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环保电影「环境传播视域下迪士尼动画影视作品中有哪些动物形象」
随着环境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介开始关注对自然的再现,而这种媒介再现与我们对自然和环境的感知与态度是密不可分的。与纪录片、新闻报道等体裁相比,动画有着天然的优势。
动画中对动物形象的刻画是一种较为直接地对自然态度的呈现方式。而迪士尼作为全球动画产业的龙头,其作品中约有50%涉及动物形象,故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迪士尼动画影视作品中对动物形象的刻画,其作品中的客观性创作是我们正确认知自然的关键途径之一。
那么,在迪士尼动画影视中,到底有哪些经典的动物形象?这些经典的动物形象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呢?其背后的变迁动因?
迪士尼动画的经典动物形象有哪些?迪士尼多年以来一直是传奇的代名词,从 1928 年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威利汽船》播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它在动画市场里的主导地位仍旧无法撼动,所创造的许多经典的动画角色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成长。
人类对动物的刻画经历了漫长的变化,也体现了人类对环境认知的不同阶段。在古代神话中,许多动物都是充满灵性的,甚至许多神灵的原型都来自于动物,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图腾文化。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对动物形象的刻画在很大程度上也显示了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知、情感与态度。
故而,本文中动物形象指的是:动画电影中通过特别的表现手法塑造的对现实生活中动物这个实体的主观呈现,而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和态度实质上也是对自然的态度。
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和生态问题的不断普及,人类正确认识自然
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将动物形象纳入影视作品是环境传播在影视作品领域中对自然的一个重要的再现方式。而动画片作为一个主要受众为儿童的产业,则承担着更重的责任。
迪士尼作为全球动画市场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其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呈现对受众形成对自然与动物的认知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迪士尼一直致力于通过荧幕表达引导更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故事背后的现象去展现并影响人们的多方面意识变化。
迪士尼的经典动物形象在迪士尼动画中,除了拯救世界的英雄之外,动物也是动画中永恒的角色之一。早期的迪士尼动画就和动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米老鼠发家的迪士尼,此后更是推出了众多著名动物动画角色:唐老鸭、小熊维尼、小丑鱼。迪士尼动画角色的发源地似乎成了动物世界。
1927 年,沃尔特·迪士尼创作了一个崭新的动物形象,一只名叫奥斯瓦德的幸运兔子,这只兔子拥有长长的黑耳朵和白脸蛋,富有冒险精神,同时这只兔子和人类一样,也拥有爱情,有着可爱的女朋友。
这个动物形象也受到了新闻界和大众的认同与喜爱,但这个形象最终却以沃尔特手下的背叛而不得不终止,这只兔子的外形设计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1928 年,沃尔特在妻子的鼓励下,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米奇——这只神奇的小老鼠,是沃尔特迪士尼谱写的美国动画史上最伟大的著作。1928年11月18日,米奇第一次亮相的动画电影《威利汽船》在纽约上映,受到了观众的疯狂追捧。
接着,迪士尼进入了动画电影长片的辉煌时期,1941 年首映的迪士尼动画影片《小飞象》诞生了可爱的小飞象丹波这一动物形象,这个动物形象的产生是迪士尼改编自海伦·阿贝森与哈罗德·皮尔的著作《丹波,飞翔的象》。
1942 年迪士尼改编自菲利克斯·萨尔顿的《小鹿斑比》上映,这部动画也是迪士尼首部没有添加魔幻色彩的影片。这部影片的上映也捧红了斑比这只可爱又勇敢的小鹿,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内,斑比这个动物形象都与可爱、不惧困难等符号相勾连。
新世纪之后,迪士尼创作出了越来越多的经典动物形象。2003 年,迪士尼与皮克斯公司携手合作的动画《海底总动员》上映,获得了多个奖项,这部动画中的主人公——一只叫尼莫的小丑鱼,在上映后也收获了观众的追捧。
这部影片的动物形象可爱又不缺乏真实、个性明朗、有着许多优良的品质。这部影片采用平行的叙事手法讲述故事,尼莫经历考验后获得了成功,最终为受众呈现了著名的鱼的动物形象。
