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吕芳结局,大明王朝1566 嘉靖对吕芳的情感
《大明王朝1566》这部书,是我入坑刘和平小说的第一部,不仅是2007年首播的电视剧收获得高分好评,看到原著更是让我对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思想深度佩服至极。
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以掌印太监吕芳抱着一坛四十年的陈酿花雕,一大早就瞒着嘉靖私下去到内阁首辅严嵩府上,与内阁次辅徐阶组成的“三人会议”商量海瑞审出的惊天大案一事。
本已结案的浙江新安江“毁堤淹田”一事所造成的九个县四十万人受灾,如今因海瑞的上马而重新审出的供词所牵涉到的严嵩的儿子严世藩,甚至牵涉到了正在前方与倭寇激战的胡宗宪,这便是天大的事情了。不仅涉及严党贪腐,更涉及国家安危与前方军心的问题。
嘉靖的“天下”有以严嵩为首的“严党”,以徐阶、张居正为首的“裕王派”,还有吕芳、杨金水这类的只忠于嘉靖的“保皇派”。
如今“三派”之首便因海瑞审出的“雷霆供词”一事相聚于严嵩府上。
掌印太监吕芳跟嘉靖四十年了,这就代表吕芳是从嘉靖坐上皇位那天开始就跟在了他身边,内阁首辅严嵩把持朝政也二十多年了,说他把持朝政,因为背后说他最多的便是这八个字“阻断言路,否隔君臣”。
已八十高龄的严嵩每日依旧是早上五点多起床,穿戴整齐,备好轿子去往嘉靖所在的西苑,来到内阁值房等着嘉靖的随时召唤。
今日一如往常,吕芳却在此时抱着一坛嘉靖元年窖藏的花雕赶来,徐阶也被他匆忙派人叫来,三个此时正会坐于厅内,虽然严嵩已吃过了早点,但桌上依然摆着四荤四素和一笼热腾腾的小笼包招待客人。三个面前摆的餐具也是一双象牙筷,一只元朝官窑的蓝釉酒杯,一个南宋官窑的青釉碟子。
吕芳并未事先说明来意,而是先起身给严嵩倒了满满一杯花雕酒,又给徐阶倒了半杯,给自己倒了半杯,然后再慢慢悠悠地拉起家常:
“这坛酒是嘉靖元年的窖藏,皇上就是那年入继大统,咱家也是那年开始跟着皇上,一眨眼四十年了。皇上这四十年不容易呀,严阁老这二十年也不容易呀,徐阁老入阁晚些,也有十来年了吧,都不容易。至于咱家,皇上身边一个奴才而已,就不足论了。我们三人虽然职分不同,可喝的都是皇上的酒,是苦是甜,是甘是涩,嘴上不说肠子知道。”
吕芳拉完家常便将自己面前的半杯酒推到徐阶面前,说“两个半杯加起来就是满杯,徐阁老与严阁老也打个平手”。为什么吕芳不直接给徐阶倒个满杯,而要把自己的半杯推过去才凑成满杯呢?这是吕芳做了掌印太监四十年的城府与说话的艺术。
吕芳说自己马上喝半杯的资格都快没有了,然后才直入正题,说此行是瞒着皇上来的,拿出昨夜浙江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海瑞审郑泌昌、何茂才的供词。供词里两人说出是受严世藩的指使毁堤淹田并通倭,还牵扯到了江南织造局兼浙江市舶司总管太监杨金水,这位吕芳最喜欢的“儿子”。
这一案审出的便牵涉到眼前的这三家了:严嵩、吕芳和徐阶,他们都是“背后的人”。
杨金水疯了,正在被押解回京,审出的供词里所说的受严世藩指使又拿不出证据,说证据烧了,又牵涉到胡宗宪早已结案斩了证人的案子,此刻又在前方翻供,这一下又会让正在东南打倭寇的胡宗宪牵连其中,此案变得越来越复杂,再深入不再事关内阁首辅,还有嘉靖的儿子裕王与前方战事、浙江领土问题了。
“裕王派”属于“倒严”的清流,严党把持朝政致使国库亏空严重,唯有“改稻为桑”,以桑织出的丝绸远销海外,才能换来更多的银子弥补国库亏空,用他们捅下的娄子让浙江百姓们买单受罪。
“改稻为桑”便意味着家家无粮可收,看似为种桑出卖人力以换取更多的工钱,但这种无自家粮安稳的生活无法让百姓们心安,更何况当时朝廷的言令已经不具备可靠性,百姓们衣食无着,谁敢冒险?
