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狂赚200万最没节操的公司靠造假竟爆火15年
文/ 金错刀频道 云摇
这些年,我们吃过粤利粤,喝过王老菊,苦山寨久矣。
可你知道,看电影也可能看到假电影吗?
从下面的海报来看,哪个是《变形金刚》?
哪个是经典电影《霍比特人》?
是不是有点蒙?
第一组图,左边是《变形金刚》,而右边是《变形机体》。
第二组图,左边是《霍比特人》,而右边是《霍比特人时代》。
右边的电影都是好莱坞大片的复刻版。
而这些电影都出自美国一个叫The Asylum (避难所或精神病院,下文简称避难所)的奇葩公司。
这是一家立志只拍烂片,而且越烂越好的奇葩公司,连片头都懒得自己设计。
15年拍了200多部烂片,大多数的好莱坞大片,都没逃过他们的魔爪。
在他们的电影库里随便一截,都可以玩好久的“猜猜我是谁”。
最气人的是,这家奇葩公司从来没亏过钱,部部赚得盆满钵满。
避难所制造烂片的技术和山寨的速度达到极致,是名副其实的烂片制造机。
他的牛逼程度,超出你的想象。
1专注拍烂片,却活了二十年起初的避难所,还是家后台很硬的正经公司。
1997年,大卫·迈克尔·拉特、大卫·里马维和雪莉·斯特兰成立了这家公司。
他们三个都是威秀影业的高管,《黑客帝国》系列、《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了不起的盖茨比》都出自这个公司。
所以避难所也算是含着金汤匙降生,成立之初,主要制作一些低成本的电影,大部分是一些B级恐怖片,然后卖给一些DVD租赁公司,靠此生存。
拍恐怖片一直是小打小闹,直到2004年,避难所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2004年,他们打算将威尔斯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世界大战》,巧的是,当时斯皮尔伯格也在筹《世界大战》。
一个是斯皮尔伯格品牌的科幻大片,一个是无名小卒的低成本电影;一边是阿汤哥的魅力主演,一边是十八线小演员。
实力如此悬殊的撞选题,一般人早该放弃了,但是避难所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投资25万“巨款”继续拍摄,并和正版《世界大战》同期上映。
左:正版《世界大战》,右:避难所《世界大战》
这并不是什么以卵击石的大无畏精神,而是他们知道,当大片热映时,同题材的电影DVD销售量也会热卖,所以决定蹭一下《世界大战》的热度。
最后,当时的影碟租赁公司百视达,一口气订了十万套避难所公司的DVD,并且大卖。
由此,避难所不仅赚得了第一桶金,还找到了自己公司的定位:专业拍烂片。
2006年,《纽约邮报》第一次使用了“山寨大片”一词来统称TheAsylum出品的电影。
这一战之后,避难所影业山寨大片的道路就算是开始了。
2005年以前,他们一共拍了8部电影,但从2005年以后,他们每年的至少拍10部电影,多的时候甚至高达数十部,15年来,拍了200多部电影。
只要一有热门新片,他们绝对以最快的速度拍一个山寨版,有时甚至正版还没出,他们的山寨版已经抢先登陆。
左《联盟》,右《格林》山寨
在复仇者格林的“四大美人”面前,美队都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了。
还有近两年雷导的《异形:契约》,到了避难所这变成了《异形:汇合》。
