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最好看的电影,10部优秀的对越反击战电影
20世纪70年代,越南战争全面停止,美军从南越撤出后,越南实现国家统一,
统一后的越南竟将中国视为敌人,主动挑起事端,不断武装侵犯我国领土。
1979年2月17日,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解放军发动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中国军队在短时间内攻占了越南北部20余个城镇,又快速撤出越南。
这场战争打消了越南人的嚣张气焰,使其在往后的40年间不敢再招惹中国,保护了边境人民的财产安全,双方也于90年代划定了陆地边界。
从70年代末开始,我们内地便出现很多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的战争片。
其中不乏题材新颖、观众口碑很好的作品,今天皮哥为大家推荐7部豆瓣评分最高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电影,看看有没有你看过的佳作。
以下电影排序,依据豆瓣评分,由低至高——
7、《铁甲008》(1980) 豆瓣6.3分
电影《铁甲008》由华纯、任鹏远执导,是80年代第一部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坦克部队的电影,电影改编自作家金敬迈的同名文学作品。
由于受到新思潮的影响,金敬迈在创作故事时,抛开了战争电影一贯喜欢塑造高大全英雄形象的条条框框,要将英雄塑造得更立体。
因此,金敬迈在故事中让一对青年男女农虎南和田静,在008坦克里谈起了恋爱,这种脑洞大开的操作,当时破了先例。
电影讲述对越作战在即,解放军副军长农奕戈响应国家号召,将自己的儿子农虎南送上前线,而农虎南的恋人田静也成了军中医务兵。
农虎南和田静意外都上了008坦克,两人在战争中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来农虎南为了歼灭敌人光荣牺牲了。
电影在战争故事中加入了爱情戏,这在80年代既新颖又大胆,但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因此上映后受到一些观众的批评,甚至有人在报纸上用漫画来加以讽刺。
但片中反响的解放军高官送儿女上战争的情节,却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而战争情节也拍得很不错。所以忽略那些争议的点,《铁甲008》仍是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6、《年轻的朋友》(1981) 豆瓣6.4分
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的青春片并不多见,而《年轻的朋友》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部。汽车运输排长郑冰和医生赵丽丽、卫生兵赵真真两姐妹的情感纠葛是这部电影的主线,由此穿插了爱唱歌的刘小佳、梦想为家里盖房子的何建武等鲜活的人物。
电影使用了大量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年轻人在面对战争时所做的人生选择,呈现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带给观众很大的反思空间。
人活着总不应该只是为了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行为才是值得肯定的,电影都给出了显而易见的回答。
主演周里京、张铁林、王薇、方舒都是当时一线青年演员,他们身上的青春气息极具感染力。
正是这些鲜明的艺术形象,激励着那一代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有观众看了这部电影,打消了要去考军校的打算,后来成了同样能做出贡献的大学教师。
《年轻的朋友》立足于青春题材,其主题也偏向于反战,因此这部电影才得到当时那些少男少女的喜爱,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5、《长排山之战》(1981) 豆瓣6.9分
长排山是越南领土,与我国的炮台山相邻,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负责进攻任务的是解放军41军122师365团4连,战士们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在1981年,这段历史被拍摄成军事教育片《长排山之战》。
与以往的军教片如《地道战》、《地雷战》不同的是,本片着重长排山战役的过程。其中主要人物如宋连长、金指导员、贾副连长、张排长等,其角色塑造都比较单一,没能塑造出令观众印象较深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因为带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有趣的是片中的反派越军指挥官和士兵,却都塑造得颇为生动。其中有越军上尉和中尉,一个是头脑简单、脾气暴躁的粗人;一个是睿智精明、阴险狡猾的精细鬼。那些越军士兵也是形象各异,有英勇和宁死不屈的;也有胆小如鼠的,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表现战争的残酷方面,电影也尽量做到了真实。片中的某部四连虽成功占领了长排山阵地,却牺牲了大量兵力,看着一个个鲜活的军人在眼前倒下,多少观众为之落泪。
