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追悼会,金庸逝世有多少明星前往吊唁
新京报讯 (记者 武芝)11月12日下午,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明报》创办人金庸(原名查良镛)先生的丧仪在香港殡仪馆举行,马云、张纪中、黄晓明出现在香港殡仪馆,送别金庸先生。
马云前来吊唁。 我们视频直播截图
张纪中前来吊唁。新京报记者 齐超 摄
黄晓明前来吊唁。新京报记者 齐超 摄
据悉,马云是金庸先生的粉丝,其花名“风清扬”是他最喜欢的武侠人物,出自金庸小说《笑傲江湖》。此外,马云的办公室叫“桃花岛”,会议室叫“光明顶”,洗手间叫“听雨轩”。
张纪中曾担任电视剧《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碧血剑》《鹿鼎记》《倚天屠龙记》《侠客行》《书剑恩仇录》的制片人。
黄晓明曾出演由金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鹿鼎记》(2008年版)中的“韦小宝”和《神雕侠侣》(2006年版)中的“杨过”。
新京报记者 武芝 编辑 佟娜
马云现场悼念金庸先生,两人的关系是不是特别好?
金庸老先生的追悼会在香港举行,很多名人和演艺圈的人都亲自前往送别,老先生一生笔耕不辍,为华人奉献了很多经典的武侠小说,金庸的小说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于一般的武侠小说,纯粹的娱乐,老先生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雕琢的,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堪称文学大家之作,能够拜读老先生的武侠作品也是受益匪浅的,著名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就鼓励儿子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全套的金庸名著都已经看完了!
可惜呀,老先生千古了,令无数人悲痛,不只是演艺圈的人受过老先生的恩惠,就连商界巨擘马云也和金庸是忘年之交!
葬礼现场,大导演张纪中和演员黄晓明都是亲历金庸先生的追悼会,张纪中可以说是和金庸交往最多的导演了,他拍摄了金庸的作品,而黄晓明也饰演了金庸作品中杨过的角色,和金庸先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没看到胡歌的现身,但是金庸对于胡歌也是有恩惠的,在胡歌撞车受伤期间,是金庸老先生力挺他,和他的剧组,并资助他们拍摄完了《射雕英雄传》,帮助胡歌渡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
而马云作为阿里的最高领导,和金庸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十月份得知金庸老先生去世之后,马云就发表了对金庸老先生的追思,悲痛的说到: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马云是金庸的铁杆粉丝,痴迷于金庸的作品,一向自诩为“风清扬”,这个人物大家也是比较熟悉的,是金庸先生《笑傲江湖》里的绝顶高手,世外高人,无招胜有招,马云能够在商场驰骋这么多年,看来也是得此真传呀,无招胜有招,不按套路出牌呀!更有意思的是马云的办公室是“桃花岛”,会议室是“光明顶”,可见对于金庸作品的痴迷!
2000年的时候,马云在香港的镛记酒家第一次见面,二人一见如故呀,相谈甚欢,金庸为马云手书“多年神交,一见如故”八个字,之后便成为忘年交。马云深受老先生文学作品影响,对于这个忘年交真的是非常珍惜,只可惜老先生如今已经千古了,马云也是亲赴现场为金庸老先生送别,刻意为金庸献上花圈,挽联上写道:“一人江湖,江湖一人。马云敬挽。”风清扬马云送别了大侠金庸。
金庸逝世2周年祭:为啥说没有他,就没有马云和周星驰?
上世纪70年代,杭州有一位刚上高中的少年。他不爱学习,偏爱看武侠小说,还总模仿小说里的招数在家比划,生生把墙壁打出了一个洞。
由于“不务正业”,少年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高考了三次才考上大学。第三次还是学校没招满,幸运补录进去的。
少年没觉得丢人,反而说:“看武侠虽然影响了我考大学,但并没有影响我做人。”
大学毕业后,少年听家人的意见,安安生生当了7年老师,教书育人。但他没有一刻忘记自己的武侠梦。
看到朋友们经商的经商、创业的创业,少年又不安分了。
一次去美国出差,他接触到了互联网,看着页面上一片空白的“Chinese”,电光火石间,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江湖”!
