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道塾时评|有破有立全球第一传武打假批判/改革者李小龙

时间:2023-07-09 06:50:19阅读:4063
解放思想,针砭时弊,呼吁改革:李小龙早在半个世纪前单枪匹马挑战世界传统武术“心不摇于死生之变,气不夺于宠辱利害之交,则四者之胜败自然洞见。”——宋·秦观《兵法》近两年来,中国传统武术摊上了大事。一些所…
  • 著名演员李保田的儿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但一直未踏入影视圈,近几年,李与李保田…

解放思想,针砭时弊,呼吁改革:李小龙早在半个世纪前单枪匹马挑战世界传统武术

“心不摇于死生之变,气不夺于宠辱利害之交,则四者之胜败自然洞见。”

——宋·秦观《兵法》

近两年来,中国传统武术摊上了大事。

一些所谓的传武打假人、武术自媒体人和部分盲目附和的网民们,在网络上极尽能事的否定中国传武,无论阿猫阿狗,一律扣上“大师”高帽,加以各种羞辱,甚至还将此种中国传武羞辱秀出口到国外供外国人围观、鄙视。

不能不说,这是当下中国传统武术人的集体悲哀,也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史上的一大污点。

真正的中国传武大家当然不屑于和那些网红小丑们共舞,但仍有一小撮毫无自知之明,或不入流,或假冒的传武人,在这网络审丑的时代,乘势而上,争做无底线网红,与各种无良自媒体利益勾连,消费传武,不断上演一场场丑态百出的群魔乱舞活剧。

传武应不应该被打假,应不应该被批判?

在这一点上,为道塾的观点和大家是一致的,

对于那些传武骗子,对于那些传武乱象,当然且必须要打假,

对于那些传武的积弊,当然也必须要毫不留情的批判。

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去打假,如何去批判,

以及打假、批判之后,我们又当如何?

当下有多少人假“传武打假”或“为传武正名”名义,行追名逐利之实!

这些人其实毫不关心传武如何浴火重生,如何得到真正发展,

他们对于传武多是毫无建设性的破坏、攻击或更多的献丑,

然后忙着各自收割名利流量,

给传武留下一地鸡毛。

李小龙的武侠人物绘图。从某个角度上而言,武侠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武术观或多或少都存在有潜在的影响包括误导

宣告截拳道诞生!1967年,美国黑带杂志对李小龙的首次专访(上)

难道其他国家的传武没有假吗?事实不乏其例。

比如前些年曾经轰动一时的日本柳龙拳之流,但,日本武术界以及日本的拳迷们,并没有因为传武出了柳龙拳,就开始全面的羞辱本国传武,打击传武,进而全面否定传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存在的意义。

他们就事论事的批判,但他们仍然认可和尊重本国的传武,

他们的传武与现代搏击术和谐共存,各美其美。

这就是区别。

因为,打假和尊重传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1964年左右,奥克兰,李小龙与弟子严镜海的振藩功夫对练。此时李小龙虽有革新之举,但仍属于传武人之列

所谓的现代一定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是对传统进一步借鉴、融合、演化或超越的结果。没有传统就无所谓现代,这应是一个完整的相对存在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站在传统的巨人肩膀上,现代才有可能达到更高的高度。

今日所谓的现代,经过时光的磨砺之后,也会成为新的传统,人类文明就是如此源远流长,不断发展,武术也概莫能外。比如现代泰拳在传统泰拳基础上借鉴了拳击的拳法、比赛模式,而成其为现代泰拳;比如中国现代武术散打若干年后,也将成其为中国传统武术之一。

总之,没有现代武术像孙猴子一样是直接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因为传统武术存在模式僵化,实战功能日渐低效等方面的问题,就不加区分的否定一切,将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甚至赤裸裸的人身攻击全体传武人,非但不是开明先进,和谐包容的思维方式,相反,体现的只是对于人类武术历史及其传承的无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无所敬畏的自我轻贱,以及在当今的网络新媒体舆论“场境”中,犹如网络群氓一般的可鄙。

打假、批判传武的目的,应是促使传武正视发展困境,促使传武回归武术本质,勇于革新,与时俱进,而不应是轻率的侮辱传武,打倒传武,并踏上一万只脚令其永世不得翻身。

事实上,李小龙早在半个世纪前就为我们做了最佳的传武打假,传武批判和传武改革的建设性示范。

可以说,

史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影响世界武坛的传统武术打假人、批判者,正是李小龙!

