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老师的评改一段白鹿原
转载孙绍振老师的一篇文章,其评点的白鹿原的语言问题深有同感,特转载如下。
评改一段《白鹿原》
孙绍振
在这几年的文学现象中再也没有比“《白鹿原》现象”更令我困惑的了。一些朋友把它吹上了天,说是“史诗”之类,和他们争辩,简直是和聋子对话。他们说白嘉轩这个形象好就好在没有自己的情感、知觉,没有自己的个性,活脱脱是一个“仁义”的绝对精神。这涉及到文学形象的第一大前提问题,争论起来也很费唇舌。任何学术争鸣都必须有个共同的出发点,如果没有任何共同的出发点,就叫做没有共同语言。
说到语言,这倒是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总没有什么人否认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吧?恰恰在语言的驾驭上,《白鹿原》是很蹩脚的,或者说是拙劣的。许多朋友在鼓吹它的“成就”时有没有稍稍留心它的语言经常笨重到叫人喘不过气来呢?其实就是作者刻画得最好的场面,那语言的罗嗦和拖沓也显而易见。
在我看来,在《白鹿原》中,写得最精彩的场面,要算白嘉轩因其原定接班人白孝文与田小娥通奸而执行族规,当众对之进行鞭笞。应该说这个场面的心理网络的设计是比较好的,不但有白嘉轩妻子仙草的忧虑,而且有政敌鹿子霖的得意,还有长工鹿三的同情和小儿子白孝武的麻木。但是那语言中多余的成分太多了。
例如:“孝武归来及时替代了不争气的孝文的位置,也及时填充了他心中的虚空”。
不但第二个“及时”是修辞上的大忌,而且“不争气的孝文”中的“不争气的”,完全是蛇足,因为孝文此时已经不是不争气的问题了。其实这两句话只要并成一句“孝武归来填充了他心中的空虚”,这就够了。其他成分读者从上下文中一目了然。陈忠实这样浪费语言,并不完全是他对读者的理解力的不信任,而是缺乏对语言功能的钻研。
接下去,“孝武领诵完了乡约和族规的有关条款,走到父亲跟前请示开始执行族规”,其中的“走到父亲跟前”,增加了句子的沉重,只能使读者想像空间更狭窄。其实,后面的一句纯属多余,写完孝武诵读乡约和族规后,只要接下去写“白嘉轩从椅子上下来,跳下台阶”,读者就会完全明白,而且因自身完成了推想更增加了对现场的关切。下面白嘉轩执法的场面中语言的浮渣就更多了,为了节省篇幅,我将多余成分用括弧标出,请读者明断:
白嘉轩谁也不瞅,(端直)走到槐树下,(从地上)抓起(扎捆成束的)一把酸枣(棵子)刺刷……转过身就(把刺刷扬起来)抽过去。孝文一声惨叫(接一声惨叫),鲜血顿时漫染了脸颊。白嘉轩(下手特狠)比上次抽打小娥和狗蛋还要狠(过几成)。这个儿子丢了他的脸亏了他的心(辜负了他对他的期望)。他(为他)丧气败兴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被土匪打折腰杆的劫难。他(用刺刷)抽(击)这个孽种是泄恨(是真打)而不是在族人面前摆摆架式。白嘉轩(咬着牙再次扬起刺刷),忘记了每人只能打一下的戒律,他的胳膊被(人)捉住了,一看竟是鹿子霖。
这本是稍有一点文学修养的读者都不难看出的,可是却被不少精通西方文论的批评家忽略了。这里不仅有一个艺术鉴赏的直觉问题,而且有一个理论上的跛脚问题。
