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城市梦》,打动人心的人物纪录片
2020年夏天的武汉,刚刚经历了一场生命的历劫,正在从伤痛中恢复过来。一部武汉人拍摄的讲述武汉街头故事的纪录片此时悄然登陆全国院线。
影片讲述的是武汉当地城管与街头小贩间的原生态故事。类似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在全国各地发生,但是这一次,故事被“以敬畏生命为创作理念”的纪录片导演陈为军记录了下来,并最终制作出了这部以另类视角展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纪录电影《城市梦》。
△纪录片《城市梦》海报
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祝伊杰采访了纪录电影《城市梦》的出品人、制片人戴年文,听他分享影片内容制作与国际传播的经验和感想。这也是戴年文和陈为军导演合作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级纪录片《生门》。
△制片人戴年文在《城市梦》展映现场
一个强大的弱者
十四年来,河南农民王天成一家的谋生之计就是武汉鲁磨路人行道上的一个旧电话亭和旁边简陋的水果摊。王天成是70岁的脑中风患者,妻子癌症晚期,儿子右手残疾,全家唯一的希望是正在读初中的孙女萍萍,让孙女在城市扎根是这一家人唯一的愿望。直到有一天,按照武汉城市发展规划,鲁磨路需要彻底清理所有沿街摊贩,一边是为了留在城市生活的小贩,另一边是为了城市发展的城管,王天成一家与鲁磨路城管中队之间的一场“生存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城管,这个特殊的职业,集中体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也因此负面新闻缠身,以城管为题材的纪录片的敏感性和风险性也可想而知。“谁都不敢拍,那咱们试一下,看有没有本事解开这样一道题”,戴年文说,创作团队当初只是大致定了城管这个题材,但是到底要讲什么东西,大家并不知道。陈为军导演为此找到了当时武汉的城管局局长干小明,小明局长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很爽快地接受了剧组的拍摄。但最终破解这道棘手的题目,还需要一点运气,而陈为军导演很幸运地遇到了那把解题的钥匙——王天成。
△《城市梦》主人公王天成
这个70岁的老头,嬉笑怒骂、撒泼耍浑、出口成脏,每天与城管斗智斗勇,正是最佳的拍摄对象。片子里,我们可以看到王天成在镜头前很多“出格”的举动:上气不接下气地追着城管骂、当众撕碎清退通知单、赤裸着上身躺在马路中央……让人不禁怀疑,他到底是演的,还是真的?王天成有自己的生存哲学,面对城管他是怒发冲冠的战神,面对顾客他是诚心诚意的商贩,面对家人他是慈祥的守护者,镜头成了他倾诉的窗口和博取同情的放大镜。对此,戴年文直言不讳地说:“他的镜头感很好,可能更像一个演员,有表演型人格,这也正是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的”。
△王天成与武汉市洪山区城管局二中队队长胡毅峰
摄制组历时一年,分两组拍摄,一组拍城管,一组拍王天成。两组互不干扰,既为了更全面客观、多角度地呈现故事的全貌,也为了让影片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有更多剧情化发展的空间。
△李忠于在车里感叹
影片里有一句被很多网友和媒体热议的名言,是城管局执法队员李忠于在一次与王天成“对抗失败”后坐在车里感叹,“他们是生活的弱者,我们是工作的弱者”。“强弱”之间的关系转化是观看《城市梦》的过程中不断会发现的惊喜。影片没有单一刻板地把“城管”塑造为强者,把“商贩”塑造为弱者。相反,官民、夫妻、父子、同事,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变化。戴年文说不管是《生门》里的农村妇女,还是《城市梦》里的农村家庭,一直以来他们并没有刻意挑选弱势群体来拍摄,“因为在任何条件下,强弱都是相对的,拍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矛盾的双方,矛盾来了之后,天然就会有阶层或者强弱之间的对抗,但这种强弱并不是绝对的。有些人像王天成也会利用自己的弱势,转化为自己最强势的武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寻找人性的闪光点
《城市梦》从拍摄到上映,经历了6年的时间。6年里,拍摄人物经历了生老病死,陈为军导演也因身体抱恙,告别了将近20年的纪录片生涯。
△导演陈为军
老子的《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也是陈为军导演的创作哲学。在陈为军看来,拍纪录片不是要找奇特的人、奇特的事,“纪录片如果能深入一个人的生活,只要足够真诚,肯定会触摸到最真实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普遍的价值”。
寻找人物身上人性的美好和闪光点,是整个创作团队一以贯之的目标。戴年文说,“刚开始人们都认为王天成是自私的,因为他在影响公众利益。但是当他最后讲出来,他们全家的希望就是这个孙女,就是要让她变成一个城里人,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的所作所为,观众心里实际上是会再掂量掂量的。当你刨除道德、法律和世俗观念,你才会发现人性中最真实的东西。”