可以说,

史上首位推动传武现代化、科学化、实战化成功转型的世界级武术思想解放者、革新者,也是李小龙!

1966年开始,李小龙在截拳道中全面推行全接触对抗方式发展习练者的实战特质和格斗技能

上世纪六十年代,传武在世界武坛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李小龙第一个站出来,站在世界武坛的主流平台上——诸如在美国举办的各类国际性空手道大赛上,在美国出版的世界级武术刊物《黑带》杂志系列专访中直接发声,直截了当的犀利抨击当年流行的中外各种传统武术(如中国武术、空手道、唐手道等)毫无进步性,严重缺乏实战功能,必须进行彻底改革。

那个年代,武术传统迷信蒙昧未开,现代搏击术局部萌芽,互联网更不存在,

李小龙完全是单枪匹马挑战传武的铜墙铁壁。

龙史传真 | 传武大批判!揭秘武术科学家李小龙成功之道(下)

1960年代到1970年代,李小龙在美国武坛利用国际大赛作为他批判传武,宣扬先进武学的主阵地

李小龙和弟子全接触对抗演武前互敬振藩礼

1967年,美国《黑带》杂志对李小龙进行了首次专访。

当记者来到李小龙洛杉矶唐人街振藩国术馆前门,首先看到的是这样一幕:

“在进门不远处,摆设有一个用一束鲜花装饰的黑色的墓碑模型,上面雕刻着一行涵义玄奥的短句:

‘纪念一位曾经灵活流动的人,一位被传统的糟粕填满和扭曲的人’。

‘那完美的表达了我的所思所想’”,李小龙告诉记者说。

李小龙设计,李鸿新制作的纪念碑

李小龙为被传武所拘泥所僵化的人设计的纪念碑书信手稿原迹

这个纪念碑是李小龙亲自设计,然后由他的巧匠弟子李鸿新制作完成的。

李小龙试图用这个纪念碑模型来直观的展示他对于传武练打脱离,因循守旧,以僵化思想和训练模式禁锢习者思想和行为的辛辣批判。

李小龙认为,传武以脱离实际的套路(型)或招式演练为主体的落后时代的训练方式,“让流动的格斗变得凝固和受到限制......这样的训练,只会阻碍他们去适应任何真实的格斗环境。李小龙将这种形式的教学描述为‘有条理但令人绝望的教学’,”传武一成不变的如此教学和训练,只会将原本灵活的,拥有自我适应能力和思想的习练者,日益变成没有自我自由表达能力的机器人。

在采访中,《黑带》记者写到:“当谈及中国功夫时,李小龙依然强调的是贴近现实和科学合理。在中国,有很多不同的功夫馆校,但根据李的说法,就像在美国一样,想要找到一位好的师傅,得到真正有价值的指导,也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

‘有太多不切实际的马步、架势和传统的形式、规矩,’李说。‘太多的人为规范和机械呆板,练打脱节,没有真正的让学生们通过贴近实际的训练为真实的格斗做好必要的准备。一个身怀这些所谓杂七杂八的传统‘真传’的家伙,只会遭人痛殴。’”。

半个世纪之后,李小龙的断言果然在现实中又一次重演——一个个“术高莫用”,“身怀这些所谓杂七杂八的传统‘真传’的家伙”,果然一次次“遭人痛殴”。

可叹乎?可悲乎?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半个世纪以来,传武整体上相较李小龙所在的时代仍然毫无改观。

上世纪1960年代,以纪念碑这样极具感官冲击力的方式,李小龙通过《黑带》杂志宣布了他对于传统武术固步自封僵化模式的彻底绝望,同时,亦无异于平地惊雷般的向武术界宣判——“传武已死”!

