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 剧「陈佩斯当匪兵甲的日子看看他如何敬业地演好看完即忘的角色」

时间:2023-07-04 14:33:55阅读:2354
陈佩斯一直到1982年,还在电影里当匪兵甲、路人乙、小兵丁之流。八一厂拍摄的《四渡赤水》是1983年公映的,拍摄当从1982年开始。作为八一厂的一员,陈佩斯在影片中义不容辞地扮演了只露了一次脸的传令兵一角,用后来…

陈佩斯一直到1982年,还在电影里当匪兵甲、路人乙、小兵丁之流。

八一厂拍摄的《四渡赤水》是1983年公映的,拍摄当从1982年开始。

作为八一厂的一员,陈佩斯在影片中义不容辞地扮演了只露了一次脸的传令兵一角,用后来他在小品里用的词汇讲:只能露出一个后脑勺。

这个镜头出现在影片里虚构的角色王道之出席军事会议正欲进入大厅之际,这时,陈佩斯以后脑勺的形象出现了,他走到王道之面前,把一封公文交给了王道之。

不知是导演安排,还是陈佩斯临场发挥,他执意地把后脑勺前面的那一张并不出类拔萃的脸,掉转了一个方向,不失时机地对准了镜头,这样,我们终于在这个镜头里,看到了他的那一张标配式的尊容。

后来他在与朱时茂出演的小品《主角与配角》中,基本演绎了他在当配角时深刻感悟到的只能以后脑勺示人的配角演员的悲哀。

《主角与配角》小品出现在1990年春晚上,如果说小品的原型启示来自于何处的话,那么,《四渡赤水》中的陈佩斯惊鸿一瞥的露面,可以看出,这部电影里的陈佩斯的生存状态,是与小品里的角色纠结最为靠近的。

《四渡赤水》里的王道之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出演的是在《西安事变》中扮演张学良的金安歌。在影片里,角色表现出这一个虚构的执行蒋介石命令围追堵截红军的形象定位。

在影片里,他的身份是委员长行政督察室主任,这一角色是以重庆行营参谋长贺国光、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晏道刚为原型而拼接而成的,在影片里,他承担了承上启下的一个督导角色,电影里最后将他处理成被流弹击中而死,而真实的原型,一直平安无事,可以看出,这个人物在影片里是根据情节的发展需要而设置出来的。

而陈佩斯扮演这么一个虚构人物身边可有可无的小人物,实在可以看到,陈佩斯当初出道时对角色的配给几乎是来者不拒的。

《四渡赤水》拍摄于1982年,在这之前,他1980年在《瞧这一家子》中,已经有较多的露面,与人靓貌美的方舒搭档,扮演一对情侣,可以说他的戏份是相当充分的。

《瞧这一家子》剧照

在1981拍摄的《法庭内外》中,陈佩斯扮演一个官二代,电影的情节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官二代开车撞了人,然后找一个人来掉包,陈佩斯就扮演这样一个官二代,影片里是一个典型的反角。

《法庭内外》剧照

1982年,陈佩斯在《夕照街》中扮演二子,开启了日后陈佩斯终于找到用武之地的“二子系列”。

《夕照街》剧照

但凭心而论,“二子系列”的喜剧架构非常牵强,并不如陈佩斯主演的小品那样,给人一种通透感,影片里的陈佩斯装傻卖呆才硬性制造了那么一点搞笑成份,格调不高,缺乏喜剧也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精神的总体基调。包括卓别林电影,虽然前台是搞笑的,但内涵上却是笑中有深意。陈佩斯电影显然缺乏这种喜剧的深层内蕴。

可以看出,这时候的陈佩斯已经冉冉如同升起的新星,即将喷薄而出,他在1984年春晚上,终于依靠《吃面条》而一鸣惊人,但就在这之前的一年前公映的《四渡赤水》中,他还必须在电影里扮演一个送公文的露出后脑勺的传令兵,其低微的匪兵甲的身份,竟然维持了如此之久,真的叫人在面对《四渡赤水》中他的敬业表现而不得不由衷地惊诧。

