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东北往事,马丽惊艳写真

时间:2022-09-20 21:29:44阅读:2436
◎李勤余错位的宣传《东北虎》的宣传和文本一样,都是严重“错位”的。上映前,小视频各种狂轰滥炸,铺天盖地都是马丽“抓小三”的桥段。看过本片的观众才知道,《东北虎》的叙事线索其实有三条,分别是徐东(章宇饰…
  • 马丽,1982年6月28日出生于辽宁丹东,200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04年毕业…

◎李勤余

错位的宣传

东北虎》的宣传和文本一样,都是严重“错位”的。

上映前,小视频各种狂轰滥炸,铺天盖地都是马丽“抓小三”的桥段。看过本片的观众才知道,《东北虎》的叙事线索其实有三条,分别是徐东(章宇饰演)要报仇,因为他的爱犬成了建筑商马千里(张志勇饰演)锅里的狗肉;马千里的亲友要报仇,因为马千里“骗”走了他们的钱;美玲(马丽饰演)也要报仇,因为徐东在她怀孕的时候出轨了。大家都想“报仇”,但终因各种“错位”而失败,共同出演了一个东北荒诞黑色幽默剧。

马丽和章宇的故事明明只是支线,却被当作“主打”来宣传,原因不难猜:一是此类情景最狗血,当作噱头来大可吸引吃瓜群众的眼球;二是比起在文艺片领域已经闯出一片天的章宇,如今马丽的国民亲和度当然还是更胜一筹。

宣发策略不难理解,但耐人寻味的倒是“错位”的马丽。明明在喜剧圈里如鱼得水,常常享受“女主”待遇的她,为何要“屈尊”来文艺片里出演一个戏份不多的配角呢?

马冬梅的禁锢

马丽曾经在多个不同场合强调过自己希望能出演更多类型的女性角色。她的潜台词大家当然都听得明白——出道、走红至今,马丽的演艺之路事实上是越走越“窄”了。

很多观众在欣赏《东北虎》之前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东北虎”说的是不是马丽又要出演东北“母老虎”啦?加上宣传短视频的花式误导,更是彻底扭曲了公众对本片的审美期待。但马丽并没有这个想法,正相反,她突破以往角色的迫切心情是有目共睹的。在《东北虎》里,马丽彻底收起了浮夸的表演,用更内敛、克制的手法去塑造人物。

有两个细节值得一提。前一次“捉奸”时,马丽掀开对方的帽子,才发现人家没有第三者的黄色头发,她秒怂,立马把帽子还给对方,小心翼翼赔不是,把人物凶猛外表下的内心忐忑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和真正的第三者会面时,丈夫提醒对方,酒有问题,马丽冷冷一笑,“酒没问题,是你有问题”。紧接着,一滴泪无声地从她脸颊滑过。全程没有歇斯底里的感情宣泄,却让观众读出了失望、哀伤和崩溃。

马丽当然是“有演技”的,可又不得不说,虽然她在本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但美玲依然是“马冬梅”的翻版,只不过这一次她更冷静、正常一点罢了。

从《夏洛特烦恼》到新年档刚刚上映的《李茂扮太子》,马丽兜兜转转一大圈,表演风格、角色定位还是回到了起始点——咋咋呼呼、大大咧咧,表面上看是婚姻生活里更强势的一方,但实际上人生的诉求似乎只有一个——把丈夫牢牢地拴在自己的身边,守住最正统的“家庭观念”红线。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最近热映的《爱情神话》,李小姐、格洛瑞亚既渴望爱情,又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当代女性的“个体尊严”。而马丽出演的东北女性美玲则更像是《羞羞的铁拳》里被互换身体的拳击手——看似凶悍,灵魂里却写满了保守与怀旧。

东北女性形象的集体困境

这当然不是马丽一个人的问题,总是把“铁锅炖自己”挂在嘴边儿也不可能是她的终极艺术追求。然而,与其说某种先验的角色画像让她身不由己,毋宁说这是“东北女性”形象面临的集体困境。

全国观众对东北女性的刻板印象十分统一,即晚会或综艺舞台上东北小品所刻画的体格健壮、粗声大嗓、没有心计的女性。东北题材的影视剧里,女性角色也大体只分为两类:一类是逆来顺受型,比如《篱笆·女人和狗》系列中的枣花,似乎把对丈夫的忠贞与对老人的孝敬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对所遭遇的不公抱着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另一类是性格强势型,粗声大嗓、风风火火,比如《乡村爱情》中的谢大脚,总爱打抱不平,在自己的情感生活中也主动、执着。

