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9-24 17:43:05阅读:3728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红色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讲述了可歌可泣的感人史事,可谓是点燃国民精神的火光,鼓舞人民奋进的号角,既有重要的价…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红色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记录了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讲述了可歌可泣的感人史事,可谓是点燃国民精神的火光,鼓舞人民奋进的号角,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有巨大的魅力。

2021年年初,《人民日报》文艺部副刊精心策划和连续推出“品味红色经典”栏目,约请创作参与者、革命先辈后代、文艺名家大家等,围绕这些红色经典作品,回顾创作过程,畅谈创作体会,解读作品意蕴。这实际上是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对当代的红色文艺经典作品,进行了全面的盘点,给予了系统的梳理。如今,这60篇文章结集成书,以《品味红色经典》为书名全新面世。

集中阅读了《品味红色经典》,感到这部特别的著述,从选题设计到作品选取,从文章撰写到图片选配,都堪称用心用意,用情用力,称得上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概要地看,这部图书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值得人们细加品味。

其一,由各类文体经典作品的精选与荟萃,联袂构成红色文艺的壮阔画卷。

红色文艺,涉及到多个文体形式。《品味红色经典》本着思想与艺术相得益彰,流传与影响经久不衰等原则,从中国当代的艺术长河里,选取了34种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到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美术、歌曲、乐曲、歌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门类,以作品发表和面世的时间为序依次排来,以花团锦簇的样态和衔尾相随的势态,给人们展现了红色文艺的创作与制作,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收获,在不同文体里的优秀成果。把这些汇总起来,实际上构成了红色文艺在当代枝繁叶茂的壮丽图景与繁荣发展的历史脉络。

由这样的图景和脉络,人们还可进而认识到,文艺的功能与作用,文艺家的担当与使命。党在不同的时期,领导人民所从事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以民族复兴为目标,以人民幸福为己任,这样的题材与主题,当然是创作的总主题,文艺的主旋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创作出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经典艺术形象。”而这些丰硕的成果,正是“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品味红色经典》这本书,在这一方面也给人们提供了充分而生动的例证,它由“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作品,向人民证明,中国当代文艺家一直在努力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那就是:“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联系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其二,由创作过程的追溯和当事者的回忆,告诉人们红色经典是怎样产生的。

红色经典作品,是创作者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时代主题紧密融合的重要成果。但每部作品的产生,既有一个适逢其时的契机,又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些红色歌曲的诞生告诉人们,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时代气韵的凝聚,人民心声的结晶。《振奋人心的旋律》讲述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的创作经过,讲到在1943年的抗战胶着时期,河北平山县军民一心,团结抗战,还源源不断地向八路军输送了大量兵员,获得“抗日模范县”的称号。亲身参加了游击组工作的卢肃和牧虹,为这些事迹深深感动,受这种精神的感染与激发,用一个星期创作出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又在此基础上谱写出歌曲《团结就是力量》。歌词豪迈,曲调铿锵,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首歌曲催人奋进,广为传唱。《字里行间咏叹长征精神》里讲到萧华创作《长征组歌》组诗时,就如何表现长征时的感受询问身旁的夫人王新兰,当年的小红军王新兰回答了两个字:“一个是冷,一个是饿。”于是,萧华灵机一动,写下了“高原寒,炊断粮”。这一细节向人们表明,作品里许多精警凝练又字字千钧的诗句,既是作者的心血倾吐,更是千万红军将士的心声表达。《长征组歌》所以常演不衰,所以鼓荡人心,其内力与魅力也正在这里。

红色文艺经典中,有不少电影作品是由小说改编而来,以此形成了小说原作与电影作品同为不朽的经典的现象。《品味红色经典》中,先后给人们讲述了《党的女儿》改自王愿坚的小说《党费》,《青春之歌》《闪闪的红星》《红旗谱》《红日》《红岩》《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英雄儿女》改自文学原作的经过,并别开生面地以另一种形式与原作交相辉映。这里边,编剧、导演与演员等演职人员的诸多独到体会,既给人们生动讲述了作品再创作的具体过程,也深入诠释了这些作品所蕴含的丰沛意义。

其三,由不同角度的叙述与评论,揭悉了红色经典的多重意义。

经典的要素与要义,在于它一定是艺术创造的结晶,时代生活的写照,文化精神的凝聚。众多的红色文艺经典,当然更是如此,值得人们细加品味。

《品味时代经典》里的不少文章,都讲述了红色经典产生之后的作用与功能,影响与意义,让人们看到这些作品的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所在。产生于抗战时期的《团结就是力量》,从全民抗战唱到全国解放,从战争时期唱到建设时期,至今仍在祖国各地到处传唱。《团结铸就钢铁雄关》的文章,讲到北部战区某军士长用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他们在艰苦的边境山地,用绳索相互系连起来,用《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鼓舞斗志,对他而言,“这首歌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像一条连接生命的绳索”。