“寓教于乐”,这部电影也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战争好片。
4、《蛇谷奇兵》(1989)豆瓣7.2分
80年代后期的内地电影,已经发展到颇具娱乐性,就连较为严肃的战争电影,也加入了很多娱乐的元素,《蛇谷奇兵》就是当时具有探索意义的一部作品。
电影改编自对越自卫反击期间,发生在云南的某坦克营搭载步兵营在蛇谷穿插作战的一个真实案例。
由于是八一厂出品,其中的战术细节都经过深入考究,让军事迷也挑不出毛病。而真实战争场景的打造也是一点不含糊,在那个时候,拍电影想搞一些坦克车、机械、大炮之类的道具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当时的战争电影,那些作战场景普遍都拍得很还原。
不过电影中出现的一些虚构情节,很有意思。
比如有打扮成女人的越南杀手、有越南劳军文工团的出现、还有越南的间谍特工,其中一些特写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蛇谷奇兵》的定位就是一部带着娱乐色彩的战争片,而且其中的情节设定也是奔着动作片的方向去的。
由此可见在当时,我们的内地电影就已经在探索商业路线了,比较可惜的是,这条路后来没能坚持走下去,但《蛇谷奇兵》的艺术成就还是值得肯定的。
3、《雷场相思树》(1986) 豆瓣7.6分
1984年4月,昆明军区部队在老山、者阴山两个军事要地与越军发生激烈交火,到5月中旬,这两处要地都被我军收复,历史上称之为老山之战。
电影《雷场相思树》讲述的就是在老山前线上,五名大学毕业生在战争中经历生死考验的故事。
君默涛、邱原、季刚、刘国政、丛培民五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被分配到边防部队某团。
在战斗开始后,他们都上了前沿阵地,在战火中刘国政因排雷被炸而牺牲;君默涛也因触发地雷被炸死;丛培民则失去了一条腿,他们都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青春。
电影改编自江奇涛的同名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曾获得解放军文艺大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为了更好的还原历史,导演韦廉不满足于根据小说改编,而是深入部队采访曾参战的大学生,以获得老山前线作战的一手资料。
因此,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部具有真实感的战争电影。
其中五位主角人物性格鲜明,观众们很容易辨认出他们的形象,因此能够受到这些艺术形象的鼓舞。
在那个年代,这种充满艺术感染力的电影作品非常难得,豆瓣上的评分也相对比较高。
2、《闪电行动》(1987) 豆瓣8.0分
在《蛇谷奇兵》之前的1987年,八一厂其实还拍过一部质量更好的电影,就是公认最好的坦克战大片《闪电行动》。
为何《闪电行动》比《蛇谷奇兵》更早推出,却更优秀呢?这是因为《闪电行动》是由八一厂和香港银都机构合作拍摄的电影。
我们都知道香港电影发展比我们内地早,他们的制作班底比我们当时的内地电影公司要专业很多。而银都机构就是拍出《少林寺》、《少林小子》、《黄河大侠》的公司,其在内地推出的佳作很多,也都是内地观众熟悉的电影。
美国大片《第一滴血》曾在80年代引进,让当时的年轻人感受到肌肉猛男的强大魅力。《闪电行动》也有意向《第一滴血》取经,借鉴其对猛男型军人的塑造。
电影讲述发生在我国云南省猛康县猛江,一支侦察小分队深入敌后展开代号“闪电”的行动的故事。
这支侦察小分队的设定也有点像80年代风靡全国的《加里森敢死队》中那支盟军小队。其中有破雷尖兵林小亮、炮位观测专家方永平、军师姜元、李久鸣、高天虎等性格各异,特点鲜明的人物,故事又讲得精彩紧凑,因此受到全国观众的一致肯定。
1、《高山下的花环》(1984) 豆瓣9.4分
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战争片中公认的王炸,是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环》。这是一部唐国强主演的电影,片中还有吕晓禾、何伟、倪大红,当时个个还都是小鲜肉。
本片是根据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导演是内地导演界教父级别的大导演谢晋,这就保证了电影的质量。
电影讲述对越战争打响后,某部九连开赴前线参战的故事。
以战争为背景,在人物刻画上,电影是下足了功夫。唐国强饰演的赵蒙生是高干子弟,他一心想要调回城里,部队接到命令时,赵蒙生也同时接到回城的调令,但是经历思想斗争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留下。
通过对赵蒙生这个人物的深入刻画,电影诠释了牺牲小我,为国献身的宏大主题。
而为了参战放弃回家探亲的休假,最后在战场上牺牲的连长梁三喜;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的排长靳开来,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也同样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山下的花环》的突出优点在于,它摈弃了以后只塑造高大全军人形象的单一模式,塑造了赵蒙生这个思想上一度动摇的角色,由此让观众看到了更多的个性。毕竟面对生死大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置生死于度外,赵蒙生的身上正带着普通人的私心。
在战争场面的打造上,谢晋导演也是做足了功夫,其服化道都尽可能还原历史,战术细节和武器装备也非常符合实际。