陈佩斯首次在电影中扮演匪兵甲,是在重拍版《万水千山》中,这部重拍版令人不解的地方,是在舞台上拍摄的。

为什么要在成荫导演的老版上重拍?因为老版只写了第一方面军的事迹,重新修改过的舞台版增加了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成功了,于是根据话剧舞台版重新搬上了银幕,但这部电影只能算作是舞台艺术片。陈佩斯在剧中扮演了只露了一个脸的匪兵。

南海风云》中的陈佩斯

在1976年拍摄的《南海风云》中,陈佩斯扮演了南越军队的一个小兵,在驾驶舱里担任了背景脸,如果不是日后他那让人过目不忘的容貌,没有人会知道驾驶舱里的那个五官不正的越南兵,就是陈佩斯扮演的。

1978年,八一厂拍摄了电影《我们是八路军》,这个电影是以张思德为原型编写的,当然与张思德的故事差距较大,表现的是延安时期八路军战士开荒烧炭的故事。

《我们是八路军》中的陈佩斯

电影在表现八路军开荒拓业的过程中,与围困他们的敌顽发生了冲突。电影里也有陈佩斯的亮相,扮着一个国民党兵,对当地民众动手动脚。

新版《万水千山》的导演严寄洲对陈佩斯在影片里扮演的匪兵甲应该还是挺满意的,1978年,在拍摄间谍片《猎字99号》中启用了陈佩斯扮演一个从国外派回国内的特务。

《猎字99号》当时票房不错,但导演严寄洲也认为影片缺乏艺术魅力。这个电影改编自当时在天津公安厅工作的周振天的小说《战斗在继续》,早在文革期间就准备由八一厂投拍,所以里面还提到了阶级斗争这些特有的时代概念。

可以看出,电影对1964年也是由八一厂拍摄的电影《秘密图纸》有着因袭成份,在《猎字99号》里,表现陈佩斯扮演的特务被公安人员带到客厅里,看的电影正是《秘密图纸》,当时陈佩斯充分显示了他的天生条件在扮演这一个小特务时的那种坐立不安的惶恐神态。

富有意味的是,《秘密图纸》中的失踪的图纸代号也叫“99号秘密图纸”。

在这个影片中,陈佩斯的戏份还是挺重的,扮演一个回国取图纸的小特务,在国外的部分,他衣着时尚,油头粉面,竭力展现出的是一个时尚青年的不羁派头。

回国之后,他一直处于假扮身份而提心吊胆的一惊一乍之中,正如他日后在《警察与小偷》这类猫与老鼠定位的小品中所通常使用的身份设置一样。

作为一个正剧中的负面角色,他谈不上有什么喜剧表演的戏份,反而是他在人面前的那一副故着小巧、察言观色的神态,与日后在小品中的投机取巧的角色定位如出一辙。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演员提供的表情是有限的,从最初陈佩斯出演电影的零星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日后使用的仍是这几招表情,但组装在小品里,却成就了他的喜剧大业。

在1979年拍摄的《归心似箭》中,陈佩斯典型地扮演了一个匪兵甲的角色。

《归心似箭》中的陈佩斯

在1982年拍摄的《琵琶魂》中,陈佩斯继续显示打酱油的存在。

《琵琶魂》剧照

因此,可以看出,陈佩斯小品里他的表演优势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空间,找到了铆定最普通大众的人设定位,才使得他在电影里只能扮着路人与小兵角色的安排,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陈佩斯电影远不如他的小品成功,因为小品里撷取的是人的一种情态与形态,在短瞬间完成了它的讽刺意味就能自我立足,而电影必须建立起一套触及心灵的支撑体系,在陈佩斯的二子系列恰恰缺乏这种温润人心的东西。

这些电影中“二子”的作用仅仅是表现了一种投鸡不成丢了一把米的尴尬与失败,但并没有展现出“二子”还有人性中的温润与温暖力量,让电影拥有一个精神内核。所以陈佩斯电影里的二子缺乏可爱的让人回味的东西,这样的电影自然缺乏感染力。而小品里的陈佩斯是不需要提供这一切的,所以会让人难忘。

尽管如此,陈佩斯当年留在电影银幕上的零星琐碎的角色,或多或少地都成为他的小品里的素材与道具。尤其是《四渡赤水》中的那个传令兵不甘心只让后脑勺对准镜头,能让我们看到日后陈佩斯在小品里的经常性的纠结性的主题。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