百姓不改严党便想着法儿强行改,怎么改?毁堤淹田,贱价迫使农民卖地种桑。
已长成青苗的地瞬间被淹,农民今年注定是颗粒无收,看似天灾,实为人祸。地卖与不卖,价钱一压再压,农民陷入两难。
徐阶作为“倒严派”,派出海瑞审此案的目的,就是要将此事牵扯出背后的严党,然后将严嵩一派彻底打败,让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的严党下台,“清流派”上台。但是后来证明,哪有什么清流,不过都是一派倒下,另一派兴起,一派接替一派,轮回循环而已,此为“封建大弊”,没有严党,还有徐党、李党、王党……
吕芳此次秘密前来的“三人会盟”,让徐阶不得不怀疑是嘉靖下的一步“暗棋”,怀疑的不仅是严党,还有他徐阶与裕王,利用此案搅乱朝局与前方军事,这是大的立场与心机问题,万万不被嘉靖所容忍的,于是徐阶必须表明海瑞重审此案所牵扯的态度。
徐阶立马表明立场说,海瑞审出来的这份供词没有负责主审官的签名,不能因为这份“不正常”的供词而影响了胡宗宪前方的战事,牵涉到皇上身边的吕公公和杨金水,当然,在面对内阁首辅严嵩,也只能说不能牵涉到他的儿子严世藩,供词当然不能上呈皇上,这正是吕公公此番来想听见的结果,也是他相约“三人会盟”以倒酒开启话题的目的。
等着徐阶表完态,吕公公端起自己那半杯酒倒入徐阶的酒杯中,半杯变成了满杯,跟严嵩一样都是满杯,吕公公表达了他此番“倒酒”的深意:
“二位阁老都是家大业大五福全归的人,咱家没有家,认了好些干儿子都是假的。杨金水已经在押往京师的路上,到京后皇上就会审他,那时咱家只怕连空杯子都没得端了。可大明朝眼下不能没有严阁老,也不能没有徐阁老。只要二位阁老和衷共济,天下就乱不了。二位阁老就算不为了自己的身家,为了皇上为了大明朝难道还不愿意喝下这杯酒吗?这几日宫里的坎我去过,说什么也得保住二位阁老。还望二位阁老这几日谁都不要见,你们不发话,底下的人就不敢闹腾!”
吕公公对嘉靖的忠心,天地可鉴,嘉靖清楚吕公公对自己的忠诚与宅心仁厚,所以他才会借陈洪的手去铲除他想铲除的人,陈洪也只能作为嘉靖的一颗“狠棋”,他保吕芳,利用陈洪,只是因为只有陈洪的那股狠劲儿才能做到吕公公做不到的事。
吕芳曾对他下面的人说过:“无论谁来逼你们,你们都不要理睬,都要好好地活着。为了朝局。该死的有些已经死了,有些立马要死。不该死的就不能死。”
所以,他和装疯三年的杨金水最后得以善终,嘉靖看似贬了他们去给太祖爷守陵,实际上是在保全他们的一片赤诚忠心,让他俩好好过下半生,再也不用伴君如伴虎,不用受朝廷的血雨腥风。
吕芳四十年来所积累下的“伴君智慧”总结出一句话就是他说的:“做官要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吕芳作为嘉靖身边最贴心最信任的人,四十年的风雨历程,阴晴难料,这样能够功成身退的人并不多,他之所以会将两位内阁背后的明争暗斗摊开在桌面上来坦白地说出来,这种“智慧”是吕芳的高明,意思是说,无论你们严党和裕王派如何在背地里斗得死去活来,只为将一方彻底打倒,但摆在明面上来讲,大家依然现在还是只有一个“天下”,那就是嘉靖,只有为嘉靖着想,不要让他为难,那么大家都好过,但若让嘉靖这个一手遮天的人皇都难做了,那么吃亏的还是大家,严党不能,裕王也不能,这种封建皇权的“皇恩浩荡”,也真正指明了刘和平写《大明王朝1566》的真正含义:弱势文化属性永远无法承载一个强势文化的政治经济。
封建的皇权思想,是一切以皇帝的喜怒哀乐为中心的国家进行时,就是一种期望救主的文化,这个“救世主”只能是大众求于一人,万民生死基于一人大权之下,决定一生命运的只有自己的功过,皇帝的好恶。
《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能成为高分经典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它的这种披露封建弱势文化属性的大弊,也正是海瑞对嘉靖死谏的那两次所痛批的重点,才是真正全书意义上的升华:“设百官如家奴,视国库如私产,以一人之心夺万民之心,无一举与民休养生息。以致上奢下贪,耗尽民财,天下不治,民生困苦。我大明朝如再以天下奉一人,便亡国有日,天下必反!”
大明王朝中,嘉靖提到的"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吕芳真的不知道吗?