传武观念在现实武林中之顽固,让李小龙非常清楚,没有向死而生之精神,传武绝无可能大破以至于大立!

如今,当我们立足于新的世纪,站在现代实战武术日益蓬勃发展的当下,回溯那一段武术历史,我们不能不由衷敬佩李小龙当年只身单挑传武的义无反顾和坚持真理的决绝——要知道,在那个传统武术占据绝对统治力的时代,作为身处美国武术界主流舞台,拥有“既得利益”的李小龙,能够坚持独立的武术思考和实践,铁肩担道义,绝不随波逐流,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自信。

宣告传武已死,这既是李小龙对于他曾经执念的中国传武——包括他所习练的詠春拳法改无可改的正式告别,也是李小龙对于当年流行世界的各国传武的凌厉批判,于是,李小龙毫不犹豫的要将它们颠覆,以图破旧立新,进而涅槃新生。

龙史传真 | 李小龙致信咏春师兄:套路化的传武都是花架子

1960年代初,西雅图,李小龙振藩功夫摆桩,展现的是传统咏春的主体技术特色

1967年的李小龙早期截拳道警戒式。格斗式的演变,直观反映了李小龙从传武到现代科学格斗理念的巨大变化

“美式踢拳之父”乔·刘易斯演示的截拳道警戒式

李小龙批判传武,打假传武,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为了火中取栗,浑水摸鱼,谋求个人名利。

他是以中国传统武术家身份,以他对于武术毫不保留的视之为生命的赤诚之心,基于大量的中西街头比武实践,以及在中西武术界的广泛交流、切磋真正认识到传武不改革必死的残酷现实,因之而起,因之坚持——从1960年代初一直到1970年代,李小龙一边进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截拳道实践和自我进化,一边带动美国武术界希望变革的顶尖冠军,一边坚持不懈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传武改革的鼓与呼。

李小龙真诚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传播,带动更多的武术家投身其中,他真诚地希望创造一个真功夫的时代。

历史的看,李小龙以一己之力推动的,其实是一场效率导向,回归实战,整体格斗的现代科学武术启蒙运动,一场现代武术真功夫革命,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功。

对于传武,李小龙当年不仅要破,更要立!

那么,李小龙又是如何实现传武现代化、科学化、实战化转型的呢?

除了坚守传武“大道至简”、“如水适应”的禅道哲学原理,摒弃传武低效训练模式,一切围绕实战而练之外,李小龙还积极借鉴了西方格斗术的先进实战训练经验,技理技法,以及现代体育科学理论和成果,通过跨门派、跨领域地交叉学习和训练,中西兼容,远踢近打贴身摔拿,成就无限制整体格斗的哲学化和科学化合一的现代实战武道。

曾参与并因此了解李小龙武术演变历史,前美国《黑带》前主编水户上原在其专著《李小龙:无与伦比的格斗家》中指出:

“李小龙善于从不同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借鉴原理或技巧,并巧妙地融入到他独创的截拳道中。

他绝对是个敏锐而又富于智慧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能文能武,李小龙的拳击研究技术绘图

化剑为拳。李小龙巧妙地将西洋剑技理融入拳术。图为欧洲李小龙俱乐部杂志对比制图,下方系李小龙手绘草图

李小龙在《截拳道之道》中总结的截拳道十六条,体现了李小龙整体格斗,自由表达的经典武学思想和原则

同样是批判传武,同样是传武打假,李小龙半个世纪前的大破大立的卓越作为,与国内当下群魔乱舞的所谓“传武打假”,网络群氓乌合之众一般一拥而上,群起攻击传武,纯以羞辱传武为乐的武术乱象,

初衷立意,境界高下,实际成就,岂止云泥之别?!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莱辛曾说:

“为寻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价,总是比不担风险地占有它要高昂得多。”