诺兰的《敦刻尔克》,避难所也都推出了拼夕夕款,跟拍了《敦刻尔克行动》。
不知情的观众,很可能认错了,或者以为是拍了续集。
有网友曾吐槽:世界上最悲惨的事,莫过于花了2个小时下载了2个G的电影,打开发现是避难所拍的。
有网友说被安利了电影《史前一万年》,看完表示很垃圾,含泪打了一星,最后却发现自己看的是避难所拍的《史前一亿年》。
1毛钱特效的史前恐龙,像贴画一样。
而更气人的是,拍了这么多烂片,这家电影公司从来没亏过。
比如2012年上映的《超级战舰》,让环球影业巨亏了2亿美金,而避难所拍的《美国军舰》却赚了25万美元,50% 的利润。
5毛钱特效,十八线演员,凭着惊世骇俗的烂,避难所赚得盆满钵满,堪称世界上拍烂片最牛的公司。
2路子最野的公司:越烂越赚钱在口碑为王的时代,他们逆流而上,为了最极致的烂片,避难所有自己的独门秘诀,简称烂片三板斧。
第一板斧:要会蹭,紧跟大片热度。
避难所并不是所有电影都抄袭,他们以后自己的选片标准:一定是最近上映的热门电影IP,最好是恐怖片或者灾难片。
在翻拍的时候,起名字很重要:既然逃避法律大棒的打击,又要能把观众骗进电影院,取名要相当讲技巧。
《挨饿游戏》里,把超级英雄和阿凡达都玩坏了。
相信有不少人满心欢喜的下载《环大平洋》,一看画面却是奥特曼打小怪兽的《环大西洋》。
他们在《行尸走肉》最红的时候,也照葫芦画瓢拍了一部《僵尸国度》,效果竟然不错。
不光要拍,还要比大片提前3天上映,占尽风头。
在院线电影正式上映的半个月,他们才正式开始拍摄“盗版”电影,而他们拍一部电影,最快只需要15天。
虽然他们的电影大都无法登上院线,不过这不要紧,他们拍的山寨电影往往在原作快上映的两三天前,抢先卖碟或者在网上付费收看。
抄袭,是避难所的进击之道;而厚脸皮,是避难所赚钱的不二准则。
第二板斧:要会编,脑洞越大越好
很多人好奇,都抄的这么明目张胆了,难道不会被告吗?
这就是避难所的厉害之处,用公司人员的说法是:我们并没有在大制作公司安插间谍,内容完全是原创的,只是借用了他们的概念而已。
确实,他们的资料来源都是公共信息,像电影宣传时公布的片名、海报、类型、简介等,而编剧只需要根据资料发挥想象,大胆猜想剧情。
这就导致很多山寨的电影,脑洞奇大,没有什么逻辑可言。
他们拍鲨鱼系列,从《夺命双头鲨》、一直到《夺命三头鲨》、《夺命五头鲨》、《夺命六头鲨》,一头吃一人,海陆空横行。
还有原创的《鲨卷风》系列,共拍了6集,鲨鱼可以飞到外太空,和男主大战300回合,卫星可以和奥特曼一样,发射红外线光波。
前几集有龙卷风吹的漫天鲨鱼,到第六集直接恐龙大战鲨鱼。
他们的影片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不敢拍的。
第三板斧:要会省,花小钱挣大钱
避难所能赚钱也不无道理,因为他们的每部电影都精打细算。
演员只请18线,场景必须要简陋,P图一定要明显,特效只有1分钱,要是剧组人不够,就请临时工来凑。
他们会去物色那些过气的三线演员来当主角,配角则更多以十八线新人演员为主。
至于特效,更是5分钱不能再多,看《环大西洋》里的恐龙,P的比大baby瞪眼还尴尬。
贴纸般的特效恐龙,让人分分钟出戏。
还有全机械制成的鲨鱼向你飘来。
都2021年了,连B站的鬼畜视频都比他们强。
别看这么高产的公司,算上专门的剪辑室、选角室和特效室甚至销售部门,在职拿固定薪水的员工也仅有30个人,相当省钱。
凭借这3板斧,避难所的烂片事业一直坚持到今天。
3 一切没有护城河的生意,都是短暂的已经成立于24年的避难所,为何如此执着于山寨各种5毛特效大片呢?
答案很简单:来钱快!