在文学语言的评论中近来十分流行的是西方的话语分析。这种分析,作为一种深层意识的洞察是很深刻的,对僵化的话语系统的颠覆也相当彻底,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但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分析只是话语分析的一个流派,亦即爱丁堡学派和法国的福柯等等。这个学派的长处已经众所周知,但其短处却是对艺术本身特点的某种忽略。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和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是一样的。其实话语分析还有一些流派对于艺术本身并不是那么疏离的,例如哈罗迪、郝森和迪克等等都是很强调语言的微观结构和语境的关系的,在一定的语境中话语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发生作用,于是产生了语言的必要成分和非必要成分。像陈忠实这样的语言,如果作话语分析则可以说是充满了非必要成分的。
这种非必要成分不仅表现在词句的浪费上,而且表现在过程和细节的罗列上。陈忠
实的问题在于把许多非必要成分当成了必要成分。他的语言之所以缺乏艺术家的灵气,就是因为他把必要的和不必要的纠缠起来。
例如白孝文经过一番沦落,后来在县里升了官,回乡探亲完毕,“谢辞了(上至婆下至弟媳们的)真诚的挽留,白孝文和太太(于日头搭原时分)起程回县城,他坚辞拒绝拄着拐杖的父亲送行,(白嘉轩便在门楼前的街巷里止步。白孝文依然坚持步行)走出村庄很远了,才和(送行的)弟弟们分手上马”。括弧括出的都是语言上的非必要成分,其实,这个场景是否必要都值得怀疑。
这种场面和过程的奢侈比比皆是。例如,写贺老大在白色恐怖中受刑,本来写到他咬断舌头把血吐在田福贤脸上,乡民们看见断了的舌头在戏台前“蹦弹了三下”,也就够激起读者心理乃至生理的反应了,可是他又写了田福贤如何去踩那舌头,血又如何“像喷泉”从贺老大的下巴流到脖子,流过白布衫和身上的麻绳乃至黑裤子。写枪毙郝县长,本来写到保丁拖着他走时一只脚的“脚尖竟朝后翘起”,作者交代“肯定(被)打断了骨头”,可还是不放心,又写了“另一只脚尖也朝外翘起”,跟下去又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堆对读者想像没有刺激强度的话。前面引的白嘉轩鞭打白孝文,有了第一声“惨叫”,刺激量已经足够了;可陈忠实习惯于数量的增加,殊不知第二声惨叫和第二只腿打折,并没有在刺激量上有什么增加,实际上可能是减少。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诗人没把“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改成“数枝红枝”,也没有把“万绿丛中一点红”改成“万绿丛中数点红”的缘故。
同样,在海明威早期一篇作品中,写到一个患了伤寒的部长被抬到院子中枪毙,正下着雨,又站不直,士兵扶着靠墙,一开枪,“他就应声倒在泥水里,头耷拉在膝盖上”。有了站不直,倒在泥水中,头耷拉在膝盖上,这就完整了,也够惨的了。要是让我们陈忠实先生写起来非得让鲜血“像喷泉一样”,把墙和整个院子染红不可。
我们的文学评论家已经把文学当作话语的艺术,几乎把话语当作文学惟一的或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他们接受了法国人的说法,认为在话语以外没有人的任何思想和情感可言。可是他们在评论作品时却对话语的渣滓无动于衷,这是话语理论本身的局限还是话语理论的追随者缺乏艺术感受力呢?
