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内地喜剧电影大全,90年代的经典喜剧电影

时间:2022-09-07 14:33:47阅读:4559
1、《孝子贤孙伺候着》现在重温当然看懂得多,很接地气的喜剧,教育目的演绎得很生动,赵丽蓉老师的唐山腔非常可爱,甚是怀恋这位慈祥的老太太。 电影里面最让我捧腹的是迪斯科草台班子客串唱经和尚,还有氛围组大妈…

1、《孝子贤孙伺候着

现在重温当然看懂得多,很接地气的喜剧,教育目的演绎得很生动,赵丽蓉老师的唐山腔非常可爱,甚是怀恋这位慈祥的老太太。 电影里面最让我捧腹的是迪斯科草台班子客串唱经和尚,还有氛围组大妈队哭丧哭半截被红烧肉香走的片段。构思精巧的荒诞喜剧,现实讽刺意味非常浓厚。再也不会再有电影以这样一种嬉笑怒骂的形式表达中国的特殊时期。

2、《站直了,别趴下

整体影片不错,这样的剧本落地需要很好的把控力,让整个影片的张力保持在一个既诙谐幽默又不失戏剧冲突的气氛中,看完还若有所思。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啼笑皆非,朴实的不完全讽刺,几处台词很妙,所以会是很好的剧场表演,很不错的影片,反映了真实的生活,而现在影片越拍越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反而没有了,这都是谁的错呢?

3、《斗鸡

看电影,最早看这部影片还是小的时候在《电影院》,那个时候无论主角配角,演技都爆棚啊。故事性强,笑点颇多。傅艺伟楚楚动人,梁天赌疯痴颠,赵亮一石二鸟。警世之作,意味深长。看似喜剧实则悲剧,比单纯说教更具教育意义。

4、《有话好好说

最喜欢老谋子的一部,好电影的魅力大概就是越看越有味吧。台词一字一句,带点真实,带点无奈,情节没有刻意的煽情,是普通小人物的生活。旧书、旧报、旧杂志,旧鞋、旧衣裳、旧电器勒”口音张艺谋和结巴姜文简直入戏,手持摄影、北京胡同儿和评书以及李保田老师听到先用板砖再用刀双保险之后哆嗦的嘴唇都非常生活,双方甚至三方四方冲突的处事方式和微妙的心态变化到最后荒谬的转折和开放式结局皆让人意犹未尽。

5、《巧逃妙奔》

看过虎口脱险后,这个电影的剧本确实和其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比举起手来又没有特意去丑化侵略者。个人觉得算是不错的战争喜剧片。优秀的语言技术,诙谐反转的故事,人设的反差还有融入一些民间奇的事物(例如口技)。按理说语言和民间故事应该是中国电影得天独厚的优势才对。结果现在不仅电影看不到了。连现在故事会上的故事都显得无趣。

6、《没事偷着乐

又一部现当代的《活着》,只是多了一丝乐观的意味——依靠贫嘴。贫嘴构建了影片的基调,也是抖包袱的主要途径。贫嘴还是底层小人物排解的方式,鸡飞狗跳的生活每时每刻都“有事”,只能依靠贫嘴来松懈;而“没事”的时候,也只能由衷地感叹一句“赶快偷着乐”。就像喜剧的内核正是悲剧,贫嘴也许没娱乐角色,但至少娱乐了观众。接地气的电影,每个演员都在踏踏实实演戏,没有人飘在空中,

7、《父子老爷车

影片的主角不是怀抱伟大理想的有志青年,而是追赶经济发展浪潮的小市民。他们解构精英意识,重视个人感受,用不羁的行为嘲讽宏大或虚假的价值观。此时的喜剧电影,角色的信息属性不只是一种阶层设定,而且是实实在在根植于其所属的环境。一眼就能看穿的幽默放在当时也还挺幽默的,值得一笑。

8、《找乐

非常地道的退休老北京曲艺爱好者的群像电影,表演浑然天成,是故事片,是纪录片,其实是那个年代的写照。老年人本分的演好自己的角色,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不容易。首尾各有一场重头戏,除了调度纷乱群戏,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七嘴八舌,全都安排妥帖了还要不露痕迹,呈现出来的现场非常震撼。

