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1~4读后感(雾都孤儿对书的评价)

时间:2022-08-11 19:07:51阅读:4458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写,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有一句类似的话,忧伤、充满磨难和悲痛的真实故事通常都很长,如果纯粹是欢乐和幸福的故事,它就会…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写,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有一句类似的话,忧伤、充满磨难和悲痛的真实故事通常都很长,如果纯粹是欢乐和幸福的故事,它就会非常短。

《雾都孤儿》似乎介于二者之间,它既充满了磨难和忧伤,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幸福和欢乐。

1837年,年仅25岁的狄更斯写出了《雾都孤儿》,这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社会小说。

作为狄更斯的早期作品,《雾都孤儿》在情节和人设方面显得有些单薄,要是我们忽略了其讲述故事的年代的话,就更难以品味出这本书的妙处。

但正如狄更斯自己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的一样,“我不奢望他们(指读者)的赞成,也不为他们的消遣而写作。”

狄更斯只是讲述了一个他想要讲述的故事,至于我们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已经不是他需要在意的事了。

01.

奥利弗漂流记

19世纪初的英国,受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影响,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异常萧条,济贫工作是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问题。

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要求体格健全的贫民必须住进济贫院。

这一法令在卓有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无数悲剧,居住在济贫院的贫民非但得不到妥善的照顾,反而成为了公开耻辱的众矢之的。

《雾都孤儿》讲述的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一场悲剧,根据本书译者黄水乞先生的说法,“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将1834年的《济贫法》作为谴责的目标。”

小说开头,一个婴儿降生在济贫院——“一个充满悲哀和苦恼的世界”,婴儿正是本书的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

奥利弗一出生,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则在小说开头压根儿没有交代。无依无靠的奥利弗顺理成章地被划入了孤儿的行列,小说里将其称之为“一个在世间被拷上手铐的、挨揍的、受大家鄙视却无人同情的角色。”

《雾都孤儿》虽然是一本小说,但狄更斯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将其称为是奥利弗的“最简明、最可信的传记样本”。

这种说法无疑是在加强本书的真实性,奥利弗或许是狄更斯虚构的人物,但书中所写的悲剧,却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映射。

在后续情节中,狄更斯对奥利弗际遇的描写确实也极尽真实。

虽然被称为是济贫院,但奥利弗的童年生活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救济,济贫院董事会制定了一个规格:让穷人们要么在济贫院里慢慢饿死,要么在济贫院外马上饿死。

过于饥饿的奥利弗,在同伴的撺掇下,向厨师申请多添一点粥。

奥利弗这一举动在济贫院引起了轩然大波,董事会认为奥利弗的要求大逆不道,应该被狠狠惩罚,甚至有人预言“这孩子将来会被绞死。”

犯错的奥利弗被送出了济贫院,前往一家棺材店当学徒,没过多久因为受到虐待而孤身逃往伦敦。

彼时的奥利弗不过是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可这个孩子的人生已经几经波折,最终去往伦敦,展开他的另一场磨难与奇遇。

02.

冒险与奇遇

奥利弗在冬天步行65英里去往了伦敦,陌生的地方,又冷又饿,奥利弗似乎走到了穷途。

这个时候一位奇怪的“年轻绅士”向奥利弗伸出了援手,他请奥利弗吃了顿饭,还把奥利弗带回了家。

不经人事的奥利弗根本没意识到,他刚从一个火坑中逃出来,就又被骗进了贼窝。

贼窝的头子尤金想要训练奥利弗加入他们的行骗行列,奥利弗在第一次参与偷窃的行动中就出了意外,他被误认为小偷抓了起来,但却因祸得福认识了他一生的贵人布朗洛先生。

布朗洛先生和贝德温太太对奥利弗的悉心照顾,让这个孩子得到了人世间罕见的温暖。

可没过多久,奥利弗就被女骗子南希小姐再次带回了贼窝,回到了尤金的掌心之内。

由此,奥利费在浑然未觉中陷入了他人生中最危险的一场灾难。

以骗子尤金、赛克斯和神秘人蒙克斯为首的团伙想要将奥利弗训练成一个和他们一样的骗子;以布朗洛先生、贝德温太太和罗斯小姐以及养母梅利太太形成的联盟想尽办法要将奥利弗救出魔掌。两方势力角逐之际,奥利弗的身世之谜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这个过程中,还穿插着一些南希小姐扑朔迷离的故事,她是帮赛克斯抓回奥利弗的女骗子,同时也是帮罗斯小姐救出奥利弗的核心人物。南希小姐的悲剧让这个喜剧收尾的故事留下了一层难以忽略的悲剧色彩。

03.

