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抛弃农村妻子,知青往事全集

时间:2022-09-06 20:18:39阅读:2137
曹庆祥今年已经70岁了,在三十岁那年,娶了小十岁的妻子李春花,其实在和李春花结婚之前,曹庆祥有过一段长达五年的恋情,这是曹庆祥初恋,只可惜后来因为初恋嫌弃曹庆祥没出息,这段感情因此有始无终,最后以分手告…

曹庆祥今年已经70岁了,在三十岁那年,娶了小十岁的妻子李春花,其实在和李春花结婚之前,曹庆祥有过一段长达五年的恋情,这是曹庆祥初恋,只可惜后来因为初恋嫌弃曹庆祥没出息,这段感情因此有始无终,最后以分手告终,就在曹庆祥悲伤之余,李春花出现了,她不顾父母的反对,不顾世俗的眼光,义无反顾嫁给了大她十岁的曹庆祥。

让曹庆祥感到遗憾的是,妻子李春花在生第二胎的时候,因为难产意外去世了,妻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拼尽全力给曹庆祥生下了一个女儿,妻子去世后,曹庆祥没有再娶,时至今日,每当回想起妻子李春花,曹庆祥眼里总是泛着泪花,妻子成了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1968年,高中毕业的曹庆祥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偏远的大西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和曹庆祥一起插队的知青有三十五人,其中就有曹庆祥的初恋女友王晓梅,王晓梅和曹庆祥不仅是同班同学而且还是同桌。

曹庆祥学习成绩非常好,一直名列前茅,如果不是来插队,曹庆祥一定可以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有时候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人,曹庆祥在学习上没少帮助王晓梅,王晓梅长得很漂亮,是同学公认的“校花”,很多同学都很好奇,王晓梅怎么会喜欢上老实巴交的曹庆祥。

曹庆祥除了学习成绩好之外,其他条件确实一般,曹庆祥知道自己配不上王晓梅,因为又是初恋,曹庆祥非常珍惜这段感情。

插队的地方是一个叫刘家沟的地方,在一个山沟沟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分队的时候,曹庆祥和王晓梅分开了,曹庆祥分到刘家沟生产一队,王晓梅分到了生产二队,一队和二队离得不远,大概只有三十多分钟的路程。

知青都是住在临时搭建的茅草屋里,四个人住一间,吃饭都有专门的社员负责,刚来的时候,曹庆祥并不适应农村的生活,虽然曹庆祥家里也不富裕,不过相比农村要强上许多,从小到大,曹庆祥就没有干过农活,干了一个月农活,曹庆祥就开始吃不消了,整个人感觉快散架了,其他知青也好不到哪去,大家心里怨气很大,尤其是女知青,到了干活的时候就哭哭啼啼。

王晓梅可能是运气比较好,在生产二队做了宣传员,平身不用下地干活,负责写写画画就行,曹庆祥没事的时候,会去二队找王晓梅,其实曹庆祥也担心经常不联系,王晓梅会把他忘掉,二队还有好几名知青心里也喜欢王晓梅,只不过都被王晓梅拒绝了。

1972年,王晓梅在二队被选为优秀知青代表,代表二队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会演,就在这一年,王晓梅通过考试进入到了县里青年文工团,此时的曹庆祥还在农村种地,王晓梅在曹庆祥身上看不到任何希望,就向曹庆祥提出了分手,第二年王晓梅就和文工团的一位同事恋爱了。

这件事情对曹庆祥打击非常大,王晓梅打破了他所有的美好愿望,打碎了他心中理想的爱情,1974年,王晓梅又被推荐上了大学,在临走前,王晓梅还特意找了曹庆祥,她告诉曹庆祥,当一个女人在心爱的男人身上看不到希望时,在美好的爱情,也经不起考验,王晓梅希望曹庆祥能原谅她。

