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父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被遗忘的一代历史使命与现代精神相得益彰

时间:2022-09-14 22:23:02阅读:4727
6年前,中国电影“教父”吴天明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在院线上映。制片人方励在某直播平台上用下跪、磕头的极端方式,恳求全国院线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也因此,吴天明等第四代导演的作品再一次引起了影…

6年前,中国电影“教父”吴天明生前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在院线上映。

制片人方励在某直播平台上用下跪、磕头的极端方式,恳求全国院线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

也因此,吴天明等第四代导演的作品再一次引起了影迷的关注。

第四代导演群体是中国电影史上独特的一代,其存在时间虽不长,但改变了中国电影的叙事生态和影像生态,开启了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的现代化转型。

作为一个艺术群体,第四代电影艺术家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新锐导演”,是“84、85年电影界的主持人”,是“在历史的夹缝中奋力拼搏的一代”,是“没有神话庇护的一代”。正如电影学家戴锦华教授所言,他们的电影创作是“挣脱时代纷繁和痛楚的现实,朝向电影艺术的纯正、朝向人类永恒的梦幻式母题的一次‘突围’”,他们贡献给影坛的是一种忧伤而欣悦的艺术氛围,是对现实灾难和心灵废墟的最后一瞥,在对现实的规避中完成了对现实的触摸。

在现有的学术研究中,对第四代导演的群体性研究较为薄弱和沉寂。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活跃在影坛的时间相对较为集中,占据影坛主导地位的时间不长,其艺术功绩很容易被忽略和掩盖。但他们重视继承中国电影民族传统美学,大胆学习世界现代电影的先进艺术理论,架起了中国电影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桥梁,完成了中国电影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根本转变。应该说,第四代导演深入思考并实践了现代电影艺术创作,是中国电影史研究中不可磨灭、不可跨越、不能被遗忘的重要一环。

《被遗忘的一代:

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李燕 著

ISBN:9787309157253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一书,从建构中国现代电影的历史维度,将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创作置于整个国家的现代性想象及文化领域逐步回归的历史境遇下,通过横向对比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清晰地勾勒出第四代所处的历史境遇,纵向对比中国前三代导演和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不仅阐释了第四代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还有力地揭示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话语起源时期这一代导演难以言说的内外困境。

第四代导演发轫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中国社会历史转型的特殊时期。他们在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大胆探索,铸就了新的艺术场域。

本书作者将第四代导演重新放回“历史的夹缝”,对比前三代导演的卓越成就,以及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先锋前卫的姿态,让受众感知第四代导演独特的艺术风貌。第四代导演历经伤痕、反思、纪实等时代大潮,在前三代导演的发展基础上,完成了一次以现代电影为美学指向的深刻变革。

同时,不同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面临的商业诱惑和市场压力,第四代导演在票房压力尚未严峻这样一个短暂而宝贵的缓解期内,拍摄出了一批具有人文思想和艺术格调的优秀影片,为中国电影注入了崭新的时代精神和独立思考。他们借助对艺术自我的追寻,挖掘人的内心世界,既包蕴着冷峻的现代理性,也充盈着深沉的传统与温情。这一切,都使第四代电影呈现出独特的现代电影精神面貌,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现代电影的内涵。

从整体架构上看,《被遗忘的一代》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全书上编通过对第四代导演群体的电影观念的深度阐述,展现了他们对现代电影的热切追求与电影观念的自我突破、不断更新,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电影发生发展的历史切面。下编则以九位导演为代表性“取样”,以散点透视的方法展现第四代导演在题材选择、影像风格等方面充满时代印记的群体性艺术风貌,以及深层渗透的鲜明的民族品格。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这部以第四代导演集体为“主角”和“群像”的专著,较为全面客观地盘点了第四代导演的电影观念和经典之作,帮助我们对这代导演的电影风格、艺术个性形成一次全景式认知,深刻理解第四代导演群体在中国现代电影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成就和价值,也可以更加清楚地辨析出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电影的历史足音。