9、《男妇女主任

喜剧的内核是讽刺,本山大叔没念过电影大学,却天然的把它实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几个脸部特写的长镜头,足够赢得最佳男主了。喜剧的内核是讽刺,本山大叔没念过电影大学,却天然的把它实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几个脸部特写的长镜头,足够赢得最佳男主了。。

10、《三毛从军记

大胆打破传统喜剧的创作规范,以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兼收杂取、拼贴戏仿、花样翻新的方法表现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在艺术上不注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严谨与唯美,更多的是故事性的拼凑与解构,但对道具、表演、场面及电影镜头形式的夸张搞笑特别注重,大师级的构图,神一样切入点,把三毛流浪记背后的悲哀演绎岀来了。

90年代内地影响力最大的10部喜剧电影,当年可都是家喻户晓的存在。

90年代内地喜剧电影大全,90年代的经典喜剧电影

90年代的情景喜剧为何仍保持着影响力?

个人认为,90年代的情景喜剧,文化内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成为喜剧形态的家庭社会伦理剧。它结合生活,迎合观众的需要,所以才能保持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颇为繁荣的情景喜剧,在新世纪仍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英达的创作团队仍不断推出《东北一家人》(2001年,共120集)、《闲人马大姐》(2000—2002年,共267集)等大型作品,此外还出现了《家有儿女》(2005—2008年,共4部367集)、《炊事班的故事》(2002—2007年,共68集)等重播频率极高的剧集。

这些作品尽管在形态和气质上延续了《我爱我家》开创的传统,但文化内涵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成为一种喜剧形态的社会伦理剧,几乎完全放弃了喜剧这一艺术形式天然的讽刺功能,而沦为一种较为纯粹的"语言艺术"。

这一时期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喜剧作品是2006年播出的80集"章回体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该剧以明代(约万历年间)关中地区虚拟小镇"七侠镇"中的"同福客栈"为主要场景,围绕掌柜佟湘玉及其几位伙计之间的关系纠葛展开叙事。

该剧的故事与符号体系同其所处的具体的历史语境已实现完全的分离,创作者将大量现代社会的流行元素,尤其是流行语言,与明代的视觉符号"拼贴"在一起,给年轻观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剧情中甚至还出现了英语、莎士比亚、培根等西方文化元素,以及综艺节目、电脑Windows系统开机音乐和周星驰影片《大话西游》中的诸多"经典"桥段,因而成为该时期一个典型的戏仿式后现代文本。

这一文本对于观众而言既是极大丰富的,又是去深度、去中心化的,它反对承认任何孤立或自洽的价值体系的权威性,转而拥抱"杂乱无章"的政治正确。如有评论者所说的,《武林外传》的观众须"通读金庸、古龙、温瑞安;读过四大名著;英语起码要过四级;爱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娱乐节目;熟悉所有国内的电视广告;各种晚会讨论都很熟悉;还要精通流行音乐,从民歌到摇滚,尤其要精通Rap;还有中国各地方言懂得越多越好,古文底子也有一点"。

比起《我爱我家》对特定时空(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城市家庭)的明确标识与依赖,《武林外传》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抽象的幽默效应,是一个"以契约原则所保证的共同利益为刚性结构,以爱情和友情为柔性结构的……市民社会的理想性存在",其最终效果则是实现了对精英话语的彻底消解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武林外传》的热播昭示着新兴的互联网文化已经开始对传统电视文化构成了有力的冲击(或改造),因其不但在形式上与传统电视喜剧形成了鲜明的差别,而且对观众提出了超越"鉴赏水平"这一单向维度的要求。

它无意对所有观众产生教化式的影响,而从一开始即锚定一部分观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这些观众往往拥有相似的生活经验、话语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而创作者所谋求的正是在一种共通的后现代文化体系中与这四个特定的群体进行自娱自乐式的沟通。

《武林外传》尽管在央视播出时取得过9.7%的骄人收视率,但其影响力的扩散却主要是在互联网世界中实现的。而后来的情况也证明,这种高度网络化、后现代式的喜剧作品并未在传统电视平台持续出现,而是完全以互联网视频产品,尤其是网络自制剧的形式延续发展。

