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醉人心(好听的歌曲经典改编)
歌坛有很多的歌王天后甚至“歌神”,许多的天王大咖靠着自己的歌唱实力撑起了80、90年代的华语歌坛。
中国流行歌曲最早流行于上世纪70年代的港台地区,而日本在50年代就有了较为成型的娱乐圈。70、80年代港台地区很多艺人都到日本学习和发展,像邓丽君,罗文、beyond乐队等都去过日本。所以回来以后大量有翻唱的,也许有些人并不太了解哪些歌曲是改编的,我们就来看一看到底哪些被我们一直传唱的歌曲是日语歌曲改编的呢?
《风继续吹》是张国荣的成名之作,也是电影《纵横四海》的主题曲。这首歌源自为山口百惠于1980年演唱的日语版《さよならの向こう側》。后来在1983年该歌重新由郑国江改歌词为《风继续吹》,旋律低回婉转,通过张国荣细腻的演绎,用平淡坦然的声音,唱出了无奈与淡淡的哀愁,歌声中的浓情缱绻直透听者耳中,曲尽意不尽,奠定了此后张国荣慢歌演绎的风格。
《我只在乎你》由三木刚谱曲,慎芝填词,是邓丽君日语歌曲《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的中文版本。日版该曲发表后高居日本有线榜第1名长达半年之久,刷新日本有线榜历史纪录。1986年12月,邓丽君凭借此曲第三度夺得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及日本有线大赏双料冠军,成为邓丽君继1984年的《つぐない》和1985年的《爱人》之后复出日本歌坛第三年的第三支年度冠军歌曲,至此创下日本歌坛至今无人打破的“双奖三连冠”纪录。
《千千阙歌》是香港女歌手陈慧娴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曲选用日本歌星近藤真彦的歌曲《夕焼けの歌》,由香港填词人林振强重新填词,这首歌虽然没有过于激扬的旋律,却在平淡中透着忧伤,临别在即,一切要讲的话也不知从哪里开始,唯有凭歌寄意,把几年以来所想所讲,以歌词的形式表达出来 。每一句歌词都是心中所想,每一段乐韵都是心意所诉,歌中的离别场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
《容易受伤的女人》这首歌是王菲翻唱日本歌后中岛美雪70年代末的作品《口红》(ルージュ)。旋律优秀、哀宛动人的歌曲到今天听起来依然动人心弦,深入到内心最细微敏感的神经末梢。王菲的音色质感之美,犹如柔润透明的美玉、清澈见底的溪流,又如澄净深遂的天空,穿透感极强。凭这张唱片一推出即断市,销量冲破白金,碟内的《容易受伤的女人》,横扫全港,更在各电视台的音乐颁奖礼中,勇夺金曲,声势可谓一时无两,令她一举跃入香港一线女歌手的行列。
在20世纪90年代初,李克勤刚进入宝丽金不久,有天听到《月半小夜曲》的日文原版河合奈保子的《ハーフムーン·セレナーデ》旋律后,被深深吸引,但被告知已被同公司的关正杰所用,让他很失望。突然有一天,关正杰决定改编其他歌曲而放弃了这首歌,李克勤赶紧把它拿过来重新改编,《月半小夜曲》有着凄楚动人的曲调、跌宕起伏的旋律以及直抵人心的歌词,该曲道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管弦乐的形式以及点缀的歌剧和声,有了一种“悲壮”的形式意味,而不仅仅是小情小调的“哭诉”。李克勤在音乐路上找到了一些变化,更具力量感,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听感 ,《月半小夜曲》也成为其代表作之一。
《后来》是刘若英的一首经典情歌,但是这首歌并不是原创中文歌,这首歌是翻唱自日本歌手Kiroro的《未来へ》。这首歌也是为那些为爱后悔的人所唱。在花样年华的年纪遇到了最美的你,这份回忆是深刻的,但最后终是遗憾的。十七岁的爱情那样真挚,那样美好。时间,让你看懂了爱情,让你学会了如何去爱,也冲淡一切的悲伤。如今,请好好把握自己的爱情,让你们的感情成为永恒,而不是曾经的回忆 。
《让我欢喜让我忧》是周华健的一首经典情歌,它翻唱自日本组合恰克与飞鸟的歌曲《男と女》,歌曲由李宗盛填词。李宗盛完美的填词,与这首歌的旋律配合得天衣无缝。大陆歌迷认识周华健大概就是从《让我欢喜让我忧》这张专辑开始的,它也就成为了周华健最经典的专辑。好嗓子需要有好的歌曲来体现,周华健让你知道什么叫做“婉转”。 让我们从欢喜中找到自己,经过忧愁变得成熟。
《李香兰》由张学友翻唱粤语版,周礼茂作词。为中日合拍的电视剧《别了,李香兰!》的主题曲《行かないで》(玉置浩二)。《李香兰》在中国台湾、新加坡、中国内地以及马来西亚等地受到热捧,时至今日,世界各地许多华语电台仍旧时常播放。《李香兰》当年推出后在香港并未获得任何奖项,甚至连劲歌金曲的季选歌曲都未能进入,但后来在香港成为经典,是罕见的虽非冠军单曲却日后大热之粤语经典歌曲。
如何评价李荣浩的新歌《纵横四海》?