本书作者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思考,通过辩证客观的眼光、翔实具体的资料、温度与深度并存的梳理,与第四代导演真诚对话,与读者深入探讨,深情回望了第四代电影导演勇敢的自我突破和艰辛的探索历程,严谨而理性地评说着其影片的艺术价值与贡献,从而揭示这一代电影人及其创作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命运,弥补了对第四代导演的学术研究缺憾,让已遗忘的重新回响,被遗忘的不能遗忘。

剧照

由于特定的成长经历与教育背景,第四代导演被先天地赋予了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作者以翔实、具体的文献资料收集为据,细致回望了在思想解放大潮流的时代背景下,第四代导演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逐步完成中国电影艺术本体的回归和影像文本的确立,以显著而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历史贡献迅速弥合了中国电影的断裂过程,并以巨大的艺术勇气在散文电影、乡土电影、女性电影、西部电影、传记电影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探索和突破,对第四代导演艺术家进行了有力的主体确认。

不容忽视的是,本书采用了群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国电影现代化进程为时间维度,作者对第四代导演相关资料进行了温度与深度并存的梳理,用温度描述第四代导演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美学价值,以深度挖掘第四代导演群体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社会责任,深刻地表现出第四代导演对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思考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强烈忧思,剖析了他们在个人与时代、戏剧与影像、纪实与写意、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民族与世界等两难中的困顿与选择,为中国电影的当下和未来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客观的历史参考。

本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用感情与理性并存的目光打量和审视这一代电影历史书写者,她的态度是辩证且客观的,书中以不断抛出“为什么”“是什么”的方式,来思考和揭示第四代导演的文化基因和历史使命。由此,对于第四代导演这一为电影现代化转型承担历史重任的艺术群体,这些为中国电影奉献灵感、才华和生命的艺术家,作者既充分赞扬他们的突破、超越与贡献,也毫不犹豫地指出他们身上所带有的弱点与局限。而这两者“一体两面”的辩证存在,不恰恰是每一代人、每一代艺术家最独特之处的鲜明展现吗?

从历史、作品、作者这三个维度来看,《被遗忘的一代》一书从历史中读解出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从作品中解析出深邃的审美密码与人生况味,作者以赤诚之心去研究历史,以敬畏之意去考察艺术,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理性表达,完成了对第四代导演这一特定艺术群体文化生命的思考与探索,并以个性鲜明的导演群像构建了一段立体而鲜活的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彰显了第四代导演为推动中国电影现代化转型作出的历史贡献,让逐渐“被遗忘的一代”重回读者视野。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30日 11版

目录

《被遗忘的一代 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绪论 第四代导演与现代电影

上编 第四代导演的电影观念

第一章 历史的承担:对现代电影的自觉追求

第一节 美学宣言:“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第二节 关于电影本体观念的思考与探索

第三节 “走向思想”:艺术自我的困惑

第二章 现代意识的渗透:第四代导演的启蒙精神

第一节 对“人”的重新发现和深切关注

第二节 对现代化的追求和反思

第三节 对理想价值的永恒呼唤

第三章 “淡化”与断裂:第四代导演的叙事变革

第一节 “戏剧式电影”叙事的断裂

第二节 “情节淡化”与回归

第四章 “视觉启蒙”:第四代导演的造型意识

第一节 造型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第二节 从纪实走向写意

第三节 造型及其与叙事的结合

第五章 影响与选择:第四代导演的美学资源

第一节 对巴赞纪实美学的借鉴与“误读”

第二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与“作者意识”

第三节 民族美学传统的继承与转化

下编 第四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第六章 黄健中:人性·美学·电影

第一节 《小花》和现代电影技巧潮流

第二节 “两起两落”的艺术探索

第三节 商业应变与艺术迷失

第四节 “心灵的轨迹”与“不松弛”