所以在《城市梦》里,我们会看到,王天成一家虽然在艰难地生活着,但他们身上总有一抹坚韧和宽容的底色,完全没有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哪怕是20多岁就因意外工伤失去了右手的儿子王兆阳,也从未因苦难而怯懦。影片的最后一幕,王兆阳一家围坐在昏暗拥挤的房间里吃饭,满是热腾腾的幸福和满足,一如王兆阳所说,“人家说什么是幸福,跟家里人在一起吃饭就是幸福”。
△王兆阳一家
悲剧内核的喜剧呈现
影片在2020年8月登陆国内院线之前,已经入围了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节展,并获得了纽约纪录片节评委会大奖,在国外广受欢迎,甚至在多伦多电影节,原本只计划放映三场,没想到好评如潮,后来又特意加映了两场。
△陈为军导演在纽约纪录片节展映现场
电影节并不缺少独特的人物和故事,真正让这部影片在评委和观众的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观影过程中传出的阵阵笑声。影片里的人物艰难地生活在社会底层,但创作团队却别出心裁地给这个悲情的故事添加了一个幽默的视角。
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纽约纪录片节的电影推荐语里,都用了“喜剧纪录片(documentary comedy)”这个词来形容这部片子。给严肃沉重的社会话题增添喜剧色彩,这种罕见而高级的创作手法令海外评委与观众刮目相看,打破了他们对中国纪录片的刻板印象。
△纽约纪录片节官网上的影片简介
“拍的时候并不知道,是剪的时候发现有往喜剧方向走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就试了一下,加了戏剧式的音乐,剪辑的节奏、镜头的连接,都用了一种喜剧的呈现方式。” 悲情的叙述方式不符合王天成的性格色彩,也会让影片沦于平庸,戴年文说,“其实真正的喜剧是以悲剧为基础的,通过表面上的嘻嘻哈哈来对比,让你更感觉到唏嘘不已。这一家人本质上是非常弱势的,这个故事也是一个具有非常强悲剧内核的故事,所以当我们用一种喜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会更加让人动容”。
求同存异
在海外展映时,不同国家的观众会有不同的感受,美国观众看到了中国社会人性化的一面,俄罗斯观众看完影片后,对中国的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加拿大观众发现中国政府其实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外国人就说,要是在我们国家,这个老头肯定活不下去,可能三天就让警察带走了。国外没有城管,只有警察。中国政府肯这样善待一个老头,说明政府对弱势群体还是很不错的”,戴年文回忆多伦多展映时的观众反馈说。
戴年文认为,影片之所以让海外观众津津乐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抓住了东西方文化价值里具有共性的东西。他说,给影片做英文字幕校对的美国专家在看了片子以后感慨到,“今天我看了这部电影,我知道中国有一个英雄,他叫王天成”。尽管英雄的定义在不同文化里有所差别,但英雄所象征的精神却是相通的,就是勇气、热忱和对家人的责任。“他说王天成是英雄,因为他为了家人可以付出一切。他的动机非常简单直接,但他有一股来自内心最深处的情感驱动和信念支撑。”
△王天成在镜头下的温情时刻
当然《城市梦》里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中国式的家庭观念,种种这些“中国元素”,并非轻易就能传递给海外观众。戴年文很直接地说,“他们会觉得不好理解。不过中国人理解美国人也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也是看了很多外国电影之后才逐渐了解的。小时候我们看美国电影也不理解,这很正常。如果我们长年给他们看类似《城市梦》这样的片子,他们对中国的家庭观念也会逐渐理解,甚至你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国家治理的理念,他们也会逐渐接受、理解的。不过这需要坚持不懈,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王天成妻子李书香在城管局分配的新亭棚前合影
戴年文发现,展映的时候国内外观众的笑点是不一样的。“外国人每场都有一个点会笑,就是那个老太太拿手机拍照片的时候。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跟一个棚子合影。但这没有关系,我们也不一定认同、理解他们的犯罪片、西部片、战争片,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了解美国文化。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要让他们听明白,就必须找到他们能理解的那个点,不是说去迎合他们的价值观,而是在他们的价值观当中把我们也认为正确的部分,重点突出讲给他们听,这样他们就容易理解了。”
+作者:解读中国工作室国际部制片人
祝伊杰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