迪士尼自 1927 年至今,为受众呈现了许多精彩的动画作品,而几乎每一部动画作品中都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形象。而迪士尼如何刻画这些动物形象和这些动物形象背后所对应的符号都影响着受众的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我们接触的符号,包括图像也会影响我们对自然的感知。
而在当下,更有效地影响我们对自然感知的图像来源就是大众传媒,迪士尼作为影响力巨大的公司,其影视作品用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各个年龄段受众的认知,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而在动画影视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动画形象又承担着重任,动物形象就是一种符号。
迄今为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从“害怕自然”到“征服自然”,再从“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所有的艺术领域所呈现的作品也正是随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在“征服”到“友好”阶段的变化中,影视作品的创作者经历了漫长的变化,当人类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者,开始逐渐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这样的认识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
迪士尼系列作品也在不断摸索中为受众呈现了紧跟时代变化的观念。在迪士尼影视作品中,通过拟人化动物的塑造,迪士尼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三种基本形态。
被凝视的符号:动物形象借用从哲学角度来说,在自然环境中,人类与动物处于同样平等的地位,而不是隶属的关系。人类与动物都属于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
虽然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将动物形象作为主角来塑造,讲述各种故事,但很多类似作品仅仅是创作者将动物形象进行了借用,借用动物形象对照现实生活中各类性格的人类,吸引受众的目光。迪士尼的第一个大众形象米老鼠就是这样的典型。
迪士尼早期创作的许多动画形象拥有相似的特性。如米奇、唐老鸭等虽然都借用了大自然中老鼠与鸭子的形象,但与现实中的动物形象差距较大。经过设计者的设计,添加卡通元素,夸张的突出大大圆圆的耳朵和黑溜溜的眼珠,并添加更多的要素进行拟人化,这样的动物形象与动物特征本身关联不强。
不仅如此,这些动物形象也使用了拟人化装扮。米老鼠的装扮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一样,各种各样、功能齐全。它们生活的地方也是人类居住的房子,有我们的日常家居生活所必需的一切,甚至还有宠物狗。
创作者将动物这种符号不断拟人化,不断接近人类,抹去原本的动物性,这种创作不是再现人类脑海中的自然与动物的关系,而是以人类单一视角对人类生活进行演绎。它仅仅是对动物形象的借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故事情节。动物形象仅仅是用以增强与儿童受众群体的贴近,而不是为了与自然、动物更为亲近的接触。
在叙事视角上,该阶段的迪士尼动画采用最为简单的人类视角进行表达,虽然外表是经过美化的动物,但实际上叙事的视角还是透过动物讲述人类故事。影片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人类的生活,动物身上表现出人类的聪明坚强等特质,是将人类的特点“移植”到动物角色之中。
动物不过是在创作过程中拉近彼此距离的形象借用。这类影片受到观众的追捧或感动的原因并不是源于对动物的共情,在观影后所感受到的也是对人类所拥有的类似品质的追求与称赞。
社会化的表达:动物形象升华随着迪士尼动画故事深入人心,经典形象创作与再创作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迪士尼动画电影也在探索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动物渐渐有了自己的特征,而非简单的“人”的象征。
迪士尼动画中的动物形象不仅有了人的经历,而且还是具有了动物特征之上的各种人格。除了与人类社会产生勾连、萌化动物形象吸引受众之外,这些动物还逐渐开始讲述动物的命运,观照生态问题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这一类动画开始重新审视和建构人与自然关系,将动物放置在类似人类环境的背景下,通过动物的故事情节变化来反映浅层生态问题与人类社会中的某些问题。
一些优秀的迪士尼影片开始把这些类人的动物故事置放到了动物所在环境中进行描述,或者突出动物特征,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此类动画关注人类及人类之外生命种群的存在事实,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我们将此称为拟人化地描摹非人类世界。
1942 年,《小鹿斑比》上映。这部影片被认为是欧美动画史上第一部生态叙事影片。它通过人与动物的视角转换,实现了在动物视角下讲述动物与人类的复杂关系,从而以全新的角度叙述了人类和非人类之间关系的发展。