李小龙当年在美国武坛付出的代价同样也是高昂的。

如柏拉图“洞穴之喻”(Allegory of the Cave)中的光明见证者一样,李小龙很快遭遇到传武人士和传武组织的集体抵制甚至诋毁。

1960年代后期,原本在美国武坛炙手可热的李小龙,也因此在美国武坛主流受到空前孤立和排斥,之前一些以能够邀请到李小龙参加他们举办的赛事或活动为荣的传统派武术家或组织,开始对李小龙避之不及,即便是鼎力支持他的《黑带》杂志总编水户上原,也不得不劝说李小龙暂时不要推进更多当时看来“激进”的武术改革发展计划。这最终也成为李小龙下定决心回到香港拍摄电影,以通过影视媒体,面向全世界继续进行先进武学思想布道的原因之一。

古人云:功夫不负有心人,又云:天道酬勤。

历史事实也证明,李小龙当年努力策动的传武真功夫革命,虽然有时会失之东隅,却往往能收之桑榆,而无不彰显了李小龙当年为了达成传武改革目标迂直结合的东方智慧及其深谋远虑。

李小龙当年曾有计划的深耕有“世界武术家大熔炉”之称的美国武坛,通过在来自世界各国的武术家群体中无私分享或免费教授截拳道而广结人脉,传播先进的改革理念和武学实践成果。

因为欣赏或认同李小龙宣扬的先进武学理念及其公开展示的全接触自由格斗技艺,1967年左右,美国当时顶尖的空手道冠军,以及一些功夫、跆拳道、柔道、柔术大家,如罗礼士、迈克·斯通、海沃德·西岗、李俊九、谢华亮、鲍勃·沃尔、路易斯·迪尔加多等,纷纷成为李小龙后院训练、交流、学习的常客。

李小龙家的后院,一时之间,武林高朋满座,逐渐成为美国武坛怀有改革或学习之心的顶尖武术人物的重要聚集地。

或许,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意识到,李小龙洛杉矶家中后院,后来事实上成为了世界武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武术现代化变革的策源地。

在另一位得到李小龙指导的空手道世界冠军迈克·斯通的大力推荐下,对功夫不能实战当时存在明显偏见的美国半接触式空手道重量级世界冠军乔·刘易斯,也恰逢其时,于1967年年底加入其中,成为李小龙截拳道后院私教弟子,在近三年时间里,追随李小龙左右,倒空杯子,诚心向学,尽得李小龙全接触踢拳格斗精髓并实践于擂台。

杰瑞·毕斯利截拳道专著封面。封面人物乔·刘易斯(左)

乔·刘易斯截拳道和空手道弟子,美国瑞福德大学教授杰瑞·毕斯利博士对此段历史曾总结说:

“当那个年代的其他武术家(1968-1971)还在练习非接触式的格斗方式时,乔·刘易斯在他的导师李小龙指导下,已经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全接触的截拳道踢拳实战训练。

正如李小龙预测的那样,当你在充分接触的实战压力下检验你所学到的技能时,你很快就能学会放弃那些艺术化的技巧,并吸收真正在自由搏击中有用的东西。

乔在李小龙的指导下度过的截拳道专业训练时光,完全塑造了他未来伟大而且具有开创性的踢拳职业生涯。有些人认为冲绳空手道道场的训练塑造了乔·刘易斯的搏击技艺和实力,但事实是,是李小龙真正打造了乔·刘易斯的全接触踢拳格斗技能,并帮助他成为踢拳职业大赛的重量级不败王者。”

因此,1960年代后期,尽管李小龙本人因为他的犀利的传武批判言行,在美国武术界遇到挫折,但李小龙此前——从1967年开始,到1970年返回香港为止——通过截拳道先进的武学理念及其科学技战术体系全面影响并改造当年美国最顶尖的半接触或寸止式空手道搏击冠军,通过他们在道馆和擂台上脱胎换骨般的实践,来间接影响和促进传武改革所播下的革命种子,1970年初终于在美国的职业搏击擂台上开花结果。

1960年代,半接触空手道赛上对阵罗礼士的乔(左),很明显的大弓大马的传统姿势

在踢拳擂台上击倒对手的乔·刘易斯。再李小龙指导下,他已进化成为现代职业踢拳不败王者

1970年,乔·刘易斯在李·福纳(Lee Faulkner)出资支持下,策动推出了北美首个职业踢拳大赛,对阵并击败格雷格·贝恩斯(Greg Baines),取得震撼性成功,其后十度卫冕,成为不败王者,被誉为“美式踢拳之父”(亦有武术评论家称之为“现代踢拳之父”),从而正式在美国确立了现代踢拳(俗称自由搏击)运动的地位。