曹庆祥也看到了他和王晓梅之间的差距,从此心里也释怀了,彻底放下了对王晓梅的爱。

到了1976年,知青陆陆续续开始回城了, 一起插队的知青中,只剩下曹庆祥和其他三名知青,其他三名知青可能是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所以才被留了下来,曹庆祥不知道为什么会被留下来,好在1977年恢复了高考,这让曹庆祥看到了回城的希望,对曹庆祥来说,也是一次改变他人生命运的机会,如果不是来插队,早在几年前,曹庆祥就应该上大学了,估计早已经当爸爸了。

参加高考第一年,曹庆祥因为准备不充分落榜了,第二年参加高考,曹庆祥依然还是没考上,两次高考落榜对曹庆祥打击非常大,此时他已经快三十岁了,一没事业,二没老婆,和他同龄的年轻人,早都已经结婚生子。

后来在队长李广志介绍下,曹庆祥认识了小他十岁的李春花,李春花是李广志的侄女,曹庆祥觉得两个人年龄不适合打算拒绝,李广志告诉他,先见个面再说,李春兰对曹庆祥没有意见,虽然曹庆祥比她大,但是曹庆祥是城里人,而且又文化,条件比她好多了。

没想到结婚的事情遭到了李春花父母的反对,李春花父母觉得两个人年龄相差太大,况且曹庆祥连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作都没有,可是李春花一心要嫁给曹庆祥,见李春花如此多情,曹庆祥对李春花母亲保证,以后一定会好好待李春花。

1979年,曹庆祥和李春花结婚后,带着李春花回到了北京,回城后曹庆祥安排到了一家国有企业做了一名技术员,只可惜李春华在1983年,因为难产去世了。

现在曹庆祥儿子和女儿已经成家立业,而且都非常有出息,儿子清华大学毕业,现在是一名大学老师,女儿浙大毕业,现在和老公开了多家公司,只可惜李春华却没有看到儿女成家,曹庆祥说,他这辈子亏欠李春花太多。

知青抛弃农村妻子,知青往事全集

知青小伙上山下乡,娶4个孩子的寡妇老乡为妻,扎根农村为何拒绝回城?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巴尔扎克

信守承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不少人都会为自己的承诺做出不小的让步和付出,这些付出无论是精力还是钱财都是一个人真诚的表现,但是能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承诺不惜付出一生的时间呢?

这是十分少见的,毕竟人的一生也是漫长的,为了一个诺言就搭上一生还是很划不来的,但是在重庆就有这么一个小伙,他的名字叫做张志远,在多年前的他是一个下乡的知青小伙,他为人善良和乡民们关系都很好,

还结识了很多好朋友,但是谁也没想到他竟然为了一句承诺娶了31岁还带着4个孩子的寡妇,为此还放弃了回城的机会,到现在还留在大山里生活,他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知青小伙结识好友却不想突发意外

张志远1954年出生在重庆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对于重庆有着浓厚的情感,他从未想过自己有天会离开这里去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环境开始生活。

18岁的那年张志远被安排到四川省的南江县当一位知青,这个地方十分偏僻,四面都是大山,而张志远是这里唯一的一位知青,于是村子里的人都对他充满了好奇。

农村人是十分朴实友好的,为了让张志远尽快地适应这里的生活,村里的人都为张志远提供了很多帮助,还给他讲了许多村子里发生的故事,这其中最贴心的就要说和张志远住得最近的佘林海家。

佘林海比张志远大十多岁,家里有1位贤惠的妻子胡庭秀和4个小孩,最大的孩子8岁,最小的孩子还在襁褓中,一家人其乐融融,他们对于新来的知青充满了友善,于是很快张志远和佘林海家熟络起来,村里面有什么事张志远不懂得,他就会去找佘林海两口子帮忙,

虽然生活在村子里的一家人过得十分贫苦,但是佘林海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他认为只要他和妻子将儿子养大,所有的苦难都会过去,日子会越来越好,几个儿子就是他所有的希望,但是灾难还是降临到这家人身上。