避难所一部影片预算有50万美元最多100万美元,这个数和大片的剧组来比,简直不值得一提。
所以,他们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整部片的成本,通过薄利多销的模式,赚得盆满钵满。
不仅仅是国外有这样的市场,就连国内,这样山寨电影也从未停止。
像国内的大IP《鬼吹灯之寻龙诀》 ,就有山寨兄弟《猛鬼吹灯之寻龙决》
左《猛鬼吹灯》,右《鬼吹灯》
《唐人街探案2》热映,《唐人街命案2》也紧随其后。
他们靠着这些低成本的山寨片,在小网站上大捞一笔,打一枪再换个地方继续山寨,屡禁不止。
而这些电影之所以还有市场,归根结底,需求在哪里,他们的眼睛就在哪里。
这种电影都擅长“无槽不欢”,戳中观众槽点,让看电影的人一边吐槽真烂,一边又忍不住继续看,到底能有多烂。
像他们拍的《这不是斯巴达》,把正版的《斯巴达300勇士》恶搞得相当通透。
避难所的第一部《鲨卷风》上映后,立即荣封“年度最烂影片”,网上热度比《权力的游戏》还高,要知道《权力的游戏》光盗版下载量就有10亿。
很多人边笑边骂,成为绝佳的下饭神器。
避难所的电影甚至还被评为“全球最好的派对电影”。
《不吐不快》第二季第二集中主持人老湿说:“世界上偏偏有一种人,他们愿意满怀热情地去品尝一坨热翔,然后兴致勃勃地跟大家讲述它有多么难吃。”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些烂片才层出不穷。
但这种模式真的能长久吗?
答案是否定的。
像《惊声尖笑》系列,在2013年拍完第五部就已经没有再出续集了;《霍比特时代》,曾被华纳兄弟告上法庭;《鲨卷风6》被评为史诗级大烂片。
所以说,山寨电影也是要依靠票房存活的,当市场和观众不再为他们掏钱的时候,山寨电影自然就会被电影产业淘汰。
烂片当然还会存在,但烂片横行市场的日子,可以说一去不复返了。
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拍好片的,干掉那些恰烂钱的。
那时,像避难所这样的公司,将是第一批被拍死沙滩上的。
听说有人在菲律宾做推广靠提成盈利,和抽成就月入几十万
你这个一看就是小公司忽悠你过去的,月几十万是不现实的,大部分都是1-3万不等菲律宾这边的话大部分都是菠菜行业,菲律宾工作靠不靠谱主要还是看公司,大部分公司待遇都是很不错的,当然也会有那么一小部分不好的公司,有一些人事会和你玩文字游戏,那么怎么避免了,我把我个人的一些小心的分享出来
那么你首先要问清楚的工作时间,你不要问一天工作时间是几小时,你直接问上班时间是几点到几点(因为你如果问几个小时的话,有的人事会告诉8小时9小时,他们所说的8-9小时是没有包括吃饭和休息时间,这样算下来的话也就差不多是12小时,所以一定要问清楚)
接下来是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薪资待遇这一块,首先你要知道底薪是多少,提成是怎么提的,每月的几号发工资,是否每月准时发,是发RMB ,美金,还是直接打卡里,压不压工资(因为大部分公司都会压工资,所以要问清楚压工资是怎么压的)还有就是任务重不重,如果完不成任务扣不扣工资,(因为有的公司是会把待遇给的很好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完成任务的话就只能拿一半的底薪)这些都是关乎到我们个人利益的,也是不远千里来这里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一个赔付问题,首先赔付有哪些东西需要赔付,多久不用赔付,(问问具体的赔付内容,像有的个别公司还会有什么键盘,地板,椅子磨损费)所以一定要问清楚,一般正常赔付就是机票,签证,工签保关,这些
你只要弄明白这几个问题的话其他的基本没什么问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考面试热点:直播答题靠烧钱能火多久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随着这一模式火爆,汪涵、李艾、李诞、陈赫等明星,都担任出题主持人,参与“直播答题”,与答题的“宝宝们”互动。另一方面,“直播答题”节目的出现,也让在直播领域遭遇瓶颈的PGC,找到了制造“爆款”的正确打开方式。
A热度
直播平台砸钱圈粉
1月3日,王思聪30岁当天,发了一条“每天我都发奖金,今晚9点就发10万……我撒钱,我乐意”的微博,宣布拿出10万元,作为一款名为《冲顶大会》的直播答题类APP的奖金,当晚,该平台涌入了25万人在线答题,“直播有奖答题”模式瞬间火了。
