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音乐鉴赏「电影白毛女之音乐赏析」
文 | 千金Talk
编辑 | 千金Talk
《白毛女》是一九五零年,由王滨和水华导演,根据1938年晋察冀的一段著名的民间传说“白毛仙姑”为基础,根据这个传说,讲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悲剧,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电影,在中国的首映礼上,就有六百余万的观众,创下了世界上所有电影的最高记录。
本片于50年代曾在30余个国家和地区放映。一九五一年七月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际电影节的特殊荣誉,一九五七年获得文化部最佳电影第一名。
《白毛女》这部影片的成功,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它的作者在最初的作品中,摒弃了原著中关于“白毛仙女”的各种怪诞的描述,第二,它从一个阶层的概念中,深入地发掘了这个阶层的内涵,并从中提取出了一个真实的主题,那就是“旧的将人变为了鬼,新的将鬼变为了人”。
增加并修改了原本的戏剧剧情,使得剧情的发展变得更为真实、理性,它使用了中国古代的白话小说的构造方式,并将影片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完美地应用到了影片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利用比兴的技巧,与蒙太奇的使用相结合,情感的对比与剧情的回响,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从而将角色的角色与自己的人生轨迹充分地衬托出来,进一步地加深了作品的主旨。再次,它广泛运用了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如《北风吹》、《扎红头绳》等,为中国人民所熟知;大合唱《太阳出来了》表达了被压制工人的感情,得到了听众的肯定。而《剪喜字》则将一个等待嫁人的姑娘的羞涩,甜蜜,以及对爱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配乐中,对角色的塑造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在《白毛女》中,更是试图用音乐语言来描述角色的精神状态和精神状态,而在配乐中,主角们的配乐也是非常的契合角色的,与角色的精神状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以“喜儿”为主要曲目,以河北民谣《小白菜》为主要曲目。
河北民谣《小白菜》是一支描述在封建时代被继母折磨的孩子们的歌曲,因为这支歌曲的创作环境和作者的情绪都是忧伤的,因此,歌曲的曲调是一句一句往下,就像是一种叹息,一种无助,可以很好地表现出作者心中的悲伤。
喜儿的身世和这首歌里的角色很像,但完全模仿起来就显得有些笨拙了,完全不符合这首歌里的“幸福”情节,也不符合这首歌里没有被黄世仁追着要钱的那一段。
那时的喜儿还是个年少无知的少年,对将来还抱有一份天真的幻想,心中还存有一份对爱情的天真幻想。这种情况下,再用“顺”字显然不合适,所以,他改变了旋律,将喜儿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表现了出来,作为一首主旋律,一直延续到了整部戏里。
在描写喜儿被人欺凌为“鬼”之后,其性情的转变及报复的意念时,笔者在其原本的乐曲基础上,融入了河北梆子戏等乐器,使其声调更加高昂,充满怨恨,将喜儿的性情转变表现得更加生动生动。杨白劳,其创作题材取自山西民谣《检麦根》。
这部戏的音乐,将主人公在大雪纷飞的大年三十晚上,既要跟自己的女儿团聚,又要面对地主的压力,既要疼爱自己的女儿,也要面对“鬼门关”的恐惧,这种矛盾的心态,表现出了家庭的天然属性,也表现出了社会的残酷。
杨白劳被迫签订了卖女的契约,喝了海水自杀,这首歌将他对女儿的愧疚,对妻子的愧疚,对人生的失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戏剧化的魅力,至今为止,这首《十里风雪》都是每一场大型演唱会的必备歌曲。
但在影片中,却将这一段剪辑了下来,而是将杨白劳的泪水和《十里风雪》的一小段作为背景,没有用任何言语,只是用音乐来抒发心中的悲伤,而在影片中,则让杨白劳用泪水来表示他和喜儿之间的离别,达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黄世仁在这部戏里扮演的是一个阴险狡猾的土豪,但这首曲子并没有刻意去贬低他,反而用曲子来表达他的阶层感,以及他的心态,从而凸显出了这个人物的独特之处,他一直都是一个想要压迫工人的阴险小人,当人们一听这首曲子,就会明白,这个卑鄙小人即将出现。
《白毛女》在音乐方面,创造性地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歌曲,一改中国传统的单线发展方式,采用了垂直的和声,以及交响乐的交响乐,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表达能力,这是中国新歌剧在艺术上的一次创新,也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是中国新歌剧的一次经典之作。
在这出戏里,《扎红头绳》那一段,描写了喜儿与父亲之间的一段快乐时光,这一段对歌,节奏轻快,音调明亮,将她的纯真和慈祥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幕,让主角在最快乐的时候,与后面几个主角的悲剧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将“旧时代将人变为鬼,新时代将鬼变为人”这一真实的主题,进一步揭示出了这一点。
《太阳出来了》是一首大歌,这首歌充分表现了解放了的工人的坚强意志和胜利之后的狂喜,表现了他们对喜儿悲惨命运的同情,表现了他们对地主的憎恶,表现了他们的解放,表现了他们对被他们长期压迫和剥削的地主阶级的一种审判,表现了他们的团结,表现了他们的纯朴的阶级情感。
在大合唱中,反复强调了"旧时代使人变为妖,新时代使鬼变为人"的主题,这对于突出影片的主旨是很有价值的。歌剧《白毛女》中的音乐制作人,并未采取完全西方歌剧的音乐写作方法来发展这部影片。
