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7年仍是国产军旅剧天花板士兵突击影响到底有多大
文|令狐伯光
最近,杨洋,李一桐主演的军旅剧《特战荣耀》播出,结果因为角色设定和剧情有些轻佻,这让不少观众对于这部剧的评价不太好,同时《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等经典军旅剧又频繁被提出来。
特别是《士兵突击》,这部部不但是国产军旅剧的天花板,而且对于整个中国影视圈都影响深远。别的不讲单独就讲几大主演,王宝强,张译,段奕宏和陈思诚都成为了中国娱乐全举足轻重的人物。
王宝强,张译和段奕宏是分属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中国男演员代表,段奕宏是70后,张译是75后,这个王宝强就是80后了。而陈思诚在演员上面没什么进步,但是在导演特别是制片人上面。虽然观众对于他的作品有些争议,但陈思诚确实是当下中国影视圈演员转型导演,制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目前来看就只有徐峥,吴京和黄渤比较相似,王宝强,邓超都和陈思诚有差距。
其它演员李晨,张国强,刑佳栋等就差了一筹了。当然这里还是不讲这部剧几大演员的发展了,还是讲讲《士兵突击》为什么影响那么大吧。
《士兵突击》为何是国产军旅剧“天花板”?我们看演员身份就知道了
现在观众谈到国产军旅剧基本会拿《士兵突击》进行比较,我们也都知道它是国产军旅剧的天花板,但很多人不知道它为什么是神作。当然电视剧本身制作水平好,演员演技好,再到故事剧情好等都是重要的原因。
实际上有一个原因观众都下意识忽略了,那就是影视文化的表达是和现实环境观众的价值观挂钩的,何况《士兵突击》这种时间和现实世界几乎平行的军旅剧。《士兵突击》为什么经典?因为它基本上反映了2000年后中国开始高速城市化,农村的孩子进入军旅生涯(没有去打工和读书),和那个年代常见阶级的各种角色。
朴实憨厚的许三多一开始磕磕绊绊,但凭借着一股劲儿和中国军人的精神信仰,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国军人。而许三多这种劲儿也反向影响身边不少军人,大家一起成长为优秀的中国军人。
《士兵突击》上线时间是2006年,但是原著小说的时间早那么一点。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视剧里面的时间线几乎和现实平行,所以差不多就是2000年后发生的事情。
《士兵突击》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反映中国阶层,还有军人精神最好的军旅作品。很多观众第一遍看《士兵突击》并不会被三多吸引,因为里面出彩的角色太多了,但是之后一遍遍再看才发觉三多这样品质的人,有多么可贵。他说他只有这一条路,没见过其它路怎么走。
小说里成才也对三多说,其实你才是最聪明的人;队长也说,对你这样的人,生活是有意义的,它会在某个地方等着你。更何况整部剧里,还有那么多鲜明的角色。
很多观众开始其实挺讨厌许三多的,不过越成长就越会发现许三多是那个年代普通孩子的理想化人。
许三多入伍差不多也就刚成年,愣头青,又是偏远山区,没文化没见识,这种人不是说他不会努力,而是努力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努力,就简单的使劲儿。但是当领导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就会能牢牢记住,坚持做有意义的事,这就比很多人强了。
其次许三多刚进钢七连,不要看他拖后腿,钢七连其它士兵本来就是优秀新兵选出来的,大家还训练了那么久,许三多是从体能训练靠自觉,射击训练等其他科目完全没有的五班调过去的,这个跨度相当大。
这个加上许三多的性格,自卑和不适应都是很正常的。但是许三多还是努力在做有意义的事,而不是自甘堕落,这同样比很多人厉害。
最后就是有人说许三多是龙傲天,这个军旅生涯全是因为遇到贵人。事实上正好相反。许三多确实没突出的天分,全凭自己努力,即使迷茫也没浪费光阴,真没啥龙傲天的元素。
成才那种有天份战术水平高的兵训练了就有,而信念坚定的兵则是可遇不可求,许三多别看为人处世畏畏缩缩,真做起事来可不含糊,所谓的“贵人们”正是看准这一点才愿意抬许三多一手。
另外就是许三多一定程度救赎了五班,他坚守了七连最后的荣誉,他让高成明白了真正的兵是什么样的,他成了伍六一真正的战友,他生擒了袁朗,他将成才从黑暗中拉出来,许三多才是这些人的贵人。
国产军旅剧神作,4位主角先后成“影帝”,《士兵突击》的影响有多大?
