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作角度分析电影,如何通过编剧判断电影的好坏
你看过那么多的电影,有没有想过,电影是表达什么的艺术?
有人说,电影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有人说,电影是表达人性的艺术;
有人说,电影是表达思想和价值观的艺术;
......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大家评价一部电影时总会先想到导演或主演,但其实好剧本才是好电影存在的前提。既然,电影建立在剧本的基础上,那么,剧本又是什么样的艺术呢?
剧本是行动而不是说话的艺术。
你在看电影的时候,有思考过怎么评价这部电影的剧本吗?
如果你在观影的时候,既能享受好的剧情带给你的情绪起伏和感同身受,又能融入电影主角的立场上去影片里体验和驰骋,还能跳出来用全新视角去感知这部电影的剧本,那你看一部电影的收获可就比其他人多多了!
而且,你在和别人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当你用黄金法则来评价这部电影的剧本如何时,相信你一定会收获到不少钦佩的目光!
人们总是把看电影当作休闲娱乐,却没意识到它可能会改变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这种改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关于电影其实有许多误会需要被澄清,尤其是剧本对一部电影的重要性,很多人常常会忽略。然而,当你在观影的时候,真正影响到你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是剧本。
也许,今天这篇文章的内容,能够让你转变对电影及编剧的看法,帮助你更好地认识电影,甚至更深刻的认识自己。
相信你一定对《绯闻女孩》《辛普森一家》《冒牌天神》和《蜘蛛侠》这样的电影如数家珍。他们的编剧全都是理查德·沃尔特的学生,而且呢,这个理查德·沃尔特的门下弟子的作品还包括《侏罗纪公园》、《夺宝奇兵》、《碟中谍》,而这些电影的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剧本写得好。
毕竟,电影的根深深扎在剧本的土壤里,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深刻入心,离不开优秀的编剧作品。
这位理查德·沃尔特先生的过人之处不在于他有多厉害的头衔,而在于他作为一位编剧,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在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里可以做一棵长青树。
既然提到了剧本,那我们就先来说说如何从编剧角度去评价一部电影。以后,你再和别人讨论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就可以从编剧的角度谈论你的看法和观点,从而让他人发现你的观点独到、思想有内涵。
理查德·沃尔特认为,整体性是影视写作的最高指挥棒。
怎么来理解这句话呢?
比如你正在看电视剧,突然插进来一个广告,你会感觉被打断了对不对?因为这个广告和电视剧的内容格格不入,它们不是一个整体。
再比如你正在看古装剧,一部空调突然出现在镜头里,你又觉得被打断了。也许导演不是故意的,审剧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到,但空调的确破坏了古装剧的整体性。
以上只是两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其实啊,整体性在故事情节中发挥的作用更大,隐藏得也更巧妙。
整体性在一个剧本当中究竟有多重要呢?——只要一个剧本从头到尾遵守了【整体性】的原则,那么你就可以说,这个故事是浑然天成的。
大家都知道,浑然天成是艺术很难达到的境界,听着容易做着难。可一旦做到,所有规则都可以抛弃,只要具备有了“整体性”,编剧在里面怎么撒欢儿翻筋斗都可以。
“整体性”既然这么厉害,那它究竟是什么?
剧本被放在荧幕上演绎,之所以会如此吸引我们,就是因为它丰富多彩。为什么它丰富多彩呢?因为电影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遵循了【整体性】的原则,这就可以把你很巧妙的带入进去,而不会让你轻易的“出戏”。
一个成熟的剧本中,会包含故事、人物,对话等内容,它们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组合成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一个优秀的故事中,小到一个细微的动作,大到一个人物角色,如果对整体没有贡献,就可以毫不留情地按下删除键。
作为普通观众,我们如何用【整体性】这个概念来判断剧本的好坏呢?整体包含开头,过程,和结尾三部分。打蛇打七寸,整体性的关键点在于开头和结尾,作为观众我们瞄准这两部分就够了,至于过程,就交给专业编剧们吧!