“直播答题”模式简言之就是:每场答题直播,有12道问题,每个问题3个选项,每道问题有10秒答题时间,答对全部12道题的人瓜分所有奖金。邀请好友下载APP的答题者,通常会获得一次复活机会,但最后一道题不能使用“复活卡”。直播主持人在答题时口播问题、答案,公布实时赛果,并解释说明相关知识点。
去年, Vine 联合创始人 Rus Yusupov 和 Colin Kroll 打造了《HQ
Trivia》APP,多由美国喜剧演员主持,工作日每天两场,周末一场,奖金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吸引数十万用户参与,名列2017年APP
Store总榜第27名、游戏类第7名。国内引进该模式后,西瓜视频推出《百万英雄》,映客直播推出《芝士超人》,花椒直播推出《百万赢家》……目前,“直播答题”持续火爆,从刚开始的一天两三场,扩展到现在的一天四五场;单场总奖金额,也从一开始的1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万到300万元不等。
直播答题还开始尝试与传统媒体合作。1月13日,芝士超人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共同推出专场,奖金达101万元,由主持人李艾和人民日报客户端编辑共同担任出题官。该场题目颇具正能量,如我国第一艘航母、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货运飞船、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作品等。
答题外挂展开攻防
随着“直播答题”APP火爆,“答题外挂”也应运而生,“搜狗”赶制出了“旺仔答题助手”,却被花椒直播投资人周鸿祎diss:“我们撒钱,你们作弊,太流氓了!”据悉,花椒直播《百万赢家》项目组为此专门成立技术部防外挂,相关负责人回应:“现在市场上有三种方式的外挂,首先是语音识别和识图技术,另外一种是通过抓产品接口侵入题库,我们有独特的加密方案,入侵者并不能通过此手段破解。”
B趋势
电视综艺继续下行?
《冲顶大会》等虽说是APP平台,但本质上是高互动的PGC综艺娱乐节目,对传统综艺节目形成挑战。国产益智答题类综艺“鼻祖”《开心辞典》的制片人刘正举发微博表示:“终于,益智游戏答题节目以这种迅猛、爆裂的方式从电视端来到了新媒体直播端,是互联网的又一个风口来了,还是传统电视的警钟又敲响了?”
PGC(英文全称: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指专业生产内容,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原创视频综艺节目,就是典型的PGC,王思聪的《Hello!女神》、马东的《饭局的诱惑》就是直播综艺的代表。这次“直播答题”模式的火爆,终于为PGC在直播综艺领域,找到了正确打开方式。
相比之下,传统电视答题类节目,如《一站到底》,虽然节目质量高,但由于缺乏互动性,收视率长期维持在0.4左右,也说明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直播答题如何盈利?
随着“直播答题”火爆,多个直播平台入局,但如何盈利还是个大问题。要知道,就连直播答题类应用的开创者《HQ
Trivia》APP目前也还没有实现盈利。据业内人士估计,《冲顶大会》、《芝士超人》、《百万英雄》等APP目前尚处于起步争抢用户阶段,各平台的答题时间往往会错开安排。但预计未来半年,会有多家直播平台加入“撒币”阵营,投入只会更猛,而盈利时机远远未到。
如何维持这类平台的黏性,也是一个难题。如果各家平台没有做出差异化竞争,用户极易失去新鲜感,烧钱模式必然难以长久维持。目前,各平台也想了一些办法,例如,邀请明星当主持人出题,汪涵、李艾、李诞、陈赫等人都参与了“直播答题”,还推出增加奖金额度、适时调整题目难度等措施……但大部分平台尚未解决“用户社交”这一增加黏性的关键要素。
(羊城晚报 龚卫锋)
媒体
光明日报:直播答题,热钱开道不等于创新
2018年刚刚开始,互联网新风口似乎已经出现。这个“新风口”就是直播答题。从出现到引爆仅仅半个月时间,直播答题赢奖金的模式迅速进入百万级——单场在线人数破百万、奖金额度破百万。各大平台纷纷入场,用提升奖金额度、拉明星助战等方式争夺用户。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这个竞赛开始变得不公平起来,利用外挂作弊已经出现。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套用这句话,或许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15天就可能出现一个“新风口”。从各方的撒钱力度到人们的参与热度,直播答题似乎都给人以新的风口已经来临的感觉。