第七章 张暖忻:从纪实到“生活流”

第一节 《沙鸥》与纪实美学的引入

第二节 《青春祭》:“超越纪实”

第三节 “生活流”中的普通人

第四节 夹缝中的艺术探索与叙事断裂

第八章 郑洞天:纪实·真实·现实主义

第一节 从《邻居》到《鸳鸯楼

第二节 艺术自我与主旋律的融合

第三节 郑洞天的电影理想与理想电影

第九章 吴贻弓:“诗电影”的美学延续

第一节 从《巴山夜雨》到《城南旧事

第二节 走到极致的“情节淡化”

第三节 回归传统叙事和家庭伦理

第四节 温柔敦厚的民族电影

第十章 胡炳榴:声音里的乡土中国

第一节 从“田园三部曲”走向都市

第二节 《乡音》:温情的眷恋与反思

第三节 新时期乡土电影的美学走向

第十一章 吴天明:中国“西部电影”的开创者

第一节 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息

第二节 《老井》:西部悲歌与民族颂歌

第三节 重拾精神价值与叙事传统

第四节 吴天明与中国“西部电影”源流

第十二章 丁荫楠:为伟人塑像的“电影诗人”

第一节 都市电影里的艺术思索

第二节 《孙中山》:史诗气质的中国巨片

第三节 从伟人传记片到人文传记片

第四节 丁荫楠与新时期传记片的突破

第十三章 黄蜀芹:女性导演的“女性意识”

第一节 难忘的“青春三部曲”

第二节 《人·鬼·情》:女性导演的自我表达

第三节 市场化困境与艰难转型

第四节 中国女性电影的萌发

第十四章 谢飞:影坛“儒将”及其艺术坚守

第一节 从青春田野到人性反思

第二节 从《本命年》到《香魂女

第三节 民族风情中的理想主义

第四节 “深水静流”的艺术坚守

参考文献

后记

向下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图书编辑 | 刘 畅

本期编辑 | 杨梦瑶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点击名片

关注我们

电影教父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被遗忘的一代历史使命与现代精神相得益彰

为什么电影《百鸟朝凤》评分很高?

电影《百鸟朝凤》之所以评分很高,主要原因在于该影片具有艺术传承精神,导演本身创作功底雄厚,在影视界领域影响力较大,加之多位知名导演助阵,影片质量已然得到保障。影片主打现实生活模式,丝毫找不到表演痕迹,是一部反应社会现实的文艺片,内容大于形式,直击人心,且主旨意义鲜明独特,演员演技传神,多种元素完美融合,堪称一部经典之作。

电影《百鸟朝凤》出自于国内知名导演吴天明之手,该片亦是他的遗作,这本意义非凡。吴天明身为第四代导演,曾获奖无数,他所执导过的影片《老井》、《变脸》等,无一不是经典剧作,他的存在是许多后起导演的标榜,从而也在他们创作生涯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2016年吴天明新作《百鸟朝凤》问世,遗憾的是,2014年吴天明逝世,这部影片在导演去世之后,整整搁置了两年才得以上映,这是对导演吴天明的缅怀,张艺谋、李安、贾樟柯、陈可辛等国内知名导演,纷纷发声支持《百鸟朝凤》,同时也表达了对吴天明导演的敬重与哀思。影片本身制作班底强大,加之诸位大咖为其保驾护航,影片质量已然可以得到保障,加之影片问世对于吴天明有着特殊意义,能够得到高评分也在情理之中。

影片故事主要着重写实,取材于吴天明最为擅长的民俗文化,讲述了主人公李岷城与陶泽如两代唢呐艺术传承人,面对时代变革大背景之下的外来文化刺激,依然保持对唢呐艺术的深深坚守,且持之以恒的不变信念。全片充斥着师徒之情、父子之情、友情,以及人物对唢呐的难以割舍之情。

