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的扶贫精神,山海情相关扶贫故事
1月11日,《山海情》在京举办媒体看片会,抢鲜观看了前两集剧情,先一步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感受宁夏西海固人民的乐观与可爱,一起见证他们脱贫致富的开端。
此外,导演孔笙、孙墨龙,制片人侯鸿亮,领衔主演黄轩,特别出演黄觉,主演热依扎、黄尧、白宇帆、尤勇智,演员韩丹桐等剧组主创及演员也现身看片会,与媒体朋友们一同分享观影感受,交流创作心得与拍摄感悟。
以细节绘深情塑造鲜活平凡人物
《山海情》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故事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讲起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让西海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动员他们从山里头搬到银川附近的平原,发展生产,再建新家园。但是,他们移民搬迁的目的地玉泉营,并非一片已建成的乐园,而是一块等待乡亲们自己去开荒拓土、从零建设的新家园,而这也正是涌泉村吊庄户集体“潜逃”回村的关键所在。
由黄轩饰演的基层干部马得福从农校毕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回家乡涌泉村里“逃跑”的吊庄户。“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蚊子都能把人给吃了”,“饿得直吐酸水”……剧中涌泉村村民们这些五花八门的拒绝移民搬迁的理由,让观众们感受到这项工作的艰难,直呼“心疼”马得福。
“除了观众印象中的扶贫主题,这部剧想表达更多,它能让你边笑边流泪……”这是现场大多数人达成的“观后共识”,《山海情》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不仅仅是在阐述一个地区的物质发展、精神发展历程,还聚焦放大了其中“人”的故事。“我真的要向这些兢兢业业的基层扶贫干部致敬”,正如黄轩所言,从苦口婆心地劝返吊庄户、帮助村民完成“吊庄移民”工作,到软磨硬泡给移民村通电,再到之后东西协作扶贫政策出台后,带领村民们共同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为了早日兑现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诺,马得福的道路走得艰难而坚定,他永远在一个个困难中,永远在为别人解决问题,什么事都得管,什么苦都得往自己的肚子里咽,但这样一个纯粹、积极、一心扑在脱贫致富工作上的人,正是现实中很多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
与马得福这个“当地人”不同,黄觉在剧中饰演了一位从福建来宁夏扶贫的菌草专家,给闽宁当地村民带来了一条科学种菇的致富新出路。出演福建专家需要用福建普通话讲出很多大段的专业术语台词,“开始我觉得我拿不下来,准备时间太短了,但想了想还是咬着牙硬着头皮去了,没想到这是近年来让我印象最深刻、最享受的剧组”,此外,黄觉还坦言,这一次自己在戏里真切地看到了扶贫有多不容易。虽然前两集中凌教授还未亮相,但已收获了观众的巨大期待。
热依扎所饰演的李水花,原本与马得福青梅竹马,却被父亲“卖”到邻村,丈夫意外残疾后,她独自一人撑起了整个家。正如水花饰演者热依扎所说,水花内心坚定乐观,永远笑对生活和未知,她不仅展现了如水般柔柔地不断向上涌动的女性力量,也代表了一种希望,预示着整个闽宁镇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相较于水花和得福两个较为成熟的青年人,麦苗和得宝这对少年伙伴虽显稚嫩,但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却更为大胆,更有冲劲。马得福的弟弟马得宝,是几个小伙伴中的领导者,年轻气盛有勇有谋,从策划逃村时给小伙伴们清晰地分工,到挨着父亲的鞭子仍喊着“想要走出去”,到与麦苗一家在移民新区重逢时有条不紊地忙前忙后,再到带着丢了工作的小伙伴进程谋职时的坚定果断,他身上都透露出超越年龄的担当与智慧。而作为“逃村小队”中除水花外的唯一小姑娘,白麦苗的直言快语、干净的笑脸,以及登上火车后眼神里对兰州拉面、西安羊肉泡馍的期待和对远方的向往等细节,不仅表现出她对得宝的信赖,更塑造了她硬朗独立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就像其饰演者黄尧说的,敢于走出去,愿意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想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创新世界的麦苗和得宝也代表了现实生活中一大批在家乡建设中敢闯敢干的有为青年形象。不管是白宇帆还是黄尧,两位年轻演员都直言在这一次的角色塑造过程中,不仅从角色本身优秀的品质中汲取了养分,也如剧中的小伙伴一样,共同成长,收获了一段印象深刻的友谊。
