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文化的反思导演李安的电影语言以及作品中的文化碰撞浅析

时间:2023-07-08 06:47:30阅读:1470
【 李安其人 】李安是作为中国知名的电影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文化而为人们所知。他也是第一个在好莱坞获得众多奖项的中国导演。李安于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台湾,一九七五年在台湾大学毕业,随后留学美国。或许是他在国…
  • 著名演员李保田的儿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但一直未踏入影视圈,近几年,李与李保田…

【 李安其人 】

李安是作为中国知名的电影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文化而为人们所知。他也是第一个在好莱坞获得众多奖项的中国导演。李安于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台湾,一九七五年在台湾大学毕业,随后留学美国。

或许是他在国外的这一段求学经历使得他格外注重电影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推手》、《喜宴》以及《饮食男女》这三部具有个人特色的电影使得他成为了台湾最优秀的导演。

李安曾经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它是我与幻想扭斗、企图将它显像过程中的一抹留痕。

它是我将思绪表达在纸张、胶卷、音符等媒体上的一个烙印。

它是一种颠倒众生、真情流露的做作。

它是我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点努力。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电影是他和这个世界的连接,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论是挣扎还是渴望,都是他对这个世界提出的问题和深刻的思考。

不论是早期使他在台湾崭露头角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还是基于西方文化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等等电影,都表现了李安对于现实世界的问题揭露与思考,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的李安似乎是一个脾气很好,做事踏实,从小就不存在叛逆的乖乖孩子。

但是在电影创作上,李安却是一个十分有主见和把握力的人,他能够尽情的、大胆的发挥自己在电影造梦方面的天赋。

【 李安的风格 】

关于李安电影的风格,我们能够看到,他总是将传统文化放置到自己的电影中,不论是电影中的太极、还是戏剧,又或者是功夫,这些都代表了李安对于自己国家文化深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所有热衷于将文学改编成电影的导演中,李安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

不论是电影《理智与情感》,还是《冰风暴》、《卧虎藏龙》,又或是《断背山》,还有许多经典的电影,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由此可见李安的电影根基与十分深厚的东方及西方的文化底蕴,他的电影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就比如在电影《推手》中,李安向观众介绍了中国的传统太极文化,在《喜宴》中着重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在《饮食男女》中向国际宣扬了中国的美食文化,可以说,李安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时时刻刻都能在他的电影中体现出来。

以其代表作《卧虎藏龙》为例,可以看到,在这部电影中,不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电影情景、环境,还是服装、武术精神,甚至主人公之间的浓烈又隐忍的情感,都具有浓浓的东方韵味。但是这样的东方文化底蕴上,却也有着西方文化的外衣,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说,当我们中国观众看完这部电影一头雾水的时候,西方观众却由于无比动容而流下了眼泪。所以从这里我们也能感受到李安对于电影中的跨文化处理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如何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的故事,让国际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沉淀,这是李安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但是在李安的电影中,并非是对东方文化的一味的赞扬与歌颂,而是比较批判的来看到东方文化,这一特点体现在他对于电影的角色塑造上。

在电影李安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十分热衷于表现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道德关系中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

就好比电影《喜宴》中的伟同,他性格温和隐忍,虽然取得了美国公民的身份,但是实际上又并不富有。他渴望自由,渴望自己同性的爱情能够被理解,却依旧矛盾于拥有一个正常的婚姻来满足父母的期待。东方传统的文化观念与西方的差异开始碰撞。就如同李安自己说的那样:"在中国父子间的紧张关系通常表现为斗争和争论。",从李安父亲三部曲的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父亲对于下一代的态度变化,从反对到最终的妥协,从不理解到默许,这些变化都反映着传统的父权话语体系在面对文化冲击时遭遇的无奈与改变。

在电影《冰风暴》中,保罗冒着风暴赶回家,迎接他的,所有的家人都在车站迎接他,这一幕,恰恰表现了东方文化中对于家庭的注重。

《饮食男女》则表现了传统家庭成员之间不善于表达的特点。单亲父亲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尴尬一直都贯穿整部电影。

除了竭力表现东方文化,李安在处理电影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时,还具体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批判。

尽管李安很早就在美留学,也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是,在他的内心还是保留着对东方文化的自豪与认同,同样在看待西方文化的时候抱以批判的心态。

在电影《冰风暴》中,他塑造了两个不同寻常的美国家庭,没有温馨的氛围,没有理智的父母,传统美国家庭在这里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而是冰冷,怪异。事实上,李安在电影中这样处理恰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生活极其动荡,不论是经济,还是社会道德,文化观念都经历了极其动荡的时期,故事背景也就是设置在那个时间段。影片富有众多美国文学中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揭露和反思,只是,这次的揭露反思是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出发,运用中西方文化差异来表现的。

这种表现方式也体现了李安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冲突的独到理解与电影语言的编排。

【 李安的格局——文化与信仰 】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中西方文化冲突,全球化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威胁,李安导演一直保持着十分宽容和乐观的心态。

他总能以其独特的叙事角度,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引起观众的共鸣。可以说,李安的电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他不是教徒,但是也并不抵制东方佛祖与西方上帝,对于性向从不做刻板的要求,尊重所有文化并对其存在用宽容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在电影《少年派》中,我们能够看到主人公的漂流,实际上代表的是对社会中束缚的一种解脱和逃离。这样的解脱实际上是对人在社会中自己身份局限的一种解脱。

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从出生开始就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同样也就有着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但是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因此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对自我认知产生疑惑。

从文化角度来看,全球化加快了各文化沟通的同时,之间的碰撞和冲击力同样也对各自本来的文化会产生影响。在各文化交织的社会中,人民难免会在文化冲突中无法正确和准确的进行身份认同定位,从而造成社会焦虑和群体极化。

回到《少年派》电影中,我们似乎能够理解李安的意图,在大海中,没有多余的人,这漂流的过程只有主人公一个人,因而就不会产生身份认同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来李安对于文化冲突之下的问题的一种坦然和宽容心态。

在大海中,没有社会繁文缛节,也没有社会束缚,因此大海成为了信仰的试炼场。在这个试炼场中,大多数人都会自觉的去选择能让自己安全的那个选项,这是人性的最本源的生存能力。因而李安在提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反复提到了一个词:纯真。

这部电影中,主人公派就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纯净的代表,不论是对于生命的欲望,还是对于社会存在的信仰,其实都是李安想要观众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能够保存的、不会失去的东西。

如果说李安的电影是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那么在这里,还要补充的就是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更是李安对话观众的一种工具。作为一个东方人,在他的电影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他那种欲语还休的情感,委婉而又含蓄。他拥有着强烈的对话世界的欲望,在他通过电影讲述的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绝伦的故事中,我们作为观众能够很清晰的感受到他那脉脉不得语的意境背后强烈的情感涌动。

李安孜孜不倦的探索着这个世界,也不厌其烦的向世界分享着他在这个世界上发现的秘密,感受到的情感。

不论是现实世界的批判反映,还是将人物角色剥离社会而进行的文学创作,实际上都是他对文化的一种反思,对文化多元化的一种现实反思和如何促进文化交流的深刻思考。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