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中怎么塑造人物,如何正确的打造人设
我有一个习惯,每次进入一个新环境,总会把自己身上的“标签”从头到尾更换一遍。十年前,我在上海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工作。那时候,我给自己的标签是“职业化”、“自律”、“轻奢”和“冷峻”,这些标签很符合我当时工作的调性,也跟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同频共振。之后我来到北京,从事与戏剧创作有关的工作,于是,我更换了这些标签,将它们变成“梦想主义”、“浪漫”、“洒脱”和“幽默”。
这些标签,会让我产生一种极大的认同感,让我对自己所做的事充满信心。更能让我在新环境中很快的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全新的工作和人际关系。
《鹦鹉螺》杂志有一篇报道说:在学生考试之前,跟他们说,我相信你们都是诚实的人——给学生贴上“诚实人”的标签,考试的作弊率就会显著下降。
可见,认同感的作用真的很强大。
事实上,用贴标签这种方式制造认同感,是一种早已被商界广泛利用的影响力工具。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很早就提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两种思维模式。你可能会提出,这种贴标签的方式,很容易把人固化,让人固定在一种思维模式里无法成长。也可能会说,贴标签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在如今自媒体时代的加速下,会无限强化认同感,造成党同伐异,不顾事实本质,只认同类的结果。
但是,对于已经从戏剧事创作六个年头的我来说,贴标签,是一种十分好用的增强个人风格,塑造个性化形象的工具。后来我从事自媒体写作,更是因熟练的使用人设定位而受益良多。
事实上,贴标签,在戏剧思维中被称作“人设”。
本文就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如何利用戏剧思维,打造人设,而不至于落入“固定思维”和“党同伐异”的怪圈:
l 什么是戏剧思维中的人物设定?l 为什么要利用戏剧思维打造人设?l 如何用戏剧思维建立自己的人设?
提起人设,你会想起什么?
衣着、外貌?
行为、举止?
还是阴阳怪气的语气,飘忽不定的眼神?
当然,这些都可以算在人设之内,但人设真正的定义是:“你在别人心中的定位”
请注意,这里要强调的,是你在别人“心中”的定位,而不是“眼中”的定位。我们可以通过外貌和衣着把自己定位在别人的眼中,通过行为举止让大家记住你,通过语气和眼神把自己的形象深刻在别人的脑海中。
但是,无论你给出多少信息,这都是表层信息,是碎片化的信息流。
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谁都无法判断。
可怕的是,这样的信息越多、越复杂、越凌乱,你的定位就会越模糊,越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对方想听到的,并不是这些信息,而是在这些信息中是否有能让他们感到信任的东西。
牛津赛德商学院的瑞秋·波茨曼说过:“信任就是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
人们为什么会跨过这座桥,愿意去信任你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信息融入到戏剧中,也就是所谓的在戏剧思维指导下,创造人物设定。
举个例子:
我的一个同事,去一家公司面试,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面试官让他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他说了以下的话:“某某某,28岁,从某某大学毕业后,在影视公司工作五年,做过三部电视剧的项目策划,写过四五部电影剧本,以制片人的身份带队前往内蒙拍摄,做事认真负责,性格逗比,热爱运动,喜欢美食……”
这些没有太多关联的词组,虽然都是简单明了的“标签”,也都是事实,但却形成一种冰冷的语言阵列,它们之间毫无逻辑关系,根本无法形成一个立体的观感,也无法告诉别人你到底是谁?更没法让别人产生信任。
如果用戏剧思维来处理这些“标签”,会产生另外一种效果。
了解了这位同事的过往经历之后,我帮他做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介绍:
“一年前,我带领剧组在内蒙古拍摄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我是影视制作专业出身,对制片流程相当熟悉,也有许多制片经验,所以很快就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方案,自认为万无一失,并着手实施,大量的资金投入进来,队伍浩浩荡荡的出发。出发前,一个初出茅庐的制片助理向我提出了质疑,希望我重新制定日程规划。我当然不服气,一个刚入行的小子,怎么可能给我挑出错呢?直到我带队进入内蒙,拍摄不到一个月,就遇到了巨大的难题——天气。原来,那个向我提出质疑的小子,刚好是内蒙人,他对草原的天气情况十分了解,而我却对此一无所知。后来,我就有了一个外号——“天气预报”,因为从那以后,我对天气会异常敏感,不管到哪里工作,都会找当地人详细的了解天气情况。这件事让我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再有把握的事儿,我都会听听别人的意见,哪怕这个人是刚入行一天的新人。”
同事将这个故事讲给面试官后,得到的反馈是“面试官笑了”。这说明,他得到了面试官的信任。
