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中越边境战争18个集团军参战一项红利让我军受惠至今
(文/乐行)
《芳华》,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时代背景,八分钟血腥的伏击与反伏击作战成为热议焦点,无作战经验“菜鸟”与百战余生的老兵间的对决让人印象深刻。极有冲击力的表现方式,促使不少人重新审视起这场战争。而正是距离我们最近的这次战争,一项红利让我军受惠至今:提供了一大批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级将领。
无论对冯导这八分钟战斗真实性有怎样的争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1979年开战时,我军极端缺乏实战经验。从基层步兵层面看,临战之时参战部队是临时扩编,仓促上阵,训练不得不“急用先学”。虽然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最早接到参战命令的部队也只有70天左右的准备时间,有的部队甚至临战前半个月才得知要参战,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能练什么可想而知。
从军官层面看,很多干部军事素质不高,战术运用和组织协同生疏,因而造成了很多不该有的伤亡。客观上来说,整个部队对越军特点也不够了解,对山岳丛林作战特点也缺乏经验。这些反映在电影中,就是那场伏击战展现的混乱、慌乱和忙乱了。
所幸,战争会教会人战争。血与火也淬炼出了一大批具有实战经验的基层官兵和中高级将领,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后来先后成为我军高级将领,为军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一位被认为是《芳华》这场战斗中,坦克支援打破越军伏击的“原型”,即现任东部战区司令员刘粤军。
当时刘粤军是陆军41军123师367团(即著名的“塔山英雄团”)4连连长。1979年2月18日,刘粤军所在连队作为向高平西侧的扣屯地区穿插的先锋,在打兰村遇伏。刘粤军身先士卒率3个班迂回反击敌军,经过坚决地猛打猛冲攻占该村,取得反伏击战的胜利,牺牲6人毙敌26人俘1人。刘粤军当时也因此荣立二等功,并登上《解放军画报》封面。
作为高干子弟,刘司令员这样的战斗精神尤其可贵。而且他这样的英勇表现不止一次,还曾营救被越军包围并已负重伤的123师副师长李德元,当时目击战斗的一名侦察排长描述道:“4连的刘粤军连长最为勇猛,他右手提着一支冲锋枪,上衣扎在裤腰里,利用上衣的空隙揣着几个装满子弹的弹匣,那姿势确使敌人望风丧胆!”
和刘粤军一样,当时立下功勋的其他基层官兵,如今有不少也是解放军高级将领。最为著名的当然是首任陆军司令员李作成上将了。他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所在的广西军区独立师第3团3营8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尖刀英雄连”,李作成本人则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这是因为他在战斗中指挥果断、英勇善战,并在多处受伤的情况下坚持不下火线,率领全连官兵与敌军血战26个日夜,歼敌194名、伤敌92人、俘敌4名。
李作成和刘粤军是同一批晋升上将军衔的。2015年7月31日,中央军委在八一大楼隆重举行晋升上将军衔警衔仪式,这次晋升上将军衔警衔的10位军官警官中,共有4人有实战经验:刘粤军、赵宗岐、李作成、王宁。赵宗岐曾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常化装成越南人潜入敌营区搜集情报;王宁在1980年代曾赴云南边境参加对越作战。
当时这些将领基本都还是基层军官,而在此前,已经有一批当时参战的中高级军官后来成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了。最典型的是自党的十四大以来,每届军委委员中都有参与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
比如1979年时任43军副军长兼127师师长的张万年,他的部队连越军都知道其威名,还喊出了“打垮127,活捉张万年”的口号,当然被打垮的肯定不是张万年上将。
傅全有上将曾经在任第1集团军军长时,于1985年参加了南京军区轮战。
廖锡龙上将在任11军31师师长时,参加了1984年者阴山之战。
常万全在任47军139师副师长时,擦加了1986年兰州军区轮战。
张又侠曾参加过1984年老山之战,在“松毛岭大捷”中大放光彩,他其时任14军40师119团团长。
10年中越边境战争,我军有18个集团军参战,长期没有经历战争的部队得到了实战锻炼,与此同时,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中高级指挥员在这场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时期璀璨的将星,对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影响深远,这一红利至今仍然我军受惠。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