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523俱乐部刘晓伟文章又引发大连523人回忆

时间:2023-07-08 12:14:53阅读:3912
难忘的523俱乐部作者,刘晓伟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2022年中秋节,疫情肆虐,静默在家,格外思乡,突然有一种莫名的冲动驱使我去看看养育我的出生地523。 自从父母先后离世,由于工作的原因,加上不愿触景生情引…
  • 文章,1984年6月26日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2006年毕业于中央戏…

难忘的523俱乐部

作者,刘晓伟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2022年中秋节,疫情肆虐,静默在家,格外思乡,突然有一种莫名的冲动驱使我去看看养育我的出生地523。

自从父母先后离世,由于工作的原因,加上不愿触景生情引发心酸的往事,我便很少回去。

离开523厂30余载,当年那片土地上的人情世故点点滴滴还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驱车去往523的路上,特别是过了第七服装厂,看到路两旁熟悉的建筑、树木、景象和眼前似曾相识的路人,闻着“蟹子湾”海飘来的特有的熟悉的味道,不由得使我浮想联翩……

车停在523俱乐部前广场,映入眼帘的是即熟悉又陌生的建筑--523厂俱乐部。

提起523厂俱乐部,老523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和龙头山一样作为523厂的地标性建筑,这里承载着523的发展历史,记载了523厂的创建、发展、辉煌和衰败,印记着523人对这片土地和工厂兴盛衰败的种种思念。

523座落在大连市区东北角,是三面环海,有山有水风景宜人的好地方。

523是由前山、西山、海茂1委家属区及工厂区和东海头“蟹子湾”组成。

523厂俱乐部位于523前山,在工厂区正门岗南段,建于1957年。俱乐部建筑坐西朝东,正面大门面朝大海“蟹子湾”,主体建筑屋顶高约15米,长约50米,宽约30余米。

523厂俱乐部是由电影放映厅、南耳和北耳组合的整体建筑。

早年,俱乐部的正大门与东海头“蟹子湾”之间是523大球场、523澡堂子、灯光篮球场、海燕饭店和海燕机械厂。

523厂创建于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生产大炮弹支援解放战争前线的军工厂。在中国解放战争史册上记载了523厂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523厂直属中央二级部管辖后隶属中国核工业部,又为我国“两弹一艇”和核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当年523厂的国营职工和大集体职工人数近万人,我曾经在523厂宣传部负责厂内外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据与我共事过的原523厂宣传部部长,如今已78岁的唐世珍老人讲,当年523厂建造俱乐部的初衷就是为了丰富职工和职工家属的文化体育娱乐和业余生活。老部长说起523便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是啊,50年代,咱们可以想象当年在没有电视和现代化网络娱乐设施的时代,职工们每天工作之余,俱乐部就是他们业余文体娱乐生活的刚需场所。

523厂俱乐部电影放映厅是跃层式一楼二楼,据说有观众座椅1300多个,铸铁支腿的硬板座椅弧度型一排排整齐划一,每排每个座椅后面都印刷着从1到30不等的排号和座位号,我模模糊糊记得楼下座椅共有36排,楼上13排。

俱乐部南耳是以图书馆和文艺活动,弹、拉、说、唱、跳为主的娱乐活动场所,80年代初,交际舞热回升,我和张彩艳作为工厂国际标准舞教练在这里教授各个车间派来的学舞代表。受厂团委委派我和谭毅在南耳苦练“自由舞”并参加大连市首届青春比美大赛。

后来,南耳成了俱乐部半开放的对外营业性舞厅,那段时间每天晚上茶余饭后,喜欢跳舞的人们便聚集在这里,舞池内伴随着厂乐队乐手们悦耳动听的乐曲翩翩起舞,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俱乐部北耳主要是乒乓球和市内健身为主的市内体育活动场所。建成初期,北耳是职工交谊舞活动场所,为了活跃帮助大龄青年“配对”,工厂每周还派车去大连纺织厂接送纺织女工来北耳跳舞……

523厂把各种文化、休育等指导中心都设在俱乐部办公,辐射四周,形成523特有文化。

当年,523厂有自己的厂文艺队、乒乓球队、篮球队、田径队和足球队。其中最有名的是523厂足球队--“火星队”,由于厂领导对职工文体活动的重视,工厂的足球队员大多都是来自部队转业和省级专业队的。每年的国家、省、市级行业、企业队比赛,523厂足球队都是名列前茅的。在我的记忆中,虽然队员们随着年龄和年限再更新,但是在职工球迷心目中的球星至今谈起仍然不忘,“11号右边卫李丰年”、“后卫老农民、土坦克、大官”,把大门的“灯笼大家刘金善、啷当大家、发子、于耀武”,还有“金宽植、衣茂益、曹波、费洪连、小丁(不知名)、大肚皮、于波、梁斌、二鼻子、小曲(不知名)”等。