当然,除了积极尝试新生活的年轻人外,村民中占比更多的其实是不愿离家的“吊庄困难户”,这其中当属尤勇智饰演的李大有“表现突出”。从带着首批吊村户逃跑开始,不管是在得福面前“耍赖”喊着“不去不去就不去”,还是移民新区面对通电难时的煽风点火,作为村里长辈代表性人物的大有叔,成为了移民区每项工作中最大的“刺头”。也许是因为同属一代人,演员尤勇智坦言自己在塑造李大有的过程中感触很深“我们拍摄环境非常艰苦,一点点呈现了从没有树到有树,从地窝子到土坯房、砖房,一步一步是怎么过来的。特别感谢《山海情》的“主厨”孔笙导演,给我们做了一桌好菜,我们都是整个《山海情》当中的一个元素,我拍了30年戏,觉得今年的夏天真的很幸福。”李大有身上那一点农民的狡猾和小自私虽为得福发了不少难,但也为剧情增添了不少“笑料”,这个典型的西北农民在移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配合、不积极背后,实则表达了他这一辈人对脱贫致富的强烈期盼。
以真实动人心主创团队再叙意难忘
《山海情》由高满堂任剧本策划,王三毛、未夕、小倔、磊子、邱玉洁、列那编剧,孔笙、孙墨龙执导,侯鸿亮任制片人,黄轩领衔主演,张嘉益、闫妮、黄觉、姚晨、陶红、王凯特别出演,热依扎、黄尧、白宇帆、尤勇智、胡明、姜冠南、王莎莎、韩丹桐等主演,郭京飞、祖峰、白宇、郎月婷友情出演。创作团队配合演技派演员阵容,赋予了这部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主义内核。镜头中的《山海情》处处离不开一个“真”,而来到看片会现场的主创成员们也和大家分享了真实的创作经历。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阻碍了剧本的创作、下沉式采访筹备以及进棚搭景等前期筹备工作的进度,“整个过程感觉就像是在跑步,所有人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孔笙和孙墨龙导演说“太难了”是源自他们对《山海情》的重视和对观众的责任,在如此紧张的条件下,依旧高标准、严要求地保证“正午品质”的主创团队,收获了现场所有人自发的掌声与认可。
剧中,为了脱贫致富,以马得福为代表的全体扶贫干部和闽宁村新移民们一起“关关难过关关过”,而剧外的全体主创成员也为了故事的最好呈现,在自然环境极度恶劣的西北大地上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拍摄现场最初的时候,甚至连棵让演职人员可以以纳凉的树都没有”,如黄轩所言,“从地窝子到土胚房”既是闽宁村的成绩,也是《山海情》主创团队的突破。
初为人母的热依扎,因为新身份带来的未知和焦虑,和正值哺乳期的身体不便,让她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也多了一份除恶劣自然环境外的艰难。“感谢她教我该如何做母亲”,热依扎在看片会现场说自己被李水花治愈时真情流露:“水花这个人物给了我很多力量,要永远带着笑容去面对前方的生活不确定性。”
身为西北人,黄轩感激《山海情》帮自己“圆梦”;尤勇智说杀青时的黄轩大哭了一场,而自己也因为不舍恍惚了很久;“我是山东人,要学讲方言对我压力很大”,青年演员韩丹桐不仅突破形象,塑造出朴素善良的基层村干部娟子,更是在“方言老师”黄轩的帮助下,“恶补”出了一口流利的陕北话,至今提起在剧组的那段回忆,她依旧满眼不舍……演员突破固话的形象和表演,与角色近乎“合二为一”的深度融合,正是让观众得以通过《山海情》感受真实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仅整个剧组扎根宁夏,演员们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沉浸式体验当地生活,感受剧情氛围,《山海情》还从语言这一关键点入手,打造出不一样的真实感。“创作和筹备时,我们捕捉到当年一个真实的情况,福建人来了以后听不懂当地话,当地人也听不懂福建话,所以他们最初就是要过一个语言关……”孔笙导演之所以坚持以方言形式最终呈现出故事,是希望《山海情》能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让观众更笃定地相信在戏剧背后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当我们生活进入西海固地区后,对方言的感受就更强烈,那一方人就是如此,他们的性格、喜怒哀乐就是这样。