因此这部电影在上映后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同时在内地金鸡、百花两大奖的角逐中,也拿下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等总共八项大奖,至今堪称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
我国与越南的边境冲突其实经历了很久,从70年代到80年代,除了1979年的大规模作战之外,局部的大小冲突从不间断。因此80年代有很多表现中越冲突的电影,但在90年代陆地边界最终划定之后,这种题材的电影也就越来越少了。
2017年出现的电影《芳华》,似乎又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年代。片中涉及战争的情节虽然不多,却表现得甚为惨烈,也令观众感受到战争的可怕。不是万不得已,没有人会想要战争,我们必须看到那些英雄们的牺牲,是为了我们的国家能够迎来和平与安宁。
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安全、和平、健康的社会环境显得更加重要。
当面对来自外部的威胁时,相信我们的军人还是会像1979年对越作战的那些英雄们那样,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正是他们在用肩膀撑起我们的国家。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推荐几部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的电影。
《高山下的花环》。
在80年代初大量涌现的取材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中,《高山下的花环》引起了最强烈的反响。这首先是因为作品写出了那些平凡的人们崇高而伟大的心灵。
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梁三喜和他70岁的老母亲。但作家并没有因此把社会生活简单化、理想化。相反,他自觉地、大胆地表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中部队生活的复杂性乃至阴暗面。吴爽及其儿子赵蒙生在战斗打响之前的种种表现就是最好的例证。
靳开来那种“打起仗来还得靠咱这些庄户孙”的愤激之辞,不是没有道理的。对这种复杂性与阴暗面的揭示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同时也反衬出梁家人和雷军长的崇高。
剧情:
解放军某部宣传处干事、高干子弟赵蒙生,一心想调回城市;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他凭借母亲吴爽的关系,怀着曲线调动的目的,临时下放到某部九连任副指导员。
九连连长梁三喜已获准回家探亲,他的妻子玉秀即将分娩;赵蒙生不安于位,整日为调动之事奔波;梁三喜放心不下连里的工作,一再推迟归期;排长靳开来对此忿忿不平,替连长买好车票,催他起程。
可是,九连接到开赴前线的命令,梁三喜失去了探亲的机会,赵蒙生却接到回城的调令,全连战士哗然,梁三喜严厉斥责了赵蒙生临阵脱逃的可耻行为,舆论的压力迫使赵蒙生上了前线。
中国对越南自卫反击战的电影有那些?
1、《高山下的花环》
军部摄影干事赵蒙生(唐国强 饰)被母亲动用军界的关系外派到连部担任指导员,实际是为转正做准备。赵的到来让连长梁三喜(吕晓禾 饰)推迟了探亲假,滞留连部理顺赵蒙生与战士们的关系。炮排排长靳开来(何伟 饰)心直口快,对赵蒙生这种“军营公子”强烈抵触。连部的气氛一时有些紧张,既因为军队内部的问题,又因为山雨欲来的战争。
不久形势突变,连队准备南调参与对越反击,赵母在最后关头试图拉出儿子反被军长公开做了反面教材。赵蒙生无法忍受内心的煎熬,随部出战。靳开来临阵升任副连长,而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职责,梁三喜的突击连在战斗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他本人却为搭救赵蒙生牺牲。战斗胜利了,撤离前线的战士们很快发现战争对心灵的考验远没有完结
2、《黑豹突击队》
在这支大军中,一把又一把"短剑"--侦察兵捷足先登,他们为了执行"特殊任务",比他们的大部队早一些时辰来到了边界。
3、《蛇谷奇兵》
是由于业华执导的战争片,郑晓宁等参演。
内容讲述了我军某坦克穿插营从蛇谷潜入越军敌后要道-班岗。对欲逃之敌实施阻击,为我后续部队发起全面进攻奠定了基础。
4、《新兵马强》
马强从农村来到部队,当了一名战士。在靶场练习射击,马强打枪不会闭左眼,他对班长靳四虎表示要拿块胶布把左眼粘上,弄得班长哭笑不得。后来,连里分配马强到炊事班,让他烧火做饭,火星崩了眼睛,又烧糊了锅……嘿!这新兵尽冒"傻气"!
马强到集市上去买菜,亲眼看到阿明一家和边境上的无辜村民,被界河那边的越军打死打 伤,侵略的战火搞得他们没法活下去。马强和战友们奔赴前线,一场保卫祖国、自卫反击战斗打响了。
5、《长排山之战》
1979年,我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解放军某部四连接受了夺取长排山的任务。由于对敌情、地形特点认识不足,我军的正面进攻遭到了越军的阻击。越军利用长排山的优势,隐蔽在山洞、石缝、草丛中进行顽抗。
指导员决定改变打法,利用黑夜上山,以一个排的兵力正面发起佯攻。全连在拂晓前控制了山顶。天亮后,采取层层搜山,逐 洞歼敌等方法,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两天两夜后,四连夺下了长排山,为我后续部队打开了交通要道。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