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罗炳辉新四军三打来安屡战屡胜一共歼敌近千
来安,这是一座位于安徽东部的小县城。此地并不富庶,但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来安紧靠滁县和南京,还临近津浦铁路,直接威胁日军的交通安全。因此,这是苏皖边区敌我必争的一个要点。在这里,也先后爆发了许多战斗。至于本文,我要重点介绍新四军第五支队三打来安县城的英雄事迹!
1939年7月,我军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在安徽定远组建了新四军第五支队。据统计,这支部队共有三个团,由罗炳辉担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委。8月,这支部队在罗炳辉的率领下,正式来到了来安。经过浴血奋战,我军终于打开了津浦路东新的局面,皖东地区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也初成雏形。
来安距离滁县(滁州)和南京都只有几十公里,直接威胁日军的核心腹地。因此,日军极为恐慌。很快,他们就集结了几百名官兵,于9月初突然扑向了我新四军第五支队。此时,新四军第五支队虽有三千多名指战员,但是我军兵力分散,而且装备粗劣,所以在综合实力上并不具备任何优势。看上去,我军似乎很难获胜。
但是,我军将士同仇敌忾,上下一心,始终士气高昂!而且,罗炳辉、成钧、陈庆先、周骏鸣、赵启民、吴华夺、宋文等指挥员,他们都是身经百战而且战功赫赫的老红军。在罗炳辉的率领下,我军在来安西南、西北的大路两侧设伏,迅速占领有利地形,而且修筑好了工事,随时准备痛击日军。
一天下午,共有不下五百名日伪军,他们气势汹汹地闯进了我军的伏击圈。罗炳辉临危不惧,只见他一声令下,密集的火力网很快就吞噬了这群魔鬼。敌军由于轻敌大意,加上地形不利,损失很大。虽有数十名日军悍不畏死,他们扑上了我军的前沿阵地。但是,我军用刺刀和石头,以命搏命,从容围歼了这股亡命之徒。
罗炳辉
日军兵力不足,加上伪军贪生怕死,所以他们再也无力继续发动新的攻势。战至黄昏,雨越下越大,天越来越黑,但是我军却越战越勇。这股敌军斗志全无,一路狂奔,连夜逃进了来安县城。这个时候,罗炳辉火了,他吼道:必须全部干掉这群畜生,收复来安!接着,他派出几十名侦察兵,他们趁夜摸进了来安城。
这些战士,他们在进城以后,虚张声势,到处开枪放火,扰得敌军彻夜难眠。日军虽然派出了援兵,但是,他们在我军的拼死阻击下,几乎寸步难进。城内的日伪军,他们并不知道我军到底来了多少人马,彻夜心惊胆战。在我军的围攻下,他们彻底吓破了胆。紧接着,他们弃城逃向了滁县,我军趁势收复了来安城!
据统计,我军在第一次来安战斗中,一共歼灭了上百名日伪军。如果不是国民政府的县长和保安团不战而逃,弃守县城,那么日伪军根本无力逃入县城,我军的阻力将会大大减小。我军虽有一些怨气,但是为了统战的需要,罗炳辉还是派人找回了县长张北非。张北非特别惭愧,后来,他主动为我军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郭述申
11月,日伪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再次派出数百人摸进了来安县城。而且,他们还在城外的八仙山设下伏兵,准备截击我军。闻讯以后,罗炳辉义愤填膺。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我军趁夜拆开了一段城墙,直接从暗道进入城内,杀向了鬼子军营。经过激战,我军迅速击溃城内守军和城外伏兵。就这样,我军再次收复了来安城!
1940年5月,正值麦收时节,日伪军再次出动一千多人,第三次占领了来安城。闻讯以后,罗炳辉赶紧从外地调回了第八团和第十团,团团包围了来安城。另外,我军还派出了至少两个营的部队,负责阻击敌人的援军。为了减少损失,我军决定进行夜战,同时用火攻来袭击守军。就这样,城内的日伪军很快成为了孤军。
周骏鸣
根据罗炳辉的回忆:来安县城周围地形,大都起伏隐蔽,容易接近,城外壕沟亦已干涸,城墙拆毁以后敌人防守不易,尤其是在夜间,便于我之进退;该地敌人占领未久立足不稳,同时对新四军尚存轻视心理,警戒容易疏忽,而且新的成分增多,伪军混杂在内,战斗力减弱,因此便利于我实行突然的夜间袭击……
5月29日凌晨,新四军第八团第一营率先杀入了城内。紧接着,我军源源不断地杀入了城内。在我军的猛攻下,日伪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到了几座院子进行顽抗。我军缺乏火炮,拿这些坚固的工事没有任何办法。就在这时,有人在炸药包里塞进硫磺,或将炸药包外面用破布、稻草捆扎,然后浇上煤油,投入敌阵后爆炸燃烧。
成钧
顿时,火光四起,烈焰腾空,瓦片乱飞,墙倒屋塌!就这样,有上百名日伪军在熊熊大火中化成了一堆焦炭!剩下的日伪军们见势不妙,他们立刻丢下了所有的粮草和武器,再次狼狈逃出了来安城。与此同时,日军再次从滁县等地调来了几百名援军。但是,在我第八团第三营和特务连等部的顽强阻击下,这股敌军再次寸步难进!