最能凸显这一时期电视剧文化的典型特征的事件,除情景喜剧《武林外传》的热播外,莫过于北京电视台2006年8月为重拍电视剧版《红楼梦》而展开的"红楼梦中人全球华人选秀活动"。该活动启动后,竟迅速吸引了45万人报名参加,远远高出了同期"其他所有选秀节目的总和"。"红楼梦中人"在机制上完全具备了一档选秀类综艺节目的全部元素——赛程、赛制、淘汰、晋级、复活、投票,因而选秀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个轰动性的电视现象。

这部电视剧计划由北京电视台、中影集团、华录百纳及鑫宝源四家公司共计投资超过1亿元制作,而作为演员遴选机制的选秀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共设10个赛区,就连台湾地区也被囊括在内。[1173]这场曾被媒体誉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冰之旅"的电视媒介事件,最后却因一系列失当、出格的营销炒作行为而面临"作秀""低俗"的指责。

这部50集电视剧在经历了一次颇具争议的"换导演"风波后,最终于2010年正式播出,但各方面评价颇低,且始终未被卫视频道重播过。若将1987年版《红楼梦》和这一版《红楼梦》的选角过程做个简单的比较,我们很难不去感慨电视文化的时移世易——20年前的演员遴选过程被创作者视为向原著表达敬意的一种最为纯粹的艺术过程,而20年后的"选秀"则将自身变成了电视剧注意力经济的一部分。

作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名著改编剧",新版《红楼梦》不但完全依主流生产逻辑实现了内容本身的商品化,更别出心裁地将生产过程也转化为可供售卖的商品。在20世纪90年代仍显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名著改编剧,至此也已完全不再恪守"严肃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的界限。

新世纪电视剧彻底将精英话语从自身的形象气质中剔除,在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也无可挽回地成为电视文化泛娱乐化过程的重要缔造者。总体而言,新世纪的中国电视剧在题材、形态和气质上显然更加符合一个成熟的商业电视体系所"应当"具有的样子。创作者已完全放弃了对总体性文化价值的向往,转向了一种对于精致、细密、多元化的表达体系的追求。

中国电视剧文化长期以来的现实主义主潮虽持续发展,但已悄然转变为一种抽象而机械的"技艺"。而即使是这种"变形"了的现实主义,也要或多或少地融入商品化和娱乐化的元素,以迎合观众的接受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自1958年诞生之日起便十分强调对社会现实广泛而深刻的观照的"正统"中国电视剧文化正逐渐衰落并走向终结。

90年代内地喜剧电影大全,90年代的经典喜剧电影

最搞笑的喜剧电影都有什么?

推荐喜剧电影,不能以笑点低的人作为参考标准,否则不能服众。故而结合市场口碑和票房反响,是相对客观的参照依据。

(由于我是周星驰铁粉,在我心中周星驰任何一部电影,都是爆笑喜剧电影。碍于篇幅有限,周星驰作品不再单独重描推荐,诸君直接观看即可。)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TOP1:《夏洛特烦恼

数据:豆瓣评分7.5;票房:14.41亿,年度票房排名第六。

背景:“开心麻花”从话剧舞台出道,近些年逐渐成为影院市场最具有竞争力的出品方之一,沈腾、马丽、艾伦等一票明星,活跃在各大战线,影响力不容小觑。

2015年开心麻花将《夏洛特烦恼》从话剧舞台搬上大屏幕,一场试水之作,却翻起了巨大浪花。我们站在今天看豆瓣评分区区7.5,其实这是四年时间慢慢沉淀和下坠的结果,在2015年,《夏洛特烦恼》曾经评分呈现一路狂飙态势。

如果不用电影要素去细细考量和对比,不去纠结剧情是否完整清晰有逻辑,单论影院笑声分贝和尖叫次数,《夏洛特烦恼》喜剧指数可以完全覆盖90%的观众。

喜剧原因分析

剧场经验:《夏洛特烦恼》的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开心麻花”已在全国各大剧场不断巡演,汲取观众反馈和现场笑声节点,慢慢的丢弃笑料不足片段,丰富重点突出部分。