有美国武术评论家指出:“这一历史性事件永远塑造了武术运动的未来,这是第一次允许职业选手们进行全接触搏击的淘汰赛。”

随后,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借助美国二战之后如日中天的全球影响力,美国踢拳界将现代踢拳职业赛的热潮逐渐扩展至全世界。

泰拳金环宗师徐家杰拳照

中国香港著名泰拳专家坤青(徐家杰)在他的《泰国拳》专著中,也对这段波澜壮阔的现代武术发展历史做出了他的专业评论。他说:

“职业擂台搏击赛之兴起,令美国武坛进入新时代。学习的很多,天赋优异者应运而生,直至成为偶像。此辈精英中,有“绝腿”华莱士、“加州闪电手”积信、“喷射机”宾尼、“黑金刚”赫德、“黑旋风”蒙哥马利等人,俱属勇悍耐战的实战空手拳师,技艺及功夫远超传统武术家,因此新兴运动得到广泛支持。

......1981年间,美国武坛为积极推行全接触空手道比赛方式,于欧亚各地,扩展其组织及加强活动,招聘拳术人才,加以培训,然后推出国际性比赛。其中,世界空手道总会标榜”国际竞赛“为其主旨,大力宣传,其行动对于擂台赛在国际间发展,颇有刺激效果。”

搏击教授杰瑞·毕斯利:乔·刘易斯是李小龙训练出来的最好格斗家

龙史传真|从踢拳之父乔·刘易斯简史管窥李小龙的擂台革命贡献

《黑带》杂志当年为李小龙读者问答的配图。李小龙因解放一文引发的读者问答争议后来还被《黑带》结集成书

1971年,李小龙在美国《黑带》杂志上公开发表封面文章——《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Liberate Yourself From Classical Karate),警告传统武术人“你们正在变成机器!”(参见题图)

此时的李小龙,武学境界完全超越了传统狭隘的门派、文化和国界的局限,而开始由术至道,以武入哲,从人类武术整体格斗,以及一个人心技体全面发展,自我表达的角度,开展大道至简的武术哲学思考,进一步提倡“精简、直接、非传统”的人类武术科学实践。

在文章中,李小龙从一位“终极武术家”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他的超越时代的武道观点:“我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在讲截拳道。它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是一位终极武术家,而这位武术家并不从属于或中国,或日本,亦或其它什么国家的武术家之列。这位武术家首先是具有普遍人格的人。”

对于传统武术的弊病,李小龙再次一针见血的指出,传统武术的习练者乃至传承者们,会因为长期习练无需自我思考的套路或固定的招式,而产生机械准确性的自满和狭隘的自我安全感,进而将它变成自己习惯性的可以依赖的“武术拐杖”,从而阻碍了武术家们的自我发现能力以及全面自我成长的潜力。

李小龙写到:“事实上,许多的练习者都在发展自己对“武术拐杖”———套路的依靠和爱好而不再能独立地自我探索。这样,任何一种特殊武技,无论它怎样地充满聪明与才智,它实际上是人类前进的障碍物。”

在此基础上,李小龙充满哲学洞见的启示阅读文章的武术家们:

“格斗,既简单又包罗万象,格斗绝对不会因为你是中国武术家,或是朝鲜武术家,或者其它什么国家的武术家而变得有所不同......

各种传统武术风格均由人来创造。一种武术风格从来就不应该被信奉为绝对真理......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经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得多,也更有价值。”

那么,如何将自己从传武中解放出来?