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中的反映出的几层意义:
l 首先,28岁的他已经拥有独立制片的能力,并带队前往内蒙拍戏,这说明他的专业能力很强,并不是一个制片小白。l 其次,从他的外号中可以看出,他所带领的团队气氛很好。l 最后,他是一个能够积极吸取教训,并积极改正的人。你看。一个好故事,等于一出完美的戏剧,能够把这些碎片化,没有逻辑的标签整合在一起,通过起承转合的故事规律,就能制造出一个十分生动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产生一种信任感。
这就是戏剧思维的力量。
说完了戏剧思维中的“人设”和普通“贴标签”的区别,接下来,我们说说为什么要利用戏剧思维来打造自媒体的人设。
戏剧故事讲述行为从人类历史的初期就已经开始,我们在山洞里生活的智人祖先,在几万年前就开始了戏剧故事的讲述这项历经万年的活动。时至今日,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在戏剧故事的驯化下成为了故事生物,脑海中早已经储存了无数的人物和情节。
无论你遇到谁,都会不自觉的去给他“贴标签”,然后通过戏剧故事,把这些标签联系在一起,形成你对他的完整印象,事实上,我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与人建立联系的。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自媒体行业,希望通过自己创作的内容,更多的链接他人,链接世界。其实,自媒体的本质:就是利用内容,建立人与人的链接。
既然是人与人的链接,就缺少不了戏剧,缺少不了人设的打造。
如果你是一个自媒体从业者,你一定要知道,戏剧思维下的人设的打造,必须从最初就融入到你的每一篇文章。
不管你是御姐范,还是可爱萌,是精明世故,还是沉稳老练。你都要做到,让观众或者读者能够在读你文章第一句话,看到你视频的第一秒钟,就清楚的感受到你强烈的个人风格。
戏剧化人设的打造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行文,在选题上也应该有所突出。你的选题应该是符合你整个人的调性,符合你的审美和语言系统。
当然,自媒体从业者都知道“垂直领域”这个词,大家可能会把垂直领域和人设混为一谈,甚至会忘记自己的人设,只在一个领域之中锤炼知识。
其实,垂直领域深耕的是知识结构,越稳定,越能带来爆炸式的效果;但人设的建立却应该是动态的,就像戏剧中的人物需要成长我们的人设也需要成长。
喜欢戏剧的人都应该知道,戏剧中角色最打动人心的时候,就是他们身份翻转,打破标签的时刻,这一刻,被我们成为弧光时刻。
这种成长,需要跟你的读者、粉丝一起进行。体现在文章中,就是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态度和角度。这种变化,一定要让粉丝们了解,让大家看到,一个不断变化和成长的你。这样打造出来的人设,才更加生动、立体,更能让粉丝感同身受。
以我为例。
我个人写新媒体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打造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我的人设建立和知识系统建立两部分。其中,人设的建立,对我更加重要。
一年下来,我可能写了100篇关于讲戏剧的文章,输出了一个完整的戏剧思维模型。但是,相比而言,我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更重要。
而看到我的这种变化,体会我变化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我每一次跟大家分享困难和纠结时,大家跟我一同战斗的经历。这一切,从整体上完成了一次人物的塑造。
并且让这个人物深入到粉丝内心,成为他们为止付出过心血的朋友。
因为,他们,也在戏剧中。
至于我现在的头条号,虽然粉丝数不多,但用心经营是我的核心工作。
除了日常更文,我还会将自己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犯的错误,或者自己在创作失误后的深刻反省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我记得有一次,我发了一条“停更通知”,告诉大家因为创作质量问题,点击量一直不高,可能是大家不喜欢我的内容,所以决定停更反省。
结果,当时只有两百粉丝的我,获得了1.8万的点击,和许多点赞留言。
受宠若惊的同时,让我感受到,与大家一起成长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公众演讲人和培训师安尼特·西蒙斯是将戏剧思维运用到商业领域的先行者,他出版的《故事思维》这本书中提到了多种经典戏剧模型,我从中总结出一套“人设打造法”,熟练掌握运用,便能成功打造出一套完整的人设系统。
第一步:搜集标签,告诉别人“我是谁”
我是谁?这是安尼特·西蒙斯首推的第一类戏剧模型,西蒙斯他在书中说“当你想影响一些人时,对方脑子里总是会最先冒出一个问题,这个人是谁啊?你只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能赢的对方的信任。”
其实这一步并不复杂,你首先需要掌握心理学上的大五人格理论。
大五人格(TheBigFive)理论是西方心理学界公认的人格特质模型。
以下是一张完整的大五人格图表,根据上面给出的标签,选出你认为最符合自己的就可以了。
选出适合你的人设标签,接下来就是发挥你创造力的时候,你需要用一个真实可靠的戏剧,将这些标签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标准的戏剧模板。
信任感是自媒体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曾担任Uber公司领导力和战略部门高级副总裁的弗朗西斯·弗雷认为,信任有3个关键要素:真实性、逻辑严谨和同理心。
