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影片赏析,白鹿原2012年版本电影的主题分析
一.故事简介:因为原著足够伟大去看的这部电影,也因为原著足够宏伟想为此书做点记录。但讲实话,导演虽然选取了内地实力派的诸多明星演员,但因为原著时间跨度之长,人物矛盾和故事矛盾的多重交织,导演和编剧难以驾驭如此宏伟的作品,所以电影看起来跳跃性很大,因为它在短时间内无法充分展示原著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而电视剧版本则故事完整得多,演员选角也比较合理,所以更推荐看电视剧版本。
影片讲述白鹿原上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的世代恩怨和其子女的不同命运,在清朝覆灭、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时代变迁中的不同命运,多种矛盾的交织:乡绅地主与雇佣长工的矛盾、白鹿两家明争暗斗的矛盾、黑娃兆鹏孝文为匪为共产党为国民党的矛盾、田晓娥守寡与生存的矛盾、白鹿原陈旧祠堂与不断变迁的现实的矛盾,将那个年代的社会变迁通过白鹿原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展现出来。
二.经典桥段:
1. 华阴老腔的精彩唱段。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谭维维和华阴老腔在一个综艺节目上合作过一次,真的是相当的惊艳,绝对的民粹;
2. 黑娃在田晓娥面前大口吃面;
3. 为不让军阀征到粮食,连夜将粮食烧毁。这点和史实是否相悖有点怀疑,让老百姓烧粮食是否发生过未经考证;
4. 田晓娥为了报复白嘉轩不让自己入祠堂,决心勾引白孝文以败坏他族长的名声;
5. 鹿三拿刀刺向小娥。
三.经典台词:
1. 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2. .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
3. 坟场我不去了,我要去战场。祭奠死者吓不跑倭寇。
4. 好好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5. 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
四.鸡蛋里挑骨头:
1. 众多主演都没有配音,这是个瑕疵。说陕西话说普通话不重要,不少演员的音色区分度很明显。譬如段奕宏的方言听起来就怪怪的,张雨绮的音色太明显;
2. 田晓娥在郭举人家里是自始至终是卑微的(二房),却在黑娃吃面时表现出养尊处优,这与原著不符;
3. 郭涛虽然长相不坏,但演革命党人气质还是差了,与电视剧版雷佳音的兆鹏对比气质就差很远。所以剧中选角儿也不是很理想。吴刚没有演出鹿子霖的贪相,段奕宏也没有演出黑娃的匪气和闯劲,刘威也没有演出鹿三的憨实样。
结语: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只可惜电视剧版的白鹿原还没有上映,作者陈忠实先生却因病去世,享年74岁,留下一部伟大的作品为世所享。我相信,对于清末民初的军阀割据时代、抗日战争时代、解放战争时期、五年计划时期,甚至于很多仁人志士不便发声的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将来都会有优秀的作品搬上银幕,去陈述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同阶层的命运,才让历史的车轮缓缓转动。
电影《白鹿原》影评3000到5000字
在百度里找3000——5000字影评,没有人会有耐心打那么多字的。在这里搜了一些材料。你自己整合一下:1、王全安执导的电影《白鹿原》就仿佛拿了一手好牌,最终不但没有打好,还打得相当难看,没有原著厚重,更不如原著鲜活。电影只截取了小说的中间部分,可以说是无头无尾,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无法体会出《白鹿原》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电影的主题模糊,叙事混乱,其中白鹿两家祖孙三代的对立,没有很明确地表现出来。“不见白鹿,只见小娥,前段平稳,后段散乱”,“拿掉抗战后的段落,造成白孝文、鹿兆鹏和黑娃的命运不知所终,上下两代人的传承只完成了一半,原著架构被完全破坏。”
