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1959没有解构没有歪论更没有试图颠覆
最近有一部新电视剧,特好看!叫《特赦1959》,以我“资深影评人”的眼光看,这是一部水准非常之高,带有深刻政论色彩的剧集,以前拍这种剧集的高手是张黎导演,比如他拍过《走向共和》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特赦1959》的编剧是赵琪,导演是董亚春和姜威,他们都不是很有名气,但这部剧集的水准绝对超一流,而剧集里政论内容的深刻程度,我相信却使在全世界也难有匹敌者――当然,电视剧这东西在全世界都是大众娱乐产品,独独在中国,却可以承担起史书和政论的功能,这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吧。
新中国成立后,之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经对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犯下严重罪行的旧社会旧军队的战犯们都被送进了战犯管理所,毛主席和共产党并没有对这些人一杀了之,而是选择教育改造,使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也就是说,更多地使用了信仰的这种手段,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这都是独一无二的。《特赦1959》就是用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描述了这段历史。
周总理当年接见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第一批获特赦人员1959年,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了10年的杜聿明、王耀武等人第一批获得新中国的特赦,之后直到1975年,在这里接受改造的国民党战犯都获得了特赦,洗心革命重新做人,从一个个曾经的国民党政要变成了一个个新中国的合格公民。我想用“静水深流”来概括这部剧,那种从无数细节中流出的感动和征服人心的心之力的强大,即使在今天的观众感受起来仍然可以深透骨髓。
这部剧里没有女人,连个年轻的帅哥都没有,清一色的中年以上大老爷们儿,共产党这边的还算衣着得体英姿飒爽,但国民党战犯那边,都是疲疲沓沓、邋邋遢遢的。但另一面,这些人都曾经是中华民国的人中龙凤、天之骄子,都曾带兵打仗,叱咤风云,所以在1949年到1959年这10年的战犯生涯里,他们虽然受到了刑监,但所思所想仍然是关系中国前途的大问题。
这10年里,新中国刚建立,百废俱兴,同时也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严峻问题。比如发生在1950年到1953年间的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朝鲜的抗美援朝,看似与发生在功德林的战犯改造毫不沾边,但这部剧却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功德林战犯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同频共振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说把我们之前文艺作品中对这场战争的表现都给跨越了。
战争开始之前,这些国民党战犯们有如接到福音,以为共产党军队这回遇到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非得一败涂地不可,甚至还有人做起了翻天梦,但随着前线战报的陆续传来,武器装备水平和后勤补给水平与美军云泥之别的志愿军凭着极其顽强的战斗意志一次次击垮了美军,最后把对手逼回了谈判桌。后来,那些曾经对志愿军幸灾乐祸的战犯们,甚至在阅读报纸上杨根思烈士的事迹时,都感动得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曾经的政治上的死敌,因而就变成了心灵相通、同仇敌忾的同壕战友。
原国民党战犯黄维接过特赦令《特赦1959》里的人物,尤其是国民党战犯,大多数都是真名实姓,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宋希濂、廖耀湘、沈醉、王陵基,等等,这都是以前写在历史课本上的人物,所以说这部剧集更像是一部史书,但这样真名实姓的人物设置,其实大大增加了创作难度,因为真人那就要说真话、做真事,你不能虚拟,不能乱发挥,更不能瞎编。我相信编剧一定是参照了大量的人物传记,参照了大量的战犯改造方面的资料,然后再把这些细碎的内容渗透进历史过程和生活细节里,反正我在之前看到过的所有中国电视剧里都没看到了这种强大的创作方法;与此同时,剧集里的人物又都有自己的个性。比如,给人印象深刻的爱钻牛角尖的黄维、乐天派的王耀武、老谋深算的杜聿明、骨梗执拗的叶立三、多重人格的刘安国、靠天吃饭的蔡守元、满腹委曲的陈长捷,一帮邋邋遢遢的老戏骨,超高难度的精准台词,微妙的表情,自然而然的带入感,可谓结合完美,没有死角。
还有一点,我认为对这部剧来说也极为重要,就是它没有解构历史,没有歪论历史,更没有试图颠覆历史,而是在认真地按着新中国历史的正向结论,去重新深刻地犁耕了一遍,就像春天到来时那些辛苦的农民一样,深耕深翻,为新中国的历史叙述培植起更为发达的根系。
特赦1959剧情介绍
由董亚春担任总导演,赵琪编剧,张铎、奚望领衔主演的电视剧《特赦1959》围绕“特赦”这一主题,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对战犯进行改造和特赦的历史事件,再现1949年至1959年新中国成立第一个十年间的伟大建设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高级战犯转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集中关押,其中包括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宋希濂等国民党将领。
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战犯们的思想认识逐渐转变。主席肯定了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将领在抗日战场上的功绩,他们深受感动。
1959年国庆前夕,国家发布特赦令。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特赦令,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特赦。
从改造到特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更是一大创举。电视剧《特赦1959》呈现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重现这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非凡历程。
《特赦1959》着眼国共博弈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风云变幻的大历史背景。在这种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抓取和创造了若干微小细节,包括战犯改造过程中呈现的服装、道具,表现的动作、表情和眼神等。
正是这些微小细节与宏大背景的结合,呈现出强烈的艺术张力。剧作整体呈现的是正义必胜的道理,但这道理并无刻板说教,而是通过一场场交锋、辩论以及故事中的情感表达予以充分展现。在友情、爱情、亲情等多种情感的充分交织中蕴含深刻道理,道理的表达又常常伴随着情感的抒发。这种情与理的结合,极大增强了剧作故事本身的感染力。
该剧整体上以“真”的历史人物、场景等为依据,尽可能以纪实的方式呈现真实;同时在主要人物、剧情的设计上充满“假定性”,正是这种真与假的结合,将功德林的故事讲得富于艺术感染力。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特赦1959》大家觉得怎么样?
《特赦1959》讲述新中国第一次特赦,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特赦。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高级战犯转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集中关押,其中包括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宋希濂等国民党将领。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战犯们的思想认识逐渐转变。1959年国庆前夕,国家发布特赦令。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特赦令。
《特赦1959》是一部带有历史文献片性质的史诗剧作,始终贯穿着一条副线,把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大事,与改造战犯的剧情有机结合,把抗美援朝、西南剿匪、北京旧城改造等事件逐一表现,还通过战犯参观长春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沈阳机床厂等展现了祖国新貌。
电视剧以战犯改造为主线,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细致描述那个年代的衣食住行,将国民党将领们思想转变过程深刻的反映了出来。这部剧不是一律的自说自唱,把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通过各种问题在剧中提出来,再在思想认识改造过程中不断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过程,在剧中人心里,更在观剧人心里。
除了题材优势,也与追求真实质感的制作理念有关。没有美妆、滤镜,在北方工作的解放军战士,脸颊因长期日晒与干冷的天气而泛着红晕;在有的角色手上,观众甚至可以看到明显的皴裂破皮。功德林管理所已于早年拆除,为尽可能还原旧址样貌,剧组特地寻找到一处相似风格的监狱进行拍摄。
整体中规中矩吧,有几个将领似乎是虚构或是改名字代替了,其中考量,也能理解。整体来说角色算是比较多的,大部分演员虽然不是特别出名的,也算是都挺眼熟的。之前基本上只对功德林里黄维有多一点了解。女主的部分因为看之前就看到评论一阵批评,看的时候基本上直接过了。观点粗糙,欢迎评论、互动。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