那是1999年,上世纪的尾巴。
少年毅然辞了职,张罗来17位伙伴,组成“十八罗汉”,筹资50万,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
这个网站,叫“阿里巴巴”;这个少年,是马云。
接受采访时,马云毫不掩饰自己的‘迷弟’心思:“我最崇拜的人就是金庸!”
阿里招人严格,但你要说喜欢金庸小说,他就招;
阿里每位员工都有“花名”,马云叫自己“风清扬”,连办公室都是“思过崖”“光明顶”,洋气得很!
第二年,一个崭新的21世纪扬帆起航。
为了打破当时中国互联网“互撕”的局面,马云邀请各大CEO,在杭州搞了个论坛叫“西湖论剑”。
主持的人当仁不让,是马云的“忘年交”——金庸先生。
也是这次论坛后,在群雄逐鹿的时代里,中国互联网由分到合,从“互撕”转向“互助”,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江湖!
当36岁的马云在互联网江湖仗剑天涯时,也是2000年的一天,49岁的张纪中正端着茶杯,坐在窗边读报纸。
茶香氤氲中,一句话闯入眼帘,张纪中当即坐直了身子。
那句话是金庸说的:
“要是能按央视拍《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样的制作来拍我的戏,就是把版权一块钱卖给他们,我也愿意!”
“这可不巧了!”作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制作人之一,张纪中一拍大腿,当即写信。二人一拍即合,成就了“一块钱版权”的佳话。
一年后,《笑傲江湖》横空出世,掀起收视高潮,不仅捧红了李亚鹏和许晴,还成就了很多人心中的“最经典”。
张纪中跟金庸成了好友,往后10年间,张纪中足足拍了金庸7部戏。
李亚鹏、周迅版《射雕英雄传》;胡军、林志颖版《天龙八部》;刘亦菲、黄晓明版《神雕侠侣》……
每一部都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
别人说张纪中是“金庸小说搬运工”,金庸却懂他、赞赏他,还调侃:
“电视剧啥时候播记得提前跟我说,每次你的戏一播,我的书就要大卖,我得提前印刷好啊!”
他们一起去“华山论剑”,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全到场,坐缆车的时候,张纪中开玩笑说:“你看咱还得坐缆车,真正的武侠早飞上去了。”
金庸哈哈一笑:“我写了那么多武侠,但自己一点也不像大侠。”
他们也会吵架,两个加起来100多岁的人了,还会像小孩子一样赌气,还是金庸太太出来劝和,金庸才支支吾吾小声道:“张先生,我给你道歉。”
着实可爱。而可爱的人,才更会跟可爱的人在一起吧!
就在张纪中风风火火拍“金庸剧”的时候,另一位同样在拍“金庸剧”的制片人却陷入了一个大难关……
这位制片人叫蔡艺侬。
2006年,他所制片的《射雕英雄传》因为饰演男主郭靖的演员突发车祸,陷入了停拍与续约风波。
一时间,各大签了购买合同的电视台全部终止付款,公司现金流中断,危在旦夕。
蔡艺侬不忍之前的心血付诸一炬,一咬牙:“复拍!”
结果版权到期了,也有下一家约好了要拍《射雕》,再加上演员隔了一年重拍,肯定也不连戏了……
蔡艺侬虽崩溃,但还是决定拼一把,第一时间飞去香港拜访了金庸先生。
耐心听完前因后果,金庸当即停掉了与下一家的签约手续。
他问蔡艺侬:“你还要多久版权期?”
蔡:“半年吧,半年就够了!”
金庸:“我给你一年吧。”
蔡:“谢谢先生!您有什么条件,我……”
被金庸打断:“不用,我不收钱!”
蔡艺侬临走前,金庸写了两幅字。一幅送给唐人:制作期间,艰难重,克服困难,抵达大成。
另一幅则送给了不幸遭受车祸的男主角:渡过大难,将有大成,继续努力,终成大器。
而这位突发车祸的演员,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就是胡歌。
这场车祸夺走了胡歌好友的生命,也让他险些失明,面部毁容,眼角永远留下了一道伤疤。
他一蹶不振过、迷茫无措过,但痛定思痛后,选择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话剧磨练演技,皮囊难以修复,那就用思想去填满它吧。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凭借《琅琊榜》《伪装者》等的精湛演技,胡歌的确做到了“终成大器”!