1973年佘林海突发急症一直咳嗽,严重的时候都会咳出血,那时候农民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佘林海的妻子要出去劳作挣取工分,还要在家里照顾4个年幼的孩子,虽然心中一直牵挂着丈夫但是也无能为力,这可愁坏了佘林海一家子,

这是张志远坚定地站出来跟领导请示,希望自己可以去医院里照顾病重的佘林海,他还用自己的知青身份换来粮票给佘林海买饭,佘林海一家十分感动,佘林海几次落泪觉得自己对不起兄弟。但是张志远却觉得能够为佘林海做点什么是应该的,就这样他一直照顾佘林海吃饭、洗漱、上厕所等等的日常琐事。

张志远答应为好友照顾妻儿却惹了许多是非

尽管张志远已经尽心尽力地照顾佘林海,但是佘林海的病没有得到好转,一直在不断恶化,有天佘林海把张志远叫到跟前告诉他自己已经快坚持不住了,其实他对于死亡已经看淡了,现在之所以强撑着是放不下家中的妻子和孩子,毕竟妻子年龄还不大,几个孩子更是需要人照顾。

听到这里张志远眼泪也落下来,他紧紧握着佘林海的手告诉他自己一定会照顾好嫂子和几个侄子的,只要自己有吃的就不会让他们饿着的。佘林海顿时眼泪止也止不住,他觉得欣慰又觉得难为自己的兄弟了,这时的张志远也不过是个19岁的少年,佘林海再也没能撑得过去,握着张志远的手去世了。

得知消息的胡庭秀崩溃大哭,才31岁的年纪要独自带4个孩子,她可怎么活啊。这时张志远坚定地告诉胡庭秀他一定会代替佘林海好好照顾他们母子,胡庭秀感动不已,从这天起张志远就支撑起了这个家,帮着胡庭秀抬水、做饭、干活,

因为张志远的知青身份他常常受到优待,所以他也就给胡庭秀母子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久而久之人们都开始对他们议论纷纷,说胡庭秀不守妇道勾引知青小伙子,也说张志远是看人家孤儿寡母的故意讨好,话越说越难听,

张志远不止一次地为自己和胡庭秀辩驳,说明自己只是替佘林海大哥照顾他的妻儿,但是别人哪里听得进去,尤其是爱嚼舌根的妇人说的都跟真的似的,胡庭秀哪里受得了别人这样的诬赖,于是开始拒绝张志远的好意,不让他进门,也不跟他走得近。

为了照顾好友妻儿放弃回城

胡庭秀本来就是一介妇人,加上全村人的排挤和嘲讽,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经常都排不到队拿不到粮食,这可急坏了张志远,他怎么能看着嫂子和侄子们这样挨饿,于是他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决定娶比自己大10岁的胡庭秀为妻,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照顾他们一家人。

这让胡庭秀十分为难,她现在是个寡妇还带着4个孩子本来就生活困难,附近的人知道她这样的情况都不愿意娶她,何况张志远是大城市来的,又是知青,她这样是耽误他,但是张志远主意已定,他带着胡庭秀去办了手续,正式成为了夫妻。

婚后两个人又生育了1儿1女,6个孩子的重担更是让张志远不分昼夜地干活挣工分,他干的活比任何人都多,为了养育孩子们他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孩子也都慢慢地长大了。终于张志远收到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知青可以回城的政策,这对于张志远来说是离开大山的唯一一个机会,

他是工人家庭如果想回城只要打打关系就可以了,但是胡庭秀开始犹豫了,毕竟全家人现在都依靠着张志远,张志远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决定留下来,这让全家人都十分意外,但是张志远认为自己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应该承担责任,这已经不是当初的承诺了,而是自己的家。

人们都赞扬张志远信守承诺,更是佩服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和担当,现在孩子都长大了,希望他往后的日子都幸福快乐。