不管是小说还是剧里,吕方都不知道。
展开来说就是,最后,嘉靖希望这一轮的结果是:公开的部分他不知道奏折的内容,使得本案不深挖、不扩大,两边修好,这一次交锋就此罢休;实际上又知道奏折内容从容布局。
简介
吕方只做了前一部分,既是是因为私心、也是对嘉靖的忠心,内庭——太监集团和嘉靖——是他一直在回护,奏折里的涉及到太监们和嘉靖的事绝对不能上称(上称了千斤都压不住)不能当公案判决,只能内庭内部处理,所以他说等审了杨金水他半杯酒都喝不了了。
其实喝酒也是非常巧妙的方式,看原文就知道他是怎么一步一步通过酒这个由头引导徐阶这种老狐狸说话的,但是奈何太祖故事殷鉴在前,两个大佬书读了太多会错意,加之嘉靖平日就喜欢天恩难测那一套,两边就更加要想办法对付,斗得反而更白热化了。
《大明王朝》吕芳向来忠心,为什么面对海瑞供词不汇报嘉靖帝,却去见严嵩?
海瑞刚正不阿,不顾谭伦和赵贞吉的劝阻和锦衣卫的威胁,硬是把何茂才牵扯到皇上的供词递交到了朝廷。
上次海瑞递交供词后,嘉靖帝已经下令对巾帽局、尚衣监和织工局进行查办。作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吕芳,显然这段时间并不好过,天刚蒙蒙亮,他就冲没有及时吹掉灯的小太监们发飙。
随后,就见到了这封供词,那么接下来,他为什么瞒着嘉靖帝去见严嵩呢?
一、
吕芳不明白浙江到底在干什么,他认为是严嵩和徐阶把战场搬到了浙江,导致现在司礼监被将了军。
这时候陈洪也火上浇油,说着他们这么干,无外乎想要我们这五颗人头,况且现在宫里正在清算:
“大不了宫里这十来万人,都砍了头呗!”
关于明朝皇宫有十万人的记载,其实是有争议的,康熙帝讲过,明朝太监和宫女有十万人,因为供应饭食照顾不到,日有饿死者。显然这是刻意抹黑明朝,他们还说过张献忠在四川屠杀了一亿人呢,毕竟明朝的财政一直是大问题,更不可能养这么多宫女太监。
即使真有这么多太监,可想而知,明皇宫一共才9000多间房,按照十万人的住法,一间就要住十个人,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明朝建立之初太监只有百来号人:
“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足百人。”
即使到了嘉靖时期,也不可能过万,明朝历史不可信,但清朝历史可信,清朝一代,最多的时候,太监不过二千多人,宫女三千多人,包括侍卫三千多人,再三宫六院所有人都加上,估计最多两万人。
陈洪这样说,放在剧中,是衬托明皇宫人员及花销之大,为后来的海瑞死谏做铺垫。但放在这个档口,其实还是故意恶心吕芳,谁让你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呢,谁让杨金水是你干儿子呢?
石公公也蹦出来说话,大体意思是国库还空着,胡宗宪还在打仗,郑泌昌何茂才已经被追究了,为什么还要扯上毁堤淹田,还要扯上井上十四郎,到底想干嘛?
二、
后来陈洪上台后,是把石公公当心腹用的,派去守内阁,显然司礼监五大太监,也是分帮派的。
其他的太监只会发牢骚,真正得拿主意的还得靠吕芳:
“现在置气已经晚了,这样的供词,万不能给主子呈上去,你们说该怎么办吧?”
刚才还蹦着脚骂街的太监一个个都哑巴了,一句话说得好,表态是不要本钱的,而出主意,日后可要担干系的。
这时候就能看出黄锦的重要性了,他虽然没能出个好主意,但是顺着吕芳的话讲了把奏折递给嘉靖帝,可能引发的后果。
难怪吕芳平时喊黄锦为“锦儿”,关键就在这里:
“他们这些个家大业大的,还不如你一个没家的晓事啊。”
吕芳真难,其他的事他倒不怎么在意,真正在意的是毁堤淹田的事,别忘了当初他还安慰杨金水呢:
“你也是为宫里好,难得是你不隐瞒,这便是最大的忠,一两个县嘛,皇上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
这件事不上秤没事,上了秤就不是忠不忠的问题了,而是嘉靖帝的脸面问题,这事跟司礼监有关,吕芳难逃其咎。
这还仅仅是吕芳这里为难,真正难办的是牵扯到了胡宗宪,毕竟案子是他结的,这时候还在打仗,嘉靖帝该怎么办?处理胡宗宪,那么东南不保,不处理胡宗宪,淹死了那么多人,真相大白于天下,那么大明朝的尊严何在?