孙绍振如何用“还原-分析法”解读古代诗词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后(1)福建龙岩一中 邱静芳 古代诗词的鉴赏在高考中属于雷打不动的固定考点,长期是教学复习迎考的重点,而且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无论怎么说,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孙教授强调,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不应该从统一性出发,而是应该从差异性,或者矛盾性出发。因此,就要善于从看来相同的作品中看出相异的地方,而且要善于看来相异的作品中,看出来相同的地方。这是科学抽象的基本功,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而看出矛盾所在,看出相异所在,是分析的前提。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一书中,解读了27首古代诗词。为了便于学习,笔者试着对他的解读方法作个归纳。一、多角度提出质疑1.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比。如解读《敕勒歌》,提出这个问题:类似写草原的民歌并不少见,为什么这一首却成了经典性的,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2.从诗话家已有的定评中提出质疑。如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有这么一段文字: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白草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经霜草脆,故能折断。这种说法也许有根据,但是其中有矛盾:既然很坚韧,就不易折断。至于经霜草脆,则不是西北草的特点。草枯则黄,枯久则朽,朽则发白。这是北方普遍的现象,并不是某一种草的特有现象。为什么古代的学者要这么费劲地考证西北实有其物呢?3.从诗歌类型角度质疑。如写景抒情诗歌,解读《春夜喜雨》,提出:诗凭什么感人?解读《望庐山瀑布》,提出: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的感情呢?4.借助诗话家的定评,进一步质疑。如解读《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提出:众口一词都说好,但是好在什么地方,一千多年来,那么多诗话家,却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解读柳宗元的《江雪》,提出:这也是一首以图画来抒情的杰作,历代诗评家,一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大多数是印象式的论断,并没有把道理讲出来。如解读《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批点唐音》说:“此篇鲜媚如晚唐,但不俗。”孙教授接着写道:为什么并没有感到俗艳呢?自从这个问题提出来以来,几百年了,还没有人从理性上回答过。在我看来,这是因为……5.从风格还原上提出质疑。孙教授强调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抓住作品的特殊点,要对作品的风格或者作家的特点穷追不舍。如解读《西江月遣兴》,直接提出:它很有特点,特点何在?6.在同一种表现手法上比较质疑。如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大多词评家都集中赞赏她的十四个叠词。叠字的使用固然有其特殊的效果,但从修辞技巧来说,这样连续性的叠词并不是越多越妙,孙教授接着列举了许多不成功的例子,然后提出质疑:为什么其他人用的叠字给人多余繁冗的感觉,而李清照却不会?从而探究其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在内容上,情感上的深沉。7.还原情感逻辑提出质疑按常规情感来理解,提出假设。再与诗歌的情感逻辑发展作比较。前后对比,提出质疑。如解读《独坐敬亭山》的三四句时,孙教授解读道: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是寂寞、苦闷、烦厌。这对于人来说,有一种否定的性质,诗人完全可以宣泄他的苦闷和烦厌。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俗了,就没有李白的特点了……但是,就在这样的极端孤寂之中,诗的情感,却发生了一次倒转。面对无声的敬亭山,不但没有感到烦厌,相反倒是感到“不厌”。这不是无理吗?不,这里隐含着诗的情感的逻辑特点。……这里,李白的妙处在于,既突然,而又不太突然。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孙教授在自序里所说的,各种还原法、比较法都是低层次的操作性方法,而最高层次,从哲学上说,是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他说,“如果我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话,那也不过是,我把这种方法用得很彻底,用得很坚决,将之转化为操作性方法,并使之系统化。”笔者笨拙,并没从纷繁复杂的分析之中看出其系统性,但是,确实知道了孙教授如何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1.抓住诗歌创作特点如解读王之涣的《凉州词》时,引出《万首唐人绝句》编者提出的问题:“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怨词。”表面上是一字之争,实质是关于诗的写实性还是想像虚拟性质的分歧。因而,这首诗歌解读时,孙教授抓住诗歌创作的特点,进一步解读道:“诗歌的感人力量并不仅仅来自真切的画面,来自视觉写实,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更为依赖假定、想像来超越现实,如果拘泥于写实,诗人的感情就比较难以渗透在景观之中而得以自由发挥了。只有在假定的、虚拟的情景中,主观的情感才能渗透在客观的情景之中,得到比较自由的发挥。”“诗歌的艺术准则,不是写实与否,而是情感与景观的猝然遇合、交融中是否有独特的感触,虚拟的自由,意境的创造是否产生特殊的审美价值。”2.