知青抛弃农村妻子,知青往事全集

知青往事:自那一天起,开始了我们苦涩而又令人回味的知青岁月

四十八年前的那一天,二十四辆满载着学生的车队离开了我们熟悉的校园,越开越快。车外,巍峨的群山重峦叠嶂,连绵起伏。天空中的阴云淹没了阳光,风声乍起,细雨蒙蒙。 汽车 驶出上百里路后,车上渐渐地安静了,再也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唱歌了。风声中夹杂着抽泣,雨珠混合着泪珠开始在腮边滚落。
每一个岔路口,车队就开始分流,渐渐地,最后只剩下四台卡车在山路上疾驶了。第三天的中午, 汽车 终于驶到了目的地。根据安排,我们这些同学就将分散在这一片地区内的几十个生产队里。我们从车上下来,发现广场上除了我们这些新到的知青外,几乎没有本地人,只有几个小孩正围着运送我们的大卡车,好奇的东张西望,想象中欢迎我们的人群没有出现。大家将行李从车上搬下来,都堆放在地上,然后恋恋不舍的与同行三天的驾驶员们一一话别。 汽车 慢慢的开动了,最终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至今我还记清楚的记得那几位老师傅眼里饱含着的泪花。

有人通知,生产队的干部们正在开会,我们就在广场上等。差不多半个小时左右,会议散了,生产队的队长们陆续来到广场,各自领走了分到本队的知青。最后,广场上就只剩下我们11名分给7小队的知青了。大家围站在行李旁,像一群迷途后等待父母认领的孩子,内心忐忑不安。好在等了不久,我们也被接回到了队上,并且和房东见了面。
我的房东姓霍,五十多岁,我们叫他霍大伯。霍大伯的儿子收工回来后,我们准备开始吃晚饭。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走到饭桌前,面无表情,双眼呆滞的盯着我看,让我不寒而栗。

霍大伯对她很凶,连骂带推,将她推了出去。饭后,我借口有事离开霍大伯家,来到大院里的刘队长家,向刘队长讲了这件事。刘队长告诉我,那个女人是霍大伯的妻子,是个疯子,虽然有时愿意骂人,但是从来没有做出任何过分的举动。我一听此话,死活都不敢在霍家继续住了。刘队长也没有办法,就叫我和另外一个知青一起住在大院里的冯大哥家。

冯大哥当年也就二十多岁,比我们大了七、八岁。他是个孤儿,小时从狼口逃生,至今脸上留着一道令人生畏的伤疤,因此还得到一个悲壮的绰号“马狗”。“马狗”是当地人对狼的称呼——当然这是我以后才知道的。

冯大哥很贫困,房子很少。房的上部是半间小土楼,他睡在楼下,我和另外一个知青睡在楼上。楼上平时是用来堆粮食或杂物的,也就十平方米左右。这里的居住条件显然要比霍大伯家差远了,但是住在这里,内心相对要安稳踏实一些。
当天傍晚,我们十一个知青不约而同地在广场上碰了面。大家十分关切地互相询问,倾诉着各自的遭遇。有的伤感、有的激愤,那几个女知青说着说着,都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后来我们几个男知青只好把她们一个个送回各自的房东家里。

夜深后,旷野里寒气袭人。我们好像还有许多诉不尽的衷肠,讲不完的心里话,谁也不愿离开,这是同窗数年从未有过的。但是总聚在野外也不是办法,最后有人提议,不如今晚大家就都在冯大哥家里睡。当我们把这个意思告诉冯大哥时,他很惊奇,他弄不明白,为什么这间又脏又窄的破屋,平时连鬼都不上门的,今晚会招来这么多知青呢?他始终是闹不明白的。

当晚,在一个离家千里之遥的偏僻山村里。我们五个刚刚走出初中校门的十六七岁的少年,互相依偎着在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土楼上,怀着对明天的迷惘与遐想,慢慢地坠入梦乡,从此开始了我们苦涩而又令人回味的知青岁月。

【感谢投稿的 李芳荣(四川) 同学】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