开头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在此之前什么都没有”。所以看电影的时候,你要睁大眼睛,看一部电影的情节是否在“最合适的时刻”开始的。
比如,要演在餐厅求婚,那就直接展示餐厅的浪漫场景和男主角的下跪,不要啰里啰嗦的讲两个人出门前如何精心搭配领带和口红色号,也不用花心思描写餐厅服务员如何微笑递上菜单。
再比如,要讲破案的故事,就从人命关天的案件发生的那一刻开始讲,而不是唾沫横飞地啰嗦犯罪嫌疑人小时候的经历故事。
开头的艺术是神秘的艺术,只展示和主题最相关的那个冰山一角就好,因为只有这样,观众才会对接下来的未知产生期待。
如果你面前的一部电影在不该开始的地方开始了,那么你就可以把电影票撕成两半,然后果断的离开电影院。
结尾的定义也非常简单,就是“在此之后什么都没有”。
好的艺术不是在回答问题,而是在提出问题,电影也是一样。
回答过问题的人都知道,题目永远比答案简短。
那么一个提问式的结尾会像回答问题一样没完没了吗?——当然不会。
提问式的电影结尾会在你最揪心/最感动的那一刻戛然而止,然后放映厅灯光亮起,你捧着爆米花站起来,觉得自己意犹未尽。因为这样的结尾使你谦卑、使你畅想、使你泪流满面,它虽然解决了整部电影的大多数矛盾,却令你回味无穷,想要更多的去探究。
为什么说“剧本就是行为动作”呢?因为故事的本质就是行动。这种行动不仅是你我看到的演员的行动,还包括一种无形的引力。
在物理学上的相对论出现以后,引力被认为是物体不愿停留在它碰巧出现的位置。而这种引力作为比喻被放在剧本中,可以称之为一种“不舒适的感觉”。
因为感到不舒适,所以需要不断调整,需要拼命前进,所以我们能看到故事里的每个元素在相互摩擦,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力贯穿始终。
剧本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演员也是如此,他们必须充满动作,即使没有什么动作,连眼神都得表达些什么,否则就会沦为霸占屏幕的说话者,将剧情变成演讲稿。
观众的时间可是最宝贵的,而电影总是在以每秒24格画面的速度无情推进,在这有限的时空里,故事和故事里的人必须动起来,从旁白里解放出来,一刻也不能停。
电影没有观众就如同电影根本不存在,电影如果不触动任何人,一切凝结其中的天赋和灵感都只是零。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爱看电影的吃瓜群众,我们也要学会如何去专业地评价剧本,因为剧本是为我们而写的。
当然,一部好的剧本也应该表现出好的品质,包括不耽误观众的时间,不愚弄观众的智商,不浪费观众的感情。
在了解了评价剧本的基本方法之后,我们来一起探索下,电影如何帮助我们寻找自己。
想想我们的梦境。什么是梦境呢?就是在一个逼真的幻觉中,你分不清是真是假,直到一觉醒来才恍然大悟。
但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怎么知道现在就是真实生活而不是另一个梦境呢?就像庄子梦到蝴蝶后的迷惑一样:究竟是我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呢?
真实与梦幻会在最戏剧性的那一刻难分彼此,而电影所塑造出来的种种梦幻,也会帮助我们去看清自己既陌生又熟悉的面孔。
因为剧本最关键的一环就是确认身份:
他是谁?
他为什么出现?
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
他有些什么样的情感需求?
大师级传记影片《马科尔姆·X》也说明了这趟自我寻找之旅。在影片中,马科尔姆是一位美国黑人,他的姓本是利特尔。但利特尔这个姓氏,来源于很久以前一个强奸了他祖母的白人,于是奴隶主强奸犯的姓氏成了他的姓氏。马科尔姆希望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姓,但奴隶制已经让他的家族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历史。所以马科尔姆用X来代替姓氏的位置,表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
看完这部影片的观众会发现,主题探讨的不只是马科尔姆·X一个人的故事,也不只是美国黑人的故事,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来历。所以那个寻找姓氏的马科尔姆,他在做的可能正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做的事情。他名字中自我拷问的那个X,也深深地存在于我们身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来历”。
一个未知,就把电影和观众联系了起来。但这不是X的力量,是电影的力量。所以当你捧着爆米花坐在放映厅的时候,你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因为你要寻找属于你的关于X的答案。
或许你会问,电影既然是虚构的,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魔力?