抓住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解读《凉州词》抓住绝句的特点,从结构上去解析,先讲述作为绝句的共同点:比较杰出的绝句,往往是第三句、第四句,在句式上有所变化,从陈述句变成疑问、感叹、否定,条件复句的比较多。这是因为,这种句式,主观的情感色彩比较强烈。并举了大量例子证明“这是一种规律,许多杰出的绝句都是合乎词规律的”,然后重点鉴赏“何须”二字:因为有了这个“何须”二字,这首绝句就从描绘图景,转入为抒情。这样的解读扩展了诗歌的深度,有一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倘若你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必须占领知识的高地。还有对《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的解读更是从结构上去分析的,六言绝句,缺少变化。联系王维精通音律,不会不知道六言节奏上的缺陷,最后分析得出结论:“或许正因为六言缺少了起伏变化,才更有一种淡漠、平静、闲适的感觉”。3.抓住作品特殊的角度如解读《敕勒歌》最后三句时,孙教授分析道:从意念上来说,这是一个对转:从苍凉,到水草丰美;从无人,到人的欣赏的目光和喜悦的心灵。从结构上来说,这是双重的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对比;二是从苍凉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解读《木兰辞》还从文化学的角度去理解“英雄”。4.抓住诗人的特点进行分析如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抓住岑参的两个特点进行分析:其一是很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尤其是抓住局部特点,以激发读者全面的联想;其二是善于运用比喻。解读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时,开篇就明确:要真正品出陶诗的纯真韵味来,有一点要明确,他的诗虽然属于抒情诗,但与一般的抒情诗不太一样。一般的抒情诗,所抒发的往往是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所谓激情。如……而陶渊明的诗,则不太相同,好像没有什么激情似的。……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的语言,他的文字,不像一般诗作那样词采华丽,而是相当朴素。5.多方比较深入分析孙教授在解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最后一段中对“比较”一法作了补充说明:“比较只须一点相通,四面八方,无可不比。故本文有意将该诗与李白、杜甫,甚至李世民的相比,以显示比较作为方法贵在不拘一格。”例如,提到雪,就从汉语讲到英语,从谢道韫讲到李杜,并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归纳解说:岑参从战争的现场写边疆将士感觉中的雪,雪仍然是美的,但不是李白式的浪漫的温暖,他并没有回避寒冷的感觉,但是也没有杜甫那样的悲苦之感,而是一种以酷寒为美的豪迈的感觉。这可以说是岑参对唐诗中苦寒美感的一种开拓。6.运用美学知识提升解读的高度如上例,解读陶渊明的朴素的特点时,作者运用了朴素美的相关知识:“……朴素,本身并不一定就是美的。从字面上孤立起来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平淡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深沉,主要靠整体结构,各关键语词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和照应,字里行间,默默地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构成一种有机的情感和景物的‘场’。”这也是诗歌结构的一种,是内在的结构。如解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鉴赏时含有哲学的思考。孙教授抓住“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字,解读了其三重内心感应暗示,说其无人而有人怜,有人而无人影。内心和外物之间的多重的互动,构成了情感的“场”,无声地升华为意境。并明确“这是从诗的内在结构和人的情感结构来欣赏的”。又如解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作者运用到了时空变化的审美知识:“在这首诗中,情感主要是依赖空间和时间的自由的双重跳跃性转换而得到充分的表达的。……以时间空间的转换,表现情感的转折,就这一点来说,是中外诗歌不约而同的:眼下的一切会成为未来的回忆,而回忆可能使不幸转化为美好的欣慰。如普希金著名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是这样。”三、点滴感悟要会揭示矛盾,才能找到可分析的对象。而要从天衣无缝的统一中找出相异点、特殊点,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是没法做到的。“只有具备抽象的想象力,才能把隐秘的矛盾揪出来”(第10页),这谈何容易?而要能够从四面八方对作品进行还原进行比较,也不是一件易事。不仅要掌握各种诗歌体裁的结构特点章法特点外部结构内部结构,还要了解历代诗话家对其的相关评论;既要有诗学知识,还要有美学知识、哲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文化学知识。所以,孙教授的解读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当然,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有关于孙绍振的简介
性 别: 男出生年月: 1936
民 族: 汉族
祖籍福建长乐,先后就读于青浦朱家角珠溪一中心,青浦城厢二中心。1952年毕业于青浦初级中学,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由于“反右”时期坚持为“右派”辩护之旧帐,1961年被重新分配到福建华侨大学中文系。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香港岭南学院客座研究员并为翻译系讲课。现为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对陌生人》,论文集《美的结构》、《孙绍振如是说》、《文学创作论》、《孙绍振默文集》(三卷)、《论变异》等。《文学创作论》获福建省10年优秀成果奖、台湾祁枫文学奖、全国写作学会一等奖,《美的结构》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编辑本段]个人小传