相较于其它大片而言,《百鸟朝凤》显然有些委婉,尽管少了一些戏剧冲击,但不可否认其拍摄手法更为娴熟,无论是色彩运用,故事场景设定,还是人物服装配置,都反应出当时社会现状。由开始对唢呐事业风生水起的描写,到最后被新鲜文化所充斥的凄凉落寞,将唢呐事业传承的艰辛呈现于大屏幕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老师傅为争一口气而吹到吐血,唢呐班中一个个收拾行李离去的落寞身影,天鸣在师傅坟前吹奏乐曲,不禁使人湿了眼眶。

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叙事也较为平实,但足够对观影者进行精神洗礼,没有震撼人心之场景,但足矣以另外一种形式震撼人心,引人深思,触碰到人心最脆弱一面。通过两代唢呐艺术人的传承精神,折射出现代社会中对于古老历史艺术文化保护的缺失,甚至是不重视,另一方面大力弘扬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艺术,影片主旨具有积极作用,并有一定影响力,得到高评分乃实至名归。

电影题材独特,剧情编排设计有理可循,演员的精湛演技同样不可忽视,无论老少,全片演员演技从未掉线,尤其是焦三爷的饰演者陶泽如,举手投足之间便将观众带入剧中,吹起唢呐更是有模有样,将一个传统老艺人形象诠释的形象生动,是该片的一大功臣。除陶泽如之外,新一代传承人的小演员们丝毫没有掉链子,反而为影片添加了一丝丝灵气活力,值得夸赞。

电影《百鸟朝凤》堪称文艺片中的佼佼者,在揭露现实状态的同时,唤醒人们对中华传统艺术的热爱及保护意识,同时也是向众多艺人传承者表达致敬之情,在嘈杂大背景下,有这样一部净化心灵的温情之作,实在难得。

电影教父遗作百鸟朝凤上演一曲乡土悲歌被遗忘的一代历史使命与现代精神相得益彰

如何评价电影《百鸟朝凤》?焦三爷为何收天鸣为徒?

《百鸟朝凤》评价:该剧是一部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剧作,从表层看是写的吹唢呐,但从深层看,表现的是对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如何对待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根植于民众的民间文化,这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该片坚守的,正是一条与《人生》《老井》《变脸》《首席执行官》等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深化现实主义的电影发展道路。这正是在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的现实背景下,面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东施效颦的“西化”鼓噪。

依然葆有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的体现。它是中国特色的电影创作的成果。剧中焦三爷收天鸣为徒,是因为天鸣凭借坚定的毅力和不知疲倦的练习,打动了焦三爷。

剧情简介

陕西一个叫做无双镇的小村落里,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焦三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唢呐老艺人,他带领徒弟们用执着的热情与坚定的信仰追求和传承唢呐精神。



现在焦三爷老了,他急需培养接班人。徒弟游天鸣初进焦家班时年幼稚嫩,对焦三爷十分敬畏,虽然心有不甘被父亲“抛弃”在焦家班学艺,但仍有为争家门荣光全力博取师父赞许的信心。能够进入焦家班的学子必须人品端正,忠守唢呐艺人的德行。



从骨子里做到“唢呐离口不离手”,为考验两个徒弟是否符合标准,焦三爷这个面冷内热的黑脸师父使尽招数。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焦三爷演员: 陶泽如

唢呐王焦三爷是戏中焦家班的掌门人,技艺过人的焦三爷在措手不及的社会变革和浮躁年代里,对没落的唢呐技艺坚守不渝,引领弟子们用生命不息传承不止的信念,奏响唢呐艺人独特的光辉。

2、游天鸣演员: 郑伟、李岷城

拜焦三爷为师学艺,历经磨难,凭借坚定的毅力和不知疲倦的练习最终得到了师傅的认可,继承师傅衣钵后,历经艰辛,排除万难,最终把唢呐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鸟朝凤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