据统计,在第三次来安战斗中,我军一共歼灭了不下两百名日伪军。鉴于已达预定计划,加上天已大亮,鬼子的援军却是越来越多,所以,我军主动放弃了来安,随即撤到了安全地带。从此以后,日伪军慑于我新四军变化多端的战略战术威力,再也不敢轻易来犯。我新四军皖东地区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也因此日益巩固和扩大!
陈庆先
在这三次来安战斗中,我军仅投入了两个不满员的步兵团,就先后击溃了不下三千名日伪军。而且,我军还先后歼灭了不少于五百名敌军。因宣传抗日和鼓舞军心的需要,曾经也有资料宣传,我军先后歼灭了近千名日伪军。这种宣传,虽然有所夸大战绩。但是,也并不是无法被人理解。客观来说,这无损于我军的赫赫威名!
我军兵力不足,而且武器不好,缺衣少食,却为何能够三战三捷呢?根据众多老前辈的回忆,我军的优势和长处主要在于:敌情明了,地形熟悉,动作秘密,战斗组织相当严密,因此能乘敌不备,冲入来安城内给予敌人以重大杀伤,获得一部分战果。另外,日军骄傲自大,警备疏忽,并不熟悉当地地形,也利于我军获胜!
吴华夺
在这些战斗中,新四军第五支队先后涌现出了大批英雄和烈士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参谋长赵启民,政治部主任方毅,第八团团长周骏鸣,政委陈庆先,政治部主任祝世凤,营长吴华夺、朱绍清、朱国华,第十团团长成钧,团政委徐光华,参谋长宋文,营长赵峰、祝平安……
到了建国以后,这支部队出了大批开国功臣,其中的主要代表有:成钧中将,原空军副司令员;赵启民中将,原国防科委副主任;陈庆先中将,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周骏鸣,未授衔,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郭述申,未授衔,原中纪委副书记;方毅,未授衔, 原国务院副总理;徐光华少将,原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
赵启民
在此,向英勇的罗炳辉烈士致敬,向新四军第八团致敬,向新四军第十团致敬,向新四军第五支队致敬,向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致敬,向新四军第二师致敬,向新四军数十万英雄和烈士们致敬,向华中野战军、华中军区、山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一军、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的广大指战员们致敬!
谁说的从奴隶到将军这句话
从奴隶到将军1989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确认了毛泽东、朱德等33位军事家,罗炳辉名列其中。
1897年,罗炳辉出生于云南滇东北的彝良。家境的贫寒,罗炳辉只读过两年私塾便被迫辍学。而社会的不公,造就了罗炳辉倔强的性格。而改变罗炳辉的命运的,还是11岁那年发生的事。那年,一个乡村恶霸从他家门口走过,恰巧被他向外泼的脏水弄湿了衣服,恶霸乘机刁难,少年罗炳辉上前论理,恶霸不由分说,揪住罗炳辉父子大打出手,从此,罗家便与乡村恶霸结下了仇。次年,一名恶霸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敲诈罗家,罗炳辉气 不过,一纸诉状将恶霸告上法庭。然而,那是一个有理无处说的年代,县衙一纸判令,判罗家败诉,血气方刚的罗炳辉想要伸理,向恶霸讨回公道,于是,他萌发了当兵的念头。
就这样,他以惊人的毅力,用12天时间,徒步数百公里走到省会昆明,寻求发展。在昆明的那段日子,他先后做过木匠、伙夫、马夫,一次偶然的机遇,罗炳辉终于在当时的云南王唐继尧部当了兵,实现了他多年来的从军报仇的愿望。由于他吃苦耐劳,不久就被提升为三等中土。
1920年,罗炳辉当上了唐继尧的随行军士。次年,滇军军长顾品珍发表通电,逼靖国军总司令唐继尧下野,已身为副官的罗炳辉,跟随唐继尧来到了香港。此时的罗炳辉对军阀割据,涂炭百姓的军人生涯早已厌恶,他开始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于是,他留下一封信,悄悄离开了香港。第二年参加了朱培德的讨逆军,前往广州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北伐战争中,已身为营长的罗炳辉,总是冲锋在前,爱兵如子,深得官兵的拥护。
1927年,可以说是罗炳辉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这年3月,他参加在南昌举行的被国民党杀害的赣州总工会领导人成赞坚的追悼会上,听到了曾为滇军高级将领,现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朱德的讲话,罗炳辉第一次听到"工农革命"这个新名词,他多年郁闷的心胸一下子豁然开朗。朱德语重心长的对他讲,工农兵要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军阀、土豪劣绅。只有革命成功了,大家才有工做,有田种,有饭吃,中国才有希望。这时的罗炳辉才真正看到了光明和前途。
