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特老电影东港谍影「抓苏修特务的反特片东港谍影苏联官方如何评价他们真看过」
#历史开讲#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影坛出现了一批以抓“苏修”特务为主要内容的反特片,比较有名的有《黑三角》《熊迹》《东港谍影》。七十年代的反特作品,毫不隐晦地将矛头指向了苏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戴手铐的旅客》。老耿在以前的作品里说过,《戴手铐的旅客》原本也是抓苏联特务的,剧本送审时被要求抹去苏联的痕迹,特务不再有针对性。
您想没想到过,我们在国内轰轰烈烈上映的针对“苏修”的反特片,苏联高层可知道可看过?他们会如何评价呢?
电影《东港谍影》一开始有个气氛很紧张的镜头,特务在树上刻了一个“十”字,但影片并没有交代这个“十”字的具体意义,这个情节来自真实的“苏联特务6901案”。
《东港谍影》是一部优秀的谍战影片,反映了我公安人员的大智大勇和苏联特务的穷凶极恶。。
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就看过《东港谍影》,老耿很迷惑,他们是怎么搞到这部影片的拷贝的,克格勃真的很有两把刷子。
俄罗斯的《绝密报》前不久披露了四十多年前的秘闻。《绝密报》是俄罗斯的一家大型媒体,不是街头小报。
《绝密报》说,安德罗波夫当年看过《东港谍影》后,对苏联宣传部门说:“要开始生产我们的反谍影片,中国人早已先发制人这样做了,出品发行了相当优质的艺术影片,内容是和苏联间谍之间的斗争。”
苏联宣传部门接到这位最高领导人的指示后,肯定会针锋相对拍一些抓“中国特务”的电影,沧海桑田,今天如果能调到这样的影片来来看看,也是件有趣的事情。
电影《东港谍影》改编自小说《斗熊》。影片一开始有个颇有些紧张的桥段,一个人从树洞里取出一支钢笔,然后用小刀在树上已经有的一横上刻上一竖,成为一个“十”字,这是什么意思呢?仅仅是为了紧张吗?
看过小说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特务从香港入境,给潜伏特务带来窃秘用的微型胶卷,送货的特务将胶卷放在事先约定好的树洞里,在树上刻上一横,接货的特务拿到货,刻上一竖,改天送货的特务再来,看到树上的“十”字,就知道货已收到,他可以返回了。
这种特务之间互不见面的送货方式,确实是克格勃的发明,它确保了潜藏特务的安全。现实生活中,国内破获的“苏联间谍6901案”中,苏联间谍采用的就是这种情报交接的方式。
电影中出现的显微点、致幻剂、手表式微型照相机、拐杖里的无声手枪,这些都是当年在克格勃中实际存在的。各位可曾注意,电影《东港谍影》中有一个道具我没有提到,因为那个物件是虚构的,当年苏修特务不曾使用,不是那只钢熊,您知道是什么吗?就是特务在火车上使用的自爆笔,那个纯属虚构,也不合理。
原著《斗熊》中那个姓孟的特务被捕获,交待了他用”十字“交接的送货过程。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