《东北虎》里的马丽,是对以上两类形象的排列组合。作为孕妇,美玲挺着巨大的肚子,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还叼根冰棍,“火旺”得很;发现丈夫衣服上的头发,迅速从压箱底的盒子里,翻出收藏的另一根头发做对比,既体现了她的“精明”,又展现出她心底最深的恐惧。

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迎合了当下主流文化(或者说各地观众)的“东北想象”: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东北”是计划经济的残留,美玲的家庭是“经济衰败”的;从都市文明角度看,“东北”是粗野的,美玲挺着大肚子逐一排查“小三”,但在前一天还在享受丈夫给她拉雪橇的欢愉……

总之,在这份刻板印象中,“东北”成了现代性文明的“局外人”。那么,东北女性又该如何在当代社会找回自己的“存在感”?显然,不少创作者用力过猛,将长期以来饱受传统观念压制的东北女性,塑造成戏谑男性、泼皮刁蛮的“悍妇”。这实际上是创作观念的倒退——女性很“厉害”,不等于女性很“独立”。

而时下作为“东北女性”代表性演员的马丽,不过是此类严重扭曲的创作观念的又一个受害者。

东北文艺复兴和女性无关?

《东北虎》是文艺而“沉闷”的,但在影像文本中也有一抹亮色,那就是两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人:一个是执意要把诗集卖给“不同的人”的诗人,一个是给马千里送风筝、炸带鱼和500块钱的小二。他们和主线剧情格格不入,却又促使徐东、马千里等主角开始思考如何“走出麻木”。这是专属于东北文艺的“伤感”,并非无病呻吟。

近年来,以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人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正在崛起,所谓“东北文艺复兴”早已不再是坊间的段子。在这批作家笔下,游荡着太多的失败者,他们充满理想却不合时宜,被视为疯子或废人,恰如《东北虎》里的诗人和小二。

赋予这群失败者、边缘人以尊严,有助于突破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这才是“东北文艺复兴”的根本意义所在。然而,“东北女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却大多扮演着唯美的、浪漫化的角色。比如《平原上的摩西》中的李斐和傅东心,体现出的是爱与善,却始终处于故事之外,成了空洞的概念。

在《东北虎》的结尾,主人公徐东想要去南方看看,说着“熬过今天,明天可有意思了”。电影里的东北男人是凄惨、卑微而又滑稽的,但他们毕竟还在寻求生活的出路。耿军用困在动物园里的东北虎来隐喻他们的处境,可另一方面,美玲却被导演“遗忘”了,或者说,只产生了又一个“马冬梅”。

在历史剧烈变动的当下,马丽也好,美玲也罢,绝不只是无足轻重的符号,绝不该是作品中的工具人。“东北女性”所欠缺的,或许只是一个表达的机会和出口。

马丽东北往事,马丽惊艳写真

马丽曾自爆患病经历,并且与沈腾保持距离,怎么回事?

提到马丽,许多观众都会想到那个大嗓门、大大咧咧的东北女人,身为一名喜剧演员,很多人都认为马丽天生性格就非常的开朗。其实在奋斗的过程中马丽曾经有一年的时间患上抑郁症,整个人生陷入黑暗之中。

为了刻意避嫌马丽与沈腾保持着距离,又因为跟小男友结婚被骂,马丽又一次抑郁,是马丽的先生帮助马丽从这段痛苦的时光走出来。如今的马丽自信、美丽,散发着女性独特的魅力。


一、刚入行事业生活陷入困境,在沈腾帮助下事业走上正轨,被称为“女版郭德纲”

许多人都知道马丽是开心麻花团队的成员,在进入这个团队之前,马丽过得一段非常艰苦的日子。从学校毕业之后,马丽跟许多毕业生一样过着无戏可拍的日子,虽然每天需要进不同的组,可是都赚不了多少钱,当时住在地下室的马丽基本生活都成问题,马丽一度抑郁,不想见人,也不愿走出房门。

还好,这时沈腾找到了马丽,并且将马丽引进了开心麻花,逐渐马丽从抑郁当中走了出来。直到后来凭着小品《超幸福鞋垫》一夜成名,许多人都认识了这个有着爽朗笑声的女生。随着事业的成功,许多人都称马丽为“女版郭德纲”,可见马丽的喜剧功底非常的强。

二、与沈腾成为了黄金CP,却因为谣言,为了避嫌与沈腾不再合作保持距离,

提到马丽,不得不提到沈腾,这个帮助过马丽,又让马丽的事业走上巅峰的贵人。沈腾的才华是无庸置疑的,连眼高于顶的王晶导演,国内的喜剧演员只看中沈腾,就代表着沈腾有着超强的喜剧实力。马丽和沈腾两人一起合作的影视剧受到了观众的喜欢,票房也是喜人。

