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并快乐着为什么会有人对恐怖片上头||解X
今天就是中元节了,也就是“鬼节”。
来聊点恐怖的话题——恐怖片。
前不久台湾的民俗恐怖电影《咒》很火,很多人看,传得神乎其神。
有人称它是“台湾影史最恐怖的电影”,也有人骂它“晦气”。
我一朋友拉着我一起看,对恐怖片毫无阅片经验的TA,看完表示“吓尿了”,还骂骂咧咧:
“真是闲得没事才看恐怖片,爱看的人都是内心空虚的变态,好端端的非要自己吓自己,我以后再也不看了。”
今天我们不谈这部电影,聊一下为什么有人会迷恋恐怖片?
说起恐怖片,你会想起什么?
“女鬼”?“僵尸”?还有鲜血?其实,恐怖片还有很多类型。
喜欢恐怖片的人就是喜欢被吓?
NO!看恐怖片可以和喜剧片一样快乐。
是不是有点颠覆认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明:本文无恐怖、血腥画面,请放心观看)
恐怖片的类型
(1)灵异类恐怖片
这是最传统、最经典的恐怖片类型。
按照地域来分,不同地方的“鬼”有不同的特点。
日本的“怨灵”“怨灵”是日本恐怖片的核心和根源,家喻户晓的经典有《咒怨》、《午夜凶铃》、《笔仙》等。
也许你没有看过这些电影,但一定知道,一袭白衣满头黑发送枯井里爬出电视的经典“贞子”形象,它已经成为日本灵异片的形象代表。
日本的怨灵大多生前是无害的,但死后手段极其残忍,这一点在《午夜凶铃》与《鬼来电》中有所体现。
所以,日本恐怖片的一大特点就是:几乎不见血,受害人大多是因为极端恐惧死亡的。
1999年《咒怨》在日本公映时,由于画面过于惊悚,有观众突发心脏病猝死。自此,日本政府采取措施,禁止惊悚片在国内公映。
欧美的恐怖片题材宽泛很多,继承了浪漫主义的审美情趣。
因为宗教信仰浓郁,欧美的“鬼”多是吸血鬼、狼人、女巫、凶杀、怪物等等。
比如罗曼波兰斯基的《罗丝玛丽的婴儿》、《驱魔人》、《遗传厄运》、《灵媒》、《寂静岭》等等。
欧美文化中有最大的敌人名字“恶魔”,这一题材一直盛行不衰。
国产的恐怖片,多是在港台两地盛行的。
大多来自我们的神话传说,题材上包括“神怪”、“僵尸”等等。
比如:
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多涉及神灵鬼怪的描写,像《山海经》、《聊斋志异》等等。李翰祥执导的《倩女幽魂》,取材自《聊斋志异》。
《山村老尸》中人人谈之色变的"楚人美”,公认是香港最吓人的恐怖片,是多少人的童年噩梦啊。
这里要提一下僵尸题材恐怖片,在港片中是独树一帜的。
林正英先生作为僵尸片的开山祖师,对僵尸片的贡献永不磨灭。
《僵尸先生》系列为代表作,林正英饰演的道长倒八字眉、额头上贴符咒、桃木剑驱鬼等,这些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然而这种传统类型随着林正英的去世,便后继无人。
(2)怪物类恐怖片
一般指的怪物是科学的产物,从科学想象或超自然知识中幻想出的。
这种人为的产物,给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而遭到大自然的回击。
比如:
日本的《哥斯拉》,源自日本对核战争影响的恐惧。
韩国导演奉俊昊《汉江怪物》,人类污染汉江,产生的变异生物再吞食人类。
其他还有,《丧尸乐园》、《我是传奇》、《僵尸肖恩》、《釜山行》等等。
这类恐怖电影看点往往不是怪物,而是怪物背后,爆出的赤裸裸的人性。
怪物是无辜的,有罪的是无法遏止的人类的贪欲。
图源电影:《汉江怪物》
(3)血浆cult类恐怖片
这类电影就2个字:血腥。
欧美恐怖片中非常喜欢这种“鲜血淋漓的刺激”,用肢体被伤害带来的反射来使观众头皮发麻。
比如:
《闪灵》里电梯涌动的红色液体;
《电锯惊魂》中直接拿锯子锯腿;
《猛鬼街》上随处可见的断臂残肢;
《死神来了》中用X光透视代替的骨骼崩碎;
还有一大批,《恐怖蜡像馆》、《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冰冷热带鱼》......
图源电影:《死神来了》
欧美几乎把恐怖电影的解剖学发挥到了极致。
血腥、肮脏、恶心这几个元素集合在一起,让看电影的人恐惧情绪直线飙升。
“红色”是这类电影的基调,象征着血腥、死亡、危险、性欲......