这部动画中以人类入侵自然破坏自然为故事冲突的开始,因此有许多台词展现了人类的入侵对动物、对自然产生的巨大影响。斑比在动画中的一些经典台词就描述了这种对于自然的思考。
例如,当斑比一点点长大,母亲计划带小斑比去草原,但当斑比兴奋地向前冲,迫不及待地想要到草原上去撒欢时,母亲拦下了斑比说:“千万不要冒冒失失地跑到草原上去,草原上很危险,在草原上我们得不到保护,所以一定要格外小心才行。”
这句经典的台词描述了在影片中动物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险,不能暴
露在空旷的地方,否则会有危险,而这种危险来自人类对于自然的入侵和对动物的伤害。
在以非人类视角观察和评价人类的行为时,《小鹿斑比》以斑比母子两代非人类个体视角的叠加,纵向重申了非人类对人类行为与本性的判断和总结。这部影片开启了迪士尼用动物视角讲述人类侵害自然的叙事视角,用动物视角讲述生态故事对受众的影响力显然更真实和具有冲击力。
影视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就像是一个窗户,打开了我们理解自然、以及理解我们与自然关系的窗户。而从动画开始发展之初,到动画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创作者所创作的动物形象也在不断地进行变迁。
不可否认的是迪士尼动画作品在动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迪士尼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呈现也引领着产业的发展。随着时代变迁,迪士尼在动画产业的地位依然屹立不倒,但迪士尼动画影视作品对动物形象呈现的背后依旧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发现。
动物角色与商业使命动物作为动画角色选择的重要源头,通过推动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发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成为商业运作的媒介和形象代言人,同时附加着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巨大的商业利润。
一些著名的动画形象能够成为一个动画公司甚至一个民族文化的标
志。例如,可爱神秘的龙猫就是日本著名的吉卜力的动画形象代言;幽默活泼的米老鼠,在受众心中不仅仅是一个早期的经典的动画形象,更是美国文化的代表。
像迪士尼这样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传媒是如何呈现与构建动物形象的就更显得极为重要,如何在商业利益和普及生态意识之间寻找平衡也更具挑战力。
《海底总动员》中的小丑鱼尼莫的形象除了是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小丑鱼之外,动画设计师在设计上也将其拟人化,并且摒弃了不少可能会影响受众观看欲望的习性和特点,这样的摒弃也是迪士尼在动画制作中选择了商业使命而忽略了部分科学事实的结果。
迪士尼动画影片在兼顾商业使命的时候,往往太过虚幻又过分注重观众的反应与需求,经常创造的是欢乐共同体的现状,没有能够做到以更科学的方法呈现真实的环境,来发挥迪士尼本身的媒介功能。
叙事结构中隐藏的主导者在传统动画电影中,人类通常是故事的主人公,动画中的主角可能是你我他。但随着生态意识不断加强,动画片中的主人公也一直在变化,由之前的人类视角转向为动物视角。
如《小鹿斑比》、《海底总动员》等动画纷纷开始讲述小鹿、小丑鱼的故事,情节的变化和主题的呈现也是通过这些动物的视角推进的,但实际上这些动物只是实现了社会化的动物表达。
随着作品中动物形象的不断出现,人们对动物、对自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重视与刻画,在影片中出现的动物形象也越来越向平等化发展,但在叙事中依旧有人类这个隐藏的主导者,在生态意识的背后,人类特点与问题总是作为附加条件同步出现。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动画电影通过对动物的平等刻画来更好地传递生态观念,实现人和生态的和谐统一。我们也希望动画电影中的动物所讲述的是动物本身的故事,是通过动物这个形象去引领受众关注到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
但实际上动物的出现还是交织着间接的、非主导的“隐蔽化”和“旁观者”叙事,人类一直还是在动画电影的深处起着主导者的作用。仅有少量动画作品是真的“去他者化”地讲述动物的故事,更多的故事还是像在表演双簧小品一样,动物的形象,人类的声音和故事。
这样的呈现自然是不够客观和科学的,呈现的生态意识也是高高在上的。
结语:当下我们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觉醒,我们对环境的认识逐渐走向和谐统一的阶段。但在生态问题持续被重视的严峻任务上,意识形态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觑,而迪士尼作为受众群体范围广、年龄跨度大的一家公司,它的影响更是巨大的。
多年来,迪士尼动画作品中对生态问题的呈现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环境科学与生态伦理日益发展,我们期待迪士尼挖掘大IP系列动画的塑造特征,持续推进“生态”动画作品,并以其标志性的话语系统和人类自身清醒的使命感,自觉而郑重地参与到生态叙事的行列中。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