经典作品,因各有独特蕴含,葆有精神内核,在价值与意义上,既各有千秋,又不可或缺。比如,由小说《党费》改编的电影《党的女儿》,由李玉梅为伤员筹集腌菜的特殊党费,生动表现了一个普通党员对党无比坚定的初心持守,对革命无比忠诚的尽心竭力。创作于1945年的歌剧《白毛女》,由杨白劳和喜儿的命运沉浮,反映了新旧社会的根本区别,表现了普通农民与中国革命的密切关联,以及老百姓面临压迫的抗争与觉醒。因而,在7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不断上演,经久不衰。

这些红色经典,因为凝结了建党精神、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既是文艺领域里的难得瑰宝,又是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这部《品味红色经典》,卓具重要价值和多重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它的编辑和出版,人们理当抱以敬意,予以珍重。

作者:白烨

编辑:徐璐明

讨论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引发的思考

作家王愿坚的代表作有哪些?作家简介代表作品

我是时间换你好,下面由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作家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灯光》等短篇小说。

代表作品

1、《党费》

1934年4月,闽赣粤的红军主力,奉命北上抗日,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一小支部队,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力量,我们的部队暂时转移到山上。这样一来,党和群众失去了联系。

八角坳的黄新是个忠诚可靠的女同志,尽管和党失去联系,她仍然领导和组织群众对敌斗争。但是,她也时常为没有党的指示而苦恼,正在这时,上级党委派老程去和黄新接头。老程了解了情况,传达了党的指示。临行前,黄新把保存下来两元银元的党费交给老程带走。因为没有指示,老程不便带走。黄新同时考虑到,山上同志的生活很苦,交钱还不如交实物好些。

后来,黄新便用党费买盐,腌了一些青菜,准备送给山上的同志吃。当老程第二次找她时,黄新就把腌菜交给他带走。正在这时,老程被敌人发觉了。黄新连忙让他藏在阁楼。当敌人快要搜到阁楼时,黄新用了个调虎离山计,一边向西跑,一边喊着让老程快跑。黄新就这样牺牲了,救了自己的同志。

最后,老程把黄新同志的党费——腌菜,带上了山去。

2、《闪闪的红星》

1974年,王愿坚与陆柱国合作改编了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

3、《七根火柴》

在茫茫的草原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顽强地期待着战友,当他从怀里掏出经过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夹在党证里交给战友时,眼睛里迸发出喜悦的光芒,竭尽全力举起手来直指红军进军的方向。

4、《灯光》

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将来用上电灯造福于孩子们。 本文入选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材。

多多指正!

讨论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引发的思考

作家王愿坚的代表作有哪些?作家简介代表作品

我是时间换你好,下面由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作家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灯光》等短篇小说。

代表作品

1、《党费》

1934年4月,闽赣粤的红军主力,奉命北上抗日,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一小支部队,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力量,我们的部队暂时转移到山上。这样一来,党和群众失去了联系。

八角坳的黄新是个忠诚可靠的女同志,尽管和党失去联系,她仍然领导和组织群众对敌斗争。但是,她也时常为没有党的指示而苦恼,正在这时,上级党委派老程去和黄新接头。老程了解了情况,传达了党的指示。临行前,黄新把保存下来两元银元的党费交给老程带走。因为没有指示,老程不便带走。黄新同时考虑到,山上同志的生活很苦,交钱还不如交实物好些。

后来,黄新便用党费买盐,腌了一些青菜,准备送给山上的同志吃。当老程第二次找她时,黄新就把腌菜交给他带走。正在这时,老程被敌人发觉了。黄新连忙让他藏在阁楼。当敌人快要搜到阁楼时,黄新用了个调虎离山计,一边向西跑,一边喊着让老程快跑。黄新就这样牺牲了,救了自己的同志。

最后,老程把黄新同志的党费——腌菜,带上了山去。

2、《闪闪的红星》

1974年,王愿坚与陆柱国合作改编了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

3、《七根火柴》

在茫茫的草原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顽强地期待着战友,当他从怀里掏出经过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夹在党证里交给战友时,眼睛里迸发出喜悦的光芒,竭尽全力举起手来直指红军进军的方向。

4、《灯光》

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将来用上电灯造福于孩子们。 本文入选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材。

多多指正!

