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视杀青,2020年十大影视公司筹备剧集一览
新京报讯(记者 武芝)当行业内各方面风险尚未出清时,影视行业进入寒冬期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融资困难,库存难清,新戏难开是影视行业目前面临的三大困难。也有一些剧组在压力之下选择开机拍摄,但普遍拍摄速度加快。新京报记者统计2018年11月-2019年1月杀青的部分剧集,发现有50%以上的剧拍摄周期为平均1-2天拍1集。新京报记者采访业内人士,透视影视行业内的拍摄规律以及寒冬期的破局之道。
以下图表请横屏观看。
行业现状 剧组分2-3个组拍,拍摄效率提升
据编剧汪海林对新京报记者回忆,“在国产剧集数普遍为20集的年代,一般一部剧的拍摄周期是两个多月的时间。”当然也有因为技术不成熟等各种原因拍了6年(1982年-1988年)才拍摄完成的25集电视剧《西游记》,已经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之作。此外,汪海林还谈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电视剧,跟拍电影的进度比较接近,一部90分钟的电影正常拍摄20-30天,电视剧1集拍摄7-15天。”
近几年,国产剧肉眼可见的集数越来越长,从普遍30集到40集直到现在很多剧都拍60集起跳,“现在电视剧的拍摄周期一般都是三四个月,这跟港台的摄制人员来到内地(大陆)之后,引进了港台的统筹制度有关,以前拍摄的事情由制片主任来管,现在有专业的人做统筹,可以将演员和场景的时间利用最大化,使得拍摄效率大大提升,拍摄周期变短。”汪海林如是说。
拍摄效率提升之后的电视剧(或网剧)剧组,一般情况下都是A、B两个组同时开拍,有时还会分出C组拍一些空镜和过场戏。分组是根据剧本中场景和人物关系来分配,由专业的统筹下通告单,把所有场景的利用率和演员签给剧组的有效时长利用起来,提高工作效率。据汪海林跟新京报记者描述,现在拍电视剧的普遍规律是“两个组加起来差不多1-2天拍1集的量,大概是16篇纸,平均一个组一天拍7-8篇纸,有的戏难拍一些,一天大概拍3-4篇纸。”(拍几篇纸是行业内的惯常用语,意为拍摄几页剧本的内容。)
从表格可以得知,古装剧因为拍摄难度大于都市剧,因此拍摄时长普遍比都市剧长,比如佟梦实、毛晓慧主演的古装剧《新神雕侠侣》平均3.8天拍1集,罗晋、李一桐主演的《鹤唳华亭》平均3.6天拍1集,此外剧组还要转景,由此可见古装剧的拍摄压力较大;在2018年11月-2019年1月杀青的剧集,都市剧的拍摄时长皆为平均1-2天拍摄1集,如陈学冬和黄婷婷主演的《小夜曲》,平均2天拍1集,毕雯珺、孙千主演的《淑女飘飘拳》则是平均3天拍1集。汪海林表示,“现在拍剧普遍都是3天拍1集,因为超期赔偿的费用很高,压缩周期就是在压缩成本。”
据某业内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讲述,有些剧组为了赶进度,会有很多方法来节省时间,比如借位、用替身等,有些时候这些方法是有必要的,但一些需要实打实拍的戏,这样的方法会折损戏剧品质。
暴露问题 集数越来越长,“神剪辑”被观众诟病
一位制片人跟新京报记者讲述,制片统筹是保证科学生产的专业体系,比如“重复进景就是制片的大忌,如果一个景在规定的时间内拍不完,就会涉及很多问题,一是费用的增加;二是沟通协调也很费周折。”因此在拍摄时做好统筹规划可以大大提高拍摄效率。
但是拍摄时在现场不断地发飞页(现场写剧本),就会打乱剧组正常的拍摄统筹规划。据新京报记者了解,有些国产剧之所以被观众诟病,其实在拍摄期就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某著名大IP玄幻剧在开机后剧本还没有写完,剧组一边拍,跟组编剧一边写,导致拍摄现场飞页不断,大量发飞页既让演员没有足够的时间记台词酝酿情绪,也打乱了剧组正常的拍摄统筹计划。还有些剧只有40集的剧本,同时还多次发飞页,最终却可以剪辑出七八十集的剧,必然导致剧集节奏不紧凑,支线过多影响主线剧情,令观众不满。
正如东方卫视中心总监王磊卿在2018年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中的演讲中所说:“电视剧像兰州拉面一样越抻越长,使得电视剧‘龙头烂尾水蛇腰’,损伤了电视剧的艺术魅力,影响了电视剧的可看性,导致观众失望,舆情非议。”
因为现在行业内资金紧张,有些剧组的拍摄压力和场景压力都不小,因此需要赶进度拍摄,分A、B两个组拍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有时电视台的“神剪辑”也会损害剧集的品质和口碑,湖南卫视因为“神剪辑”经常被观众吐槽,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经常一集只有二三十分钟,前3至5分钟还是上一集的末尾,导致剧情拖沓冗长,被观众诟病。
但也有一些网剧制作精良,拍摄用心,例如《古董局中局》的道具和画面品质就被观众称赞,该剧2017年7月23日开机,12月14日杀青,共拍了144天,全剧共36集,平均4天拍1集,在现如今的国产剧生产流程中,已经算“慢工出细活”,此前导演五百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详细阐述了剧中道具制作的用心,“玉佛头”在开机前就埋到了地下在土里沁着,为了更接近真实。
爱奇艺播出的青春剧《独家记忆》全剧共24集,拍了121天,平均5天拍1集,据制片人朱振华跟新京报记者讲述拍摄过程为,“前10集基本是顺拍,可以让演员的情绪逐步铺垫,也可以边拍边剪,给剪辑预留了很多时间。”
现如今电视剧生产制作周期加快,压缩周期就是压缩成本,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在成熟的剧本、演员演技有保障、摄制组专业水准在线的前提下,制作出高质量的剧集,是每一位影视从业者都应该做到的事。
新京报记者 武芝 编辑 佟娜 校对 赵琳
影视寒冬中无戏可拍的明星们,现在都在干什么?