(4)心理类恐怖片
20世纪,随着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在美国的爆火,恐怖片也从心理类型上另辟蹊径。
这类电影会刻画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角色,然后用悬疑技术制造一个恐怖的故事,用心理战来加深观众的恐惧。
要说开山鼻祖之作,那必是悬疑大事希区柯克的《惊魂记》。
库布里克里程碑式的惊悚片《闪灵》也必须榜上有名,讲述了男主为寻找写作灵感,住进一个诡异的酒店,从一个普通的父亲、丈夫,一步步走向杀人魔的故事。
自此多重人格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
《沉默的羔羊》,女主在食人狂魔汉尼拔帮助下抓住变态杀人狂的故事;
《致命ID》,更是将人格分裂玩到了13个;
《搏击俱乐部》,在生活的长期压抑下,产生了和懦弱形成对比的叛逆人格;
《一级恐惧》,讲了一个人格分裂的少年是如何骗过大众、逃离法律制裁的故事;
《后窗》,戳中了人们心底的“偷窥欲”;
图源电影:《惊魂记》
这类恐怖片一般与悬疑片、烧脑片有重叠,而且在豆瓣的评分中也很高。
因为心理是不可窥的,具有私密性、隐蔽性,也更吸引人。
(5)杀手类恐怖片
这类电影与心理类的恐怖片有部分重叠。
一般都是连环杀手是反社会人格,用一些残虐手段来报复社会。
比如大卫.芬奇的作品《十二宫》,最后没有抓到凶手,但恐惧气氛制造的满满的。
奉俊昊拍摄的《杀人回忆》,根据真实事件拍摄,凶手如今依然逍遥法外,人们因为对社会环境的不安全感,带来极度恐惧。
其他还有《危情十日》、《伊甸湖》、《非常嫌疑犯》、《谜一样的双眼》、《惊声尖叫》、等等经典影片。
图源电影:《杀人回忆》
这类电影更多的是探讨人性,对社会的反思。
为什么有人喜欢恐怖片
恐怖片,不喜欢的人,觉得瘆得慌,看的时候被吓得瑟瑟发抖。
爱它的人呢,会爱到不可自拔,专挑那些刺激、重口味的片子看,还要一个人晚上窝在家里关上灯看才叫过瘾。
这类电影,大众对它的评价绝对是最两极分化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迷恋恐怖片呢?
(1)人有追求恐惧感的本能
美国范德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萨尔德提出了一种观点,人类有一种追寻“恐惧感”的特殊心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恐惧有许多种面貌,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式:
害怕死亡;害怕未知的不具人格的东西;对“不存在”感到恐惧;而恐怖片基本上包含了以上所有的形式。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告诉我们,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攻击本能和死亡本能,有毁灭一切、获得真正安详的冲动。
正是人格中的死亡本能驱逐我们去追求恐惧。
(2)悬疑,让人好奇
心理学家沃尔特斯描述了恐怖片吸引人的三个要素:
首先,营造出神秘、血腥、吓人等氛围,从而产生紧张感。然后,借助灯光、服装、声音等造成不同的错觉。同时,利用拍摄技术放大人物的紧张情绪,再让观众代入、共情。恐怖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制造悬念。
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曾讲过一个著名的“炸弹理论”:
两个人走进屋子,坐下来谈话。突然,桌子底下的炸弹爆炸了!
这叫什么?叫“惊悚”!
观众知道有人在桌子下藏了一颗炸弹,然后两个人走进屋子,他们不知道炸弹的事情,坐下来轻松聊天,这时候你会担忧炸弹什么时候爆炸?
这叫什么?叫“悬念”。
我们看恐怖片也经常看到悬念:
你知道一群人中有“鬼”,但不知道是哪一个?
警察找了一个不是,再找一个还不是,杀手到底是谁?
这个凶手这么变态,到底是因为什么导致TA这样?
现在的恐怖片,除了单纯用“鬼”、“血浆”暴力吓人外,更多和悬疑、烧脑的元素融在一起使用。
正是这种对真相的探索心理,激发人们看下去。
图源电影:《看不见的客人》
(3)恐惧同时带来快乐
恐怖片,除了悬疑,肯定少不了惊悚情节。
什么是惊悚?
就像希区柯克说的,在不知道炸弹的情况下,突然爆炸了,就叫惊悚。
惊悚,带给人更多的是视觉感官上的冲击。
既然怕为什么还要看?惊吓过后能带来爽吗?
心理学上认为,恐怖片和喜剧片带给人的快感是一样的。
美国神经外科与心理学教授拉斐·阿道夫发现,人大脑中的“杏仁体”,是恐惧或其他消极情绪的主要神经关联;而“额叶”前部的大脑皮层,则是产生快乐情绪的地方。
在特殊环境下,“杏仁体”和“额叶”可以被同时激活,也就是消极和积极情绪一起被激活。
人们可以同时体验两种极端情绪,最恐怖时总是最快乐的。
也就是说,人们是“享受”恐怖片中的被惊吓,而不仅仅是威胁被解除后的放松感。
图源电影:《迷魂记》
为什么恐怖片不适宜所有人看
为什么“共激活作用”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恐怖片呢?
美国加利佛尼亚大学的约耳书.科恩这样解释:
爱看恐怖片、敢看恐怖片的人,心理上都有一种“保护结构”。这种“保护结构”让喜欢恐怖片的人,能够在享受情节的同时,又与角色保持着距离。
它分为三种:自信结构、安全区结构和脱离结构。
社会学教授托马斯.谢夫博士也指处,恐怖片产生快感的关键在于审美的距离。
就是说:观众与恐怖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感同身受,但同时意识到自己是安全的。
比如,人们过山车、蹦极感觉很爽,提前是过山车、蹦极是安全的,这样才能让自己充分体验到害怕。
所以提醒大家,由于恐怖片中一些重口味的场景,并不适合所有人观看。
年龄比较小、辨别力差的孩子,很可能去模仿电影中的一些虚构的情节,对现实世界产生错误的认知,所以不适宜看恐怖片。
心理承受力弱的人不要看!还有一些代入感很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也不适宜看,引入过强的刺激会影响人的脑部神经。
其他一些特殊人群不要看!另外一些特殊人群,比如有心脏病、严重心理疾病的人等等也不宜观看。
写在最后
恐怖片中所表现的宗教禁忌、社会威胁、道德挑战、对未来世界的担忧等,都表现出了各自的文化内涵。
它反映的是人的潜意识,是人类共有的恐惧心理,付诸了对文化的一种担忧。
我想,这是恐怖电影更大的意义吧。
References:
——————
[1]Hou Yi Why do some people like horror movies [j] Wish you good health, 2010 (11): 35
作者:KK
排版:KK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解X心理】
解X心理凡事都有解
公众号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