美玉陷沟渠

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有一章名为“陷淖沾泥”,意思是说白璧无瑕的苔丝被无耻的亚雷玷污,美玉陷沟渠,造成了此后人生的悲剧。

苔丝的故事在情节上和南希小姐的故事毫无关联,但二人的际遇又是如此的相似。

南希小姐是个女骗子,她跟着骗子赛尔斯已经十余年了,正是她将奥利弗抓回了贼窝。

然而南希小姐又和尤金、赛尔斯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便陷身泥淖,也依旧无法更改她美玉的本质。

因此,当得知蒙克斯等人加害奥利弗的计划之后,南希小姐强忍着害怕,偷偷通知了罗斯小姐,帮助奥利弗逃脱了蒙克斯的魔掌。

奥利弗得救了,但南希小姐却因为泄密死在了赛克斯的手中,这大概是小说中最让人悲痛的情节之一。

很多读者认为,狄更斯笔下的南希小姐,比奥利弗更让人唏嘘不已。这话不假,在我看来,南希小姐是本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

狄更斯在小说结尾给奥利弗带来了幸福,但却让南希走向了死亡。作为一个真善美的故事,事实上狄更斯完全可以让南希也得到救赎,小说中罗斯小姐已经主动提出要搭救南希了。

但南希拒绝了,她选择回到赛克斯身边,也可以说她主动走向了自己的死亡。

为什么呢?

南希看似不合理的选择,却是她人生最真实,最惨痛的真相。

小说中,南希主动对罗斯说,“我就是你听说过的那个恶名昭彰的家伙,生活于盗贼中间,自从混迹于伦敦街头的一刹那起,除了他们(指赛克斯等人)给予我的生活外,我从不晓得还有什么更美好的生活或更亲切的话语。”

生活在黑暗人性中的南希,早已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和被救赎的机会。赛克斯等人是她人生悲剧的始作俑者,但也是她人生的唯一意义。南希的生活全部建筑在赛克斯等人之上,因此即便“我厌恶这样的生活,憎恨这样的生活,可是我不能离开这样的生活。”

我已经无药可救了,南希用这个词来给自己的人生盖棺定论。

或许在她和罗斯小姐告别之时,她就已经预料到自己的结局了,所以她说,“小巷和街沟是我的摇篮,它们也将是我的灵床”。

南希小姐最终陨落于沟渠,吹落北风中。

这并不是小说中最让人唏嘘的地方,狄更斯笔下的南希小姐,不相信自己可以被救赎,但却毅然将被救赎的机会送给了奥利弗,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这才是本书最令人动容,也是最高明的地方。

04.

你还相信善有善报吗?

现在许多读者对《雾都孤儿》的评价并不高,这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雾都孤儿》是狄更斯25岁时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二部作品,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有些简单。

另一方面,《雾都孤儿》以喜剧收尾。对于我们读者而言,在现实中更想要喜剧,但在阅读过程中,悲剧反而更能让人印象深刻,更让人觉得真实。

因此《雾都孤儿》这个大团圆的故事,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话是狄更斯想告诉我们的,后人也因此将之称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

但现在许多人不再相信这样的话了,比起真善美,人们觉得毒鸡汤更为真实。

不可否认,在真实当中,正义并非总会到来,光明也并非总会驱赶黑暗。小说《潘神的迷宫》中说,正义的一方不会永远赢得真正的胜利,他们不过是在坚持而已。

在这种观点之下,奥利弗的喜剧结局仿佛成了一个败笔。

但事实上,在《雾都孤儿》皆大欢喜的结局中,也隐藏着难以忽略的悲剧和遗憾。上面说到的南希小姐正是一例。

另一个例子是迪克。迪克是奥利弗在寄养所的伙伴,奥利弗逃往伦敦之前,去见了迪克,迪克让奥利弗勇敢地前行,“亲爱的,可是别停下来,别停下来!”