2、电影离小说差得太远,在小说中,田小娥并非是贯穿《白鹿原》始终的人物,她在故事讲到一半就死去了,从这个角度讲,导演王全安只拍了半部《白鹿原》。当然,让漂亮女人田小娥成为主角,让田小娥跟几个男人的故事作为主线,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如果影片改名为《那些年,田小娥和她的男人们》或者《田小娥和几个男人的故事》就更好了。片中有七个男性角色,有六个是围着田小娥转的:黑娃(段奕宏)、鹿子霖(吴刚)、白孝文(成泰燊)迷恋于她的美色,先后成为她的男人;白嘉轩(张丰毅)和鹿三(刘威)忌惮和痛恨她祸水般的红颜,算是她的敌手;狗蛋成了她的调味品。田小娥,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更是牺牲品。与黑娃偷情私奔,被鹿子霖诱奸,被迫引诱白孝文,冲出欲望的田小娥逃不开悲惨的命运。田小娥,正象征着时代背景下的叛逆力量,正是她为古老的白鹿原带来了巨变。田小娥一边渴求爱情又一边不由自主地风情万种,她不甘心被摆弄,能低头但也有着傲气,为生存可以不顾尊严。而一切,只不过是想安身立命,简单得庸俗,庸俗得可怜,最后变成了可悲。在原著中,田小娥的命运是必须有一个男人依靠,她才可以活下去,那个男人是谁不重要,但在电影里,左右田小娥行为虽有欲望的成分在,但更多的却是恨——她只爱过黑娃一人,跟黑娃开始是性本能,而后准备真心过日子;跟鹿子霖,则是利用性来寻求安全保护,她尿鹿子霖满头满脸是恨意的表现;跟白孝文,她开始是被利用,之后有同情的成分在,后来很奇特地变成了有爱情意味了;还有一个没沾上边的傻子狗蛋。而这每一段关系都具有颠覆性。这几个有点能量的男人(狗蛋不算),为了田小娥都铤而走险,呈现本能的同时也呈现了真我。小娥人生中的几个男人,每一个都让她的命运滑入更大的不幸中。小娥最终死在了公公鹿三手中,这个宗法领袖白嘉轩忠实的追随者,这个本分的农民都已经不能忍受小娥了。
3、与原著宏大的社会视角相比,电影的视角显然低了许多,它的重点放在了田小蛾的命运上,从她身世的几经转折中,也可以说,她与几个男人间的关系中,体现出相应的社会关系。她与武举人的关系是封建体制下对人性摧残的反映,因此处在一种压抑之中;而与黑娃的关系是人性的释放,但这种释放却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黑娃参与砸祠堂之类的举动,多半也是一种发泄,一种反抗。而白孝文在封建家族制的压抑下,已经丧失了人的本能,而他在与田小蛾的关系中,重新发现了自己。而田小蛾最终却死在一种道德观念的异化之下,这完全显示了一种社会环境的制约。
4、导演王全安算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说“我们的胃远远比思想深刻”,其意思无非是说本能比观念更有力量。“食色性也”,这也是人的两大本能。两大本能不仅是电影《白鹿原》的驱动力,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驱动力。食在电影中是麦子,大片麦田金黄,风吹麦浪滚滚,片中很多情节据此展开,收割麦子、麦垛偷欢、交过皇粮、强征粮食、暴力抗征、怒烧麦田……都是在为食而战。另一个本能色在影片中表现得更为强劲。有人说漂亮女人一出现就有麻烦,片中田小娥只要一出场,接着就会是暴力(鞭笞)、色情或凶杀。有人说,田小娥正是《白鹿原》新力量的象征,她用自己的欲望激活了许多东西。因为她唤起或者唤醒了男人的本能,男人变得有进取心、竞争力乃至兽性等等也都跟着爆发了。权力则是目标达成的手段。片中食色是目标,权力是手段。黑娃是受压迫的一员,他拥有的除了暴力所剩无几,一旦有造反的机会,他当然就是诉诸暴力使用暴力(砸祠堂、为田小娥复仇,还有小说中的其它行为),向那些曾经压迫过他的人和势力复仇。这是人的另一大本能——暴力。
5、四十多万的小说浓缩成155分钟的电影,提取了精华,然而起承转合非常突兀,很多地方让人一点都不明白,比如怒烧麦田后那个五花大绑被枪杀的老者怎么回事?再如鹿三杀人前路遇白孝文那段,白孝文怎么忽然变成无赖了?再再如影片莫名其妙地在日本飞机投下两颗炸弹后戛然而止,又让人觉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小说中,田小娥是罂粟花般美丽而带毒的女人,是天使和魔鬼的合体,电影中主要是以受侮辱和被损害的形象出现的,身上仍然带有邪恶和妖冶的成分,但毕竟向善良和无辜进步了不少。另外,导演采用抽取的手法剥离了白灵、朱先生、鹿兆海等有着非凡意义和举足地位的人物。看起来,影片《白鹿原》还需要一个下集,至少我们有理由关心白孝文、鹿兆鹏,以及尚未出场的白灵、鹿兆海、朱先生等人的命运,这些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少了后面的笔墨,就有被腰斩的感觉。