于是在不断的打磨之后,《夏洛特烦恼》基本成了毫无破绽之作。

演员出色:沈腾最早的标签是小品演员“郝建”,但在2015年以后,逐渐变为了喜剧演员沈腾。

沈腾自带的喜剧BUG,举手投足之间尽显“风骚”,加上马丽、艾伦、尹正等一帮实力派喜剧演员的合力演出,让整部《夏洛特烦恼》里所有的人物都各具特色,毫无类似。

情怀加分:我们都做过一个梦,如果能回到从前就好。当夏洛穿越回到1997年,背景音乐响起,摄影机机位从底部拉升,慢慢俯瞰整座城市,远处的红砖绿瓦,近处的小街小巷,这一切都给足了我们情怀上的极大触动。

同类型作品推荐:《西虹市首富

TOP2:《人在囧途之泰囧》

数据:豆瓣评分7.4;票房:12.67亿,年度票房冠军。

背景:徐峥在2010年与王宝强首度合作《人在囧途》,当年票房不甚理想,但是电影口碑却得到市场广泛认可。

于是时隔两年以后,徐峥借用“人在囧途”四字,加了后缀:泰囧。同时拉上老搭档王宝强以及好友黄渤,自导自演了一出“泰囧大戏”。

2012年年底上映以后,瞬间席卷全国,以年底压轴大戏,逆袭拿下了2012年“年度票房冠军”宝座。

喜剧原因分析

铁三角的完美一击:《泰囧》成为爆款喜剧的主要原因即在于王宝强、徐峥、黄渤这个超强铁三角。

2012年之前,三人在不同战线各自努力奋斗,黄渤刚刚演完《斗牛》、《杀生》,“村草”的固有形象亟待突破。王宝强则在《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几部电视剧之后,转战电影市场,《树先生》的叫好不叫座,对王宝强来做,急需一部符合自身特色,类似于《人在囧途》的商业化电影,让自己可以再上台阶。

而对于徐峥,亦是如此,他出道很早,却一直不温不火,偏喜剧的面容,又不太适合其他类型电影。

于是追求同一个目标的三人,从三个角度出发,联手打造了席卷全国的铁三角。

王宝强的傻、楞;徐峥的直、倔;黄渤的邪、坏;

三个角色的三种不同性格,在他们三人的卖力表演下,基本达到了百分百吻合。

“泰囧”的成功,就是他们三人的成功,换言之同样的剧情和台本,如果演员更换,则一定不会再有同样的效果。

同系列作品推荐:《人在囧途》、《港囧》。

TOP3:《唐人街探案1》

数据:豆瓣评分7.5;票房:8.12亿,年度票房13名。

背景:2015年上映的主打喜剧类型的作品中,在当年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唐人街探案》,

而是再次出击的徐峥和他的《港囧》,以及年度票房大黑马《捉妖记》。

对于《唐人街探案》,陈思诚执导,王宝强独立领衔加上新人刘昊然,这样的组合,其实具有极大的冒险。

然而时至今日,短短三年时间,《唐人街探案》仅用两部作品就打造了一个超强的新IP:“唐人街探案系列”,由此可见电影本身要素的强大。

喜剧原因分析

大锅烩的喜剧明星是外因:王宝强自然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新生代演员刘昊然饰演的“小结巴”则出乎意料之外的精彩,放光的小眼神和微薄的嘴角,全身都是戏。

加上陈赫、肖央、小沈阳、赵英俊一堆实力喜剧明星的强力加盟,在喜剧演员这一领域,《唐人街探案》完全具备逐鹿资本。

另外在喜剧演员之外,金士杰、潘粤明两位靠演技吃饭的戏骨,又起到了调味的作用,让观众在纯喜剧之余,又多了一些别的味道。

严丝合缝的破案逻辑是内因:除了喜剧这一标签外,《唐人街探案》从名称可以得知,破案才是贯穿整个剧情的主要脉络线。

设计的黄金丢失案和杀人案,两大案件的侦破过程,基本做到了严丝合缝,前后逻辑贯通,没有太过明显的缺陷和漏洞。

尤其最后张子枫的邪魅一笑,以及潘粤明的纵身一跃,起到了很好的画龙点睛功效。

同系列作品推荐:《唐人街探案2》。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