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大明王朝1566算历史剧吗

时间:2022-09-16 18:30:54阅读:721
《山河月明》播出之后,明朝宇宙生力军又添一员干将。过去15年,关于明朝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电影自不用说,文艺如《柳如是》,热血如《绣春刀》《绣春刀2》,残酷如《大明劫》,部部质量过硬。电视剧也不在少数。…
  • 国家话剧院著名国家一级演员。曾在《红色摇篮》、《井冈山》、《开天辟地》等三十多部…

山河月明》播出之后,明朝宇宙生力军又添一员干将。

过去15年,关于明朝的影视作品不在少数。电影自不用说,文艺如《柳如是》,热血如《绣春刀》《绣春刀2》,残酷如《大明劫》,部部质量过硬。

电视剧也不在少数。光刻画朱元璋,就有《朱元璋》《洪武大案》《传奇皇帝朱元璋》等作品;讲出海的有《郑和下西洋》;写南明的有《长河东流》。当然,最出名的还属《大明王朝1566》《大明风华》《山河月明》三部作品。

这三部作品,又各具特点:《大明王朝1566》走的是经典原创的路数,严格遵守历史正剧创作方式;《大明风华》是以轻巧破题的改编,是对流行多时的大女主剧的刷新和迭代;《山河月明》是新编历史剧,羚羊挂角挥手写就。

经典原创:《大明王朝1566》

自开播以来,《大明王朝1566》就承载着“全村的希望”。论制作它不算顶尖,服化道尚有改进空间。论画质,它毕竟是十年前的剧,哪怕如今有了高清重制版,但比之今日4K画质,还是逊了不只一筹。可不妨碍观众的青睐。

观众为什么喜欢它?最关键的原因是,它回应了我们的现实焦虑。

​这两年,“躺平”一词很是流行。前几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特意提到,“躺平”“佛系”等词只是当代年轻人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

​要说躺平,没有比《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更适合躺平的人了。

​第六集才出场的海刚锋,上来是一段父慈女爱的闲篇。天苍野茫,风吹草低,他在福建小官任上过得惬意。如果把归隐山林视为英雄的最终结局,那海瑞完全不用只身犯险。45岁的他,已然快到了告老还乡、侍老母于堂前的年纪。

但他却完全走向了“佛系”的反面。他是脊椎如梁的海笔架,未来的海青天,天生一副不惧寒气的极阳之体,他血管里流的是不能忍见人间不平的热血。

​于是,他接管了正方的男一号,甘冒矢石,不避刀斧,义无反顾,像一把利剑一样插入贪腐阵营的心脏。斗郑泌昌、何茂才,震杨金水,连赵贞吉、吕芳都拦他不住。直至一鼓作气冲到了天子面前。

​然而,嘉靖皇帝从来不是一个明主。论玩弄人心,他是行家里的行家。可论治国理政,他根本不在意。27年不上朝,却能牢牢掌控朝局,靠的不是本固邦宁,而是人心制衡。他放纵自己的欲求,也放任官员的贪墨。

面对这样的君王,海瑞没有怒火失智,更没有告老还乡。永恒不变的是上报君父、下安黎民的信念,偶有主角光环的环绕。正道直行,步履不停。

​看《大明王朝1566》,不能只看它的朝廷之争和权谋之斗。这部剧能在彼时软甜口横行的大环境下掀起舆论风暴,不仅因为和历史正剧久别重逢的审美喜悦,更重要的是它说的事,写的人,倡导的精神回应和撩拨着某种现实焦虑。

​海瑞是“千古第一直臣”,普通人不用费尽心思去学他。

但看过《大明王朝1566》,观众足以悟出不少道理。这部品质之作,深刻揭示了中国历史中兴衰的规律,写尽了千古君臣相处的本质,更点出了挣扎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羁绊中,如何应对困境、突出重围的奥秘。

​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谁没有个工作遇挫、诸事不顺的时候呢?又有几人没想过就此逃离都市、奔赴田园牧歌呢?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多瞧瞧海瑞。

​2007年,《大明王朝1566》卫视首播;2017年,其高清修复版在优酷上线。上线前,除了DVD和模糊的盗版资源,几乎很难找到它的观看渠道。上线后,无数网友充当“自来水”,不断给人安利。

刷新IP:《大明风华》

如果说,《大明王朝1566》以严肃动人;那么,《大明风华》则以轻巧破题。它不同于过往的历史剧和古装剧,而是在尊重历史精神前提下,找到了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来表现。既有家国天下的庄严时刻,也有妙趣横生的生活气息。

