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早的一座人工水库,河北保存最深的古城

时间:2022-09-14 06:49:15阅读:138
河北张家口有一个怀来县,这个小城在古代是著名的军事要塞,有“北门锁钥”之称,不过,现在的怀来县城不是原来的怀来古城了,怀来县城是搬迁新建的,原来的怀来古城几十年前就淹没在水中了,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见…

河北张家口有一个怀来县,这个小城在古代是著名的军事要塞,有“北门锁钥”之称,不过,现在的怀来县城不是原来的怀来古城了,怀来县城是搬迁新建的,原来的怀来古城几十年前就淹没在水中了,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见证历史变迁,没多少人记得了。

怀来县境内有一个官厅水库,位于怀来县和北京延庆县之间,距北京105公里,以前这里有个官厅村,水库因以官厅命名。官厅水库于1951年10月动工,1954年5月竣工,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这个水库在上世纪曾经为北京供应饮用水,是北京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怀来城位于官厅水库卧牛山,这里原本是一片良田沃野,1951年,因修建官厅水库被淹,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沉没于水下,怀来县城迁到20多公里外的沙城镇。曾经的怀来古城大部分沉没于官厅湖下,许多人来官厅水库游玩,不知道水下有一座古城。

未修水库之前卧牛山下的怀来城是个著名的塞北古镇,自古就是怀来县治所在地,在历史上曾有过闪光的一页,当年慈禧太后西逃进怀来城避难,《怀来县志》有过明确记载。由于经过怀来县的永定河经常泛滥,威胁着京津地区安全,为了根除水患,国家在这里修建了官厅水库,怀来城在地图上消失了。

《怀来县志》称:“怀来虽区区百里,而西屏宣镇,东蔽居庸,北当枪竿、滴水崖之冲,南护白羊、镇边城之险,前代列戍屯兵,视为重镇”。

怀来之名来自辽代,辽太宗年间为西京道大同府,元代时为著名驿站,明朝时改为怀来卫,辖沙城堡城、土木堡城、榆林堡城,清朝康熙三十二年改怀来卫为怀来县。几百年来,怀来城多次发生战争,但古城均未遭到破坏,清朝年间曾有过三次大修,至1949年旧城依旧保存完好。

1951年修建官厅水库,怀来县城迁移到了沙城镇,现在的一代人都不清楚怀来古城的原貌了,只有少数老一代人还记得古城的原貌。如今怀来城留给世人的,只有官厅水库卧牛山上怀来城的断壁残垣,一道城墙依山势蜿蜒而上,附近还有泰山庙、观音庙。

八一电影制片厂怀来摄影基地与卧牛山近在咫尺,这里是怀来古城东门遗址,留下来的土长城、旧城门、老民居、土窑洞这些实景适合拍影视剧,在这拍摄了《铁道游击队》、《高粱红了》、《中国兄弟连》、《挺进大西南》、《渡江战役》、《为了新中国前进》、《大决战》等几百部影视剧。

已经消失的怀来古城,还能看到它的样子吗?怀来新建了一个古城景点,一个从荒地建造起来的仿古建筑,就是复原怀来城的样子,突出历史特色风貌,供游客参观,至于感觉怎么样,有人说好有人吐槽,现代仿古建筑就那个样,看多了没意思。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座人工水库,河北保存最深的古城

我国唯一的水下长城,淹没40年却依旧保存完好,你知道在哪里吗?

只要说到长城,我们脑海里似乎只会出现北京的万里长城,毕竟作为一项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关注度自然是非常高的,近些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这座桥受到了海内外游客的喜爱,但其实我国可不止这一条长城,我国水下还有一条长城,也是我国唯一的水下长城,只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这条长城就位于唐山市迁西县地潘家口水库,这条长城名叫喜峰口长城,这个长城的一部分已经被埋于水下,所有也被称之为水下长城。这条长城虽然现在并不知名,但在古代也是非常重要的区域,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呢,在战争时期,这条长城也担起了保卫家园的责任,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条长城。

这条长城被埋与水下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依旧保存完好,很多人都曾来到这里想要探秘水下沉,拍摄记录这一条水下长城的壮观,从他们传回来的影像中我们能看到这条长城保存的还是非常完整的,和陆地上的那部分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好在陆地上还裸露着一部分,还能让人知道他的存在。

这条长城的四周被山包围,周边环境非常的优美,算是一个典型的山水风景区了,看着远处层次不齐的山峰,眼前一片宁静的湖水,在微风吹过的时候荡起湖面波光粼粼,而站在这条长城上上感受这样的美景,那种心情是那么的舒爽,难怪会被称之为是“塞外小桂林”。

虽然近些年旅游行业很是发达,这里也成为了一处旅游景点,但来到这里的人大多是来看这里的风景的,基本上不会注意到这座桥,而且这个景点的知名度也并不是很高,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这里。如果你来到这里旅游,一定要看看这座宏伟的长城,虽然已经有一部分被埋与水下,但一点都没有影响到它的威武壮观。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座人工水库,河北保存最深的古城

有哪些因蓄水而淹没的建筑或遗迹?

白鹤梁是一座天然石梁,长约1600米,宽15米。在梁上有100多幅题刻。在长江涨水时被江水淹没,枯水时显出水面,因此也被看作一座古代水文站。有许多历代文人(黄庭坚、朱熹、王仕祯等人)在此题刻,留下的3万多字真迹,因而被誉为“水下碑林”。因修建三峡工程,三峡库区蓄水达到175米高程时,白鹤梁题刻被全部淹没于水下30多米,不能露出水面。因此2001年中科院葛修润院士提出“无压容器”水下原址保护方案,在原址修建水下博物馆,利用工程压力原理,修建一个内外都有水的无压力保护壳体,游客可以从岸经过水下通道进入博物馆,观赏白鹤梁题刻。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于2009年5月18日正式开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