也由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音’,我们参考了宁夏和西安等各地方言,组合形成了剧中的泛西北话,福建方言采用的是福建普通话”。在此基础上,制片人侯鸿亮还补充道,为了很多不看字幕的电视观众、一些老年观众等更多类型观众的观影需求,主创团队另准备了普通话版本,由于普通话配音时间紧张只有10天左右,呈现上留下了一定遗憾,但剧组和创作团队依然力求品质呈现,努力让剧集兼顾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三重标准的基础上,实现艺术性和传播性的平衡。
1月12日,电视剧《山海情》将正式开播,每晚19:30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黄金档播出,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会员22:00跟播卫视,非会员次日22:00更新。
来源: 北青网
9.4分收官的《山海情》:在平凡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山海情》收官,豆瓣评分高达9.4分;戳心、动情、耐品,是观众在弹幕上自发给出的评价。一部“扶贫”题材电视剧竟能破壁破圈引发全年龄层观众的追剧热潮,这对当下现实题材主题剧的创作具有值得讨论的标杆意义。
生活显影,夯实现实的厚度
毋庸讳言,主题剧创作容易形成用艺术图解主题的套路,造成主题与故事的游离,影响观众的接受。《山海情》关乎“扶贫”这一重大主题,但观众却没有感觉自己在看“扶贫剧”,“剧”本身的艺术魅力让“扶贫”这一主题成为了潜藏在其中的后景,而生活自身则浮出了水面。
让主题“隐形”,从而让生活自己展开对主题的说明,是《山海情》给人的突出印象。也就是说,故事虽然被置于国家东西部协作扶贫攻坚的政策环境中,但电视剧并没有采用通常依靠外部人物和动力来推动叙事,相反整个故事的展开都建立在村民从西海固到玉泉营、闽宁镇,从涌泉村到金滩村历史命运的变化中。从一开始吊庄移民政策实施遭遇的困难,到依靠福建对口帮扶输出劳动力和寻找到养菇产业,再到行政区划转移导致闽宁镇诸多新问题的解决,观众看到的是在这块贫瘠土地上艰难讨生活的人们,是如何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依靠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摆脱贫穷的全过程。
电视剧没有强行创设过多的离奇情节,也没有塑造任何全能的扶贫英雄,甚至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主角和配角的明确区分。剧中矛盾冲突都来自现实生活本身,许多人物本身也有生活原型。如凌一农教授的原型是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的菌草研究专家林占熺,剧中凌教授为打消菇民种植怕亏损的疑虑,说出“赚钱归你,亏了我赔”的承诺,林占熺在现实中也说过。
由于有丰厚的生活基础,电视剧摆脱了以苦煽情和以喜避实的两种常见创作取向,以一种正剧的艺术样态深入细腻地讲述了一段西海固人自己的“内生”故事,让农民成为主体与观众的生活经验相互激活,造就了主题剧中可贵的别样风景。
细节可感,增强故事的密度
如果说深入生活给《山海情》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基础,那么丰富可感的细节则让该剧形成了一种高品质电视剧独特的质感。
电视剧营造了西海固和戈壁滩独特的地理空间,为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封闭干旱的涌泉村,飞沙走石的金滩村,黄土垒砌的简陋房屋,尘土飞扬的小学操场,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故事规定的时空环境中。而随着故事的展开,土坯房变成了砖房,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小汽车,破旧的衣服也换成了洋气的西服。同时,在这些环境中还有相应的时代细节来丰富支撑,如马得福报到时玉泉营吊庄办公室墙上的海吉县和宁安县的地图,储水的水窖,送海吉县女工赴福建打工的汽车车牌(宁D属固原),闽宁村奠基的日期等,都和现实实际完全一致。