​它改编自女频IP《六朝纪事》,但主题、内容几乎尽数改写。

​它同样是以严肃的态度讲政事,但却不像《大明王朝1566》等剧出场人物众多,纵横九万里,而是大致保持了一个“家庭剧”的规模和人物关系。

在一个古代大家庭中,爷爷、父亲、儿子、兄弟……其乐融融的同时,各有各的盘算。欲望野心与伦理纲常齐头并进,时而按捺不住,时而又因情休战。

​看《大明风华》的时候,我总会误以为这是一部家庭伦理剧。皇帝、皇子、皇孙之间就这么“爷爷”“二叔”“大哥”“爹”地叫着,称谓上亲热而家常。行事上打断骨头连着筋,再残酷的斗争、再沉痛的教训也在阵阵嬉笑怒骂中被遮盖。

​这样的图景,可谓玄妙。“爷爷”“我爹”“二叔”“大侄子”等剧中称呼,也与日常生活无异,大大拉近了观众的亲近感。可以说,《大明风华》用家庭关系来结构整部剧的戏剧冲突,通过亲情为历史剧搭建一种和现代人共情的心理依托。

​除此之外,朱瞻基和孙若微身上的人性闪光,更是投射了现代人的品性。

虽然生在皇家,但朱瞻基有一颗永不冷却的真心。他的情丝与孙若微缠绕,从此天涯海角相随。他的热血为靖难遗孤而涌,大喊建文帝的忠臣也是忠臣。

​孙若微更不寻常。为救同道,她进诏狱。为救恩人,她逆龙鳞。她见到皇帝,既不卑躬屈膝,也不自甘轻贱。和老皇帝小太孙相处,都是平等友谊。

​倘若要深究,观众在《大明风华》中学不到多少历史。谁也不知道朱瞻基和孙若微昔日的模样,也不清楚朱棣北征漠北时究竟下了多大决心。更不用说苏可像不像于谦,梁冠华像不像朱高炽,邓家佳像不像胡善祥这种事。

​不过,历史剧的价值并不只是学历史。我们需要龙争虎斗的精英叙事,也需要其乐融融的大众叙事。《大明风华》即是后者。传统文化想要复兴,普及是第一步。接了地气,才能走入寻常百姓家,才能与当下的审美情绪共振。

近年来,随着古装剧整体创作出现的一些问题,整个类型在舆论场上受到不少争议。《大明风华》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前三十集,戏剧结构紧凑有力。而到了后半程,则陷入了松散跳跃的窠臼。剧本走向了扁平,戏就撑不住了。

​在网文世界中,似《六朝纪事》这般体量的IP不是少数。但在趋冷的影视大环境中,如《大明风华》般热议不断的历史剧仍不多。将单一的女性向网文,改编成全民向家国一体的叙事,是对流行多时的大女主剧的刷新和迭代。

历史新解:《山河月明》

如果说,《大明王朝1566》给出的是历史正剧的拍摄范本;《大明风华》为网络文学IP从女性向到全民向改编提供了范例;那么,《山河月明》则以一种新编历史剧的姿态,以今人观照之底层逻辑,展现了更为合辙的“彼时年月”。

​常言道,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读历史,倘若不带着思考,就容易成为随波逐流的看客。《山河月明》最难得之处,在于故事底层逻辑的自洽。

​同样是写朱元璋,有的写他残暴不仁,大屠功臣。《山河月明》却切入历史缝隙,就其为何对老哥们痛下杀手深入分析。同样是写叔侄之争,有的着重写朱允炆的荒诞不经,《山河月明》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写朱棣的成长之阶。

与朱标、朱棣等儿子的相处中,朱元璋是慈祥的大家长。父子之间,不重君臣之礼,只见和睦之情。他会因孩子太贪玩生气,也会因夫子的戒尺心疼。徐达戏谑朱家儿子不学无术,他直接回溯三十年揭人家短。不可谓不反差。

​但面对淮西勋贵恃强凌弱,鱼肉乡里,朱元璋的动作却很迅猛。与老伙计的情谊比起来,背朝黄土面朝天的百姓又算得上什么?历朝历代,最不值钱的就是农民。然而,他不能忍。不想忍。不愿忍。大抵是当过农民,所以感同身受。

​基于此来看,一切就都合情合理。人有了权力就容易变坏,坏到一定程度就只能剜肉补疮。比起那个司空见惯的暴君,还是这部剧的朱元璋更显可爱。

《山河月明》是新编历史剧,视听语言全面升级,历史人物翻新重构,信典籍而不尽信典籍,对历史可能真相进行探索,将民本思想发扬光大。

​或许有人说,这不一定契合真实的历史。但真正的历史谁又能说清楚呢?