6、除了田小娥之外,黑娃是影片中性格最为完整的一个。他虽无鹿兆鹏的鸿鹄之志,却也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在郭举人家的无边麦田里,他成为了最能干的麦客。在田小娥的床上,他完成了男人的加冕礼。被撵回乡,他只想位列门墙,踏踏实实过日子,可是宗法和族长不容,他和田小娥成为了全村的弃卒。直到鹿兆鹏带着革命的使命归来,黑娃才直入云霄,成为农会的骨干。黑娃的好运不长,被逼离开白鹿原当了土匪。段奕宏把黑娃几个阶段的心思吃透了,一会儿性感,一会儿生猛,一会儿蒙昧,一会儿狠辣。从黑娃丧失宗族庇护的那一刻起,他显然已经成为白鹿原上最为躁动的一份子:偷东家姨太太,索性娶了回来;砸祠堂,他冲在最前面;铡土豪劣绅,他最积极(共产党员鹿兆鹏都吓得鸣枪示警);给妻子报仇,他连亲爹都不认。最后,他把白嘉轩的腰打折,留下一句经典台词:“腰杆子挺那么直,也不过是害人!”黑娃纵横捭阖,生无所依,正是这样一个人,啸聚山林,杀伐快意,完全凭借野兽般的原始生存欲念存活。可以想见,血性十足的黑娃不会是个怕日本人的孬种,如果是日本鬼子糟蹋了田小娥,黑娃会成为整个白鹿原上反日的急先锋,什么事他都干得出来。
7、欲望是生命的本性,白鹿原正因为有田小娥这样的女人存在,才充满了戏剧色彩。“欲望就像一剂春药一样,把所有的东西都激活了。不管往着哪个方向去,它都是一种力量。”田小娥对于爱情的欲望、白嘉轩对权力的掌控、黑娃背叛式的成长……黑娃为什么不敢吃那个冰糖,他害怕以后吃不着难受,他占有的欲望太强烈。对田小娥而言,欲望不是她的问题,而是其他人的问题。开始,男人们是欲望的主体,她是被觊觎的对象。后来,她利用色相来控制男人,自己也沉入了欲望的深渊。白嘉轩和白孝文好像是一个人,白孝文遇到的问题比父亲要更现实,他就是父亲身上的人欲。白嘉轩为什么说田小娥是黑娃镇不住的女人,因为他看到连白孝文脸上都有了变化。后来,白孝文的社会角色发生转变,他用不要脸(要脸时不行,不要脸了就行)的代价换取快感。
8、影片中的秦腔比较出彩,极好地渲染了白鹿原上隐忍到骨子里的那种爱恨纠缠的情感基调。每当原上有大事发生,这音乐就升腾成一种古老的民族语言,或激越、或悲怆。片中麦客们的那一段唱腔非常震撼!他们在收麦吃饭歇息之际,随性吼起了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这段戏拍得豪放粗犷,很彪悍犀利。田小娥和着外面的秦腔唱桃花源的一段哀婉动人意味深长。
9、乡村社会充满了矛盾,当这些矛盾纠结在一起,动荡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在冲突中,人类赖以维系的价值准则往往会被冲击得荡然无存。此时此刻,有一种理性的力量,能够巍然屹立,能抵御疯狂,带领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具有这种力量的人,也是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脊梁的人。电影中由张丰毅塑造的族长就是这样的人。在和平时期,他是乡规民约的传承制定执行者;当大难来袭(军阀抢粮),他挺身而出,是村民利益的捍卫者;在动乱中,他的正直维护了起码的理性和道德底线;他也是准则奖惩的自觉践行者,当发现儿子有不轨行为,同样施以严厉责罚。整部片他始终保持着不温不火的演技,先坚拒交粮后动员全村,训斥儿子白孝文分家卖地及面对鹿子霖的各种挑衅,在得知田小娥怀有白家骨肉有可能使自家绝后的情况下仍下令造镇妖塔,最后眼睁睁地看着鹿三一家人的悲剧上演……
10、其他几位男主演中,郭涛可能因为喜剧电影演得过多有些出戏,段奕宏表现的野性和成泰燊的挣扎都可圈可点。与白嘉轩的正气凛然不同,吴刚扮演的鹿子霖,争强好胜、利欲熏心,吴刚对这个人物的奸诈狡猾拿捏很有分寸,他是电影里唯一一个难以让人产生同情心的人物,他不仅与田小娥有违背伦理的肉体关系,更是想以田小娥为“武器”,去攻击他一直又敬又畏的白嘉轩,最后众族人撺弄鹿子霖当族长等,都证明鹿子霖是货真价实的阴谋家。
11、《白鹿原》画面很美。在一片片漂亮得几无瑕疵的黄金麦浪中,观众被带上了白鹿原这浑厚、重实、神奇的土地。这种干净、大气、绝美的镜头语言一直到影片结束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写意的黄土地、苍凉的牌坊、厚重的画面感与原著的宏大题材相当匹配。片中布景、服饰、调色都是精心制作,那些金黄的麦浪、远处的牌坊组合起来的画面,很壮观。
如何评价白鹿原?