也正因为剧中非常强的CP感,让许多网友认为生活当中两人有着牵扯不清的关系,一些网友隔空喊话马丽“第三者”等不好的言论,最后马丽与沈腾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两人也很少一起合作,就算一起上节目也刻意的避嫌,这种相知相异的情感令人感动。


三、马丽的恋情曝光,又一次身陷抑郁,男友帮助马丽重获新生

经历过许多磨难的马丽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恋情,本以为会受到大家的祝福,没有想到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质疑的声音。许多人都不看好这段感情,不单单因为男友比马丽小十一岁,两人的收入和名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些声音让马丽又一次患上抑郁,让马丽不敢出门,也不想跟任何人交谈。

这段时间是男友一直对马丽无微不至的照顾,放弃许多只为了陪伴马丽,在这种贴心和照顾之下马丽又一次走了出来。


总结

经历过两次抑郁,马丽坚强的走了出来,这些事情让马丽认识到人要为自己而活,不能让别人看法左右自己,最后跟随自己的心意,马丽与男友结婚,组建了幸福的家庭,生育了可爱的孩子,生活快乐美满。

马丽长相一般,也没有强大的背景,甚至被生活一次次打击患上抑郁,却可以在危机时走了出来,为自己而活,这样的马丽让人动容,也值得大家学习。

马丽东北往事,马丽惊艳写真

马丽的媒体介绍

一、“放弃舒适,人总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
1980年,马丽考取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中国建筑干部教育中心执教,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教师。
朝九晚五的教师生涯持续了八年。“教书曾是我的梦想,但是有一天我发现这样的生活不再适合我,我想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马丽说。
其实,作为一个对生活有想法的女人,马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在矛盾中度过的。生活虽然舒适安逸,但她内心深处总有不为人知的缺憾。
1991年,一次探亲的机会,马丽到了深圳。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已经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给久居校园的马丽一次深刻的洗礼。她猛然意识到,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母那个年代已经和计划经济一起,永远地成为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的背影。
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事件发生了,在北大念书的弟弟考上了美国哈佛的研究生,全家人在喜庆之余,却为一张去美国的4000元的机票犯了难。马丽的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兢兢业业地劳作了一生,到头来却是两袖清风。一张机票在马丽的心湖中又激情了惊涛骇浪
对生命的需求和对成功的渴望,让马丽几乎夜不能寐。终于在丈夫的支持下,她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都不解的决定——放弃眼看就要评上副教授的在别人眼里无限风光的工作,辞职下海。
“那是个改变我一生命运的决定。那段时间里,我完全没有任何退路,每天睁开眼睛,要想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的早饭在哪里?”马丽说。
因为辞职前没有给自己安排好出路,每天翻看报纸上的就业信息成了马丽的日常功课,面对茫茫的人海,马丽第一次感觉到恐惧。
然而,恐惧并没有叫她退缩,她在内心一次次鼓励自己,人总是要给自己一次机会。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使马丽在生活的磨砺中越挫越勇。
正如那句俗语所说,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终于,有一家位于圆明园的礼品公司聘请马丽做公关,虽然必须忍受每天来回5个小时车程的艰辛,但是,马丽仍然很高兴,这毕竟是走出校园之后,她扣开社会的第一扇门。
工作虽然单调,但是马丽很认真地坚持着,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使事情更完美的细节,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得她很快就取得了客户的信任,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客户网络。
在这之后,马丽有了新的打算。她不再礼品公司打工了,而是自己做起了品牌的代理,有了之前累计的经验和与生俱来的天分,马丽的生意很快做的有声有色。 二、“因为满怀着对成功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我永远不会停止追求”
钱挣了不少,物质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可是马丽并不快乐,她不愿意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谈生意,赚佣金,做一个普通的商人,她又陷入了新一轮关于生活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我们不得不承认性格决定命运这一永恒的真理。在多年以后的今天,马丽说,因为满怀着对成功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我永远不会停止追求。
1996年1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马丽接触到直销。这种新鲜的销售方式使得困惑中的马丽豁然开朗,她立即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连她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个休息日是在喧闹的大街上发单子渡过的。付出很快有了回报,马丽在直销公司做培训老师的同时兼做自己的团队,逐步发展到5000多人。
虽然自己的事业春风得意,但马丽很快意识到那时还停留在“炒大课”阶段的直销存在很大的弊病,管理松散,结构混乱,行事浮躁。没有一个国家会允许这样的混乱状态持续下去。
