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如何在冷战中进行宣传战略「中情局如何在冷战中进行宣传战」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前往其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看似是一次简单的访问,但丘吉尔公开演讲的一句话却震惊了整个世界: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这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端。
西方地缘政治史中曾多次上演“双雄争霸”的情节,雅典对决斯巴达,罗马对决迦太基,英国对决西班牙……每一次对决都是以战争为最终决战,胜出者获得霸权。
但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导的北约阵营这次遇上的对手,是刚击败了希特勒的俄国人,坐拥百万大军以及华约盟友,再加上双方都拥有核武器,战争这个选项只会毁灭地球。
所以,只能从这座坚固堡垒的内部开始瓦解。
擅长暗线操作的中情局出场了,这是一场争夺心和大脑的宣传战。
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对宣传策略做出了以下定义:“有组织地运用新闻、辩解和呼吁等方式散布信息或某种教义,以影响特定人群的思想和行为”。按照著名心理战专家克罗斯曼的说法就是:“高明的宣传看起来要好像从未进行过一样”。
中情局重点搞宣传战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强化美国自己的“软实力”。即使美国在二战时花费了大力气帮助欧洲搞定了纳粹,但在老欧洲心目中还是那个没有文化底蕴只有钱的暴发户傻大个。当时为了对抗苏联的影响力,美国人已经在欧洲以“马歇尔计划”的名义花大钱振兴欧洲经济,这么多大钱都已经花了,也就不计较花点小钱完善一下自己的形象。
第二个原因是相对于战场上血流成河的对决,给中情局的那些经费简直就像毛毛雨。因为热战需要的枪炮武器是吞金巨兽,此外还要支付给阵亡军人家属一大笔抚恤金,这些都是天文数字般的开销。
因为手头有很多钱,中央情报局的宣传战几乎是全方位渗透。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所有的知识领域,我们都有兴趣,从人类学到艺术创作,从社会学到科学方法论,无一例外”。
为了渗透这些领域,中央情报局很善于借用在这些领域通行的一些运作方式,包括举办讲座和研讨会,资助电影创作,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中情局资助了大量政论性刊物和文化刊物,包括《撞击》,《评论》,《新领袖》,《党人评论》,《肯友评论》,《哈德逊评论》,《塞万尼评论》,《诗歌》,《思想史杂志》,《转型》等,形成了庞大的媒体矩阵。
当然,中情局不会做出公开拿钱给宣传对象的业余行为,所有的资金运作都是秘密的。它有时会找一些个人、公司或其他机构,请他们将钱以自己的名义捐给中情局的赞助对象,或中情局设立的幌子基金会。中情局设立的幌子基金会很多,名气最大的有“法弗德基金会”、“亚洲基金会”等。
对于资助对象,中情局也是经过挑选的。因为和纳粹的非同寻常的关系,当时欧洲的右派被首先排除,与他们一起合作搞宣传效果只会搞臭自己的名声。为了与华约阵营对抗,那些参加过左派运动后来又脱离的知识精英是最好的人选。
收买这些当地的知识精英,隐藏了美国行动的踪迹,制造出一切源于本地的假象。接着便是利用他们的身份发声,其影响力在当地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改变公众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最终目的是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
在这些人中,一部分人确实不知道自己被中央情报局利用,当有人收到头等舱机票,或被某基金会邀请去度假胜地开会,他们乐得去享受一下。有的则清清楚楚地知道资金来源,如小施莱辛格,柏林,阿隆,阿尔罗,席尔斯,贝尔,胡克,屈林夫妇。还有些人声称自己什么不知道,但知情人认为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独立”的人设假装不知道而已。
冷战期间,中情局在铁幕的另一侧大力宣扬美国价值观和美国的生活方式,甚至在苏联国内培养出信奉美国价值观的知识精英。他们最终成为了扳倒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的特洛伊木马。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