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拍摄的电影(30年前的老电影)

时间:2022-08-11 17:17:29阅读:2598
1990年代是那种很容被贴上标签的时间段90后在这时出生,80后享受童年,70后正值青春年少,60后已是事业的骨干。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值得怀念的过去。彼时,中国电影还谈不上工业化产业链、院线、排片等这些电影界的…

1990年代是那种很容被贴上标签的时间段

90后在这时出生,80后享受童年,70后正值青春年少,60后已是事业的骨干。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值得怀念的过去。

彼时,中国电影还谈不上工业化

产业链、院线、排片等这些电影界的“专有名词”还未正式进入中国。可电影它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来了,和这个时代一样。

我只记得,看电影在当时还属于大型社会活动——在农村, 观众常以村屯为单位。左邻右里一句“街里放电影喽”,村民便会拿上自家的板凳涌向村里的“电影院”——小广场或某单位的大门外。但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多半是不去的,他们觉得“没深沉”。

“露天电影院”播放前的准备工作只需要20多分钟。当时的放映员是一名小伙子,他在现场有着说一不二的权威。村民帮着竖起幕布,村干部维持现场秩序,现场还有大妈、大婶们负责夸赞:“小伙子从县(城)里来的吧,结婚没有?”此时,一般不做生意的村民居然做起了商贩:瓜子5毛钱一水缸。

电影开始前总会出现几分钟的混乱,年轻人互相开起玩笑,有时,他们会把手中的瓜子扔向对方。当幕布上出现黑白的不规则状斑点,现场会在几秒钟内陷入寂静。

“开演了,开演了……”黑白两色的电影投射光打在幕布上,那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光亮。人们紧挨着坐,目光都落在了幕布的光影之上。

敌军飞机投放的炸弹爆炸声、子弹打入土地上的声音、战士呼唤战友的声音,在我当时的印象里,经常会洞穿整个夜晚。

那时我还不到10岁。电影里面有那么多主角,我却只能记住李向阳和王诚这两个名字。“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不知何故,这句话鬼使神差地成了我在小学时第一次表演小品的台词。回想起来,《地道战》、《地雷战》这些电影似乎陪伴了我整个童年。

我能确认的是,村里放电影都是在盛夏,田野里无数的青蛙会掀起声浪。

后来,父母带着我搬离了村庄。再后来,看电影已经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了,不用全村人都挤在一起。

回忆起来,看黑白电影的童年时光像纠缠起来的几十年,安稳又漫长;而此后的20多年就像一部科幻电影,眨眼数年。电影会以这样一种方式记录着时代。

那一年,电影散场回家的路上,漫天都是星光。

假如谭咏麟不与李克勤组成“左麟右李”组合,你认为李克勤能达到如今的高度吗?为什么?

哈哈,真是无语!同时代的时候,被其他歌手压的喘不上气,要不是谭咏麟拉他一把,就凭他早就没人记得了!他自己也承认要感谢谭咏麟!几首歌曲没一首原创,全是翻唱当红的日韩歌曲!就连月半小夜曲都是听了陈乐基才知道这首歌!唱歌也就那样,毫无感情,要不然也不会混了几十年还是不火!

不过李克勤还是不错,坚持音乐理想,吊打现在的年轻人,17年不是拿了4个音乐奖!咋一看,基本没一个老歌手,都是不熟悉的年轻歌手!哎,难怪全程黑脸,一看边上没一个认识的!估计同台的人都在骂,老不死的同时代拿不到奖,来抢年轻人的饭碗!要知道一般老人都会退出领奖,给年轻人机会!谭咏麟,张国荣,黎明都退出了,唯有李克勤想尝尝得奖的滋味!别的艺人去拍电影了,也不怀他,又没人找他拍,只好参加一些垃圾节目挣钱!被一群过气的三流歌手评价,还得点头哈腰的说谢谢!不火是有原因的,自己的身价自己都不在乎!看看郑中基,张学友,都不会去这样的垃圾节目,还被一群不如自己的歌手评论!

祝愿李克勤今年再得大奖!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