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和成龙造梦的日子是哪一集「李小龙和成龙造梦的日子」
今天起,更新十期「香港江湖录」
欢迎各位朋友订阅关注。
第一期:功夫之王
2012年12月12日,成龙做客《铿锵三人行》。
窦文涛问了一个很刁钻的问题:「如果你跟李小龙是同样的岁数,你们谁打的过谁」
大哥说:「让他赢吧,现在已经把李小龙神话了,我以前跟他拍过电影,我比他高,他是单骨,我是双骨,但是他的肌肉比较熟,我给你看看,我以前的肌肉状态也很好,非常好的一个,但是呢,他是被身旁的人给捧坏了」
——
跟大哥的“自信”不同,
香港的其他人对李小龙的评价高——
郑佩佩说:「李小龙是真的会功夫,我们这群人都花拳绣腿,你说陈港生。我不熟,什么陈港生就是成龙啊?成龙啊?他跟我们也一样,不是真功夫,他也是花拳绣腿」
洪金宝也说:「真正能打的,在我生命里碰到的,唯一一个能打的就是李小龙。」
「当年我真的跟他过过招,当年我看着他说“大家都说你功夫很厉害啊,他看了看我说,你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你是不是想过一招啊。把我弄的下不台来,只有说好啊」
「我们两个就在旁边找了个空地,旁边的人都在外面看着,我的脚刚要出来,他的脚啪,直接打在我脸上了,我直接倒在地上了」
陈惠敏说:「我觉得功夫巨星只有一个,他叫李小龙,在香港里面,我出拳是最快的,但他的腿是最快的,所以都叫“李小龙的腿,陈惠敏的拳”,但你要真的是一大一让我跟他比功夫,那他的功夫真的比我要厉害。成龙是个好老弟,他也想学功夫,他以前是杂技,功夫呢?是电影武功,是大杂烩。」
为什么大家都还在不断的神话李小龙,
成龙大哥却希望大家不要神话李小龙。
是他格局小了吗?也不是。
是因为,成龙是不服气的,他不甘心。
成名后,成龙大哥非常敏感人们把他跟李小龙放在一起:“我是我,李小龙是李小龙”。
成龙大哥曾在他的自传《我是成龙》里写道:「李小龙是神,我是普通人」,
几年后又在《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里写道:“我叫成龙,我不是下一个李小龙。」
大哥对李小龙的情绪很复杂。
在过去很多年,
大哥一直都在活在“李小龙”的阴影里面,
成龙算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他的父母当年是开着小饭店的谋生的,没有能力赚钱,只能靠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攒下所有的积蓄,就跟所有为孩子未雨绸缪的父母一样,看孩子坚定想留在香港发展,
父母就给17岁的成龙在新蒲岗给买了一间小公寓,当时花了大概港币4万块,很贵了。
说是公寓,但其实房子很小,又破又旧,但是成龙非常开心,因为在此之前,他从未拥有过自己的房间,小的是时间他跟爸妈住的是一间房,睡的一张上下铺,后来成龙去了梨园里的戏剧学院,睡的是大通铺,睡十几个人。
就跟所有的人一样,成龙开始独立生活。
他在自传《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里写道:
「每天早上,我早早起床,买些食物带上大巴车,与大家一起来到邵老板的邵氏片场。
当时,邵氏是最大的电影公司,拥有庞大的电影城和摄影棚。我们一群熟悉或不熟悉的武行演员,每天都混迹在那里,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所谓的机会,无非就是扮演无需露脸的背景人物,或者临时演员被踢、被打、被砍、被抽的角色。有时候,制片人也会叫我们做一些体力活,比如搬运东西之类的,
这个时期并不轻松,但不管怎样,只要能在现场有活干,我们就感到非常开心。」
成龙就这样度过了他的跑龙套的日子。
跟,成龙的励志故事不同,
成龙还在剧院里学习的时候,
李小龙已经出名了。
李小龙从年幼的时候开始,他就与香港影坛的诸多大佬级人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香港首任武打巨星曹达华,
他的夫人就是李小龙的义母。
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在李小龙还是婴儿时就带他参演电影,为他打下了早期的经验基础。
1950年,9岁的李小龙就以童星的身份,做了电影《细路祥》的男主角。
香港电影界,一直都夸赞:李小龙“配称粤语片‘天才童星’,粤片工作者应该好好重视他。
这些人脉资源的积累为李小龙日后从事演艺事业铺下了间接的道路。因此,李小龙的那股自信和魅力,是刻在他的实力与骨子里的。
于是,当年李小龙在好莱坞演完《青峰侠》后,想回香港,并拒绝邵逸夫的故事,
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当时,李小龙在拍完《青锋侠》后,他意识到好莱坞排挤华人的现象非常严重,
他改变不了,也无法改变,
他再努力,也不过是三四线明星。
于是,李小龙想到回香港发展,