如果你感觉到对方很真实,对方的逻辑严谨或者对方在用同理心和你沟通,你就更有可能会相信地方。
所以,请记住,一定要讲亲身经历的戏剧,切忌为了强行将标签链接,而编造假戏剧。如果你觉得标签很难进入戏剧,只能说明,你的标签选择的不准确。
第二步:打碎标签,告诉大家“我将成为谁”
人天生有警惕心。西蒙斯说“在初次跟陌生人沟通的时候,他们最在意的不是你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只在意你是否在骗他们。”
所以,不要隐藏你的目标,直白的告诉读者,你现在的标签只是暂时的你,而你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更好的你,说出你的榜样,树立你的目标。
此处用的方法是罗伯特·麦基教授在《故事》里提到的“人物弧光”理论:人物要在他所属的戏剧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光,让我们看到,戏剧开始时的那个任务经历过一番宣布择战斗和高潮之后,来到故事结尾时,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
人设在故事中发生彻头彻尾的变化,是观众最孜孜以求的看到的戏剧核心。如果在你的整个自媒体历程中,让读者见证你的变化,甚至参与到你变化的过程中。那么,你就赢得了他们的心。
这里也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在纸上写下你之前在大五人格里选择的标签的反义词,如果这些词是你希望成为的目标,那么就努力成为他吧。
精彩的人设需要变化,而变化最精彩的方式,就是一百八十度的翻转。
第三步:行动,告诉大家“我将如何改变”
只有承诺,没有行动,会丧失粉丝对你的信任。制订一套着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并将其呈现到粉丝面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但是,我们都知道,计划好制定,执行难。这里给大家介绍一套将戏剧思维植入其中的行动力工具——WOOP法。帮助大家高效的部署和执行计划。
W——wish,愿望
O——outcome,结果
O——obstacle,障碍
P——plan,计划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得先有一个愿望作为动力。就像每个戏剧的主人公都需要一个目标一样,你得把自己想象成戏剧人物,将自己的愿望公之于众,并信誓旦旦的宣誓自己要向着目标进发。这是让你没有回头的余地,将还未实现的目标公布,是一种倒逼机制,会让你定制懒惰,付出努力。
愿望毕竟有些虚无,比如你的愿望是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但这种愿望根本没法确定终点,你可以一直追寻,但一直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所以,你需要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成为一个自媒体大V,影响至少一百万粉丝,达成这个目标,你就幸福了。好,这就是一个明确的结果。
之后是障碍,这是戏剧最精彩的部分。我们看戏剧,看电影,看的就是冲突和障碍。所以,你需要明确行动过程中的每一个障碍,并将其与粉丝分享,寻求帮助。让粉丝充分感受到你遇到的困难,你们一起筹谋划策,对抗障碍,准备大干一场。
最后是计划,有了前面三个步骤,你的计划制定将更为高效和合理。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突破障碍的每一个阶段,都将心路历程分享出来。让粉丝成为你的剧中人,让粉丝和你一起突破,一起成长。
总结一下:
灵活的运用“戏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自媒体时代找准自己的人设,并通过带有“人物弧光”的发展型人设理论,让粉丝与我们一起成长,成为我们的剧中人。
建立人设,要掌握三种戏剧模型:我是谁?我将成为谁?我将如何改变?并运用行动力工具——WOOP法,让我们更高效的部署和执行计划。
如何打造自己的职场人设
先说学习感悟,最重要的职场人设就是感恩。其实不仅仅是职场,让别人清楚的知道你是个有恩必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别人就会愿意帮你,因为帮你就是帮自己,谁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可能是当下,可能是年纪大了,甚至可能是为子孙后代计。山东人最大的优点和弱点是同一件事,内敛。尤其是在感恩这件事上,你是一个懂感恩的人,要说出来,让别人知道,要在小事上表现出来,让别人确认。如果你当前没有能力通过行动去展示有恩必报,然后又羞于言语,别人就会认为帮你没什么价值,得不到回报,那除非你能力很强,别人会有求于你,否则,你很难持续得到无条件的帮助。以下正文:
人设,就是人物设定,包括年龄、职业、出身。这个词来自文学、戏剧领域,但职场人设和文学戏剧上的人设还不一样。职场人设是你准备呈现给职场上其他人的面貌和待人接物的方式。这个人设是可以设置的,还可以随着职业生涯的进步加以调整,比如换工作、转行等,甚至可以有很大的改动。
职场人设和你本身的性格特点有关系,但不完全相同。职场人设是由你的性格特点决定的,一个内向细致的人很难扮演豪爽大方的人,所以如果你本身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就可以给自己筹划一个做事体贴周到的人设。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演戏给别人看吗?这不是虚伪吗?