那就要看看电影是如何虚构的了,叙事结构模仿了人类理想化、浪漫化的生命形态;而叙事的力量就在于模仿和再现了生命本身。
如果觉得这句话不太好理解,那就请回忆我们前面说过的“完整性”的概念。
完整性意味着有开头,中间和结尾。一个健康而和谐的剧本,就像一段健康而和谐的生命过程,每个阶段与人生的童年、中年、老年一一对应。
所以沃尔特建议我们,不要只把电影当作窗户去观赏和猎奇,应该把电影当作一面魔镜,像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神谕所说的,去认识你自己。
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还是编剧的的艺术?
问:电影是试听语言的艺术还是编剧的艺术?
答:我的观点,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
第一个观点,电影是一门编剧的艺术,因为编剧的作品是剧本,是电影的文学化呈现。即使是王家卫、周星驰等著名导演,同样需要剧本,即使没有印刷版的剧本,毕竟会有“胸有成竹”式的无形剧本。每一部电影都是社会化、工业化生产的产物,是摄影 、道具、服装、配音、剪辑等许许多多部门和工序才共同完成,假如没有剧本、没有策划甚至没有大纲,拍摄工作必将无法推进。对于电影故事片,“讲故事”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最能够让观众着迷的重要因素,是一般观众评判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至此,编剧“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准怎么样,就可以决定电影的好坏,所以常听到著名导演讲遇到“好剧本”或者“好故事”的说法。或许,张艺谋导演的许多电影都是现当代中短篇小说改编而成,或者说是在小说界寻找故事来源。
第二个观点,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电影作品最终是以影像、音频效果合成来呈现,现代电影更多的追求惊心动魄的试听效果。但是,电影和小说最大的不同是人物的具象化。艺术界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说每一个读者的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形象都不尽相同。具体一点的例子,千百个读者阅读《西游记》,脑海中就会想象出千百个孙悟空的形象!但是,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一经推出,现如今对于许多观众一说到孙悟空,脑海中闪现的必定是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形象。可以说,电影人物的具象化消减了人们的想象力。再者,电影艺术的最大的短板弱项是无法像文学作品一样深入、细腻的表现人物内心的世界。
总之,讲故事是作家或者编剧的特长,剧本是电影作品最初的表现形态。编剧要把故事写好,导演要把故事拍好,才能共同打造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作品。
电影是视听语言的艺术还是编剧的的艺术?
问:电影是试听语言的艺术还是编剧的艺术?
答:我的观点,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
第一个观点,电影是一门编剧的艺术,因为编剧的作品是剧本,是电影的文学化呈现。即使是王家卫、周星驰等著名导演,同样需要剧本,即使没有印刷版的剧本,毕竟会有“胸有成竹”式的无形剧本。每一部电影都是社会化、工业化生产的产物,是摄影 、道具、服装、配音、剪辑等许许多多部门和工序才共同完成,假如没有剧本、没有策划甚至没有大纲,拍摄工作必将无法推进。对于电影故事片,“讲故事”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最能够让观众着迷的重要因素,是一般观众评判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至此,编剧“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准怎么样,就可以决定电影的好坏,所以常听到著名导演讲遇到“好剧本”或者“好故事”的说法。或许,张艺谋导演的许多电影都是现当代中短篇小说改编而成,或者说是在小说界寻找故事来源。
第二个观点,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电影作品最终是以影像、音频效果合成来呈现,现代电影更多的追求惊心动魄的试听效果。但是,电影和小说最大的不同是人物的具象化。艺术界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说每一个读者的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形象都不尽相同。具体一点的例子,千百个读者阅读《西游记》,脑海中就会想象出千百个孙悟空的形象!但是,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一经推出,现如今对于许多观众一说到孙悟空,脑海中闪现的必定是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形象。可以说,电影人物的具象化消减了人们的想象力。再者,电影艺术的最大的短板弱项是无法像文学作品一样深入、细腻的表现人物内心的世界。
总之,讲故事是作家或者编剧的特长,剧本是电影作品最初的表现形态。编剧要把故事写好,导演要把故事拍好,才能共同打造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作品。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