他向当时香港最大的邵氏电影,毛遂自荐,并开出了3个条件,但邵逸夫老板全给拒绝了,并且把片酬从条件里提出的1万美元1部,给砍价到2000美元1部,别的回香港再看。
这要是换做其他人,早就答应了,
但心高气傲的李小龙拒绝了。
一方面,是他的实力在哪里,一方面,他在香港电影圈一直都有很深的人脉关系。
李小龙有拒绝的资本。
跟邵氏电影没谈拢合作后,李小龙转手就跟刚成立、也被一直打压的嘉禾合作,并先签了两部电影《唐山大兄》和《精武门》试水。
1971年,31岁的李小龙出演《唐山大兄》,上映不到三周直接破了香港票房记录,
达到320万港元。
在李小龙的电影问世之前,香港武打片一直沿用着邵氏电影的老套路,招式套路化,不真实。李小龙却以真实的动作击破了这种传统,他以硬拳硬腿的方式展现了真正的武术。
不仅香港人为之惊叹,当他的电影《唐山大兄》在好莱坞上映时,美国人也为之震撼。
离开好莱坞后,李小龙更红了。
1972年,李小龙的第二部功夫片《精武门》再一次刷新了香港票房榜的记录,而18岁的成龙因为有了洪金宝的推荐,在《精武门》做替身演员。
当时的李小龙也是真的下手很狠很认真,
他一脚把成龙踢出了超过10米,
破了香港功夫片史上摔得最远的记录。
电影里大Boss铃木宽被李小龙一脚从屋里踢飞到外面摔死,这个镜头就是成龙做的替身。
李小龙因为这个镜头被神话,
而成龙也因这个镜头的拚劲被人赞赏。
不过,对于彼时的成龙和李小龙而言
一个是神坛上的巨星,
一个是无名之辈的提升演员。
李小龙把成龙踢飞了10米,
但他并不记得成龙的名字。
直到1973年,李小龙才知道了成龙的名字。
1973年,好莱坞的巨头华纳找到了李小龙,希望能够跟他合作拍摄《龙虎争斗》,并且向李小龙合作这部电影将会在全球同步上映。
这是李小龙重回好莱坞的第一步,
也是香港功夫电影国际化的第一步。
李小龙答应跟华纳合作后,
整个香港的武行都参加了这次的电影拍摄。
洪金宝得到了难得的机会,在电影片头与李小龙进行激烈的对战。而成龙则在电影的后半段才以一位武师的身份出现,并被一顿痛打。
在拍摄过程中,由于一次配合失误,成龙不小心被李小龙,实实在在地击中了一下。
导演立刻喊停,场面一片混乱。然而,就在众人惊慌失措之际,李小龙迅速找到了还在忍受剧痛的成龙,关切地询问他的伤势,并向他道歉,并请求导演,让成龙参与更多戏份。
因为《龙虎争斗》,李小龙记住了成龙。
不久后,两个人都在香港打保龄球的时候给遇上了,两人在四海的保龄球玩了一下午。
围观的人很多,
李小龙全程没有太说话,也没玩,
就是看着成龙玩了一下午。
临走的时候,成龙去送他。
李小龙上了出租车后,突然又打开了车门,转身看了下成龙,没有说话,给了成龙一个非常意味深长的眼神,随后又上了车,离开了。
这是成龙最后一次见到李小龙。
一个月后,也就是——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参与演出《死亡游戏》期间,猝死于丁佩在香港九龙九龙塘的家中,4天后,《龙虎争斗》在香港上映,1个月后,在全球上映,李小龙成了世界巨星,
死在了爆红的前夜,
成龙的名字也出现在了片尾字幕里,算是真正在圈内出了名,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两个时代的交替,就这一年埋下伏笔。
但,“成龙的时代”得再等5年。
毕竟在当年,李小龙走的很突然,整个香港电影的“龙虎武师”行业几乎倒退了5年。
香港电影也因此停滞不前,
他们差一步就能完成国际化。
原本处在上升期的成龙也一下子跌落谷底。他的公司资源全部转移到了粤语喜剧片里去了,武行替身演员大规模失业,成龙一度面临失业,去了澳洲,做了一名厨师。
为了打破港片的困境,整个香港电影界都在广撒网,都在打造“下一个李小龙”,会点功夫的武师都被喊过去拍电影了,他们这些人,也一下子都从过去的替身演员成了男主角。
但,为了完成所谓的“国际化”,
他们全部都是在跟风李小龙,
一打一式全部都是李小龙的动作。
所有人都在扮演着“李小龙”的影子,
并活在“李小龙”的阴影里。
在时代的潮流里,
成龙也成为了活在“李小龙”阴影里的人。
他的“成龙”这个名字,也是当年的公司为了“打造第二个李小龙”,而给他改的名字。
1975年,李小龙去世的第2年。
成龙失业,回澳洲做了厨房里的洗碗工。
洗碗工一做就是大半年。
直到,忽然接到来自香港的电报。对方希望他回去拍摄罗维导演的《新精武门》。
成龙没想别的,有机会,就回去了。
更何况还是罗维,跟李小龙合作过的罗维。
回去后,成龙签约了罗维的公司,
公司希望把成龙捧成一代功夫巨星,在星路开始前,名字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成龙在入行的时候,一直用的是”陈元龙”的名字,回到香港后,老板觉得这个名字不好。
「你名字元龙不好,元同圆,圆了就是完了的意思。小龙已经死了,大龙又不好听」
老板罗维找到当时很有名的作家潘柳黛,帮成龙想了几个名字。当时潘柳黛写了好多个带龙的名字贴在墙上,问成龙想要哪一个。
最后,成龙选了“成龙”。
那会,成龙没多想,毕竟名字不重要,赚钱最重要,所以后来在罗维公司成龙拍的电影,也全部都是在模仿李小龙,就连动作神态也一模一样, 不过那会成龙也没有太多的抱怨。
能红就好,哪里在乎演什么拍什么。
但结果证明,模仿李小龙的全都“死”了。