果然在1998年,马丽的预言成了现实,直销业出现了混乱,紧急状态下国家取缔了传销,一夜之间,大大小小的直销组织像在人间消失了一样,到处充满了打折削价的直销商品。
受到重创的马丽又开始苦苦寻找新的事业出路。命运对于执着而顽强的人,永远都是公平的,虽然遍布坎坷,但同时也充满了意外的精彩。也就在那个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事情发生了,彷徨中的马丽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导师——吴其南先生,从他那里了解到系统的概念,她眼前一亮,直觉告诉她,这就是她一直苦苦找寻的方式,单打独斗已经成为过去,摆在面前的是一个群英时代,只有依靠团队,每一个人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资源与能量的互补,通过稳健的布置,产生互力,才能达到倍增效益。
马丽最初接触到的系统是导师从美国继承过来的,在领会了传统系统的核心价值之上,她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用现代的理念和观点去经营系统,将系统带入电子商务领域,并依靠不懈的努力实践完善理论,使得系统这个先进方式更加充实可行。
马丽的团队已经达到几十万之多,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完全能够独立运作,她可以轻松地享受生活,但她仍然不辞辛苦地到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各国授课,演讲,她说,能够带给更多的人幸福,使他们更健康更顺利地经营自己的事业。 三、“丈夫是最大的支持,儿子是最大的安慰”
俗话说,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马丽说,成功的女人背后也一定有个体贴的男人。她永远也不会忘记,当初自己辞职下海时,丈夫对她毫无怨犹的支持。在外面受到的挫折和冷遇,回来不由分说地转嫁给丈夫,似乎所有的委屈都能用这种方式理所应当地发泄,而丈夫给的永远都是温柔的慰藉。
马丽的丈夫张元生是国家一级战斗英雄,曾在中越自卫反击战时坚守在一级战壕。性格稳重内敛,虽已过不惑之年,仍旧英俊帅气,有一种军人独具的威严气质。在听到妻子的感谢时,他笑笑,谦虚地说,两个人在一起是相互扶持的,对自己的事业,妻子从来也都是无条件地付出。
人到中年,夫妻感情依旧这么和谐,在中国传统七夕情人节的夜晚,不禁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觉到一种穿越浮华后醇厚的温馨。
谈到儿子的时候,马丽的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幸福。儿子张伯宏已经是唱片公司的原创歌手,刚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不仅自己演唱,还包揽了专辑中所有的词曲创作,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
马丽说,儿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在这种坚持中得到满足,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其实对于丈夫和儿子,马丽是充满内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各地奔忙,很少有时间能陪他们。儿子在歌曲里,就唱到“爸爸和妈妈每天都不在身旁,我知道他们工作忙,我必须体谅,听见风吹树叶沙沙沙沙,我在等着妈妈回家,放下电话,刚才拨的号码,却一直没有回答,十点时钟,还在嘀嘀嗒嗒,十岁的我有点害怕,是否妈妈会想家”。
最初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坚强的马丽竟在儿子面前失声痛哭,她明白,对于儿子,她亏欠太多太多,儿子眼中的母亲,不应该只有忙碌的背影。忘着儿子单纯的眼神,马丽内疚不已。
然而最令马丽感到欣慰的不仅是儿子小小年纪,就已经找到自己钟爱的事业方向,更是儿子身上具有的爱心精神。第一次挣钱,儿子出人意料地决定把签约得到的三万元钱全部捐给公益事业。
在代替儿子捐款的仪式上,马丽感到前所未有的感动与安慰,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 四、“我们因有梦想而伟大”
2003年首届“女性成功论坛”中,马丽应邀作为杰出女性的代表进行了精彩的演讲。谈到对女性成功的看法时,她认为,在传统价值观念动摇,男与女的界限变得不明显的今天,男子气概,女人气质的传统样板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具有绝对的约束力,追求个性和生活独立的女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活跃。
相对与男性来说,女性往往有更敏锐的直觉和观察力,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也有男性无法替代的优势,现代管理体制中人性化程度的加强也给女性细腻柔韧的情感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从方方面面来说,现代社会都给女性提供了越来越自由宽广的平台,女性经营者和成功者越来越多的原因。
然而,能享受到事业成功的女性毕竟还是少数,对此,马丽认为,女性期待成功,必须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心理期待,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努力,这就是”定位产生品味,品味决定地位”。
其次,女性还应该敞开胸怀,将自己从“家长里短”的小格局中解放出来,突破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桎梏,把注意力投入到更丰富更宽阔的社会层面中去,用马丽的话说,就是“格局带来结局”。
在盛世环境之中,女性将会得到越来越平等的成功机会,好好地把握住机会,提升自己,女性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要想成为一个成功者,最关键的关键,还是要有梦想,拥有伟大梦想的人,就拥有了最强大的力量,当他以坚定的信念,十足的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时,他将是不可阻挡的。
我想,所有人都应该记住马丽的这句话“我们因有梦想而伟大”。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