当24岁的胡歌年纪轻轻就已担纲《射雕》男主的时候,同与金庸有着不解之缘的周星驰,在83版《射雕》中只跑了三个龙套——
平民甲、金兵乙,以及被梅超风一掌打死的村民。
当时的周星驰,年仅21岁。
他特崇拜金庸,戏演完了也不愿走,哪怕远远听先生说一句话也好。
那时的金庸不会知道,眼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龙套,会在10年后主演他的《鹿鼎记》,并在喜剧界闯出一片天。
凭借《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等大火后,周星驰没有忘记心中的武侠梦,而是尝试当导演,为金庸武侠注入自己的理解。
2004年的《功夫》,他有意在很多地方致敬了金庸经典——
包租公、包租婆的花名,一个杨过,一个小龙女;
乞丐手中的武林秘籍《降龙十八掌》《九阳神功》……
周星驰还特意去找了金庸先生,要给他版权费。
金庸却笑笑,摆了摆手:“用了6处,那就付6万元好了。”拿到钱,金庸转手就把它捐给了慈善事业。
他对周星驰赞赏有加:“《功夫》我看过了,非常好,寓意很深刻。捧腹大笑之后,还饶有哲理的余味。”
周星驰是真正懂金庸武侠的人,金庸也是真正珍惜这份懂得的人。
正如金庸曾说:“我写了那么多武侠,但自己一点也不像大侠。”
周星驰也说了:“我拍了那么多悲剧,但你们却说是喜剧。”
英雄所见,异曲同工。
2013年3月10日,是金庸90岁的生日。
很多网友收到了淘宝发来的短信,祝贺金庸先生90大寿!不得不说,马云有心了。
在众多的道贺明星中,一头白发的周星驰格外显眼,只见他举着贺词、咧嘴笑开:“惩恶扬善,维护世界和平,祝查大侠生日快乐!”
那一年,周星驰《西游·降魔篇》上映,他跟马云上演了一场《天马行空 巅峰对话》,谈对武侠江湖的理解。
命运兜兜转转,极尽奇妙。
十几年前在互联网江湖摸爬滚打的高手,与在演艺道路披荆斩棘的侠士“世纪大握手”,令众人感慨万千。
而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正是金庸和他的武侠!
《天龙八部》有句话:“男子汉大丈夫,第一论人品心肠,第二论才干事业,第三论文学武功。”
这句话放到金庸身上,再合适不过。
论人品心肠,他提携马云、周星驰、胡歌等一众晚辈,不慕名利只收“一元版权”,热心慈善数十亿说捐就捐,是真正的“侠之大者”;
论才干事业,“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成就了太多人、影响了太多人,更创造了中国文坛难以超越的神话;
论文学武功,他81岁去剑桥求学,左手写小说,右手办《明报》,提笔为剑,言人不敢言,是有真功夫傍身的“武林盟主”!
其实金庸的人生何尝不坎坷?少年丧父,老年失子,出身望族,家道中落,黑暗年代,饱受迫害……
可纵使经历了这一切,金庸仍能以“大丈夫”的磊落姿态为人处事,他是真正“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那种人啊。
两年前的今天,金庸先生去世,掀起了滔天巨浪:
胡歌:“先生的侠义不仅在书里,更在他的生命里。”
马云写下600字荡气回肠的祭文:“因一‘侠’字结缘半生,没有金庸,可能不会有阿里。”
众多参演过金庸武侠的明星纷纷发文:小宝就此别过、阿珂送过大侠……令无数人泪目。
更试问我们中的哪一个,不曾在青春年少时捧着金庸武侠,在课堂上偷偷翻阅?
不曾在茶余饭后讨论故事中的动人情节?抑或为其中人物等悲欢离合心碎落泪呢?
正如先生所说,如果有天他去世了,墓碑上会这样写: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金庸影响了我辈,我辈也当用从先生身上学到的侠义精神,去影响更多人,从而成就一个真正的武侠江湖——正直,情义,担当,洒脱……
这就是金庸带给我们最大的正能量,用侠义传递侠义,是这个社会所珍视的,相信也是先生愿意看到的。
至今很喜欢《倚天屠龙记》的结尾:
“张三丰瞧着郭襄的遗书,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明慧潇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或许数年乃至数十年之后,当我们重读金庸先生的作品,大抵也会产生如此的感觉吧!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