当然不是。
有句老话,叫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思是认识一个人,要通过时间来确认。但在现代职场上,我们经不起三年五载的等待、磨合,你应该尽快让领导、盟友、中立同事甚至对手,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少是你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
打造你自己的职场人设,会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进步方向和行事指南,也会让你周围的人尽快找到和你的相处之道。不要让别人猜你会如何行事,你要用职场人设明着表达出来。
关于职场人设的四个常见问题
一个健康的职场人,人设相当明确,在新的同事加入的时候稍微强调一下,新同事就知道怎么跟你相处了。
比如《水浒传》里李逵的人设就是“俺没有脑子,只听宋江哥哥的”,新的副总卢俊义加入时,李逵只要强调这一句就已经足够了。
但也有的人一上来就把自己的职场人设打造错了,这就会特别麻烦。我有一位年轻的朋友C,刚工作第二年,跟我说:
我的同事都说我很凶,说我有一股狠劲,这是怎么回事?
这位朋友是个非常和气的人,对朋友甚至有些迁就,为什么会在职场上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我给了她一个方法,让她每天说话的时候留意,如果说出“我是一个如何如何的人”,就把这句话记下来,下星期我们看看她的记事本,复盘一下她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个星期下来,她记了这么几句话:
“我这人不轻易发火……”
“我脾气这么好的一个人都……”
“我不是那种由着我男朋友的人……”
“我这个人就这样,要不就不做,要做就把事做好。”
“我是特别注重生活的一个人,我觉得工作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
她看着这些记录也惊呆了,她评价自己的时候,用了大量的负面词汇。
还有一条朋友圈,我是偶尔看见的,半夜她发了一条:“有些人不要太过分,别觉得我好说话就一而再再而三……让你一次……”说到这,我要特别提醒你,千万不要用朋友圈去怼同事。
C到底错在哪里,主要有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自我评价过于随意。
“我是一个xxxx的人”这个句式不可以随便说,这就是在对别人发布你的人设。用这个句式时,用词一定要精挑细选。
你可以说自己拥有什么样的特质,比如“我喜欢好吃的”,但不应该说“我这人是个吃货”。
现实中如果别人听到你做这样的自我评价,会竖起耳朵,并在心里给你打上这个标签。如果你随便评价自己,那么你就要承受标签所带来的一切影响。
第二个问题,把自己和负面词汇连接。
“我这人不轻易发火”,是在强调“我很能忍耐,但你已经激怒我了。”只要你在评价自己,就不要和负面的词汇、表达挂钩。正确的表达是:“我的性格很温和了。”
而且,“我这人脾气已经很好了”也不行,好脾气的暗示是,再好也是有脾气的。不要把自己和负面词汇连接,中间有表示否定的词也不行。
第三个问题,最好只用简单句描绘自己。
你仔细听C还说了这句话,平时在生活中你也一定经常听见别人说:“我这人,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其实她要表达的意思是“我想把事情做好。”
“要不就不做”,北京人管这叫“话佐料”,可能是为了表达形式上的工整,其实这是容易引发误会的废话。尤其是领导下命令,你来一句“要不就不做”,领导得琢磨半天。所以能用一句话直接说清楚的,就不要说别的信息。正确的表达就是“我很想把这件事情做好。”
第四个问题,不说工作之外的事。
C还说了一句“工作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这是一个绝对的真理,但在工作场合说这句话,除非你是老板才行。
在职场上不要发布跟工作无关的人设,如果你上班三天,全公司就都了解了你的婚恋观、感情观,那么领导还敢重用你吗?
三步打造你的职场人设
传递错误的人设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怎么找到正确的人设,就要因人而异了。
我一个朋友M就曾经问过我,“你觉得我应该挑选一个什么样的人设?”
我告诉他:
人设这件事必须自己选,别人帮你树立一个和你性格不符合的人设,你又真的朝那个方向努力,就会特别痛苦。
现实中这种事很多见,明明是一个话不多心思重的下属,领导非要“你得变开朗一些”,最后这个下属总觉得自己辜负了领导期待。
那怎么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的人设呢?
