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是怎么拍摄出来的?,如何拍摄关于奥特曼的照片
自1966年第一部《奥特曼》的拍摄至今已经走过了51个年头,奥特曼伴随着我们许多人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在我们童年的心中有这么一位英雄,他总是在人类遭遇危机时现身与邪恶的怪兽英勇战斗,他总是那么厉害,庞大的怪兽在他面前也显得不堪一击,可可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才发现原来奥特曼和怪兽都只是演员套上皮套后通过特摄制作而成时,也是没有失望的,反而觉得这才更显真实和伟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一张张的老照片和奥特曼的拍摄花絮来了解奥特曼的一个拍摄过程。
说到奥特曼的成功,其营造的巨人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关键,而巨人形象的营造则需要大量的建筑,树木,山川,奥特人偶等模型。当然这也是最费资金的一项,这些模型原材料一般为:木头,石膏,塑料等,其制作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细活,这是要经过多次画图设计经导演认可才最后通过制作而来,特别是里面的飞行器尤为重要,因为出场次数多而且还要加上机械动力,迪迦奥特曼里面的飞燕号,就是经过数月设计反复打磨制作而成的。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人物,初代奥特曼被奥迷们戏称为“硫酸脸”,其脸部崩坏,身上花纹很粗,基本看不出胸肌的特征给奥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鉴于当时的制作条件,又是第一部以奥特巨人形象登场的奥特曼,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随着制作技术的精进和不断的改良,奥特曼的皮套已经非常的完美了。
奥特曼最经典的镜头莫过于变身的过程了,由初代开始,变身场景就是由远及近,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变身画面加入了更多的CG特效,而他们变身方式一般都为光学背景(绿布)加模型,摄影师会利用镜头对奥特模型的拉近,给观众呈现一种奥特曼由远处飞过来的错觉。当然也有类似镜头的运用,你会发现你从来都不会看到她们真真切切的坐在驾驶室在天空飞行,而是频繁的这种镜头切换,(她们拍摄的其实是两个场景,一个是人坐在飞机模型驾驶舱里的画面,一个便是飞机模型在天空飞行的画面)给人营造一种人驾驶飞机在天空飞行击打怪物的假象。其实奥特曼飞行的画面也是运用了类似的拍摄手法,摄影师会让奥特演员借助蹦蹦床跳一下,然后镜头剪辑到飞行状,此时将制作逼真的奥特曼或者怪兽的模型用透明线吊起来,由人操控飞行,是不是有点真假难辨。至于里面的爆炸效果,前期基本都是用一些电路,一串电火花,一台遥控装置来制作的。
相对于昭和时期的奥特兄弟们真枪实干的拍摄手法,现在的新生代可谓大放异彩。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电子化产品的代代更新,不管是摄影机,还是特效软件都有了质的飞跃,这让奥特曼特效场面的实现变得越来越简单且华丽,绿布抠像,CG特效合成这些都已在现在的拍摄过程中成为了常态,圆古公司再也不需要为了节约资本而将奥特曼战怪兽的场景控制在三分钟了。
各位对奥特曼的拍摄过程,还有什么新的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交流。谢谢。
小飞看动漫,有你更精彩
文/小飞
奥特曼是怎么拍摄的
在拍摄大众场面镜头时,会让特技师和替身穿上专门制作的奥特曼的外套和各种怪兽的皮套。建筑场面镜头,在拍摄时运用角度,光线及远近条件进行拍摄。格斗场面镜头包括翻跟斗或者天上飞的镜头,是由特技师和替身先单独完成这些动作。
飞行场面镜头。飞行的场面是先让特技师和替身借助蹦蹦床跳一下。此时是将制作逼真的奥特曼和怪兽人偶用线吊起来,是人操纵飞行的。爆炸场面镜头。在需要爆炸的建筑物上放上小型炸药包。画面中可以看到一个小黑点,需要时,炸药包会落地砰开。
奥特曼简介:
奥特曼系列(日语:ウルトラマンシリーズ),是日本“特摄之神”的圆谷英二导演一手创办的“圆谷制作公司”(円谷プロダクション,原名:圆谷株式会社)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推出的空想特摄系列电视剧、电影、漫画、舞台剧等作品。
以1966年的《奥特Q》为首,自同年刚播出的《奥特曼》开始,建立了“巨大英雄与怪兽对战”的模式。中国台湾早期则有《飞天超空人》《大超人》《银河飞超人》《超人战士》等译名,后来受中国香港的影响也曾经一度用过《咸蛋超人》的译名。
《奥特曼》是怎么拍摄出来的?
在早期的奥特曼的拍摄中,飞行的时候都是抠的,演员穿着皮套在凳子上摆飞行造型,再后期配上天空的画面。后来才逐渐使用吊威亚。
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奥特曼的打斗场景都是靠手完成的。
在《艾克斯奥特曼》的第一集中,那些迪玛伽在城市里破坏街头的镜头,其实是工作人员在破坏街道楼房的迷你模型。迪玛伽一边走路一边爆破,这样就可以达到电视剧里的破坏城市的形象。
因为演员们的努力和剧组们的创意,所以才能为我们创造出一部又一部的经典。奥特曼的一个皮套演员曾经说,“又累又辛苦,但是一想到孩子们模仿的奥特曼动作来自自己,就有了一种责任感,就会想着一定要把最好的奥特曼带给孩子。”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