只要有比赛,我便和小同学们提前来到大球场,还有很多的中学生和职工球迷观众为厂队加油鼓劲。那些年,523厂足球队成绩斐然。很多523老人提起当年的“火星队”都啧啧称赞,说“火星队”血牛逼,现在的中超球队多余了,没有一个队能赶上“火星队”的。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50、60年代523“火星队”打遍全国,曾代表中国企业队在北京与前苏联一个球队比赛,“火星队”守门员刘金善面对苏联队前锋的大力射门奋不顾身扑救,昏厥球场,成为佳话。由于“火星队”的影响力,那时523厂子弟小学和子弟中学都有自己的学校足球队。

在那个年代,每周我们都能在厂俱乐部看电影或厂文艺队的演出,门票都是工厂发放给在工厂上班的父母的免费票,那个时代的电影和文艺演出都是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红色娘子军”、“海港”,再就是电影“红孩子”、“红星闪闪”、“洪湖赤卫队”、“江姐”、“半夜鸡叫”、“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

当年厂文艺队演出的“智取威虎山”男主角“李勇奇”和女主角“小常宝”的扮演者给厂职工们留下深刻印象,大家都知道的男扮演者王吉升后来调入了大连歌舞团。

那些年,工厂子弟小学和子弟中学也竞相组织发展文艺队伍,从二年级到五年级,我被学校选当小学文艺队的骨干,每年工厂的创建日和节日等大型活动,学校文艺队都要在俱乐部作汇报演出,我记得我曾作为小学文艺队“洗衣舞”舞蹈中唯一男生演员与10多位女生演员在俱乐部舞台演出,当时激动之心难以言表。至今有时与当年小学文艺队的女队员微信聊起此事还仍然余兴未尽。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523俱乐部上映的新片都要早于市内其他影剧院。厂俱乐部也开始正式实行了售票制,售票点就在俱乐部正大门的南侧,售票口只有不到大人的两个拳头大。卖票的是一个高个子一个矮个子阿姨,买票的大多数都是年轻的职工和家属区职工子弟,为了能看上新电影,买票的人很多,为了“抢”到票,那时候的人排队的少,除了加塞要不就在售票窗口前堆成了“人山”,小小的售票口有时伸进去两个人的手,能进去却抽出不来,为此俱乐部管理秩序的工作人员,站在售票窗口的铁栏杆上,手里还拿着一根细木棍敲打着不排队的和爬堆“人山”的人。

那个时代电影票5分钱一角钱一张,幸运买到票的挤出人群都是满身大汗,脸红脖子粗,有的衣服扣子被撕掉,有的衣服裤子被挤扯开……

晚上电影开场前,俱乐部门前总是人山人海的,很多人还寄希望于等着有人退票,我也等过并获得退票的机会,当时买到票的心情真是激动万分,惹得周围人投来的都是羡慕的目光,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一票难求,为啥那时的人退票却从不抬高票价?电影开播后,放映厅里传出影片音响演员的对白,俱乐部门前开始冷落马车稀,外面的人们才失望的一步三回头的散去。

在那个学习无用论的年代,打架斗殴似乎成了70年代社会的一种“时尚”,调皮捣蛋的年轻人“三人一伙五人一帮”,那个年月,街头巷尾打架斗殴时常发生。我记得只要俱乐部有电影播放,门前经常会出现“海茂帮”或“山中村帮”或“523帮”,这些“帮”经常为了一些小事或言语不合而聚众斗殴,头破血流,有点像《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描写那样。现在想起来,当年人做事都“彪乎乎”的,想起当年那些斗殴的场面至今还心有余悸。

那个年代的电影播放都是胶卷放映机,胶卷是铁盒圆盘包装,一部电影看完需要10多盘胶卷,所以,这10多个电影胶卷圆盘就成了毗邻企业石油七厂、大化厂和大钢厂俱乐部错开时间衔接播放的唯一片材。那个时候虽然我们年龄小,但现在还仍然记得523俱乐部有一辆两轮摩托车,后来又有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就是用来运输衔接电影胶卷盘的。如果运输过程中或因天气原因出现意外晚点,就会影响电影的正常播放,也难怪当年看电影时正看在兴头上,突然播放停止,影院内电灯亮起开始休场,有时5分钟6分钟,有时过了10多分钟或20分钟后又开始继续播放。

