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剧评,包青天经典镜头
北宋名臣包拯在历史上的名气非常大,至今为止,人们只要提到清廉无私都会下意识的想到是包拯,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多深。
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岁数越来越大,他便申请在合肥附近为官,这个要求也被同意了。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因为父母身体原因他直接辞去官职,回到父母身边赡养,在父母相继去世之后,他又开始了守丧的生活。
丧期满了之后他都不肯离去,乡亲们来不停的劝他,景祐四年包拯进京听宣,这次他被任命为天长的知县,天长便是现如今的安徽,从这开始包拯算是真正开始了仕途。
包拯一生在多个地方为官,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尽心尽力的为百姓来办事,有趣的是现在人们说包拯,背景都是在开封,实际上包拯在开封仅仅干了一年多一点。
人们对包拯的固有印象是断案如神,实际上真实的包拯断的案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多,更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扑朔迷离。
包拯能够千古流芳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清正廉洁,能够坚持秉公执法,不管是对百姓还是对待达官贵人都是如此,他多次弹劾朝中之人,为此在当时的社会中便开始传他的美名。
对于有能力者,包拯也是极力的举荐,在经过“庆历新政”之后,包拯同样也提出了不少的改革建议,比如说注重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
包拯还是一个实干家,他在想到什么的时候,都会付出行动,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他为官期间一直是严于律己,拒绝参与朋党之争。
中国历史上其实并不缺包拯这种人,可并不是谁都能够像包拯一样传美名,宋仁宗对包拯的赏识是包拯能够以包青天之名传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包拯在过世之后,他的形象彻底成为了包青天,可以说他是普通百姓对清正廉洁形象的寄托,人们不停的口耳相传。
人们几乎将一切的优秀品质都加在了包拯身上,包拯在我国人民的心中,可以说是成神了,千百年来人们在不停的神话他,甚至有民间故事中说他白天人间断案,晚上去阴间断案。
在不少故事中,直接将包拯神话为了阎王,当然民间故事中的阎王不仅仅是只有他,人们能够如此的推崇包拯,他绝对是当之无愧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包拯在任何影视剧中,总会出现戏腔,即使其他人都是在好好说话,他偶尔也会出现几句戏腔。
有人说,这是为了让人们对包拯的印象更深,关于这件事一直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基本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过有老人也指出,让他出现戏腔是有说法的,如果没有戏腔出现,会有鬼将包公当成真的,晚上可能会去找他声冤,对于扮演者还是比较忌讳的,在民间人们一直都认为包公是白天审人,晚上审鬼。不过在崇尚科学的当下,这个说法自然是无稽之谈。
怎么评价包青天之七侠五义的演员在剧中的表现?
包青天是民间家喻户晓的故事,包青天面色黝黑,额头月牙,以及他铁面无私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就是对包拯这一角色最好的诠释。正因为如此,观众对演员的诠释就更加严格。
剧中,包青天与公孙策的关系最为紧密,因此二人的性格差异也十分明显。金超群饰演的包青天声如洪钟,掷地有声,其面部的面部的微表情也十分到位。他时常紧蹙的眉头将心系天下黎民百姓的清官形象刻画的细致入微。
至于公孙策,他的作用就是智多星,与包青天相比,他是一个儒雅的书生形象,与之相对应他的台词也更加温和。剧中还有一个细节,因为公孙策是包拯的学生,所以在站位上,公孙策永远在包拯的后半步的位置,可以体现出其恭敬,注重礼仪的书生性格。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在某些事上两个人的性格会发生转变,例如在第三集中,公孙策执意要包拯解救陈州的人民,但包拯却由于身在官场职位不便不想插手。这并不是对人物性格设置的改变,反而刻画更加深刻的人物。包拯再心系天下毕竟是有所顾忌的。但公孙策与之相比更加的理想化。在这一点上演员的表演功不可没。
除去主要人物,群演也十分入戏,这一点也是本剧成功的关键。剧中全体演员入门三分的表演才能将观众带进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这也是现在的演员需要学习的。
《包青天》版本众多,老版本评价如此之高,是先入为主了吗?
其实我想说“暴雨梨花针”那集已经成为童年阴影,还有一说到包青天我就马上会想到这句,“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已经给成功洗脑了。可见老版包青天的经典与成功之处啊,哈哈哈!
还有就是剧本台词都大段大段还原原著小说和传统戏曲,所用的服饰也都是戏曲服装,很好地还原了原著戏曲小说,比一些打着还原历史旗号的影楼装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还有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剧情是鱼美人的那集,里面的姥姥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估计我那年也就是刚记事的年纪,对很多东西的印象都已经模糊了,但是对这个却记忆犹新,当时应该是很害怕,夜里好像也在想这个,对,就是那个姥姥,而且还有一些奇怪的感觉,被他那种邪恶而不男不女的做派吸引。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