1929年4月,罗炳辉任江西吉安县靖卫大队大队长。中共中央派滇籍中共党员赵醒吾到吉安对他做教育争取工作。
随后的日子,罗炳辉开始利用靖卫大队长的特殊身份,在"剿匪"中暗中帮助共产党人。十多年的血雨腥风,使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有希望的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帮助中国广大的穷苦百姓脱离苦海,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将中国引向和平与富强。1929年7月,罗炳辉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为寻求真理而走遍天涯的农民儿子,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实现了由三民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1929年秋,遵照党的指示,罗炳辉指挥了以吉安为中心的赣西数县武装起义,随后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团长。之后,他同红军将士-道打下万安,又在富田地区,歼灭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唐云山部,转战湘赣,指挥战斗数百次,对赣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立了大功。由于罗炳辉卓越的指挥才能,1930年的长汀会议后,被任命为红十二军的代理军长、军长,后又被任命为红九军团军团长。
1933年,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新生苏区红军进行了第五次"围剿"。连续几个月的封锁,使中央苏区和红军吃不上盐,兵工厂没有黑色火药,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境地。这时,红军在尤溪缴获了4000箱炸药和食盐。军委急令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一部火速将这批物资抢运回苏区,罗炳辉临危受命,亲自挑担上路,途中遇上敌军就打,敌军一败,挑上担子就走,半个月的时间,红军将士每人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担子,走了300多公里山路,终于将军需物资安全运回苏区。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罗炳辉率红九军团突出重围,抢渡湘江,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进入西南地区。当时的《云南民国日报》上刊登消息,提高所谓捉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赏格",对罗烦辉的"赏格"由原来在江西中央苏区的三万元,猛增到"生擒者八万元,献首级者奖五万元"。
1935年,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渡过金沙江,从西昌进入凉山彝区,由此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赂意图。在彝区,罗炳辉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同胞交朋友,取得了彝族兄弟的信任,彝族兄弟抬来羊肉、牛肉和酒,送给红军,在彝区,彝族同胞连称"红军瓦瓦古" (意思是红军万岁)。 沿途有不少彝族同胞积极参加红军,就这样,在彝族同胞的带领下,罗炳辉率领的红九军团顺利地通过了凉山彝族地区,与中央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炳辉告别延安,奔赴华中抗日前线。1938年,罗炳辉被任命为皖南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与司令员陈毅并肩战斗,打击日寇。
1939年5月,随叶挺北渡长江。7月,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皖南事变后,为了打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罗炳辉根据多年游击战的经验,制定了伏击与运动游击为特色的包括伏击、纠缠、阻击、扰乱、歼灭等内容的所谓"梅花桩战术"。这一战术的特点是:一方面,部队宿营时按三角形的驻地部署,以分散敌人的火力,减少我方伤亡,还可对敌实施反包围。另一方面,一旦敌人进入梅花桩式阵地,则可从多个侧面极大地杀伤敌人。1941年4月,日伪军扫荡仪征,罗炳辉在仪征以北12公里按梅花桩式设伏。15日拂晓,敌人进入设伏圈,罗炳辉指挥部队,不到30分钟解决战斗。以后,拥有重型装备的700多人的日军又在金牛山再 次尝到了梅花桩式战法的苦头。此次战斗,新四军以劣势装备毙伤日伪军500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创造了梅花桩战法以少胜多的成功范例。