他们深入百姓之中,在民间游历,在故事发生的地方吃饭,睡觉,亲身体会到了民间的生活,体会到了人们的生活,体会到了他们的心灵,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有中国音乐语言特征。符合了他们的个性特征的融人民歌小调的音乐形象在吸取了中国民歌小调的同时,还融入了西方的音乐发展技巧,大大增强了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和戏剧的张力。
《白毛女》采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的调子,借鉴了国外的戏剧对角色心理的重视,将其改编成了富有民族性的小调,着重表现了角色的性格特点,角色的塑造是有血有肉的,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改变。所以,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小白菜》的曲调很低沉,很忧伤,很符合喜儿被欺负后的心情,不过这与她在婚礼上所表现出来的家庭和谐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她将《北风吹》中的一段融入了《青阳转》中的轻盈与欢乐。
在喜儿被黄世仁欺凌后,躲入山里做“鬼”的时候,她将一些慷慨激昂的旋律融入到了歌声中,将她性格的变化和心中报仇的决心表现了出来,《白毛女》的乐曲既有中式的风格,也有西方的戏剧风格,将这个人物的心灵表现的惟妙惟肖。 在《白毛女》中,我们看到了西方乐章在作曲技巧上的一些经验。
比如,在使用主题动机的时候,在喜儿的出场、欢乐祥和的场面等方面,就会有主题音乐的呈现。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再配合西方乐团的伴奏,会让它的和声色彩变得更加丰富。此外,合唱、伴唱的运用,还将影片的剧情推进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具有很高的感染力。
《太阳出来了》的群众性大歌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与喜儿之间的阶级感情,也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喜儿的悲悯之情。本剧《红军来,解放后》的一幕,采用了《军队进行曲》的一支配乐,表现出了士兵们的勇敢,英勇,战斗的惨烈,使观众感受到了一股奋勇向前的力量。
《白毛女》是一部全新的影片,具有极大的创新余地,没有太多的限制,也没有太多的模板可供借鉴,所以,《白毛女》的曲子是中西结合,将中国民间曲子和西方曲子的长处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交响风格,主要表现在乐器的弹奏与演唱上。
在编曲方面,单凭少数的民族器乐,难以实现如《十里风雪》、《太阳出来了》等片断所需要的那种宏大的场面,人物内心复杂的情绪,而用民族器乐与一些西方乐器相结合的编曲方式,不仅能凸显民族性,还能提高交响效果,大大促进了剧情的发展在编曲上,采用了大量的西方歌剧的唱法与表演方式。
包括合唱、对唱、独唱等多种方式,从而丰富了歌曲的表达方式。在编谱上,根据人物的主旋律,结合人物的内心情绪,以民族唱法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吸纳了西方的唱法,从而提高了歌曲的艺术效果。
《北风吹》这首歌,不管是在影片中,还是在电视剧中,都是一首经久不衰的配乐,那欢乐的旋律,将喜儿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开始时比戏剧多了一个秋天收获的场面,展现了喜儿与大春两个家庭的互助,以及两个青年之间简单而纯净的爱。
赵伯伯在两位长辈面前谈起这门亲事时,还说了一句“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可见喜儿和大春的婚姻是全村人都同意的,喜儿为大春缝补衣裳,大春为喜儿采了一只柿子,这是何等简单,何等纯粹的感情?随着剧情的推进,《北风吹》以简单明快的节拍,将两个少年心中的欢乐也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这出戏里,喜儿在婚礼前一天晚上剪了一个喜字,然后从大春那里拿到了一朵绒花,喜儿在镜子里梳着头发,戴着绒花,还准备了一首很长的歌曲,曲调跟《北风吹》、《扎红头绳》差不多,都是一首很欢乐的歌曲。
这部戏里,喜儿一边唱歌一边对着镜子里的花,一边梳着头发,一边遮着脸,一边害羞,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她甜美快乐的心境。大春回乡与“白毛女”在洞穴里重逢,以《北风吹》为曲调,描述了两个人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重逢的喜悦。
《白毛女》这部影片,无论是从角色的刻画,还是从音乐的编排,都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影视作品的创造上,都有着很强的启发性,它的《北风吹》的主旋律,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歌谣,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歌曲,也是一部优秀的歌曲。
它在音乐设计方面的成就,就是因为它的作者对人们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们的精神感情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他们的音乐语言有了深刻的认识。它以真实的生活为前提,吸取了民俗形式中所有的优势,并吸取了前辈和外国的成功经验,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冯步龄,中外音乐欣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汪航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 贺数之,丁毅.白毛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
[4] 袁庆丰.政治和艺术示范的标本--超级女声《白毛女》[J].渤海大学学报,2007(06)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