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主人公「美丽的主角美丽既是悲惨的却也没有那么与众不同」
将一个生命一步一步搡到悬崖边缘,她会发生什么?
《美丽》这部片子,在最后几分钟里,以浓重的黑暗回答了每一个观众的提问。
该片在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拿到了最佳影片、最佳演员和一种立场三项提名,是本届的热门影片之一。导演周洲是影评人出身,电影《美丽》是他的第一部长篇作品。
虽然在最终结果公布之前,观众的口碑并不能对评委们的结果产生影响,但已经有不少观众表示,希望这部影片,能在FIRST走得更长些。
从影片的简介上来看,《美丽》是一部能够吸引观众目光的影片。
22岁的美丽,是一个在洗衣店打工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曾经辉煌过的东北城市——长春,有一位同性恋人,一个时常遭到家暴的姐姐和嗜酒的姐夫,以及一个被姐夫强暴而生下的孩子。
仅仅这几个标签,就已经让人足够脑补出一部绝望而惨烈的影片。而在美丽走向末路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以冰冷的姿态,一步一步地将她推搡在地。
以往提及原生家庭,创作者大多会瞄准“父母皆祸害”。而在《美丽》中,“祸害”了女主角的人,是她同属女性身份的亲生姐姐。
这位在影片里并未出现太长时间的姐姐,在伸手向美丽要钱之时,不惜自露伤疤,以此博得同情;而在其他人面前,又遮遮掩掩,把自己曾经被强暴过的妹妹,推到丈夫的酒桌上,一幅关心态度地让美丽“先吃饭”,试图掩盖家庭中黑暗的真相。
而她的丈夫,则是以一种近乎可耻的姿态吆五喝六,坐在饭桌上的美丽,想必在他的眼中,与那夹到碗中的一筷子驴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美丽的同性恋身份,也被他当成酒局上的谈资。
当亲情已经消逝,美丽继续生活下去的支柱,就剩下了爱情和“去上海”的梦想。
不幸的是,爱情并没有成为美丽的救赎。与好莱坞的LGBT影片不同,地域和社会的隔绝,让本土的同性恋影片丧失了爱情童话的甜美色彩,最终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从美丽走进自己家门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所有的悲剧就已经在潜意识中不断发酵。爱人李雯因为想在单位能够“混的好”,于是不敢拒绝上司强行要她喝的酒;因为单位安排住宿,不愿意让自己这段地下恋情曝光在同事面前,甚至在美丽一次一次地打来电话之时,她也多次挂断,敷衍了事。
爱情里不只有标签化的渣男,以女性为主导的世界观里,一样有冷酷的欺骗和残忍。
在周洲的镜头里,美丽的故事在开始极具标签化,却在故事延展的过程中,用主角的表演和情节的累加,将这些标签一次次地撕扯下来。
同性恋的主角身份设置,既没有两个异类抱团取暖的治愈感,也没能成为自剖伤疤,以献祭模式成为众人之药,成为观众的思考圆点。原生家庭和强奸受害者的问题,既没有给予人复仇的快感,也没有成为惨烈的伤疤展示。或是主动,或是不自觉的选择,影片本身已经走向了灰色和中庸的风格。
同时,《美丽》本身在剧情上也有着大量的留白。影片的时间跨度并不长,关于人物本身的来龙去脉,都宛如隐藏在昏沉的黑暗里。每一个观众看到的是已经被命运逼到死角,选择用最惨绝的方式终结悲剧的美丽。
当观众看到她因为无力去爱,以激愤互相刺痛,因为无力反抗,不惜掏出小刀来威胁抓着她不放的亲人时,矛盾的思考也就油然而生。
如此刚烈的一个女孩,又为什么会在不是主动为姐夫生下孩子的境况下,愿意保留住这个在仇恨中诞生的孩子,让她怀胎十月,呱呱坠地?
或许,她本身只是一个无法去热爱的人,甚至是一个无法去仇恨的人,而在爱和仇恨的天平两段,她最终被一步一步地推搡到了仇恨的那一端。
《美丽》的主角美丽,既是悲惨的,却也没有那么与众不同。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里,被这样伤害的女孩子,都早已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猎奇和廉价消费的一环。没了一个《嫁给大山的女人》,接下来还会有一个房思琪。
这让那些曾经遭受过伤害的人,或许更愿意隐遁在黑暗里。一旦美丽真正走到阳光下,她们或许会遭受更多的攻击和审视。人们会问:你为什么不反抗?你为什么会生下孩子?恋人没了,当然还可以再找一个,你为什么不能彻底抛弃原生家庭,去到上海,去迎接新的生活?
当被伤害成为习以为常,那些美丽,自然就会淹没在黑暗中。就像那个停留在门外的镜头一样。
此时,你是观众,你看不见她,你能听见的,只有她在黑暗中发出的痛苦哭声。
互动话题:FIRST哪部影片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END-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