照片里,他右手抱着孩子左手向上指着方向,他的儿子挠挠望着前方,似乎若有所思。
尽管挠挠还小,吕铮已经下意识地带他经历更多有趣的尝试:“你得接触更多的东西,经历过有趣的人生,特别刻板或者特别苦闷、狭小的心灵,在这个时代是写不出好玩的东西的。”
在挠挠3岁时,比起晚上读千篇一律的童书故事,吕铮选择每天现编一个睡前故事。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小动物,比如小麻雀,每只动物的设定不一,性格不一,而它们做的事往往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比如善良。
等挠挠到了4岁,吕铮将睡前故事的频率改为1周1-2次,随着动物小分队的成型,他告诉儿子:“这下你是队长啦。”
在他的带领下,挠挠为动物小分队设计了队标,还学着如何讲故事。现在,挠挠5岁半,在其他孩子还在学习表达时,他已经能够独立地讲10分钟故事了。
也有人找吕铮约“动物小分队”的系列童书稿,但吕铮摆了摆手:“我手里边还攒着五六个现实主义题材,现在是真没时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