迪克是第一个送给奥利弗祝福的人,即便这种祝福只来自于一个孩子,但却让奥利弗铭记了一辈子。

小说并没有详细渲染迪克的死亡,但这其中的悲哀却不减分毫。迪克的死亡与奥利弗的获救相映衬,南希小姐的死亡与罗斯小姐的幸运相映衬。

狄更斯没有一味地让我们相信真善美。正如南希对罗斯所说,“跪下来感谢上苍吧,因为你小时候有许多朋友照料你、抚养你;因为你从未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南希说得并不完全正确,她对罗斯的曲折命运一无所知。但确实,无论是罗斯还是奥利弗,他们最该感谢的就是上苍,没让他们处于南希和迪克的命运之中。

由此可见,《雾都孤儿》并非是不真实,而是太真实了。生活有时候是一道被动的选择题,是南希还是罗斯?是奥利弗还是迪克?

我们无法决定身处的环境,也无法彻底摆脱环境的烙印,活得好全凭侥幸,个人的努力有时不堪一击。

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为身处黑暗,就全然否定光明的存在。《雾都孤儿》正是一个“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的故事。

《雾都孤儿》让你感触比较深的是情节有哪些?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以冷幽默方式描绘的伦敦街头的肮脏与下流,印象深刻的情节很多。但基本都是围绕着那个时代社会司法的荒唐,下层人民的苦难,贫穷带来的不良风气发酵了犯罪与丑恶。尤其是男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在误入伦敦扒窃团伙跟着机灵鬼等小窃贼进行第一次盗窃活动时所遭遇的一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波兰斯基的电影对这段情节的描绘也堪称精彩绝伦。

奥利弗·特威斯特最让我惊讶的地方就是像他这样一个济贫院长大后来又进入扒窃团伙的孤儿,没有得到任何慈善的对待与教育的男孩,居然没有长成一个满口粗话、良知泯灭、将盗窃视为呼吸般正常的小恶棍。相反,奥利弗没有任何反社会倾向,他的举手投足都很有教养,好像是个大户人家出身的孩子一般,有着纯洁的、完全没有被周遭这个挨千刀的世界所污染的宝贵心灵。刨除主角光环,我们可以看到奥利弗人格的伟大。他看到与自己同路的机灵鬼和查理·贝茨偷窃布朗罗先生的手帕,对此的感觉是莫大的恐惧。这份恐惧并非来自于担心被布朗罗先生发现,而是来自于对“盗窃”本身的惊惧。一个身陷贼窝的孩子,他本能地认识到偷盗是罪恶,这种认识在奥利弗的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

奥利弗因恐惧而逃跑,很快引起了成群结队的大追逐。狄更斯称这种行为是人类胸中极为根深蒂固的名为“追猎”的激情。但最为可笑的是真正的扒窃者机灵鬼和查理·贝茨也加入了追猎大军,上演了现实中“贼喊捉贼”的大戏。而这种场面如同袁绍和曹操抢新娘不成逃跑,袁绍掉进陷坑请曹操拉他出来,曹操却大喊“贼在这里!”一般,令人在啼笑皆非的时候对其人品也深表鄙夷。

右边两个孩子就是机灵鬼和查理·贝茨

多么荒唐的时代,不愿偷窃的孩子被人们追逐,真正的窃贼却混在诚实的市民中扮演见义勇为的英雄。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每天都在上演。

最终被打倒的,是无辜的弱者。真正该被惩罚的人,冷眼旁观这一切。

他们对奥利弗的遭遇没有丝毫同情,哪怕丁点儿内疚都没有。他们只会恼火这个小跟班怎么这么笨,会被人们抓住。这个时候我们又看到了人性的巨大差异。作为失主的布朗罗先生本来应对“盗贼”奥利弗最义愤填膺,但相反他反而救助了这个可怜的孩子。这让我想起了《悲惨世界》中替冉阿让瞒过盗窃银餐具犯罪事实的失主米利埃主教。布朗罗先生的义举让我们相信,无论世界是怎样的畸形与变态,有怎样的恶棍与坏蛋,真正的好人是存在的。奥利弗显然也相信这一点,因此他将布朗罗先生的信赖看得高于生命。

这是因为如此,奥利弗才宁可在贼窝里待一辈子,也要哀求盗贼们把布朗罗先生交给他送还的书和五英镑钞票还回去。为了挽回自己在布朗罗先生那里的声誉,奥利弗甚至下跪、双手合十来祈求。在这里我们再次看见了奥利弗灵魂中的高尚,以及他与周围同流合污的盗贼们的巨大不同。而他周围那些讥笑的嘴脸与奥利弗的哀求形成强烈的对比,极大地轰击了读者的灵魂。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