然而,多年艰苦的战斗环境,使罗炳辉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病。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遍全中国的时候,罗炳辉却因高血压而处于昏迷状态。直到第二天神志清醒时,人们才把这一喜讯告诉了他。当听到毛泽东发表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时,病魔缠身的罗烦辉再一次振奋了。他坚决要求重返前线,参加受降工作。于是,罗炳辉抱病,坐着担架继续向前进发。
1946年4月,罗炳辉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兼新四军第二副军长。
1946年6月9日,在罗炳辉的指挥下,我军向盘踞枣庄的敌军发起进攻,全歼敌军,解放了枣庄。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1946年的6月21日,罗炳辉却因脑溢血而猝然长逝。枣庄战役由此成为这位将军32年军旅生涯的最后一仗。
"戎马三十载,将军滇之雄。"陈毅军长亲笔挥豪,痛悼与自己出生人死的战友,总司令朱德也为这位当年从云南走出来的战友题词:革命到底死而后已,精神不死万古长存。
的确,罗炳辉将军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他对党的最后誓言:"我受党长期的培养和爱护,这次重上前线为党为人民捐躯,也是完全值得的……我毕生没有打过败仗,在我牺牲前,我还要再打一次胜战,作为我对党的最后一次献礼。
罗炳辉的人物轶事
罗炳辉在战术方面的创造性计策很多。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所在地域多为山地,他创造了“麻雀战”、“跳梁阵”等以游击战术。抗战时期,罗炳辉根据皖东(淮南)和洪泽湖一带的地形,创造了一套诱敌、迷敌、扰敌、奇袭、反击、歼灭等为内容的游击战术,诸如“火烧野牛”、“四两拨千斤”、“梅花战术”等等。其中尤以梅花战术最为有名,其主要内容有:
(一)“梅花构成的分驻”。部队宿营按三角形摆布,指挥机关在中心,敌袭击任何一部,指挥中心都可命令机动出击,相互呼应,使对方优势火力难以发挥作用,减少我方伤亡,或对对方实施反包围。
(二)“梅花桩”式的布阵。对对方可实施多点打击,当敌进至“梅花桩” 阵地时,可从侧面、两面、三面同时向敌开火,以至用手榴弹、刺刀、大刀杀敌;如对方取守势,可诱敌出据点牵着敌人的鼻子到“梅花桩”内聚歼。
(三)“梅花点式纠缠术”。用于敌强我弱,梅花点式便于部队疏散隐蔽,易于袭敌。在实施夜袭中,事前准备好梯子、绳子、火药、汽油、柴草实施火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巧”胜敌。若对方数路进攻,可避强击弱,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不能打大仗就打小仗,兜圈子与对方纠缠,一点一点把它吃掉。
该战术多次创造以少胜多的范例。皖南惨案发生后,从1941年春节开始,日军向华中各根据地扫荡,罗炳辉指挥军民运用“梅花战术”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其中以金牛山反击战尤为著名。
罗炳辉先后撰写了《淮宝战役的战术诸问题》、《指挥员熟用手册》、《碉堡作战》等小册子;还写了不少有关的日记,提出“发挥火力,隐蔽身体”的十个要点;“如何做到百发百中”的七个要点;提出“冲锋时机”有“五冲”、“五不冲”。对战略战术与技术进行高度总结和概括,以指导作战和训练。 张家渡为青原区富滩镇一古村, 位于赣江中游, 上达富田、兴国, 下至吉安、南昌, 军事位置十分重要。
1929年,罗炳辉率靖卫队进驻张家渡,当时靖卫队匪气很重,对村民肆意抢劫、吃喝嫖赌。罗炳辉得知后严厉呵斥犯事士兵,并带着士兵挨家挨户进行补偿和道歉。罗炳辉首次进张家渡给百姓留下了好印象。
1929年12月初,罗炳辉应命令转战吉安,通过张家渡时遭到江西保安第三团一个中队的反抗。罗炳辉当机立断宣传:“我们是罗炳辉的红四团, 白军官兵们不要为军阀卖命。” “我们都是穷人, 穷人别打穷人, 还是加入我们的队伍吧。” 不少人听后举枪投降, 其他顽固之守军则被红军火力压制,此时中鹄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地方农民也纷纷赶来参加战斗。这次战斗歼灭保安团300人,缴获200余支枪械,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这是罗炳辉第二次进张家渡。
1930年2月,国民党独立十五旅(唐云山部)进攻苏区,罗炳辉料敌先机,迂回赤岗山夹击唐云山部,大胜。旅长唐云山逃往张家渡,在李其祥帮助下乘船逃离,罗炳辉骑马追至张家渡,击毙匪徒3人。罗炳辉欲离开张家渡返回战场, 但百姓们 纷纷挽留他用餐。这是罗炳辉第三次进张家渡。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