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华侨大学中文系任教,1973年奉调至福建师范大学。现为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
孙氏曾致力于诗歌创作,曾有诗集出版,八十年初卷入朦胧诗大辩论,其《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从1981年在《诗刊》刊出以后,引起广泛的批判,1983年又与谢冕之《在新的崛起面前》、徐敬亚之《崛起的诗群》遭到批判。但是日后的实践证明:孙氏的这一论文已成为当代新诗发展史的重要文献。到九十年代中期,已经为一系列当代文学史所肯定,其手稿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自1981年以后,孙氏集中力量从事文艺理论之研究。有专著《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怎样写小说》、《孙绍振如是说》、《你会幽默吗?》、《挑剔文坛》、《直谏中学语文教学》等等。孙氏的所有学术以其独创之真善美三维错位、及形象之三维结构之理论为基础,自成系统。
九十年代中期,孙氏将三维错位学说,引入幽默理论之研究。故其《幽默答辩五十法》出版之后,在内地和港台均甚畅销。中央电视台曾邀其作《幽默漫谈》讲座二十集。在1997年出版之《幽默逻辑探秘》中,提出了幽默的二重错位逻辑学说,其幽默理论不满足于转述西方经典,《在幽默学全书》中,更着重于将理论的独创性与操作的可行性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上更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还有幽默与雄辩、诡辩、吹牛、抒情、滑稽等相邻范畴的辨析,完成了他以错位为核心范畴的的理论体系的建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年来孙氏又从事于幽默散文创作,近年出版集《面对陌生人》《美女危险论》(北京知识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两个版本不同)《灵魂的喜剧》、《孙绍振幽默文集》(三卷)。其幽默风格为其幽默理论的艺术实践。
[编辑本段]研究成果
《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怎样写小说》、《孙绍振如是说》、《你会幽默吗?》、《挑剔文坛》、《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幽默答辩五十法》《幽默逻辑探秘》 《在幽默学全书》《美女危险论》(北京知识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两个版本不同)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孙绍振幽默文集》(三卷)。
[编辑本段]部分著作
一、论文
论台港大陆散文中之软幽默和硬幽默《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6期)
宏观的理论建构和微观分析《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
真善美的错位《名著欣赏》(1998年第1期)
宋江的悲剧和审美价值《名著欣赏》(1998年第3期)
理性因果和审美因果《名著欣赏》(1998年第4期)
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距离《名著欣赏》(1999年第1期)
把人物打入第二环境《名著欣赏》(1999年第4期)
抒情和幽默的统一《文艺报》(1998年9月8日)
智性和幽默的统一———学者散文的出路之一《文艺报》(1999年7月21日)
西方文论的引进和我国文学经典的解读( 17000千字)《文学评论》(1999年第五期)
(《新华文摘》2000年第2期论点摘录500字)
我的桥和我的墙———从康德到拉康(8000字)《山花》(2000年第1期)
当代学者散文的出路(5000字)《文艺报》(2000年5月2日第2版)
南帆:迟到的现代派散文(20000字)《福建论坛》(2000第2期)
审智散文的审美突破 (20000字)《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3期)
人物的心理结构分析问题(7000字)《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从西方议论独白到中西议论对话 (12000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1年第4期)
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21000字)《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6期)
(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卷》(2001年第2期)
质疑英国全国分级统考体制 (10000字)《东方文化》(2000年第5期)
新编中学语文课本批判 (18000)《粤海风》(2001年第2期)
超现实的第二环境和心理氛围(10500字)《名作欣赏》(2000年第6期)
审智散文———迟到的散文流派(6000字)《福建文学》(2001年第4期)
课程标准———基础教育的宪法(5000字)《素质教育博览》(2001年第5期)
改革目标与编写者素质的反差 (6000字)《明日教育论坛》(2001年第1期)
迟到的现代派散文(7000字)《南方文坛》(2001年第3期)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忧思 ( 上 ) (5000字)《福建教育》(2001年第第3期)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忧思 ( 下 )(8000字)《福建教育》(2001年第4期)
《伪问题和谬答案》(4200字)《海峡都市报》(2001年7月22日)
《高考试卷的阅读问题》 (4200字)《海峡都市报》(2001年7月14日)
