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死苗原因及防治措施(草莓死苗原因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3-07-09 22:56:09阅读:3594
一、发生原因 1.生理性死苗:定植温度过高、栽后灌水不及时、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土壤盐分过高、栽植过深等引起死苗。 2.病害死苗:黄萎病、炭疽病、根腐病引起的死苗。 二、病症表现 1.生理性死苗:定植后不发新根或…

一、发生原因

1.生理性死苗:定植温度过高、栽后灌水不及时、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土壤盐分过高、栽植过深等引起死苗。

2.病害死苗:黄萎病、炭疽病、根腐病引起的死苗。

二、病症表现

1.生理性死苗:定植后不发新根或新根发生很少,心叶不生长,最后根系变褐腐烂,全株死亡。

2.黄萎病死苗:病菌侵染根部,在地上部表现症状。幼苗心叶变为黄绿色或黄色卷曲、狭小呈船形;三出复叶小叶不对称,变硬,表面粗糙无光泽,叶缘黄褐色。植株生长不良,最后全株死亡,地下部根系、叶柄维管束变褐色。轻病株株形矮小,结果少,果实不能正常膨大,品质变劣。

3.红中柱根腐病死苗:地温低、湿度高易发病,病菌从根的顶端侵入后,向根心发展,使中柱变为红褐色,这是该病最明显的特征。严重时根变为黑褐色而腐烂。地上部先由基部叶的边缘开始变为红褐色,再逐渐向上凋萎枯死,病株容易拔起。

4.炭疽病死苗:局部病斑在匍匐茎及叶柄上发生,呈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可扩展成环圈,其上部萎蔫枯死。病株起初是1~2 片幼叶失去生机而下垂,数日后全株萎蔫枯死。枯死植株切面从外到内变褐,但维管束不变色。

三、解决方案

1.选用无病种苗。黄萎病、红中柱根腐病、炭疽病等病害都可以通过种苗传播,在引种时要特别注意,最好选用脱毒种苗,避免种苗带病。繁苗时选用未种过草莓或茄科作物的田块繁苗,发现病株立即拔除。

2.合理施肥。多施腐熟有机肥,使用化肥时不能偏施氮肥,应平衡配方施肥。

3.石灰氮(氰胺化钙)土壤消毒。石灰氮是一种无公害土壤处理剂,并可补充土壤氮和钙的含量。通过石灰氮高温消毒,可以杀死土壤中大部分黄萎病、根腐病等土传病菌和根结线虫、地下害虫。

四、农药防治

(一)草莓黄萎病

1、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寄主病残体内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或拟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6~8年,带菌土壤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借助带病母株、土壤、水源及农具等进行传播,从植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幼根的表皮和根毛侵入,在植株维管束内染指,不断扩散到植株叶及根系,引起植株系统性发病,最后干枯死亡。

2、危害病状

草莓黄萎病开始发病时首先侵染外围叶片、叶柄,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型病斑,叶片失去光泽,从叶缘和叶脉间开始变成黄褐色萎蔫,干燥时枯死。新叶感病表现出无生气、变灰绿或淡褐色下垂,继而从下部叶片开始变成青枯状萎蔫直至整株枯死。被害株叶柄、果柄和根茎横切面可见维管束的部分或全部变褐。根在发病初期无异常,病株死亡后地上部分变黑褐色腐败。当病株下部叶片变黄褐色时,根便变成黑褐色而腐败,有时在植株的一侧发病,而另一侧无病,呈现所谓“半身枯萎”症状、病株基本不结果或果实不膨大。

3、农药防治

(1)可选20%噁霉稻瘟灵微乳剂(低毒)(40~60mL/亩) 皓达腐植酸有机水溶肥料(100~200mL/亩)灌根(保护 治疗)。大风天或预计1小时内降雨,请勿施药。每季最多使用2次。安全间隔期为7天。

(2)1% 申嗪霉素 悬浮剂 (低毒)(500~1000倍液 ) 皓达腐植酸有机水溶肥料(800~1500倍液)灌根(保护 治疗)。防治枯萎病时,应于移栽时第一次施药,然后于枯萎发病初期施药。视病害发生情况隔7~10天灌根1次,连续使用3~4次。大风天或预计1小时内降雨,请勿施药。本配方主要是利用其氧化还原能力,在真菌细胞内积累活性氧,抑制线粒体中呼吸转递链的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抑制菌丝的正常生长,引起植物病原真菌丝体的断裂、肿张、变形和裂解。