李小龙在文章中也给出了他的方向指引——即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通过不断发现自我无知的原因,去体悟武道真理,实现如水适形的自我表达。

“武术中的形式、技术或者套路所涉及的东西,

仅仅使人们处在了对武术天才理解的边缘。

理解的核心部分则深藏于每个人的头脑中。

当人们达到核心理解之后,

就会发现任何实战武技都不可能是固定的或形式化的。

在我们最终全面地理解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潜力之后,

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真理。

毕竟,武术知识本质上意味着自知。

......人的解放也是这样的一种真理——超越风格与定律。”

李小龙在此彻底否定了唯我独尊的传统门派存在的意义,高扬了每一位武术家,每一位武术习练者自我武术表达的主体性地位,突出了每一位武术家,每一位武术习练者在武术训练和实践过程中自我发现与自我表达的重要性,从而为今日世界现代武术的全球化无限制发展,交叉性融合,扫除了传统思想障碍,奠定了伟大的普适武术价值观及其思想基础,树立起充满创造力和生生不息的活力的现代武术人文精神。

李小龙曾八易其稿的这一篇雄文一出,再次一石激起千尺浪,各种正面负面的激烈争论之余,震醒了世界各地无数传武人。

面对传武人的反诘和质疑,读者的问题,黑带专门为李小龙提供了读者问答版面。相关内容后来还结集出版

龙史传真|跨越时代的问答:李小龙《黑带》杂志答读者问

此时,李小龙虽然已在香港投身影视事业且再次创出惊人成就,但他不管是在武术界,还是在影视界,终究所有作为全部都是为了弘扬武术,传播先进武学理念。

此时,李小龙仍然是美国武坛以及通过美国武坛影响世界武坛的传武批判意见领袖,引领和促进传武时代改革的急先锋和武学导师。

丹·安德森(左)在比赛中

绰号“超级丹”,曾在1977-1980年间连续被美国专业媒体《空手道画报》评为年度十大顶尖高手之一的空手道冠军丹·安德森,在其1980年代出版的专著《美国自由式空手道:对抗指南》的序言中指出:

“1967年,李小龙在《黑带》杂志上,对传统武术界的固步自封,传统的经验化、套路化的授武方式大肆抨击,并直截了当的告诉那些习武者们要敢于尝试,否则就是盲目追随。

这种言论来自一个东方人,

特别像李小龙这样武艺精湛的天之骄子,

激发了所有武术家的创造力......

乔·刘易斯将李小龙的训练方式加以融合应用,针对空手道机械化的技术体系彻底进行了改革,使之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将之提升到了现代(全接触)自由搏击的实际操作层面,将空手道的现代实战化改革进程在短短几年间至少向前加快了10年。”

因此,“超级丹”写到:“我认为,美国现代自由式空手道(踢拳)的教学理念,以及其他任何流派的现代美式空手道,均应归功于李小龙、查克·罗礼士、乔·刘易斯以及迈克·斯通。”

而为道塾也早在2002年发表于《中华武术》的《李小龙截拳道纵横谈》一文中就已指出,丹·安德森提到的后三位美国当年最顶级的空手道冠军,其实全部都是李小龙当年的后院截拳道私教弟子或学生式训练伙伴。

冠军“超级丹”安德森:任何美国自由式空手道都要感谢李小龙

丹·安德森专著《美国自由式空手道:对抗指南》封面

在书中,丹·安德森认为美式空手道在步法方面的实战进步,也必须感谢李小龙和阿里,而李小龙排在阿里之前

1970年~1973年,伴随着令人印象深刻的龙吟“哦打”出场,一位拥有闪电快拳和劲踢,体格强健,斗志无敌的来自东方的超级英雄横空出世,迅速风靡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功夫传奇人物。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李小龙仅仅通过四部半功夫电影,生动直观的阐释了他的武道哲学,展示了现代非传统实战武道的风采,一举掀起全球功夫狂热,

令无论传武还是现代搏击,从原本的小众文化领域,一变进入到大众文化领域,为现代武术——无论是道馆式武术,还是擂台职业搏击的大众化、市场化普及传播和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龙争虎斗》中,现代MMA之父李小龙大战洪金宝

1973年,在好莱坞功夫电影《龙争虎斗》的开场,李小龙和洪金宝从站立搏击到地面降服的比赛场景,无异于李小龙领先时代数十年,精心而有目的的现代综合格斗(MMA)比赛预演。