讨论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引发的思考

作家王愿坚的代表作有哪些?作家简介代表作品

我是时间换你好,下面由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作家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灯光》等短篇小说。

代表作品

1、《党费》

1934年4月,闽赣粤的红军主力,奉命北上抗日,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一小支部队,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力量,我们的部队暂时转移到山上。这样一来,党和群众失去了联系。

八角坳的黄新是个忠诚可靠的女同志,尽管和党失去联系,她仍然领导和组织群众对敌斗争。但是,她也时常为没有党的指示而苦恼,正在这时,上级党委派老程去和黄新接头。老程了解了情况,传达了党的指示。临行前,黄新把保存下来两元银元的党费交给老程带走。因为没有指示,老程不便带走。黄新同时考虑到,山上同志的生活很苦,交钱还不如交实物好些。

后来,黄新便用党费买盐,腌了一些青菜,准备送给山上的同志吃。当老程第二次找她时,黄新就把腌菜交给他带走。正在这时,老程被敌人发觉了。黄新连忙让他藏在阁楼。当敌人快要搜到阁楼时,黄新用了个调虎离山计,一边向西跑,一边喊着让老程快跑。黄新就这样牺牲了,救了自己的同志。

最后,老程把黄新同志的党费——腌菜,带上了山去。

2、《闪闪的红星》

1974年,王愿坚与陆柱国合作改编了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

3、《七根火柴》

在茫茫的草原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顽强地期待着战友,当他从怀里掏出经过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夹在党证里交给战友时,眼睛里迸发出喜悦的光芒,竭尽全力举起手来直指红军进军的方向。

4、《灯光》

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将来用上电灯造福于孩子们。 本文入选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材。

多多指正!

讨论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引发的思考

作家王愿坚的代表作有哪些?作家简介代表作品

我是时间换你好,下面由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作家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灯光》等短篇小说。

代表作品

1、《党费》

1934年4月,闽赣粤的红军主力,奉命北上抗日,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一小支部队,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力量,我们的部队暂时转移到山上。这样一来,党和群众失去了联系。

八角坳的黄新是个忠诚可靠的女同志,尽管和党失去联系,她仍然领导和组织群众对敌斗争。但是,她也时常为没有党的指示而苦恼,正在这时,上级党委派老程去和黄新接头。老程了解了情况,传达了党的指示。临行前,黄新把保存下来两元银元的党费交给老程带走。因为没有指示,老程不便带走。黄新同时考虑到,山上同志的生活很苦,交钱还不如交实物好些。

后来,黄新便用党费买盐,腌了一些青菜,准备送给山上的同志吃。当老程第二次找她时,黄新就把腌菜交给他带走。正在这时,老程被敌人发觉了。黄新连忙让他藏在阁楼。当敌人快要搜到阁楼时,黄新用了个调虎离山计,一边向西跑,一边喊着让老程快跑。黄新就这样牺牲了,救了自己的同志。

最后,老程把黄新同志的党费——腌菜,带上了山去。

2、《闪闪的红星》

1974年,王愿坚与陆柱国合作改编了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

3、《七根火柴》

在茫茫的草原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顽强地期待着战友,当他从怀里掏出经过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夹在党证里交给战友时,眼睛里迸发出喜悦的光芒,竭尽全力举起手来直指红军进军的方向。

4、《灯光》

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将来用上电灯造福于孩子们。 本文入选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材。

多多指正!

讨论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引发的思考

作家王愿坚的代表作有哪些?作家简介代表作品

我是时间换你好,下面由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作家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灯光》等短篇小说。

代表作品

1、《党费》

1934年4月,闽赣粤的红军主力,奉命北上抗日,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一小支部队,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力量,我们的部队暂时转移到山上。这样一来,党和群众失去了联系。

八角坳的黄新是个忠诚可靠的女同志,尽管和党失去联系,她仍然领导和组织群众对敌斗争。但是,她也时常为没有党的指示而苦恼,正在这时,上级党委派老程去和黄新接头。老程了解了情况,传达了党的指示。临行前,黄新把保存下来两元银元的党费交给老程带走。因为没有指示,老程不便带走。黄新同时考虑到,山上同志的生活很苦,交钱还不如交实物好些。

后来,黄新便用党费买盐,腌了一些青菜,准备送给山上的同志吃。当老程第二次找她时,黄新就把腌菜交给他带走。正在这时,老程被敌人发觉了。黄新连忙让他藏在阁楼。当敌人快要搜到阁楼时,黄新用了个调虎离山计,一边向西跑,一边喊着让老程快跑。黄新就这样牺牲了,救了自己的同志。

最后,老程把黄新同志的党费——腌菜,带上了山去。

2、《闪闪的红星》

1974年,王愿坚与陆柱国合作改编了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

3、《七根火柴》

在茫茫的草原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顽强地期待着战友,当他从怀里掏出经过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夹在党证里交给战友时,眼睛里迸发出喜悦的光芒,竭尽全力举起手来直指红军进军的方向。

4、《灯光》

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将来用上电灯造福于孩子们。 本文入选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材。

多多指正!