那个年代电影是523男女老少皆宜的特殊爱好,每场电影都座无虚席,观众爆满。

523厂俱乐部和周边的篮球场、足球场是当年523人的文体娱乐中心。不仅是523厂职工的文体娱乐场所,也是523职工家属子弟放学、周日休息锻炼身体娱乐的地方。

每年523厂都在大球场举办厂田径运动大会,井然有序、丰富多彩的体育田径比赛吸引了全场职工和职工家属,运动会上最引人瞩目的比赛项目,一个是百米决赛,再一个就是万米长跑,这也是竞技比赛的最后一项,运动员从周水子出发跑回523大球场绕场一圈冲刺,当主席台广播里传来裁判员的通知,1万米运动员马上进入运动场地时,万余人的大球场顿时鸦雀无声,当领航的摩托车开进运动场,当第一名万米运动员迈着矫健步伐跑进运动场的那一刻,全场顿时欢呼雀跃,当我看到第一名运动员是自己朝夕相处的父亲刘言浩的时候,在场的我眼睛湿润了,看着50多岁的父亲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敬佩的拥抱着父亲……我还记得当年万米跑多次获得冠军的“石管匠”。

523每年都开展车间对车间的足球赛、篮球赛、有时还举办排球赛和乒乓球比赛。523厂子弟小学和中学每年也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在俱乐部看电影,在大球场举办中、小学田径体育运动会等。

70年代末期,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外国影片也随之陆续进入中国。

记得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次,523厂职工代表大会后,工厂特地为职工代表放映一部墨西哥电影《冷酷的心》,消息传出,为了看到这部电影,很多同学都想尽办法逃课去俱乐部。我也是这些逃课的同学之一。俱乐部大门关卡把守严密,我就跟随模仿大届学生从俱乐部西面的厕所窗掰开的铁栏杆间成功进入俱乐部和北耳的通道潜入放映厅,正当我为能看到外国影片而兴奋不已,并第一次被影片中男女主角接吻的镜头而惊懵之时,影片中断,影院内的电灯亮起,学校教导处的两名老师扯着“大嗓门”严厉“劝退”在场的学生,瞬时激动的心还没有降温,接下来便是心惊胆战。

每年逢年过节,523厂俱乐部、南耳和北耳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整洁的横幅、耀眼的彩旗、五彩斑斓的彩灯和灯谜吸引着523人相互簇拥着参与。华灯初上,人们身着节日服装早早的来到俱乐部广场,等待着一年一度的厂花车展示,我记得工厂制做的花车花色各异,花枝招展,年年不同。喃们说那个年代虽然家家生活不富裕,但是大年过的是真有年味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市场化的影院开放,加上电视机走进家庭,523厂俱乐部也渐渐开始失去了往日的喧嚣。这里除了每年正常召开的厂职工代表大会和厂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俱乐部已不再有当年的风采。

如今伴随着523厂的倒闭拆迁,523俱乐部早已是人去楼空。

我驻足在523俱乐部紧闭的大门前,望着依然矗立,与523人有着特殊情感的老俱乐部,此时,我仿佛听到了俱乐部里人声鼎沸,大声喧哗和人们的欢歌笑语;我仿佛看到了俱乐部南耳舞姿翩翩青年男女绯红的笑脸;看到了俱乐部北耳打乒乓球人们娴熟的英姿;看到了俱乐部放映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坐满了黑压压的观众;仿佛又看到了523厂年终表彰大会,厂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上台领取荣誉证书和奖状的情景……

而如今523厂俱乐部还在,却已失去当年的光华,像一位历经岁月磨难的老人沧桑孤独无助,他默默的对着大海,对着还眷恋着来看望他的523人倾述着523两代人曾经付出的鲜血和汗水,倾述着失去了曾经的无奈……

此刻,我的眼眶湿润,喉结哽咽……

还好,听说523厂俱乐部已被大连市列为老建筑。

回去的路上,一轮圆圆的明月正从“蟹子湾”海平面上升起,望着渐渐远去的523俱乐部建筑,看着街道上蹒跚行走的那些苍老而似曾相识的老523人的面孔……此次重回故里,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面对着当空皓月我默默的祈祷,衷心的希望这座承载着523厂两辈人的努力,见证了523厂发展、辉煌和衰败的俱乐部建筑永存!衷心的祝愿523人平安、健康、幸福!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