李荣浩把新歌《纵横四海》,选择了在他生日这天上市,当然首先要祝他生日快乐了。然后,关于这首歌曲,单纯只说一句“好听就完了”,我觉得是对不起李荣浩的,所以我要从头说起。因为只有从头说起,才能搞清楚这首歌曲的来历,而有了来历,就有了魅力。
先说两个事儿。
李荣浩在2019年担任了《中国好声音》的导师,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在当时还围绕着他适不适合当导师,争议得面红而赤,却忘了争议的时候,认真观察李荣浩究竟在《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里,做了一些什么。
至少对我来讲,当时一起参与《中国好声音》节目录制时,李荣浩在现场点评环节,有两个表达输出的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这不仅体现出李荣浩的音乐审美,也间接说明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
一是在点评自家学员李凡一时,李荣浩自我解读了他对于当导师的认知,就是在一个节目结束后,他要让人记住这个学员的声音和形象,一种更综合的人设、风格,和印象。
而如何做到这一切呢?一者当然是为学员选择适合的歌,并且用最简单但也是最适合的改编,不要用编曲过度包装学员,因为这样反而会让学员迷失。
另一者,李荣浩则详细解读了华语乐坛黄金年代,最重要的包装歌手方式,即完整的企划体系,而他在节目里,就是用企划的方式去指导学员,让学员不仅仅只是提高演唱的某些细节,而是在整个审美体系上,建立鲜明又适合自己的风格。
从这方面来讲,李荣浩是一个非常复古的人,而这种对传统唱片工业的复古,其实复的也是现代流行音乐非常精髓与核心的部分。
第二个细节,则是在和哈林老师进行冠军战队争夺战时,李荣浩让自己的学员由博文,选唱了一首《当年情》。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在舞台上,李荣浩不仅为学员安排了“发哥”(周润发)近似款的服装和造型,甚至就连乐队键盘的音色,也抠到最细处,直接还原了八十年代的音色。于是,虽然由博文后来没有走更远,但这一个表演却让人永远记住,并定格了。
《当年情》这首歌曲,由顾嘉辉作曲、黄霑填词、张国荣演唱,也是电影《英雄本色》的主题曲,堪称是当年港版主题曲的代表作品。这其中有豪迈、有壮阔,也有细腻和柔情,江湖儿女、儿女情长,全都在音乐里了。
其实李荣浩给学员由博文选这首《当年情》,也代表了他的一种审美指向,这也必须是他的心头爱,迟早也是会以另一种方式,唱出来的。
于是,就自然有了这首新歌《纵横四海》。
提到《纵横四海》,当然要提到吴宇森的那部电影,而《纵横四海》和《英雄本色》一样,既是吴宇森的代表作,也是那个时代港产江湖电影的巅峰之作。以这样一个熟悉的标签,作为自己新歌的名字,你说是情怀,那也确实是情怀。
而听李荣浩的这首《纵横四海》,真是满满的复古港风。无论是键盘音色还是失真吉他的效果,李荣浩都复刻到了牙齿。那种早期合成器暖暖的数码味道,加上八十年代失真浓郁的弦乐音色,都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黄金般的八十年代。
但一首好的复古作品,不仅仅是给有古可以回去的人听的,而是要让没有经历过古的人,还能从复古里听到情怀之外的新颖和特别,这样的复古才算是成功的。
而李荣浩的这首《纵横四海》,就是这么一首作品。要说整首作品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首先就是旋律好听!也许会有人说这个旋律很八十年代,但反过来讲,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八、九十年代的歌好听呢?
那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怀旧的问题、时光和岁月的问题,而确实是因为那个年代的旋律,普遍写的好听。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很多音综节目里,大量的年轻人都要改编和翻唱老歌的原因。
其实,说到这里,我又要说一个科技进步的问题。的确,科技进步是人类的必然,但科技进步的同时,有时候也会有一种反作用力。表现在音乐领域,就是大量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提升,让更多人执迷于技术本身,从而忽略了音乐的本色。于是,编曲越来越复杂、音色越来越密集,但是……留给旋律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而李荣浩在这首《纵横四海》里所做的,恰恰是用复古的编曲,那种空间感更强、留白度更高的编曲,形成对旋律的衬托作用,让一首歌曲终于再次用旋律说话,以旋律形成支点。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听到那些吉他的Solo、键盘的演奏,同样用了唯美的意象,这可能就是空间产生美。另一方面,旋律的敏感天赋,也让李荣浩在这首歌曲的编曲上,同样将作曲的思维,运用到编曲细节,所以吉他、键盘和MIDI所做的Bass-Line,就真正组成了类似复调的旋律,彼此分工又彼此互补,最后琴瑟合鸣,成为了一首编曲流畅、歌曲动听的作品。
在这里又要插一句,这首歌曲的制作幕后群,除了母带处理和制作助理不是李荣浩(自己给自己当助理也不合适),其它从创作到录音,从编曲到混音等等,统统都是李荣浩。
千万不要被旧时光迷恋了,《纵横四海》这首歌曲除了好听的旋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文本输出。很显然,李荣浩并不是想通过这首《纵横四海》,仅仅只完成一个复古的命题。在一定程度上,我的理解是,《纵横四海》其实也是另一首《麻雀》,是李荣浩“小人物”心曲的延续。
那些感动、孤独和疼痛,再加上偶尔的骚动,每个现代人都为了未来,而在当下挣扎、搏斗,嘴上说着躺平,行动却总是用力。
而“纵横四海”这个意象,是对现实苦困的破局,也是一种破格。这是一种活在港片里的豪迈,也是一种存在江湖的大气,但在音乐里,李荣浩却将它激活,并赋能于每个你我。听完这首歌,突然觉得浪尽青春后,原来还有“纵横四海”的未来,突然就又有了活力。
有一种活,叫苟且而活;还有一种活,叫《纵横四海》。听歌愉快、祝你快乐。
还要祝李荣浩生日快乐!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