《白鹿原》,90年代中国人的性启蒙读物,曾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先生花6年时间创作的这部50余万字的小说得到了各类褒奖,也承担着种种非议,称得上一部巨大而奇异的史诗级文学作品。
从1992年在《当代》连载至今,《白鹿原》已被改编成多个版本,从秦腔到话剧,再到舞台剧,直至电影。每个版本都展示了其对原著独到的理解,却又往往缺失了原著宏大的世界观和丰满的内容,令人唏嘘不已。
2012年,电影版《白鹿原》问世,虽然承载着原著粉和电影观众的期待,但似乎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注定着“失败”。1.3亿的票房,豆瓣6.2的评分,这些冷冰冰的数据却恰恰成了残酷的佐证。
这部156分钟时长的电影(即使加上被剪掉的54分钟)在逾50万字的原著宏大气场的映衬下显得支离破碎。毕竟以一部电影的当量,想要装载从清末民初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一个甲子的故事情节,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纵然导演王全安努力试图在“规则”内还原原著的宏大故事,但当面对其错综复杂的故事架构,丰满多元的人物性格和关系,能把故事讲完,已经实属不易。
而另一个让电影淡然无味的因素则是原著接近原生态的灰暗与情色。
原著中,陈忠实先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呈现了尖锐的历史政治观和大胆的性爱场面。这在当时的文学评论界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有人认为书中的性爱描写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甚至因此将《白鹿原》与贾平凹先生的《废都》相提并论。
政史观也好,性启蒙也罢,这些尚有节制的描写都符合小说本身的需要,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当这些元素碰上电影这个题材,就会显得棘手,甚至令人“谈虎色变”。
电影是要票房的,千辛万苦、千金散尽拍出的电影,如果不能播,那不是为艺术的牺牲,而是对资源来的浪费。
电影版《白鹿原》遭遇滑铁卢,一时间整个影视界对《白鹿原》这一巨作望而却步,这部作品似乎一夜间被“雪藏”了,直到2015年,电视剧《白鹿原》的立顶。
接手电视剧版《白鹿原》的导演是刘进,名不见经传的他最近一部为人所知的电视剧是2014年的电视剧《一仆二主》,而剧中男主角正是此次饰演白嘉轩的张嘉译。
起初刘进并不愿染指这部难以驾驭的巨著,他说这(《白鹿原》)就是个谁踩谁响的雷,而他坚决不踩这个雷。直到张嘉译看了申捷写的《白鹿原》剧本,感觉非常好,才力邀刘进执导,最终促成这部史诗巨作的问世。
长达85集,主演94位,群演4万多人次,拍摄227天,总投资2.3亿……这些数据或许并不能证明这是部好剧,但至少可以说明剧组想把故事说清楚了。而第一集播出后在豆瓣拿下9.2的高分,也算是对电视剧主创团队工作的肯定。
“吃饱了,喝胀了,和皇上他爸一样了”
电视剧以秦腔特有的粗犷动人一下将观众置身于古朴苍茫的秦地。
画面中一张不加修饰的黄土色褶皱的脸,向我们展示着最原生态的黄土高坡。
而剧情也直入主题,财主家的少爷白嘉轩(张嘉译 饰)用足以换三个姑娘的粮食去提亲,这本是富家少爷下血本的“买卖”,谁料那姑娘是又哭又闹,白嘉轩气不过,摔门而出,提亲之事只得罢了。
富家子弟提亲本是手到擒来的事,为何白嘉轩这般碰壁?