《关于上课学生打瞌睡问题》(2500字)《海峡都市报》(2001年5月27日)
论新诗第一个十年的流派畸变(20000字)《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
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互相渗透(2000字)《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中国早期新诗的象征派———从闻一多到戴望舒(9000字)《福建论坛》(2001年第5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卷》转载)
五四新诗:胡适与胡先骕(12000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卷》转载)
标准答案还是荒谬答案(5000字)《中华读书报》(2001年12月12日)
质疑全国高考试卷及评价体系(上、下)(10000字)《师道》(广东教育厅主办)(2002年第1、2期)
赤壁之战的魄力的奥秘(7000字)《名作欣赏》(2002年第1期)
微观分析理论独创和教条主义(7000字)《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微观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础 (3000字)《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解读文学经典的意义 (8000字)《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己———解读《荷塘月色》(8000字)《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
段落大意教学必须缓行(5000字)《师道》(广东)(2003年第3期)
标准化选择题即将终结(5000字)《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5日)
让学生对语文着迷(5000字)《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8期)
荷塘月色解读 ( 上、下 )(8000字)《福建教育》(2003年第4、5期)
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3000字)《文汇读书周报》(2003年7月11日)
〔又见赖瑞云《<混沌阅读>序》(5000字)〕(福建教育出版社)
段落大意的误区及其逻辑基础 (8000字)《明日教育论坛》(2003年5月16日)
睁眼看不见人(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9期)
关于高考作文 (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10期)
当真话题来到的时候(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
审智散文的双子星座———从南帆到萧春雷(7000字)《福建文学》(2003年1月)
《背影》背后的美学(2000字)《语文学习》(2003年第12期)
为什么二月春风不能似菜刀(3000字)《语言学习》(2004年)
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大一点(3000字)———评2004年各省自主高考作文命题的成果与缺憾
《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7日)
二、专著
《文学性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20万字
《挑剔文坛》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24 万字
《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64 万字
《论变异》花城出版社/1986年/12万字
《美的结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24万字
《孙绍振如是说》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20万字
《怎样写小说》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10万字
《审美价值结构情感逻辑》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23万字
《当代散文的艺术探险》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40万字
《幽默逻辑探秘》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20万字
三、散文集
《面对陌生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0万字
《美女危险论》知识出版社/1999年/20万字
《美女危险论》作家出版社/2003年/20万字
《灵魂的喜剧》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20万字
《孙绍振幽默文集·满脸苍蝇》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年/20万字
《孙绍振幽默文集·幽默谈吐的自我训练》,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
《孙绍振幽默文集·幽默理论基础》,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
《幽默学全书》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
《你会幽默吗》,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1994年。
《对话语文》(与钱理群合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编辑本段]主编
1,初中语文教材(一到六册),北京师大出版社 。到2006年秋,已经出版了前三册。
2,配套的教学参考(一到六册)。 北京师大出版社,到2006年秋,已经出版了前三册[1]。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