​要我说,影视剧创作,本就是以今人之头脑代入古人之思绪。影视作品中的“历史”本就是一种文化思潮,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的另一种向往。

​当然,这种向往并不能被所有人认可。同样以重大历史立项,但相比起《大明王朝1566》在观众心中的地位,《山河月明》无疑要逊色不少。从80集剪到45集,更是将整部剧的节奏彻底打乱。单看某个片段,的确颇具趣味性。但倘若从头看到尾,不论观众了不了解那段历史,想必都要为之挠头。

​但不可否认的是,《山河月明》成功激起了观众对明朝历史的兴趣。相关数据显示,明朝类书籍在淘宝搜索近1个月环比增长50%。影视剧的功效彰显了。

总台央视2022电视剧片单中的《阳明传》也值得一提。五千年中华史上,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不多,王守仁就是其中一个。这是一个早该用影视作传,但就是没有黄钟大吕作品相伴的人物。只因创作难度太大。高山之下,攀登者正在突围。他们是一个新黄金三人组:申捷编剧,张永新执导,刘和平任文学顾问。站在新的创作周期中,这部历史剧恰逢其时。

​“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没有中国特色”。历史剧,就是对过去5000年历史最好的描摹者。它是国剧中的“重武器”,是黄钟大吕,更是放之世界范围内毫不逊色的类型。历史剧的光明前景,就在这一部部剧的成形中逐渐清晰起来。

【文/马二】

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大明王朝1566算历史剧吗

历史上的大明王朝是否像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样呢?

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电视剧一般都是由小说或者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特别是改编历史故事和每个人物,无非两种结果要么美化要么丑化。

总之很少和历史相符,最多只是某个人物确实在历史上能够查得到的,但绝对不会和历史一样,如果和历史一样,那就叫史书或者叫纪录片了。

在历史学家们的眼里,电视剧对于历史的改编往往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往往在这些学者们认为,没有几个电视剧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历史剧。

我以为,电视剧关键在剧这个字,电视只是不同的变现形式,电影也一样,还有书籍等等。电视剧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载体,有着许多传统文化载体应该固有的属性,比如传播正能量,比如尊重历史等,电视剧大多都会写上根据什么改编,这一电视剧就和戏曲相关了,电视剧既然是戏剧的继承者,或者说是另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那么就有了改编历史和虚构情节的自由啦!

历史上没有“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是《大明王朝1566》里面最重头的一场戏。故事开头严党和清流派就围绕“改稻为桑”进行激烈的博弈,随后司礼监、沈一石、海瑞、胡宗宪、高翰文等都卷入这一漩涡,搅动了整个朝局。

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改稻为桑”这回事。翻遍所有关于明朝历史的书籍,都没有“改稻为桑”这个词。如果硬要扯,“改稻为桑”倒是与明初实行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有点关系,但是很牵强,其目的和概念也大不相同。

历史电视剧的严谨之处在于大事件不歪,能保证大时间的框架,而 小的细节就会进行适当的美化美化或丑化;人物时间线一般还是比较准确的,事件延展一般也会合理,性格刻画符合人性但不一定符合历史,整体传播文化以不跳出文化总局规则为主,传播正能量,展现人性美。

然后,历史终究还是停留在了文字上,古物上,历史风貌上,谁能完全展现完整的历史,完全符合历史那可以说是基本不可能的。

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大明王朝1566算历史剧吗

大明王朝1566

大概花了三周时间看了一遍《大明王朝1566》,确实是精彩。看完之后,先是回顾了一下明朝的行政体制。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致使皇权高度集中;地方设三司,分管民政、邢狱与军政,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不得不说,放牛出身的朱元璋能够让沿袭多年的封建行政体制出现如此大的变动,实属不易。感叹完老朱的神武,回到电视剧的剧集中,又不得不赞叹张黎导演、刘和平编剧的拿捏有道。

从剧情出发,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诗、台词与人物。

第一首想分享的古诗是唐朝李翱的《赠药山高僧惟俨》,最喜欢的诗句是“云在青天水在瓶”。对于这句诗,不同的时间段去品读,体会是不一样的,或许这就是禅诗的魅力。我当前的理解是: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居所,都有自己的去处,找到适合你的青天,遇到属于你的花瓶。