严格来说,这种答题拿奖励的模式并不算创新。其在国内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如《开心辞典》这样的益智问答类电视节目。只是网络直播问答倚靠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实现了低门槛的全民参与,其参与性、影响力远非过去的电视节目所能够比拟。
从眼下来看,网络问答直播的火爆,似乎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对各网络直播平台而言,益智问答以“知识竞赛”的面貌重塑了直播行业以往的形象,同时也收割了新的流量和用户,这一模式的推出或其本身就是直播行业与过往“低俗”形象进行切割的努力。对参与的网友而言,直播答题开辟了新的娱乐消遣方式,甚至是“益智、娱乐、赚钱三不误”。因此,抛开当前出现的奖金透明性疑问、作弊外挂等问题,短期来看,直播问答是少有的负外部性较小的模式创新。
但对于这种高热度的、全民参与的游戏,越是火爆,越需要冷静审视。如果说知识付费是让用户花钱买知识,直播答题俨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给了不少人“靠知识赚钱”的幻觉。从火爆程度来看,显然后者更胜一筹。只是,知识付费也好,直播答题也罢,自始至终,知识或许都不是核心,而更多的是实现某种商业目的和全民娱乐的工具,是一种被放大的噱头。
另外,这个风口到底能够走多远,能否成为直播行业的救命稻草,以竞相撒钱的“粗暴”方式铺路,是否真的能够为互联网新经济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充满活力又不失健康的行业未来,恐怕连投资者和平台方都依然忐忑。这种不确定性是互联网新经济难以割裂的一部分,也是其活力的一种体现,但是越热闹我们越要清醒地认识到,热钱开道并不等于创新。当热钱退去、用户参与积极性降低,拿什么来扞卫一个行业的存在价值?对于烧钱模式的依赖,是否也折射出行业浮躁与投机的一面?
在互联网领域,“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这句话收获了无数拥趸,被不少创业者、投资者奉为圭臬。但也有企业家对此作了下半句的提醒——“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今天,在互联网新经济领域,最缺乏的不再是“风口”,而是风过去了依然能够不被摔的“猪”。
(朱昌俊)
北京青年报:直播答题是在“换姿势奔跑”
王思聪的《冲顶大会》、映客的《芝士超人》、今日头条旗下西瓜视频的《百万英雄》,以及花椒直播旗下的《百万赢家》……进入2018年最火的新事物无疑就是“直播答题”了,动辄上百万的奖金更是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参与。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商业模式很难持续,因为直播答题并没有持续的用户需求,尽管有一些变现渠道,但是想要持续会非常困难。
很多人都在关心答题撒钱有没有未来,会不会迎来明媚的春天。虽然“撒钱”与答题结合到一起,是新生事物,但无论是“撒钱”还是答题本身,其实都有迹可遁,而且两者是分开的。对其的回答,其实应该分为:“撒钱”有没有未来与答题有没有未来。
“撒钱”是因为答题而来,是为了让答题更有吸引力。在很多人看来,直播答题“撒钱大战”已经有了疯狂的味道。无论是在“撒钱”的绝对量上,还是在其带来的影响力上,都无法与网约车发展初期的“烧钱大战”相提并论。当然,任何一种烧钱都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撒钱大战”可能火得快谢得也快,终有摁下停止键的一天,但就直播答题本身来说,未必昙花一现,未必没有春天。
这段时间,直播答题确实很火,连一些经常走在流行后面的人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并不排除奖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要说参与的人都是为了奖金,恐怕言过其实,“小看了天下人”。直播答题其实是互联网版的“开心辞典”,相对于答对答错,能不能拿到奖金,最终拿多少奖金,更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以轻松、娱乐的方式学到了知识。知识,是直播答题的一大标签。
