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要塞「克里米亚英雄城的冷战遗迹有电影院手术台的核掩体」
苏联时代的克里米亚英雄城塞瓦斯托波尔市民可能不会意识到,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苏沃洛夫广场背后居然藏着一个核掩体,不过最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这个掩体根本不是塞瓦斯托波尔防护最好最神秘的核掩体。
掩体设施这一地下核掩体是2014年之后才公开的,位于50米深的地下,这个掩体始建于1952年,1957年完工,掩体中有电影院、手术台、值班室、有污水处理系统、空气过滤系统、供水的自流井、无线电通信中心、手术室、柴油发电设施甚至太平间。
它的墙壁是1.5米厚的混凝土,足以抵御当时水平的大规模轰炸。
这座核掩体代号С2,С的意思是特殊工程(спецобъект)。
至今,С2核掩体的污水处理系统、空气过滤系统和发动设施还在正常工作,原因也很简单,它已经被改造成博物馆,这些设施一方面要维持博物馆运作,一方面要作为展品来向参观者们展示差不多70年前的核掩体生活维持设施。
С2当然不是百分之百保留了当年的原样,许多空间变成了展厅,展览了一些其它内容。
进入核掩体后,参观者要经过长长的走廊,据说有600米,不知道当年这里是否安装着洗消核污染的装置,走廊尽头的值班室除了那个年代常见的打字机、钥匙柜、时钟等等,还挂着斯大林像,提醒着大家这是一座20世纪50年代完工的核掩体。
值班室
С2中保留了4间避难者住宿大厅,每间可以容纳500人,厅内全部是下图这种顶部是平板床的座椅,预计下面的座椅坐4人,上面睡1人。当年的设想是轮班睡觉,其他人在座椅上休息。
特殊座椅
С2掩体中还设有一个手术室,估计是为了治疗可能在大轰炸中受伤的人员。
手术室
这个手术室的装备充满了年代感,据称现场展览的所有医疗器械、药品和病床都是当年保持至今的。
很有苏联特色的是,С2掩体里还设有列宁室,当年的苏联人又叫它红角。不过看起来面积并不大。
列宁室
今天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新一代也许对列宁室不屑一顾,有些人只把它看作是时代的特色。如果当年核打击真的到来,列宁室在心理疏导方面是有一定作用的。
它的另外一个设计作用是供核掩体内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举行会议。
当然这里其实有一个更大的场所——电影院。
电影院
可以清楚地看到已经几乎成为电影院标配的红色软座椅和放映装置。但是后排也是顶部有平板床的座椅。估计设计者的考虑是,在紧急情况下,电影院也要容纳一部分避难人员。
而且,这里有放映电影的装置,也许这里更适合掩体中的人员举行会议。
另外,С2掩体中和冷战时期的其它核防护掩体一样,配有大量的通信电台,毕竟在掩体中的人员保持通信是非常必要的。不过这一掩体的设计用途是容纳消防人员、清理核污染的技术人员、救援人员、公用设施技术人员、建筑师等等,总而言之就是在核爆炸后负责清理核污染以及把生活恢复正常的技术人员,重要性和担负的职能与军队的指挥机关还是无法比拟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墙上还有一幅塞瓦斯托波尔的交通图,难道当年的设计者觉得如果城市遭到核武器袭击之后,其主要道路还能剩下点什么,依然能沿着这些道路行进?
交通图
还有一点,核掩体里根本没有厨房设施,当年也只储存大约供一周食用的干粮,这也是设计者的考虑:核爆炸一周后,核辐射的水平极大下降,此时躲在掩体中避难的人员就可以出去了,根本不用考虑长期在掩体内居住的问题。
不过掩体内也展示了用人工光照水培作物的设施,不知道是建造时就有的,还是后来增设的。
今天的核掩体当然不仅仅是展览当年核掩体中的设施,还增加了一些内容,比如:
各式各样的防毒面具和防护服,
清理核爆炸后被污染废墟的工具,
还有历史上各式各样的消防车。
更是展览的原子弹轰炸造成的巨大破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美国轰炸广岛和长崎之后拍摄的照片。
不知道日本人作何感想?
不会是展览得很好,下次别展览了?
据苏联时代的老人回忆,当年的苏沃洛夫广场旁边是个光荣榜,上面是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照片,光荣榜旁边设有食品饮料的露天营业点,下班经过的苏联公民有时候会在这里购物。
大部分人根本不清楚下面居然是核掩体的入口,而知情人当然是保持沉默。
而出口处是一个商店,现在也依然是一座购物中心。
至于这座核掩体为什么公开?
也许掩体内的展品本身就能给出答案——美国的解密档案。
这份抄送给美国陆军、海军和中情局(CIA)的情报中,直接点名这个核掩体。
看来如果真的爆发核战争,掩体自身也难保。
也许还有其它原因,比如С2的建成时间太久了,有些设计并不完善。
而塞瓦斯托波尔作为海军基地,至少还有供潜艇躲避核打击的地下掩体,也许还有供海军岸上指挥机关躲避核打击的各种掩体,这些掩体的规模如何?是否进行了升级改造,这可能是留给后人来揭开的秘密了。
关注 近卫步兵师,关注 军事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