娶了六房媳妇,死了六房
原著中对白嘉轩“娶六房死六房”的原因有着更为露骨的描述,他的第五房媳妇曾这样说:
“他不光是命硬,而且那东西上头长着一个有毒汁的倒钩,把女人的心肺肝花全都捣得稀烂,铁打的女人也招不住捣腾。”
虽然提亲的道路十分坎坷,但老爷子白秉德还是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念坚持要白嘉轩娶一房媳妇,哪怕用一年的收成也得换个媳妇回来传宗接代。
拆房也得娶媳妇
而后白嘉轩在提亲的路上捡到一个昏倒在雪地里的姑娘。
后来在鹿子霖的父亲鹿泰桓的寿宴上,这捡来的姑娘替被当做笑柄、受了窝囊气的白嘉轩挡了酒,挽回了颜面。
而白嘉轩对这姑娘的回应则是娶她回家。这姑娘叫仙草(秦海璐 饰),白嘉轩的第七房媳妇。
这就是西北男女之间表达感情的方式,含蓄又直接。
刘进是个完美主义者,这从堪比电影的画面质感就可见一斑。
天苍苍野茫茫的原上风光
古风质朴的祠堂和牌坊
油画质感的演员脸庞
甚至一碗油泼面,也拍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味道。
认真是会传染的,导演的认真也同样体现在整个剧组。
因为演的是农民,剧组要求演员自带农民本色,演员不仅需要提前一个月进驻陕西农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还要体验农活。电视剧开拍时,每个人都晒黑了一个色度,也瘦了十来斤。
为了让演员身上的服装符合农民的身份,剧组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为服装做旧,使其散发出泥土气息。
说回演员角色,视帝张嘉译此次出演剧中主角白嘉轩。
身为陕西人的张嘉译对《白鹿原》这部小说很熟悉,加上他只要愿意就能扮演任何人的演技,观众所要做的就是静静观摩张嘉译如何把白嘉轩仁义和决绝的双重性格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陈忠实先生笔下的白嘉轩是一个地道的儒家思想实践者,在他身上几乎承受着传统文化的全部负荷。这位识字不多、一生敬恭桑梓、服田力穑的族长,虽然没有从理论上系统地接受过儒家思想的教育,却把“仁、义、礼、智、信”完全融合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典范行为为村民树起了一个楷模。
但是,以仁立身并不等于凡事谦和、忍让,在遇到触犯宗族的伦理规矩的人和事时,白嘉轩却表现出绝对的冷酷与倔拗,他拒绝让携小女人回家的黑娃入祠堂,并非只是“不是居家过日子的货”的关心,更在于名不正、言不顺,他不顾妻母的反对和族内老者、鹿子霖的跪谏,痛打通奸的的孝文,因为他违背了族规,辱没了先人。如果以冷先生说的“你比我还冷”来解读白嘉轩的话未免肤浅,我更倾向于把他理解为讲求原则、坚持己见而不为旁人所动。如此理解,冷也是修身的一大境界。
秦海璐饰演白嘉轩的第七任媳妇,仙草。
原著开篇交代“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前六任的死并没有让仙草产生恐惧,她没有步她们的后尘,反而为白嘉轩生育了四个子女,打破了“魔咒”。
电影版《白鹿原》剧照
如果说王全安硬生生把电影版《白鹿原》拍成了《田小娥乱伦史》,而无视了仙草这一重要角色,那这次刘进算是为原著和仙草“报仇”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秦海璐产后接的第一部戏,为此,她足足减了30斤。
鹿子霖的饰演者是何冰。
讲真,当看到何冰出演这个角色时,很多人是服气的。他太适合演这种既善良又狡猾的小鸡贼。说话举止间,神形俱现。
剧中一个比较出人意料的角色是李沁饰演的田小娥。
原著中的田小娥属于传统女性与新型女性之间的过渡女性。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天性就不是个安分的女人,可以说她的堕落引发了白鹿原的灾难。
在李少红版《红楼梦》中饰演少年薛宝钗而为观众熟知的李沁,如何(能否)把田小娥之一复杂的人物形象立体地演绎出来,这或许是观众最想一睹为快的。期待她的表现。
虽然避开了《人民的名义》的浪头,却赶上了《欢乐颂2》的档期,这部电视剧版《白鹿原》运气确实有点背。相比老少皆宜的《欢乐颂2》,题材相对沉重的《白鹿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小众剧”,制作的精良,立意的深刻,剧情的跌宕,这些原本是好作品的自带属性,却不能完整的得到观众的认可。观众要的似乎只是轻松一刻,打发时间。
不管《白鹿原》的收视如何,一部好的作品,总是需要有人赞扬和支持的。这不仅是为了一部电视剧本身,更为了中国电视剧产业的良性发展。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