三、
权衡利弊之后,吕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先让黄锦去给嘉靖帝修脚,越久越好,最好撑两个时辰,其次,他要带着海瑞和王用汲审的这份供词,拿给严嵩和徐阶看。
随后就喊陈洪为“陈公公”,这也引起了陈洪的敏感神经,一脸谄媚地让吕芳还是叫儿子吧:
“你是首席,平时我得尊着你点,今天我就叫你洪儿吧!”
陈洪接到的任务是马上给赵贞吉写急递,问他是何居心,竟然把这么份供词交上来,马上重审。
陈洪就是坏,他心中是既激动又兴奋,看不出一点大难临头的样子:
“倘若干爹到时没回来,皇上问起这个事,儿子怎么回话?”
吕芳给的答复是,如果真问起来,就把赵贞吉和谭伦审的那份供词给嘉靖帝,再问别的就往吕芳身上推,随后吕芳强调了一句:
“打个招呼,这里的事有一个字透出去,立刻打死!”
海瑞二审何茂才的供词,跟一审何茂才的供词同样递京,吕芳同样去见了两个人,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第一次去见高翰文和芸娘的时候,他是让黄锦明确给嘉靖帝回话,说的就是去见两个人。而这次吕芳出去,却是让大家瞒着嘉靖帝,不要透露自己去见了两个人。
后来为什么嘉靖帝要罚吕芳去建筑工地,不是说吕芳多么罪大恶极,而是因为,他竟然有事瞒着皇上,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四、
吕芳去了严嵩的府上,一同前去的还有徐阶,而严嵩显然已经穿好官服,时刻准备进宫呢。按照剧中的设定,严嵩一年300多天,往往会被嘉靖帝叫到宫中问话,一些国家大事也是这么制定出来。显然严嵩是习惯性的穿朝服,就等着被传进宫呢,所以看到吕芳走后门进来,已经感到了不妙。
吕芳、严嵩、徐阶落座,吕芳先发表了一通言论,大体意思是嘉靖帝不容易,大家都不容易。随后把自己随身携带的花雕酒搬出来,给严嵩倒了满杯,给徐阶和自己倒了半杯。
徐阶聪明,说话滴水不漏:
“严阁老是首辅,朝里的担子都靠他了,我能陪着喝个半杯已是逾份了,可宫里的担子全在吕公公肩上,不应该也只倒半杯?”
吕芳脸色一变,既然这样说,那就把两个半杯都被徐阁老吧,徐阁老吓坏了,就要下跪谢罪。
随后吕芳掏出了那份供词,让徐阶和严嵩都看一看……
严嵩看完首先表态,说实话,杨角风第一遍看剧,还对严嵩的表态异常感动,但回头细细一想,不愧是老狐狸啊:
“上奏吧,真如郑泌昌、何茂才所言,是严世蕃他们叫浙江毁堤淹田,还敢通倭,就应该满门抄斩!”
严嵩之所以敢这样说,其实很简单,之前吕芳考虑到的所有顾虑,严嵩都考虑到了。吕芳敢瞒着皇上来见他,就表明吕芳不敢轻易上奏。其次,这个时间点正是胡宗宪跟倭寇决战的时候,即使上奏,也是嘉靖帝为难,不会自掘坟墓,毁掉严党的。
五、
当然,最重要的是,吕芳就代表皇上,严嵩自然搞不清,这次吕芳前来,会不会就像上次胡宗宪夜访一样,是来试探他的?
有了严嵩的话,吕芳又问徐阶的话,徐阶再想倒严,这时候也不能说啊,只能帮忙洗白:
“证据何在?”
说了这么半天,终于点了题,吕芳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这句话,他要搞明白严嵩和徐阶两派的态度:
“这话说得好,何茂才在口供里扯出严世蕃,又扯出杨金水,问他证据,却说烧了,这显然是在攀扯!”
吕芳先把这份供词给定了性,就是何茂才胡说八道,胡乱攀扯,随后再问徐阶态度,如果皇上让你去彻查,你怎么查?
徐阶只得表态:
“没有证据,谁也无法彻查!”
由此,吕芳此行的目的达到:
首先他要先确认严嵩和徐阶知不知情,确认了不知情;然后直接给何茂才等人定性为攀扯,让大家认同没有证据;随后质问徐阶,你能为了倒严而不顾西南战局吗?徐阶当然不敢承认,这样严世蕃也获救,杨金水也获救;徐阶最终也只能表态再给赵贞吉写信,让他重审此案。
事情圆满解决,吕芳、严嵩、徐阶举杯共饮,为了皇上,同喝皇上这杯酒,共渡难关……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