李小龙在功夫电影里面宣扬的武道哲理,在一拳一脚攻防进退之间直观表达的现代实战武术精髓,无不潜移默化的在世界范围内深深影响了传统武术人,对于全世界传统武术人的思想解放,以及传武人如何开展真功夫实践的启示具有无可估量的现实意义。例如,日本修斗创始人佐山聪就是受李小龙启发,于1980年代开发出了修斗大赛的第一代分指手套,成功解决了修斗踢打摔拿竞技的护具问题。

所有这些结果——让外行看热闹,让内行看门道——正是李小龙以一代宗师身份暂别武术界而专业拍摄功夫电影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

据李小龙弟子伊鲁山度师傅回忆,李小龙曾对他说“开办国术馆传播武术,远不如通过电影传播来得快”。“像水一样”的李小龙深知电影拥有无敌的大众传播力量,能够寓教于乐的跨越国界和地域限制,超越不同社会阶层进行快而广的思想传达、观众教育和文化传播。

开馆授徒、私教冠军、著书立说、媒体专访、大赛演武、电影传播,当年李小龙的所有综合作为,一切都是为了武术,为了传武的现代化,为了推动真功夫时代的到来。

毫不夸张的说,仅仅李小龙通过电影为全球武术人做出的上述历史性贡献就已前无古人,尚无来者,一如著名的美国踢拳传奇“喷射机”宾尼所言:“我们作为武术家都欠李小龙的,我们都应该感谢李小龙”。

李小龙七大本武学研究遗稿

汇聚成被后人奉为武术圣经的《截拳道之道》。图为《黑带》首版预告

《黑带》2019年面向全球推出的精装限量版《截拳道之道》

中文完整版《李小龙技击法》书影。李小龙亲自带领门徒演示截拳道格斗技战术,风行世界的早期截拳道经典专著

1975年左右,《黑带》杂志公开出版《截拳道之道》、《李小龙技击法》等一系列李小龙专著,迄今以十余种文字一纸风行,甚至被很多业余武术爱好者和专业武术家们奉为"武术圣经”,更是让李小龙的武学思想解放效应,在全球武术界呈几何级数的倍增放大,进而形成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至今不绝的,由李小龙发起并推动的世界武坛思想解放的“头脑风暴”,及传武现代化革新的世界性实践风潮。

截拳道以人类武术科学为依归,中西结合,取精用宏创立截拳道

一旦思想获得解放,完全摆脱了传武束缚的各国武术家们迸发出来的自是无尽的创造力,这正是无论传武(如空手道、跆拳道等),还是现代自由搏击、MMA形成今日繁荣局面的不可忽视,不可绕开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基础。

国际健身界权威专刊《肌肉与健身》杂志将李小龙奉为现代格斗功能健身和体格塑造的先驱和标杆

当年曾经被传武保守一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小龙武学思想,如今早已成为现代武术发展的常识,而当现在的一小撮网络喷子们,拿着这些常识猛烈批判李小龙只是一个咏春传武人,思想落后时代的时候,不知道这是谁在开谁的玩笑?!

本身来自传武的李小龙,对于传武,爱之深,恨之切。

可以说,截拳道,正是在李小龙对于自身所学传统武术实战功能的大胆质疑,严厉批判以及深刻反思中,以科学实战为目标导向,对传统武术进行彻底的现代化科学改造之后的伟大创造成果。

各种语言版本的李小龙武学经典风行全球

当年,李小龙不仅批判传武,同时更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为全世界的传武人指明了发展方向。

他在破的同时,真正做到了为传武的现代发展立功、立言、立精神!

当然,唯一遗憾的是,当年世界上很多传武人因为李小龙的批判警醒了,

但是半个世纪之后,还有很多传武人依然睡着,或者装睡着。

因此,我们对于造成中国传武当下窘境背后的深层原因,也就不难理解。

当下喧嚣的中国传武打假始于一场网络上的对骂挑战闹剧,

看似无意和偶然,但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

中国传武人当深思。

是忍辱固执,

还是与时俱进?

这是一个问题。

(文/为道塾·朱建华)

敬请关注为道塾头条号,关注更多李小龙和截拳道的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