细数这几年互联网的变化,可以看到知识消费异军突起,已然进入了春天。有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8月,知识付费用户突破5000万,市场预测行业全年经济规模达500亿元。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曾经十分火热的直播行业陷入停滞期,经历着“倒春寒”,不仅在道德情操上屡受指责,就是在行业效益上也乏善可陈,看不到一个可以预期的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播碰到了知识,开启了“直播答题”,出现了“答题撒钱”。
于知识消费而言,直播答题或许“醉翁之意不在酒”,有着“蹭流量”意思,可能也不是很多人认可的知识学习方式。但于直播行业而言,相对于过去的三俗路线,现在的知识路线,肯定是一个巨大转变。想想一段时间,围绕直播发生的很多负面新闻,有些不仅跌破了道德底线而且违反了法律法规,一再让人们“辣眼睛”。这样的直播越火反映的社会问题越大,越火带来的负能量越大、解决难度越大。相对于过去,直播行业想到了转变,想到了往符合社会美好的方向去改变。其改变本身,不应该受到过多置喙。
当然,“种下龙种”也可能“收获跳蚤”,直播答题最终会如何,还得由市场说了算。但要指出,社会认可与市场认可并不矛盾,社会认可往往在市场认可的基础上。一个看得到社会发展方向、满足美好需要的行业,不仅会得到社会认可,而且更容易得到市场认可——这已然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无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所证明。直播行业看到行业存在的问题,告别“问题生长”,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
直播答题起码提供了一种新可能,让人们看到直播行业也可以在阳光下,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式奔跑——直播答题其实是在“换姿势奔跑”。至于说在大多数用户难以中奖的情况下,能不能保证参与者的持续热情,这需要直播平台作答。但可以肯定的是,“越努力越幸运”,一个坚持走大道的行业越容易走进春天。(乔杉)
红网:直播答题“开挂”,游戏还能愉快玩耍?
从知识付费到知识兑现,再到知识派跨年演讲,手机APP将“知识也是生产力”这句话演绎得风生水起。
新年伊始,在线直播答题类游戏迅速成为“刷屏级”爆款产品。每天,上百万人沉迷于12道题,答错者出局,全部答对者可瓜分当局数十万甚至300万元的奖金。短短不过十来天,“冲顶大会”“百万英雄”“芝士超人”等多款同类型答题游戏乱花渐欲迷人眼。高额现金奖励、全民在线PK——资本大佬们在“风口”撒币,吃瓜群众在竞赛中狂欢。
不过,利来利往,难免沦为规则失控的江湖。在线直播答题游戏最可能出现的问题,无非就两个:一是游戏方数据造假。在这个流量的风口浪尖,游戏方有可能出现两种造假冲动:参与人数造假和获奖人数造假。前者可以涂抹妆容,敷衍投资者;后者可以稀释奖金,进而控制成本。虽然从法理上说,如果平台以“注水”获奖人数来稀释奖金属实,属于欺诈行为,根据《民法通则》,此类行为无效,网友可以要求平台方面赔偿损失;不过,网友的质疑和舆论的追问,能靠APP自说自话来自证清白吗?
二是直播答题“开挂”,涉及奖金问题,就不是游戏那么简单。因为根据《着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规定,游戏软件厂商或者个人作者开发的游戏软件在开发完成后受到着作权法的保护。以作弊为目的的插件、外挂、辅助APP,未经答题软件所有权人的许可或授权,谋取利益的行为系违法行为。这种“开挂”和当年的春运抢票插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抢票插件多是免费提供且裨益公众,铁道部也未曾严肃追责;而直播答题的“插件”显然是冲着个人获奖而来,明码标价,平台方恐怕也不会坐视不管。
直播答题的产业价值,显然不是看谁的“小抄”更牛掰。要不然,这就不是知识与智慧的PK,而成为搜索引擎与人工智能的较劲。当然,本来就是一场游戏一场发财梦,好像也没必要特别较真,而且这种万人竞逐的架势,看起来也最有力地驳斥了“读书无用论”。只是,在商言商、在法言法,新兴市场不能被玩坏了,法治底线更不能僭越了。这游戏要能可持续地玩下去,规矩和纪律恐怕还真是要挺在前面。
(邓海建)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