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电影去旅游「跟着红色电影去旅行」

时间:2023-07-09 19:14:34阅读:3718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奋进新时代 美丽石家庄#​#大美秦皇岛 奋进新时代#​一百多年来,无数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塑造了共产党人独特…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奋进新时代 美丽石家庄#​#大美秦皇岛 奋进新时代#​

一百多年来,无数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生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塑造了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许多故事,发生在河北,传唱在河北,有些还被拍成影片,成为银幕上的经典。如今,我们仍可以透过光影的闪动,回望那些值得铭记的时刻,感悟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激励自己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今天,让我们重温一部部与河北有关的红色影片,并跟随它们,探访燕赵大地上的红色印记,从那些扣人心弦的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

新儿女英雄传

《新儿女英雄传》由史东山、吕班执导,今欣、姚向黎、赵子岳等出演。

该片根据袁静、孔厥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在冀中白洋淀地区,农村青年牛大水、杨小梅参加抗日自卫队打击侵略者,与此同时挣脱封建枷锁终成眷属的故事。

△电影海报。

影片中牛大水、杨小梅加入的,就是农民组织抗日自卫队——雁翎队。

抗日战争时期,雁翎队利用白洋淀水网密布、当地群众精通水性的优势,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与敌人展开了机智灵活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雁翎队”因此闻名中外。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昔日抗敌战场,今日研学课堂。随着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推进,如今的白洋淀正显现出一幅人、水、鸟、鱼和谐共处,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

△白洋淀风光。中国雄安官网李鑫/摄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白洋淀已观测到野生鸟类种类252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4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45种,具有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三有”和其他级别保护鸟类196种。除此之外,这里的野生鱼类也恢复至46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展陈。

此外,白洋淀还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您可以前往白洋淀抗战纪念馆、雁翎队纪念馆、孙犁纪念馆、王家寨红色博物馆等,通过抗战时期白洋淀的图片、实物、书籍等,了解白洋淀军民共同抗敌的英勇事迹。

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史文炽执导,高保成、李力、李长华、张怀志、霍德集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事件制作,讲述了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与日军作战到弹尽粮绝后跳下山崖的悲壮故事。五位八路军战士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精神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带给人久久的震撼与感动。

△电影海报。

故事中,五位勇士英勇跳崖的地点,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狼牙山。此山因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由5坨36峰组成,素有“北方小黄山”之称。清代易州知州杨芊曾作诗赞叹“三十六峰横一州,森如剑戟景偏幽。排空鸟道青难断,是处藤崖翠欲流。”

△狼牙山春日梨花开。

春看山花夏感绿,秋赏红叶冬嬉雪——狼牙山有着四季不同的风景。特别是春天一到,山花从山的阳面到阴面,从山下到山腰再到山顶依次开放,持续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踏青赏春。

△红叶中的五勇士纪念塔。

△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

如今,五勇士跳崖的地点——棋盘坨旁边,矗立着高21.5米的五勇士纪念塔,洁白肃穆,供游客缅怀先烈。景区的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于2001年落成,设有图片、历史资料、抗战文物、战斗场景等四个展厅,生动再现了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英雄业绩和悲壮历史。

地道战

《地道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战争电影,由任旭东执导、朱龙广主演。

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新利用地道战的斗争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电影海报。

地道战是抗战时期冀中军民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一种特殊战斗形式。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冀中群众为躲避日寇侵扰,挖掘能容一人或数人藏身的地洞。后来,人们把地洞挖深并挖成两个洞口,便有了地道的雏形。1942年起,在冀中区党委的领导和推动下,逐渐形成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整体地道战阵地,让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作战区域。

△遗址外景。马振/摄

如今的冉庄仍保留着地道战遗址。四条街道的两侧有631间房屋,仍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风貌。站在十字街口,放眼四望,犹如穿越悠长的时空隧道,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古朴的村道、斑驳的磨坊、风化的石碾、墙角依稀可辨的枪眼,依然保持着旧日模样,街道两旁墙上还写着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反蚕食、反扫荡、反封锁”的标语。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景。

在冉庄,纵横交错的地道网与街道和路口的高房、地堡、庙宇、碾子、柜台、烧饼炉等战斗工事,形成一张立体交叉的火力网,构成一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地道战纪念馆展厅内,还陈列着挖地道用的镐、铁锨,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子弹等展品。走进冉庄,仿佛走进一座偌大的历史博物馆。

走出西柏坡

《走出西柏坡》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李歇浦、梁山执导,古月、陈大伟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大背景下,共产党人如何从思想观念上、个人素质上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在观念上从战争状态转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题思想的故事。

△电影海报

1948年5月27日,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的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来到西柏坡。西柏坡,也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西柏坡纪念馆。

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重要思想,规划了革命胜利后建设新中国的蓝图。因此,西柏坡有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会场照片。