讨论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引发的思考

红色经典的相关评论

从《小兵张嘎》到《铁道游击队》,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到《闪闪的红星》,那些伴随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革命题材电影,如今成了“红色经典”。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编、翻拍“红色经典”成为影视剧艺术生产领域的一股潮流。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转型时期的中国多元话语意义相互影响的
结果。也有人认为改编“红色经典”之所以成“风”,是因为改编者发现了“红色经典”原本被掩盖的商业价值。因为“红色经典”都弘扬集体英雄主义,且本身是排斥商业话语的,而改编者的辩证法却认为从集体英雄主义中,可以挖掘出个人英雄主义,从“高大全”式的人物中,可以挖掘英雄多重性格的一面;从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中,可以挖掘出七情六欲。所以改编“红色经典”有卖点,有市场。
因此,“红色经典”经过如此这般的改编,“误读原著、误导观众、误解市场”问题也随之产生。一些“红色经典”开始“变色”、“变味”:革命故事与英雄事迹被大众消费文化的写手所改写,成为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与商业时尚话语的奇特结合物。在一部分人看来,“红色经典”不过是包装过的特种大众消费文化快餐而已,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经典性。如今,不少“红色经典”改编之作不成功,除了受经济利益的诱惑,创作者心态浮躁之外,受西方文艺思潮影响出现的文艺思想混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改编者想当然地认为“红色经典”都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因而“理直气壮”地对作品进行所谓的“修正与补充”,而不惜与这些作品诞生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审美愿望唱反调。须知,这些红色经典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青春愿望,浸透了当时人们深厚的感情,要颠覆这些东西,自然与历史真实和生活真实不符。有些翻拍作品,一味为了收视率等所谓市场需求,而对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胡改乱编,想当然地杜撰所谓人性内容,随意增添爱情“佐料”,淡化甚至消解原作的精神立场,以达到纯粹消遣、娱乐,迎合市场的目的。如此这般翻拍的所谓“红色经典”已经变色、变味,自然要受到社会舆论和广大观众的抨击。
毋庸置疑,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重新观照过往的“经典”,不失为成功的艺术之路。这些年对“红色经典”的改编,也不乏成功之作。这种改编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原作,还为传统的阶级叙事添加更多的人性叙事或文化叙事,通过叙事角度的改变,使原作的意义得到转移和深化。比如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青春之歌》,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电视剧《冰山上的来客》等,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2000年根据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好地融汇了建构式改编的各种要素,成为名著改编的佳作,既得到了来自各方很好的口碑,又赢得了好的收视率。
“红色经典”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的文艺现象,它包含了太多历史的记忆,也包含着一个民族视为至宝的精神财富。重拍“红色经典”是对红色原著的激活和重建,有利于新的历史背景下红色原著的传播,并对当下的意识形态格局、民众精神图谱和文化艺术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正如一些学者强调的,“改编者有责任尊重这种记忆”,在精神意义上保存经典的原汁原味。“红色经典”的改编应该在充分吸收原著精髓和美学内涵的基础上有所取舍、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艺术创新和商业利润的双赢,“红色经典”才能真正“红”起来!(据200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作者:马忠)

讨论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引发的思考

品读红色经典有感

  独特的青春旋律——读《青春之歌》有感
  我对红色经典小说情有独钟。《青春之歌》,便是其中让我非常欣赏的一部。这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作品我已看过多遍,然而每每重读,却都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书中那火一样的青春激情总是能点燃我的心,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始终勉励我不断前行。斗争年代的血与泪,苦与乐,是那么深刻,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青春之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期间,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女作家杨沫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青春以热度,并借助红色记忆和铿锵文字唤起新时代下青年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通过林道静们的故事,我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对自由与真理的不懈追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将个人命运融入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其青春才是壮丽和辉煌的。
  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 一部《青春之歌》 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青春的节奏快步前行,我读它的时候只能紧跟其节拍。书中火一样的青春感染力让人无法躲避,你不可能停下来,因为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催着你不停地前进、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催人奋进的青春旋律,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亮你,燃烧你!
  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太短促了。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短促,方显弥足珍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人,青春则给予我们无尽的活力和美好的憧憬。如果说林道静、卢嘉川、罗大方等人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表现出的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那新时代的我们就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精神,从自身做起,努力工作、积极生活。唯有如此,才对得起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拼出来的美好今天,才对得起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
  朋友们,让我们将自己的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谱写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绚丽篇章,奏响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之歌!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