由于一些原因,现在的影视正处于寒冬,很多的明星面临着无戏可拍的局面。据业内人士透露,有些明星转行做直播带货,也能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卖出货物,赚到一些钱。有些明星成为了外卖员,比如说曾经TVB的签约艺人敖嘉年。
内娱很多的艺人在成名之后就会搞一些副业,比如说开火锅店或者奶茶店,而港圈的艺人就只会专注于演艺事业,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副业。若没有戏拍的话,就真的是没有了收入。比较出名的明星还能够接一些代言,这样能赚一些钱。而一些小明星就只能进行转行了,根本不能依靠拍戏或者唱跳舞台来养活自己。有一些不怎么知名的演员就转行成为了模特或者签约的主播,进行带货或者拍一些服装的照片,也能养家糊口。毕竟明星的颜值和身材都是比较出众的,还是能够靠这些东西吃饭的,不可能真的把自己给饿死。
电影院也受到了疫情防控的制约,动不动就会关门,一些已经拍好的电影也会推迟上映的时间。比如说清明节的时候,本来有电影会上映,由于电影院关门也没有上映,将上映的新线推到了五一。也希望五一的时候情况能够转好一点,这样才能让观众看到新的电影,也能让消费者可以出去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不过有些地方的疫情并不是特别的严重,所以也是可以拍戏的,但是也要做好疫情防控,不能让意外的情况出现。有些小剧组已经破产了,根本就接不到戏,即使拍好了也是没有办法的大荧屏上映的,除非是一些网剧。
这样的情况肯定不会持续很久的时间,网友也要对未来的情况有信心,终将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拍电影的时候最忌讳什么事情?
一忌“七扭八歪”。如果我们拍出来的画面水平线不水平,垂直线不垂直,画面中的人或物向一边倾倒,这种“七扭八歪”的画面,非常难看。有些记者习惯于用肩膀作摄像机的水平线,因为人的肩膀是大约15°的斜面而不是平面,所以靠肩膀找水平的办法是不可靠的,必须要用寻像器的边框来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正面构图时,大部分景物的水平线可以和寻像器的横框平行;但采用斜侧面构图时,物体水平线往往与寻像器的边框形成“夹角”,这时,就不能依靠物体自身的水平线,而要借助于物体的垂直线来与寻像器的竖边框平行,从而获得水平的效果。
二忌“面壁思过”。当对画面中的人物采用侧面构图或斜侧面构图时,人物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性——或者面向左边画框边缘,或者面向右边画框边缘。如果人物目光向右,而头部的位置又贴近右边画框,空白留在左方,就好象是一个人正在“面壁思过”。
当画面中的人物目光面向一侧时,把画面中较大的空白安排在人物目光的前方,视觉上就比较舒服,相反把较大的空白留在人物脑后,把人物的视线堵死了,使人感到难受。
三忌“横线切脖”。拍摄人物时,不注意处理背景中的横线——如地平线、水平面、电线、墙裙线、物品横向的轮廊线,往往会使背景中的横线处于人物脖子的位置,造成“横线切脖”。
避免“横线切脖”的办法是改变机位高度。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如果把横线安排在人物头部或头部之上,看起来也不太舒服。
四忌“顶天立地”。有些电视画面中的人物全景,头部紧顶着画框上沿,脚紧蹬着画框下沿;有些建筑物上下两条轮廊线紧挨着画框上下沿,挤得满满实实,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
在拍摄全景时要考虑在主体的四周留有适当的空白,避免“顶天立地”,以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
五忌“缺边少沿”。“缺边少沿”是指拍摄中景和全景时,主体应该保留的轮廊线被挤出画面之外。有的会场全景,会标两头各挤出一两个字;有的人物不是缺一只耳朵就是没有额头;有的建筑物本来是按全景景别取景,却是“缺边少沿”,全景不全。
拍摄中景和全景“缺边少沿”与近景、特写只反映人物或景物的局部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全景,“缺边少沿”就不成其为全景。因此,构图应充分注意主体在画面中的外轮廊线,以防止“缺边少沿”。
六忌“顾此失彼”。我们常常可以在屏幕上见到这样的中、近景画面:会议主席台上的三、四位领导同志,靠画框左右边的两个人往往是“半拉身子半拉脸”。这种“顾此失彼”的画面,是由于记者在摄影构图时只顾了中间的拍摄对象,忽视了旁边的人物。
克服“顾此失彼”,要求记者在构图时应恰当安排好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同时兼顾两旁的人物,把他(她)们或是安排在画内,或是安排在画外,绝不能把两旁的人物都“劈开对半”。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