如今,烽火已然远去,但当你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仍然能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内景。

中共中央旧址大院里,坐落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这间南北狭长的小土屋,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大伙房,开会时临时布置成了会场。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这所房子里召开,毛主席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

会后第10天,即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黎明起身,从西柏坡一路向北,开启了“进京赶考”新征程。

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是由韦廉、沈东、陈健执导,王伍福、宗利群、李树生等主演的一部战争片,于2005年8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故事。

△电影海报。

当时,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了位于冀晋豫三省交界处的邯郸市涉县赤岸村。现在,当地修建起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供人们回味那段“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纪念馆由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一二九师陈列馆、太行颂文化园、红色记忆小镇等相关红色景区及产业园区组成,是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 。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是集一二九师司令部、太行军区司令部、太行区党委、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和刘邓旧居等重要遗迹于一体的革命旧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刘伯承、邓小平在这个古朴、宁静的小院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指挥大小战斗战役3万余次,歼敌42万余人,收复县城198座,击退敌人数百次“清剿”和“扫荡”。同时,八路军还帮助根据地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从而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一二九师陈列馆 。

一二九师陈列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再现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夜袭阳明堡、设伏响堂铺、收复香城固、激战狮垴山等一系列战斗场景,表现了一二九师将士浴血奋战、顽强不屈的英雄气概,体现了军民团结抗日的坚强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伟大信念,讴歌了根据地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李保国

《李保国》由赵琦执导,林永健、颜丹晨主演。

该片根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李保国的事迹改编,讲述了中国知名林业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尽一生把科技和富裕带给农民的故事。

△电影海报。

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著名的经济林专家和山区治理专家。他毕生致力于太行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前南峪景区。

初入太行,他就选择了当时最穷最荒的前南峪村搞起了开发试点。前南峪村的荒山秃岭,经李保国和同事们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林木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

△绿意盎然的前南峪。

前南峪村的红色记忆中不仅有李保国,还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政干部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抗大在邢台浆水镇一带办学,校部设在前南峪村。在这期间,抗大开始了正规化建设,创下了教学条件最差但教学内容最丰富、毕业学员人数最多等几项“抗大之最”,培养了二十余万名军政干部。

△抗大陈列馆。

位于村子南山坡上的抗大陈列馆,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全面反映抗大发展史的专题性陈列馆。馆内展出了大量文物、图片,并运用半场景、场景复原等艺术手法和声、光、电等现代陈列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抗大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和发展历程。

△抗大陈列馆内景。

几十年过去了,前南峪人在“抗大精神”的鼓舞下奋发图强,把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太行明珠”,成为一处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那时风华

《那时风华》由李三林执导,程琤、刘思博、肖雨雨领衔主演。

该片以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的感人事迹为基础创作,讲述了以郑百团、唐学燕、苏铁为首的年轻人,内心怀揣着“沙漠变绿洲、保卫北京城”的理想来到塞罕坝,无怨无悔奉献青春的故事。

△电影海报。

片中主角们所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由原林业部建立。它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这里的三代建设者们,用60多年时间,将昔日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塞罕坝风光。

近年来,林场通过“抚育间伐”“引阔入针”“林下植树”等手段,逐渐形成了以人工纯林为顶层,灌木、草、花、次生林的复层异龄混交结构,塞罕坝的人工纯林变得生动有趣。同时,通过举办“森林音乐会”等多种文艺活动,丰富游人的旅游体验。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

革命者

《革命者》是一部由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出品,徐展雄执导,张颂文、佟丽娅、彭昱畅领衔主演的近代革命影片。

影片围绕1912至1927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展开,讲述了李大钊同志积极探索改变中国、拯救民族的热血历程,热忱追寻正确革命道路的故事。

△电影海报。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还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李大钊故居。

唐山市乐亭县胡家坨镇大黑坨村,是李大钊出生和幼年、少年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和夫人赵纫兰成婚安家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村中坐落着他的故居——这是一处有着典型冀东农村建筑风格的穿堂套院,建于1881年,建筑为砖木结构,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格局清晰,古朴无华。

△李大钊纪念馆。

位于乐亭县城的李大钊纪念馆,完整地展示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白色的墙柱,灰色的檐脊,牌楼式的大门庄严而肃穆,唤起人们对伟人的敬仰与哀思。走进大门,通往纪念馆主楼的是一条长长的阶梯。阶梯由38级台阶组成,寓意李大钊走过38年短暂而伟大的人生历程。

△李大钊和《新青年》的同仁在一起蜡像。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纪念馆中悬挂的这副对联,堪称李大钊一生光辉的写照。为了实现理想,他“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用毕生的言行乃至生命,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而不懈奋斗。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通过馆内的大量文物、资料、图片等得以真实、生动地再现,令人感动、震撼。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