《士兵突击》这部剧确实很特殊,它不仅仅是国产军旅剧的神作,它的影响力还很大。这个影响力我个人认为大概有三个层面吧。
一是国产军旅剧本身的地位,《士兵突击》是2005年上线的,迄今为止已经17年了。17年来国产军旅剧不计其数,但是并没有其它军旅剧能达到它的地位。当然有些观众可能要说《我的团长我的团》。
实际上,《团长》和《亮剑》更多的还是战争剧,和这种当代军旅剧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这部剧成为国产军旅剧的巅峰,此后其他军旅剧纷纷效仿,特种兵的装备更花俏了,训练更多样了、参与的人的种类更多了。现在的军旅剧主角或许桀骜不驯,或许吊儿郎当,但最终都会努力成为兵王。
不过,没有哪个主角能像三多那样拥有最原始的纯粹、执着和坚持。还有单凭一个特种兵扛两把枪端了敌营的神剧题材也有了。但再也没有那个特种兵的名号:什么狼、什么鹰,什么虎什么豹,能比老A来得更经典和响亮。
现在军旅剧主角特种兵都开始谈起恋爱,喜欢在民族大义之下看那些难舍难分的卿卿我我,然而再也没有什么题材以兄弟情谊、成长为核心来展开了。更重要的是再也没有剧提及“生存”这一概念。
这些就是《士兵突击》超越后来国产军旅剧的重要原因,因为它的内核最为纯粹。
二是这部剧对于现实观众也有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先不提对于中国军人参军率的影响。这个几乎和当年汤姆克鲁斯的《壮志凌云》对于美国空军参军率的影响一样,当年有多少人是看了《士兵突击》才前去参军的。
既然谈了对于中国军人参军的影响,这个对于当时很多年轻人价值观的影响也不能不提。这部剧更像一个双男主的人生格言剧,两个性格,三观完全不同的人在军营里的蜕变,最终成就了一个兵王,一个枪王。
如同袁朗最后对成才说:如果这是你的路,你愿意来老A吗。
这里面每个人都那么鲜活,让当时多少中国年轻人感动。让他们看到了剧过后思索生命和生活的意义,究竟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许三多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袁朗说,永远不要对没做过的事说没有意义。
《士兵突击》这部剧有太多的感动了,对于当时的年轻人价值观的影响真的是太大了,当真是千言万语怎么也说不完的。
三是对于中国艺术创作的影响力,这个层面可能很少人注意到过。但其实《士兵突击》和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一样,它对于中国艺术表达是有很高的层次的。
我记得有一篇讲姜文《一步之遥》的影评讲,资本的电影是想让人忘掉资本带来的焦虑,让观众沉浸在电影之中,而《一步之遥》就是让本该沉浸式体验电影的观众产生焦虑感,从电影中脱离出来。
这个电视剧也是一样的,大众娱乐是希望忘掉现实的疼痛感,沉静在美好的体验之中,而《士兵突击》许三多这样的角色,并不是给人很爽的体验感,反而是一种深沉,漫长,痛苦的感觉。
这个陈思诚的成才才是标准的“龙傲天”爽剧的男主角。聪明自带buff,处处能够争到第一,处事圆滑而又灵活,非常适应这个快节奏、被资本掌控的世界。
现实中兰晓龙,段奕宏,还有导演康洪雷就是许三多这样的人,而陈思诚,还有现在的很多明星就是成才那样的人。成才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从现在的娱乐圈现象就可窥见一斑,虽然也有很多观感上很美的影片产生,但是我们的剧和电影很多都缺乏深度的思考。
17年4个“影帝”,国产军旅剧“天花板”?我们还能拍出《士兵突击》吗?
我们还能拍出下一个《士兵突击》吗?答案是不太可能了,这个倒和人才没什么关系。也不是说没有关系,而是他们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中国经济一直在发展,内地影视产业整体也是向前在发展,但有两个东西始终是中国文化发展时没有办法突破的桎梏。以前计划经济的艺术追求,是有尺度,深度和广度的追求的,但现在限制太严重了,过去很多神作剧本今天可能都过不了审。
《士兵突击》的导演编剧和团队都是这种模式的遗留,这个限制本来导致有艺术追求的作品诞生困难,这又和2010年后互联网资本的崛起抢占文娱产业,互联网思维的彻底逐利,都不谈稀释掉了艺术追求。
甚至连其它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起来,正常的文化工业构建的追求都没有。完全就是靠着大数据,ip和流量明星割韭菜,最终就把中国文化产业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种环境之下,哪怕有这样的导演编剧,也很难拍出这样的军旅剧了。
最后,建议大家去看看《士兵突击》的原版小说,很多细节都补充得特别好,与电视剧版合起来会更完整,看不了同类剧结合重温别有一番风味。
另外《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导演都是康洪雷,编剧是兰晓龙;他们合作的最新电视剧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冬与狮》,还是有国产战争剧值得期待的。
希望国产影视剧越来越好吧,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时隔17年仍是国产军旅剧“天花板”,《士兵突击》影响到底有多大?