第一步,写下你认可和喜欢的特质。
我让M写下来“你期待变成什么样的人”。
M第二天给了我一大堆词汇:“忠诚勇敢、有责任感、细心周到、尊重秩序、帮助他人、开朗幽默……”
第二步,挑选别人最容易跟你合作的那个特质。
我对M说:“作为朋友,我觉得这些词你都符合,但是太复杂的人设,别人是记不住的。”你在一段时间当中(至少12个月内),就只能强调自己的一个特质。M想了想,觉得大家认可、自己也得意的,就是“细心周到”。
第三步,努力活成你选中的样子。
人设的发布可不仅仅是,告诉同事“我是个细心周到的人”这么简单。这句话更多的作用,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像期待中的样子。
从离开单位的时候检查门窗设备,到观察同事的身体、发型变化,你一旦开始用“细心周到”来要求自己,就会发现世界变得富有细节。同样,如果你发布自己的人设是“乐观开朗”,你就能把一切不利的局面解读出正面的意义。
基本人设:服从与感恩
当然,在你努力强调的人设之前,还有两个基本人设,也是你在领导面前需要经常强调的:一个是服从,一个是感恩。
第一,服从。
手底下的人,首先得听话,好用。领导可能还关注你的其他人设,比如喜欢学习,但服从是第一位的。即使你带了团队了,对自己的领导还是要反复强调服从。
当然别硬头硬脑地去跟领导说“我这人就是特别听话”,太呆了。但是换成下面这些话,就会好很多。
“把事情做成才是最重要的。”
“我这就去。”
“已经办好了。”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话说给下属听,也能表现出你作为领导的效率和决断。
第二,感恩。
只会服从,你永远只是个“手下”,要想变成“人才”,人设里一定要强调“有恩必报”。
从工作角度来说,一个领导应该为公司提拔能力最强的人。但是从领导个人利益看,提拔一个“有恩必报”的人,可能是更好的选择。领导个人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并不完全一样,尤其如果公司规模足够大,两者利益可能完全不同。
不只是领导,盟友和中立同事都愿意帮有恩必报的人。但表达“我是个有恩必报的人”可以艺术一点。
我有个朋友,他张嘴就会说:“我这人就这样,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话太愣了,有仇报仇是负面表达,完全不该提。你只要说“我特别记得别人的好”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表达方式,是直接用感激的口吻去提及某人对自己好,我们在第7讲“如何称赞他人”中提到过。如果大家经常听见你表达对别人的感恩,你得到新的帮助就要容易得多。因为你每次表达都向听者强调:“我希望你也来帮我,做我的朋友”,“我这个人有恩必报”。
服从和感恩都要藏在你想要发布的人设之后,如果你是职场新人,可以暂时不发布自己的独特人设,可以只强调服从和感恩。从你开始表达服从和感恩的那一刻起,你会发现你和别人的关系会逐渐改善、缓和。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给你讲了如何打造自己的人设。
人设要求精,不要求多,越精准,越能让更多的人记住你。有了这么一个基础,未来可以针对个别人再深度展开。
思考题
我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如果有人帮了你一个小忙,每次都要当众夸耀这事,你应该如何应对呢?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答案。
下一讲,我们来看看职场上面对欺凌,你该怎么办,我们下一讲见。
参考答案
赶紧把话接过来,与其让对方炫耀,不如让自己感恩。
简单叙述对方帮助自己的事迹,称赞对方的古道热肠,表示自己会永远记得,表达“同事之间这样互相帮助,我们公司这个大家庭真温暖”的意思。
这期间,要有耐心,要微笑,不要有一丝的不耐烦。
人物塑造的技巧
好的人物塑造要求作者在每一个阶段都仔细思考。你要好好设计自己的人物,不要流于俗套,要让作品富于人性。
构思作品的时候,要精确地考虑每个人物的特点。之后动笔写时,要决定选取哪个叙事视角,即读者将会从哪个人物的视角去了解故事。
塑造人物要“形”“神”统一对人物的描写,不仅要求把描写对象的外部特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来, 而且要把描写对象的内在神采揭示出来。
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目的就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内在底蕴。 所以,应选择那些最传神的外部形态进行描写。 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成功地描绘出人物的外部特征,并能“以形传神”地透过人物的外形描写,极为鲜明地揭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人物内心世界。
无论小说、剧本还是游戏,都是靠人来推动故事和情节的发展,人物塑造都是写作的核心。就会很顺利地引出了下一个剧情,转移了读者的注意,来到场景的高潮,同时开始设置下一个场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