电视剧除了在大的环境细节上颇为考究之外,在具体环节上也体现出“细节控”的追求,这突出体现在人物的服饰妆容和行为细节上。在该剧的前半段,由于处于多风沙的环境中,我们看到所有人物的破旧衣服上几乎都沾满了黄土沙尘;由于缺水缺蔬菜,嘴唇干裂面色黝黑成为村民的普遍样子,没有一个白净的面孔;甚至得宝给麦苗信封上的地址059户与之前吊庄移民登记表上的签字画押都是一致的。
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为一个水窖,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就把女儿嫁了;马喊水鞭打得宝时用泥浆水沾鞭子……种种细节对西海固地区的贫困境况进行了生动还原。而陈金山第一次与马得福相遇时的鸡同鸭讲,在风沙中劝得福时因吃沙而频繁吐口水和捋头发,李大有脱鞋砸儿子时扬起的灰尘和半截不同颜色的小腿等,也都和具体环境和时代严丝合缝。
丰富可感的细节增强了电视剧的信息密度,形成了高度可信的故事场域和朴实的艺术质感。而时空环境的物理转换与故事世界的艺术推进、人物精神世界的无形升华又形成一种同构关系,从而给予观众一种沉浸式的艺术观赏氛围,体现出电视剧艺术创作的手工匠心所能带来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表演入微,挖掘人物的深度
电视剧始终是人的艺术,是电视剧的生命之所在。而角色自身的生命则要由演员来具体赋予。因此,演员能否在生活基础和细节支撑下开掘人物的心灵深度,塑造出典型人物形象,是电视剧与观众共情的核心。《山海情》并非通常意义上有明确主角的电视剧,而是随着剧情的进展形成不同阶段的故事主体。但由于演员阵容的强大和演技的突出,反而为观众塑造出了众多让人称道的人物。
祖峰饰演的白老师甚至都不是剧中的重要角色,但却用他精湛的演技给观众奉献了一个可亲的父亲和可爱的老师形象。在送别女儿和劝返打工学生以及带领学生合唱的两段戏中,祖峰通过恰到好处的表情动作,在举手投足之间把一个对女儿有愧疚又爱得深的爸爸,一个把学生当孩子还要忍受误解的校长的无奈和坚韧演绎得荡气回肠,看哭了观众。
黄觉饰演的凌一农教授也让他一洗长期以来在观众心中形成的文艺片男主角的刻板印象,把一个倾心为民、诚恳率真、脾气火爆的专家刻在观众心里。热依扎饰演的水花,朴实善良聪明敢干但却遭受生活的折磨。漂亮没有成为她的包袱,反而成就了极具反差的人物效果。在种菇的重头戏中,年轻演员白宇帆饰演的得宝和黄轩饰演的得福也可圈可点。当菇棚里长出了第一茬蘑菇的时候,在兄弟俩用手和眼睛抚摸蘑菇的动作中,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甚至形成了和兄弟俩一起“云养菇”的进程式收看。
其余人物的表演也各具特色。尤勇智把事事都要三思、处处都想占便宜、得了好处就嘚瑟但关键时候不含糊的大有叔塑造得有血有肉;张嘉益、郭京飞、姚晨、闫妮等人饰演的角色,虽然是故事的外围,但也都各有自己的人格特点。马喊水对村子的情况熟悉在心,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儿子们的事业;陈金山点子多敢想敢干足智多谋,才能逼迫凌教授教村民种菇;吴月娟和杨县长作为福建援宁和宁夏当地的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
这些演员卸下了偶像包袱,抛开了颜值管理,全情投入到这些黄土地上的人物内心深处,以细腻入微的表演塑造了一批充满泥土味儿的荧屏形象。有了这些饱满的人物,电视剧就有了情感温度,观众也才能与通过他们所传达的道德人格、思想观念和时代精神进行认同。
价值升华,体现时代的高度
主题剧当然有明确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但如何让它们走进观众的心中却并非易事。《山海情》在激活观众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电视剧的艺术创意让价值升华,在和观众情感的相互激荡中实现价值传递。
剧名就颇有意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创作者价值传达的一种理念。山和海,分别代表了东西协作扶贫的两方:宁夏和福建。虽然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让双方走到了一起,但真正牵动他们的,还是对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的深情。这样,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宏大追求、东西协作扶贫的使命责任就转换成具体可感的人物命运。