《士兵突击》当年在地方台首播时反响平平,因为没有大明星出演,导演费劲周折才让它上了央视,没想到竟然火遍全中国,引起热潮不断,至今仍是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作。《士兵突击》里有许多金句,其中包括这样一句话:“今天比昨天好,这就是希望。”
《士兵突击》
现在观众谈到国产军旅剧基本会拿《士兵突击》进行比较,我们也都知道它是国产军旅剧的天花板,但很多人不知道它为什么是神作。当然电视剧本身制作水平好,演员演技好,再到故事剧情好等都是重要的原因。实际上有一个原因观众都下意识忽略了,那就是影视文化的表达是和现实环境观众的价值观挂钩的,何况《士兵突击》这种时间和现实世界几乎平行的军旅剧。
《士兵突击》为什么经典?因为它基本上反映了2000年后中国开始高速城市化,农村的孩子进入军旅生涯(没有去打工和读书),和那个年代常见阶级的各种角色。朴实憨厚的许三多一开始磕磕绊绊,但凭借着一股劲儿和中国军人的精神信仰,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国军人。而许三多这种劲儿也反向影响身边不少军人,大家一起成长为优秀的中国军人。
至今还尚未有军旅剧能超越《士兵突击》
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剧对从主角到配角的精彩刻画,不仅让观众记住了剧中的角色,更让饰演剧中角色的一众演员们走进大家的视野。可以说,正是因为这部剧,让大家对这些演员们不由得带着天然的好感,看着他们从无名小卒到大放异彩,一步一步地在自己的演艺道路上越走越稳。从这里看,说《士兵突击》捧红了影视圈的半壁江山都不为过。
相比现在浮躁的造星活动,通过一部剧稳扎稳打磨炼出来的明星们反而更为难能可贵。它如同星工厂一般,直接带红了一大批演员。在所有爆款影视剧中,《士兵突击》出来的演员显得更为耐磨,15年过去了,他们愈发显得迷人,从对影视圈演员的贡献这个角度来看,这剧已经迈开大步地走向了神坛。一段时光过去,再回首总是能有新的发现,时间的沉淀总能给人以启迪。
结语
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展现主人公的精神风貌,更能引领观众的精神世界。《士兵突击》在表现军营生活风貌的同时将价值观巧妙地融合其中,让观众感受到“不抛弃、不放弃”和“好好活”的真谛,更向观众发出了回归“平常心”的召唤,让人们在品味剧情的同时,实现了对抗焦虑、振奋心灵、鼓舞精神的功能。
《特战荣耀》播出后,网友称《士兵突击》仍是军旅剧天花板,这是为何?
杨洋,李一桐主演的军旅剧《特战荣耀》播出后,因为角色设定和剧情有些轻佻,这让不少观众对于这部剧的评价不太好,同时《士兵突击》这部经典军旅剧又频繁被提出来。网友们纷纷表示《士兵突击》不但是国产军旅剧的天花板,而且对于整个中国影视圈都影响深远。
《士兵突击》为何是国产军旅剧“天花板”?现在观众谈到国产军旅剧基本会拿《士兵突击》进行比较,我们也都知道它是国产军旅剧的天花板,但很多人不知道它为什么是神作。当然电视剧本身制作水平好,演员演技好,再到故事剧情好等都是重要的原因。
实际上有一个原因观众都下意识忽略了,那就是影视文化的表达是和现实环境观众的价值观挂钩的,何况《士兵突击》这种时间和现实世界几乎平行的军旅剧。《士兵突击》为什么经典?因为它基本上反映了2000年后中国开始高速城市化,农村的孩子进入军旅生涯(没有去打工和读书),和那个年代常见阶级的各种角色。
《士兵突击》首播于2006年12月25日,16年了。但如今,但凡有人提问有没有好看的军旅剧,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士兵突击》。网友称《士兵突击》仍是军旅剧天花板,这是为何?
一,没有女主角,故事依然可以精彩这么多年了,我很少看到一部电视剧会没有女主角,不管是军旅剧还是战争题材剧,似乎导演认为,总要有一位女主才算完整。
可《士兵突击》告诉你,没有女主,没有大牌演员,没有特效加持,只用一群名不见经传的男演员,一样可以拍出经典作品。而且,别看这部剧描写的是钢铁男儿,即便是没有女主角,没有虐心的情情爱爱,也依然拍出了太多让观众心软的情节。
二,男主许三多接地气他是有主角光环的,但并不像现在的一些军旅剧中那么强烈。他怎么看都是一个情商和智商都令人着急的笨人,先是被史今拒收,随后当了新兵,被骂,被嘲,被瞧不起,老实巴交反应慢。
许三多更像是一个现实中的“失败者”。然而,正是这个“失败者”的形象,才让我们更加觉得真实,也会更感动,因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许三多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都曾被否定过,也经历过很多失败,尽管已经拼尽全力却依然达不到目标。但最终,就像许三多那样,别人放弃的时候他不放弃,别人退缩的时候他不退缩,别人停止的时候他不停止。
他给我们展现的,正是这种人生之路:“不抛弃,不放弃”。有人说,许三多遇到史今、袁朗是幸运的,而我们,在年少最迷茫的时光里,遇见《士兵突击》,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有人说,《士兵突击》很接地气,仿佛看到了自己;有人说,这是一部最贴近部队的影视作品,很真实;也有人说,感动于战友之间的情感。
其实,这些都是答案,但不是全部,还有不得不提的钢七连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是军人对信仰的誓言,是战士对精神的追求。这些朴实无华却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品质,是这部剧最出色的部分。这种信仰焕发出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引起观众强烈的价值观共鸣。
很多人在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多年来,一直以此激励着自己在面对挫折、困惑、挑战时更加勇敢、坚韧。梦想、坚持、信仰,《士兵突击》对很多人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这么简单,它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成长。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