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历史常识错误,历史剧中的历史错误
一, 三国题材影视剧中,蜀汉政权出现“蜀”字旗
这个绝对是三国题材影视剧中频率最高的错误之一,事实上蜀汉集团军队的军旗上是绝不可能写“蜀”字的,人家的正规国号是汉。
但是后世是史家认为汉朝在汉献帝禅让后已经灭亡,刘备的“汉”本质上只是一个割据政权,所以不能把蜀汉也算做汉朝系统中,故为了区分开将其称为蜀汉。
而在当时呢?当时只有吴国和魏国在贬低季汉政权的时候才会称呼其为“蜀”,表示其只是一个割据政权而不是大汉继承人,但无论如何,蜀汉集团内部是不可能将自己称为蜀的。
二, 活着的人被说谥号
我们熟悉的,关于皇帝的称呼有很多种,有一种大家肯定听过,比如“汉献帝”,“清圣宗”等,于是有些电视剧中就会出现有大臣用这种称呼称皇帝,甚至皇帝用这种称呼自称的情况。
但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这种称呼属于谥号,是死后才有的,活着的时候不可能这么称呼,比如上图,“孝庄”也是谥号,孝庄太后不可能这么自称。
三, 动辄几百两银子
很多电视剧中,里面的啥达官贵人,江湖豪侠动辄出手“五百两银子”,那这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你要清楚古代一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在清朝的时候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也就180两银子(即使清朝官员灰色收入比较多,但一年总收入估计也就五百两吧)。
而在更古老的唐朝或宋朝,银子的购买力更高,在宋朝,十两银子很可能就是一个农民或者一个工匠一年的收入总和!
无论什么朝代,几百两银子可以说都是一笔天文数字,即使是达官贵人,也是不可能脱手而出的。
四,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电视剧中但凡有皇帝颁布圣旨的时候,基本就会说到这句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那这句话到底是个啥意思呢,这句话的断句其实不是那么断的,正常的断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皇帝是奉了上天的命令,所谓“奉天承运”,再下诏书说,其实这个说法是从明朝朱元璋时候才有的,后来清朝也延续了这个习俗。
明朝之前的圣旨一般是不会出现这句话的,而且即使是明朝之后的圣旨也不是没一道都有这句话,圣旨有不同的措辞,主要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诏曰”是大事才昭告天下的,“制曰”是用来宣誓皇恩的,“敕曰”则是用来告诫百官的,不是所用的圣旨都会有这句话。
作者:云帆
在影视剧的历史上卧槽这都能犯的低级错误有没有个这种情况发生?
随着影视剧产业的迅猛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注重本身质量,然而相比观众在欣赏水平上的进步还是要缓慢了不少,经常被发现各种穿帮镜头,甚至是常识性错误,闹出笑话。最近,悟空问答的网友就整理了一份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常识性错误,包括《三国演义》《芈月传》这样的历史剧都出现了错误,但最贻笑大方的还是一部由SBS电视台出品的韩剧。
在电视剧《知否》中,让人一头雾水的台词还有不少。比如剧中小公爷评价女主角明兰时,竟然说出了“恃宠不骄”这样具有明显错误的“成语”,而孔嬷嬷的一句“听过一些耳闻”,更让观众觉得无比尴尬。因为主演赵丽颖、冯绍峰自带流量,《知否》开播以后就令观众十分期待,然而接二连三地出现台词上的低级错误,让观众不能不对这部充满期待的电视剧“刮目相看”。
爱看影视剧的观众只要稍稍留意就不难发现,其实除了《知否》以外,剧中角色说话或语义含混或词不达意已绝非个别现象。《老九门》中“我舍弟的爱人得了重病。”、《抗日奇侠》中“自己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日本人残忍杀害了”、《凤求凰》中“公主刚刚大病初愈”等台词就让观众啼笑皆非,至于剧中角色望文生义乱用成语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人们不禁想问,现在的影视剧为啥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影视剧中还有很多常规性的错误,比如抗日神剧中手撕鬼子,躲子弹的神能力,这些根本就不可实现情况。希望网友们理性看剧,切记不要模仿。你还知道什么影视剧中的常识错误,欢迎留言与小编讨论。
古装剧中有哪些尴尬的漏洞?
说起古装剧,相信很多人又要吐槽了,虽然那个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剧组也不能因此忽悠观众,有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没有,更别说有什么考究的地方。从称呼、穿着、礼仪等等各方面常常都是漏洞百出,令人尴尬不已。
太医如何看病
宫中太医院的主要职责是给皇室看病,中医讲望、闻、问、切四诊法,但是面对皇帝,太医平跪着给皇上诊脉,抬头仰视是不太可能的,更别说让皇上伸出舌头,看看眼睑,询问一些身体的机能,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致灾祸。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诊脉,那也得小心翼翼,尽力不让自己的手抖。
给皇帝看诊尚且如此困难,更别说后宫妃嫔。古时候确实有过所谓因男女授受不亲的“悬丝诊脉”,但我们不知道的是这背后都是满满的套路。“悬丝诊脉”本身是不可能作为看诊的方式,没有丝毫科学依据。而所谓的“悬丝诊脉”其实也不过是通过询问病人,以及花钱贿赂伺候病人的宫女太监,从而得知病人具体病症后的故弄玄虚罢了。
皇室称呼
“哀家”是皇太后的自称,“哀”本身就有不好的含义,意思是说:可怜之人,无夫之哀。先帝去世了,只剩下我在人世间,所以感到悲哀。一般皇后不能这样自称。皇后对皇帝一般都是自称妾或妾某氏,对臣子自称我或吾,当皇帝驾崩之后皇后才这样称呼。
关于君王的称呼更是乱七八糟,“皇帝”、“陛下”这些称谓从秦始皇开始,后来才发展出“万岁”等称呼,而“皇上”则是明清时代大臣对皇帝的称呼。现在古装剧里不管什么朝代,大臣对皇帝的称呼都用的“皇上”,丝毫没有去考究朝代之间的差异。
信鸽传书
通过对中国野鸽、驯鸽、信鸽、传书鸽及海外舶鸽相关记载的详细考证,现已确认中国信鸽通讯始自张九龄,是他独自完成了中国第一只信鸽的驯化和使用。张九龄,唐开元年间的中书令,生于公元678年,卒于740年,因而在张九龄之前用信鸽传书都是不靠谱的,根本用不上信鸽。
在此之前传递书信,基本上只有驿站,而且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少“鸿雁捎书”的故事,都是古代人民通信艰难的产物,今天我们邮政通信的绿色图标就是一只大雁。
谥号庙号
谥号是君王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他们的生前事迹而给的称号,对他们的一生功绩有一个总结和定论;庙号是君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可见,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才立的。
但剧里却经常听到唐太宗、秦惠王的称呼,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在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斯琴高娃扮演的孝庄皇后自称“我孝庄”,算是这部经典作品中的一处败笔了。
但皇帝还有个年号,比如康熙、光绪等等,这一般是由皇帝发起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年号的使用是在皇帝生前就有的,但是在民间老百姓依旧不能直呼皇帝的年号。
古装剧对我们的吸引,最根本是来自于我们想探究古人的内心世界与今天就和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否是人类文明的必然结果?
如果在里面看不到从细节的考究中体现出来的古人风范,那这也不过是穿着古装的现代人在演戏罢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