这首先是得宝得福两兄弟的命运。得宝从因家里穷读不起书试图离家出走,到中间从新疆回来种菇致富,再到后半段干工程发财与心上人麦苗结婚;哥哥得福则因父亲抓阄让自己读书吃了公家粮,但却失去了心上人水花,于是致力于吊庄移民事业,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自己也家庭圆满。两兄弟的人生跌宕与国家扶贫攻坚的历史进程相互递进,形成一种同频共振的紧密关系。观众从兄弟俩的人生境遇中自然能体会到国家发展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这也是涌泉村和闽宁镇村民的命运。从一开始抵制吊庄移民,到后来主动移民搬迁,从家徒四壁食难果腹到福建打工盖新房种蘑菇脱贫致富,以大有叔为代表的村民从生活的实际改变中体会到了究竟是什么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其精神世界也得到了冲刷和革命。而白校长的坚持与遭遇,也形象地说明了脱贫不仅仅关乎赚钱,还是一个与读书无用论等落后观念长期斗争的历史过程。
这还是陈金山、凌教授、杨县长、张书记等领导干部的命运。他们是扶贫攻坚的执行者和推动力。他们将自己的智慧、才情与青春热血奉献给了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事业,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再确认。当凌教授离开金滩村的时候,村民们对他依依不舍的送别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他不过是要再赴新疆开始另一段同样的旅程。
在这些平凡人物的身上,时代的高度便耀目可见。党的领导,国家发展,东西扶贫,父女情,兄弟义,男女爱,都在历史叙事中升华成为现实价值,让电视剧情理交融,入眼入心。
《山海情》被赞近年来口碑最好的农村剧,它是如何做到这么成功的?
《山海情》这部剧的成功,原因在于选材接地气、演员选拔优秀、剧情紧凑不拖沓。在选材方面,《山海情》是一部扶贫攻坚剧,这个选材可以说真的很用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是这一年的一个关键词,是一个热词。脱贫题材的剧,也不是没有上演过,但是以前的剧大多让人觉得空泛无味,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山海情》的热播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测。
正常这类题材的剧,年轻人是不喜欢看的,但是《山海情》该剧不仅吸引了很多上了年纪的观众,而且也吸引了像九零后这样的大批年轻观众的青睐。从这部当中,我们不仅从中看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艰辛发展史,也看到了每一类为当地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的不易,真正的让我们感受到脱贫攻坚的不易。
这部剧在演员的选拔上,真的是非常用心了,让人感觉娱乐圈的老戏骨都找来了,每一个演员的演技都没话说。这部剧当中塑造的角色,都让人觉得真实,例如黄轩饰演的有韧性的基层干部马得福,在自己的脱贫攻坚岗位上,一个困难接一个困难,但是每一个困难都不放弃的去解决。张嘉益饰演的有传统智慧和领导力的村长马喊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西北老农的圆滑,也看到了一位老父亲对自己儿子的培养的过程艰辛和不易,对自己儿子的事业的支持。还有郭京飞饰演的幽默真诚的援宁干部陈金山,将一心为民的形象刻画的入股三分……这样的角色真的数不胜数,就连里面的配角,都会让你觉得真实。
《山海情》真的是2021年开年来影视剧一个很好地开头彩,这部剧真正的让我们看到了扶贫干部的工作的艰难,看到了西北人民的生活的艰辛,让观众感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成果,致敬了时代楷模。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是由无数的脱贫攻坚的劳动人民们创造的,我们要向那些无数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们致敬,事实也证明了,影视剧创造者只要扎根生活、贴近人民,就能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主旋律作品,交出了一份致敬时代和人民的答卷。 我们希望向山海情真样的良心剧、好剧、时代主题剧,能够多多上映。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