2019年10月份开始,我喜欢上了听钢琴曲,收藏了一份优质的纯音乐歌单。每次打开电脑写东西,就不自觉地会听这些优美的旋律。广陵散在很多的电视剧里面都有讲到,但是第一次听到还是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面。尽管不知道电视剧里面的曲子是不是广陵散,但听得还是很舒心的。而回到这首小诗中,又多少有些感伤,一句“君复殇”便预示着历史又将重演。

从正史里面看,胡宗宪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建立海防、蠲免赋税、领军有方及剿灭倭寇。从剧集里面看,胡宗宪的大局观确实令人佩服。一方面要答谢严嵩提携之恩,另一方面又要听从中央派遣,同时还要在这两者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用吕芳的话来说:“其实谁又不是在做媳妇?两头难。”

初看这句话,没怎么看懂。反复琢磨了一会,也还是没有完全理解。大致想到的是,尽可能让事情不要太过于张扬,一件小事可能背后会牵扯出无数的相关者。时下比较好的例子可能便是仝卓吧。除非是客观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遇到的事情往往都从自己的嘴里出来。所以从个人出发,管好自己的言语,让小事没有机会“上秤”似乎是最好的办法。化用刘和平编剧的话,“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

一开始确实挺讨厌赵贞吉的,不管是借粮给胡宗宪,还是处理浙江事务,抑或是任职内阁后审理海瑞死谏的案子,都让人觉得这种人在想方设法不担责任。每次赵贞吉出场,弹幕里面出现最多的便是——甩锅侠。之后海瑞公堂之上直怼赵贞吉,着实让人兴奋,出了一口恶气。撇开赵贞吉的甩锅技能,老赵说的一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确是正理,道出换位思考的重要性。看完剧之后,我搜了一下赵贞吉的资料,发现剧集里面的人物设定与正史里面的人物评价有很大不一样,其政治主张、学术思想及文学造诣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仔细阅读,甚至还对赵贞吉圈了粉。

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
躲到人家都不注意到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
退了下来就有了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吕芳是虚构的人物,一生为奴,奔走于皇帝与宫内宦官之间,年老遣去南京守陵,算是安享晚年。思危、思退与思变,此三思确实值得记住,对任何职业都适用。

关于人物评价,我只想谈一个:海瑞。为什么?因为海瑞的戏份更多。剧集里面对海瑞是美化了的,但是这种美化的人物更符合观众的心理。如果按照正史里面介绍的海瑞来设定人物,那很难符合观众的口味,海瑞的戏份也就不需要太多。

首先,海瑞孝顺,但是这种孝是愚孝。从孝上面做文章,引出后面李时珍为海瑞出药方生儿子、海妻于雷州半岛难产而死等一系列剧情。而最后海瑞得知海妻死去,海母无人照料,长叹息:不孝。纵观全集,海瑞的孝顺有些值得学习,但大部分已不适用于时代。

其次,海瑞爱民,但不会做官。从明朝的财政收支来看,嘉靖年间,明朝国库确实是亏空的年份居多,内外矛盾也十分尖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能够有海瑞这样的爱民如子的官员存在,对百姓来说,实属难得。史料记载,南京百姓得知海瑞死讯,罢市道哀。其灵枢用船运回海南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但是能够爱护百姓的前提是在朝为官,而海瑞至阳至刚的性格却使得他在官场很难有立足之处。万历掌权期间,曾多次想重用海瑞,却屡遭张居正等人的反对,可见为官有为官之道。

再次,海瑞善交友,交友必是挚友。剧集里面,算得上海瑞朋友的有四人:王润莲、李时珍、齐大柱及高翰文。在海瑞身陷危难之际,此四人都对海瑞有很大的帮助。所谓患难见真情吧,一生有此四友足矣。 想到这里,不由想起一件关于朋友的事情 。前天晚上,被灵魂拷问了一次。反思了一下,发现我在交友时确实是不够真诚,让真诚待我的人觉得我不值得信任。已经有好几个朋友和我说过这个问题了,我试着在改变,但的确蛮难的。归根一点,我太爱自己了,为了不使自己受伤,不愿意让别人走近自己的心里,时刻留有防备。但是我确实是不懂得如何把保护伞打开,并把它分享给待我真诚的朋友。细水长流,学中改。

完。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