1976年7月,罗维导演,成龙主演的,模仿李小龙的《新精武门》上映,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举一动甚至武打的姿势都跟李小龙一模一样,标志性的动作也还原度非常高。
但电影上映后,《新精武门》的票房只有45万,排在当年香港票房排行榜的第60位。
模仿李小龙,模仿的很失败,
最后罗维又改弦更张,让成龙去跟风拍摄了古龙的武侠片,但事实证明,也不行。
成龙主演的《剑花烟雨江南》在1977年上映,票房29万,排在那年票房的第70位。
古月片和武打片接连败场,
刚回香港的成龙,成了票房毒药。罗维对成龙也就没有信心,于是把成龙租给了吴思远。
1978年3月,成龙主演,吴思远导演,袁和平武术指导的《蛇形刁手》上映,
最终取得270万港币票房,位列当年第八。
仅仅7个月后,
三个人趁热打铁在当年10月推出《醉拳》,票房670万,仅次于许冠文的《卖身契》,
开创了功夫喜剧的潮流,
这一年成龙24岁。
在此之前,他不过是嘉禾旗下无数个小武行之一。每天用生命冒险,换取微薄的收入,
现在,他终于火了。
那一年,成龙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一夜爆红和巨星待遇。自从《蛇形刁手》以后,嘉禾就看上了他,跟他提出了100万港币的签约数字。那个时候香港的公寓还只要几万港币。
100万对成龙来说是花不完钱,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到了《醉拳》以后,嘉禾的价格又从240万一路飙升到了480万。
邹文怀和何冠昌画了个饼:“你可以成为李小龙之后第二位可以征服世界的华人巨星。”
成龙信了,
就这样,成龙加入了嘉禾。
有了嘉禾的帮助,成龙的崛起非常迅速。
不到2年,成龙就建立起了成家班。
当然,其实那会的香港武行并不少,但成家班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成龙撑起来的。
因为香港武行的本质就是卷,玩命的卷,
你今天跳5楼,我明天跳7楼。
大家都是玩命拼的,也正是因为大家都在拼,成龙用一身的骨折,换来了自己的荣誉。
李小龙要是不死,他后面也能开宗立派,成立了自己的武行班底,继续带领着武打片。
但风格上,肯定跟成龙不同。
李小龙的风格,是以街头实战风格为主。
成龙没有什么高超的传武打底,有的是不要命的狠劲和京剧武生基本功,说白了,你可以说他是杂技,但成龙就是一种不要命的杂技。
他就是那种,没有什么大功夫,
就是跟你玩命的那种狠劲。
成龙这种人,往往是最狠的。
如果李小龙还活着,成龙肯定也会火。
因为成龙就是天生的演员,武打片里能打的人多的是,偏偏就成龙最火?因为他会创造,知道功夫喜剧要怎么拍,观众才喜欢。
正是因为成龙始终坚守自己的风格,他于90年代末闯入了好莱坞的殿堂后,终于在。2017年,他更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这是好莱坞对他电影事业的最高赞誉。
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是对成龙无数年辛勤努力的最高褒奖。这个殊荣证明了他对电影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卓越成就,也是好莱坞电影界对他的最高认可。
成龙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打破了好莱坞对亚洲演员的刻板印象,树立了中国电影人的崭新形象。他的故事鼓舞着无数年轻人,激励他们追逐梦想,勇往直前。
也正是那天以后,成龙放过了自己,
他终于没有再活在了“李小龙”的影子里。
2020年,在李小龙诞辰80周年的时候,
成龙说:“李小龙是我心目中永远的功夫大师,也是我们中国功夫电影的代表人物。”
或许,成龙早就想不明白了。
争谁第一,重要吗?或许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他真的做到了,
成龙是成龙,李小龙是李小龙。
他们早已经是自己的王者。
如果成龙,没有那份坚持的话,还在照葫芦画瓢学着“李小龙”的话,那么注定是失败的。
因为无论是电影还是武术,单纯模仿出来的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正如李小龙说的那样:「受,破,离」。
李小龙能成功,不是代表一种技术,技术会进步,会更替,就像成龙在电影里设计的那些动作桥段那样,确实他比李小龙要复杂100倍。但是,有些东西是复制不了的。
没人能复制李小龙,也没人能复制成龙。
因为李小龙代表的是一种精神,
他是一种哲学。
而这个精神在不同的时代都会继续存在。
成龙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不同的时代里他都会影响着每一代人。
如何「如水」一样面对事物的变化。
这才是我们应该要去做的。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