(3)6% 春雷霉素 可湿性粉剂 (低毒)200-300倍液 皓达腐植酸有机水溶肥料(800~1500倍液) 灌根 (治疗性)本配方施药适宜时期为枯萎病病发前期,每隔10天左右施药一次,连续施药三次,注意喷雾均匀、周到。大风天或预计1小时内降雨,请勿施药。

(二)草莓炭疽病

1、发病规律:

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8~32℃,属高温性病害,凉爽干燥的气候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宝交早生、早红光抗病性强,丰香中抗、丽红、女峰、春香均易感病。病原菌主要以土壤中的病茎叶,匍匐茎等病残体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病原菌形成孢子后随雨水飞溅到草莓上引起再次侵染和扩展。

2、危害病状:

叶片、叶柄、匍匐茎、花瓣、萼片和浆果都可受害。病株受害大体可分为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两类症状。局部病斑在匍匐茎上最易发生,叶片、叶柄和浆果上也常见。茎叶上病斑长3~7毫米,初为红褐色,后变黑色,溃疡状稍凹陷,病斑包围匍匐茎或叶柄整圈时,病斑以上部位枯死。萎蔫型病株起初病叶边缘发生棕红色病斑,后变褐色或黑色,发病较轻时,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时能恢复,发病严重时几天后即枯死。掰断茎部的症状是由外向内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色,拔起植株,细根新鲜,主根基部与茎交界处部分发黑。

3、农药防治:

(1) 70% 咪鲜·丙森锌 可湿性粉剂 (低毒)90~120克/亩 皓达腐植酸有机水溶肥料(25~50mL/亩) 喷雾。在炭疽病发病前或初期兑水喷雾,每隔5~7天喷一次,连喷2次。大风天或若预料一小时内降雨,请勿施药。

(2)25% 咪鲜·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 (低毒)75~100克/亩 皓达腐植酸有机水溶肥料(25~50mL/亩) 喷雾。用药适期掌握到发病初期防效较好。合理掌握喷药间隔期,高温高温是病害的易感期,病害间隔期应缩短。

(三)草莓根腐病

1、发病规律

(1)草莓黑根腐病。长期连作,土壤病原菌、线虫数量增加。越冬低温冻害。除草剂药害。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植株根部过度积水或土壤过干均易发病。其中土壤病原物增加和植株生长势衰弱是主要病因。

(2)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夏秋气温较低,土壤湿度过大。种植区地势低洼,土壤积水较多。常年连作导致土壤中病原物增加,越冬遭遇冻害,生长势减弱。一般黏土地块比沙壤土易发病。病原以卵孢子在地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夏。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条件适应时即萌发形成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入植物的根系或幼根。

2、危害病状:

(1)草莓黑根腐病。病株易早衰,矮小,株势弱,坐果率低。被侵染的根部由外到内颜色逐渐变为暗褐色,不定根数量明显减少,又俗称“死秧”。

(2)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植株早衰,茎变为褐色。植株下部老叶变成黄色或红色,新叶有的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匍匐茎减少,病株枯萎迅速。发病初期不定根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1~5mm长的红褐色或黑褐色梭形长斑,严重时木质部坏死。后期老根呈“鼠尾”状,切开病根或剥下根外表皮可看到中柱呈暗红色。

3、农药防治:

(1)350克/升 精甲霜灵 种子处理乳剂(低毒)1:1250~2500(药种比)拌种;

(2)45% 唑酮·福美双 可湿性粉剂(中等毒)使用300~600倍液 浸种;

(3)30% 多·福·克 悬浮种衣剂(中等毒)使用1:50~60(药种比) 种子包衣,包衣前将种衣剂充分摇匀,药种比1:50~60,可机械包衣或人工包衣,种子包衣后药剂阴干成膜后即可播种;

(4) 38% 多·福·毒死蜱 悬浮种衣剂(中等毒)使用1:60~80(药种比) 种子包衣;

(5)25% 噻虫·咯·霜灵 悬浮种衣剂(低毒)使用300~700毫升/100千克种子 种子包衣;

(6)62.5克/升 精甲·咯菌腈 悬浮种衣剂(微毒)使用1:250~333(药种比) 种子包衣;

(7)25克/升 咯菌腈 悬浮种衣剂(低毒)使用600~800毫升/100千克种子种子包衣。

注:使用以上农药拌种后,再用皓达腐植酸有机水溶肥料(50~100倍稀释)拌种,可达到促根快生壮,防治根腐病。

农业技术指导平台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